旅游指南旅游百科列表 贵德景点
热点推荐: 豪克斯湾中部主题游 里斯本自助游 永联村周边游 伊珀尔周边游 彭泽旅游攻略 库尔勒旅游景点 纽约州旅游景点 托特尼斯周边游

贵德旅游-贵德景点

目的地:贵德 快速访问:贵德旅游攻略贵德周边游
“天下黄河贵德清”
       青海省大部在自然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而贵德县则属于东部季风气候,所以这里青山碧水、绿树成荫,被称为“青藏小江南”。
        黄河流出玛多黄河桥后,河水绕过一列赤红山脉,名叫积石山,藏名叫阿尼马卿山,意为黄河之祖,阿尼马卿山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积石山又称为玛积雪山,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主峰名叫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
       黄河绕阿尼马卿山东南流出青海进入四川,受到岷山阻挡,激流折转,猛然折向西北流去,穿过阿尼马卿山与西倾山之间的甘肃玛曲县,流返青海,形成一个大曲折,这一段河道就是“九曲黄河”的第一曲。 

       黄河河水在这里仍然清澈,流到龙羊峡才进入黄土地带,何谷两岸开始出现零星黄土,河水冲刷岸边,黄土落入河中,水色逐渐浑浊。
       黄河从源头到贵德,经玛多后绕过阿尼马卿山、四川甘肃、龙羊峡到达贵德,走了1900多公里;而我们从玛多贵德只走了600公里,便领略到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有规模的贵德黄河。黄河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穿流而过,贵德境内总长78公里。黄河从贵德开始即将进入中游,河道渐宽,宽度在30-100米之间,夹岸繁树,山势连绵。

       有人将贵德黄河称之为“黄河少女”:雪山下的黄河是清的,黄河湿地的水是清的,丹霞地貌下的黄河是清的,梨花和胡杨树下的黄水是清的,黄色支流汇聚到黄河主干道后依然是清的...
       这里的黄河婉若一位淑女,显得如此端庄,如此清秀,如此含蓄深沉。河中的绿水带着我的惊奇静静地流去。

      “清凌凌的黄河水”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梦想。其实,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清凌凌的黄河水就在贵德。“黄河黄,长江长”这句歌词将黄河与长江的特征告诉给每一个人。“黄河是黄色的”每一个人都会这样认为,尤其是到过黄河中下游的人,看到的黄河永远都是那么浑浊。
       其实,黄河的上游河水并不浑浊,相反却呈现出令人喜悦的淡绿色。在甘肃永靖的刘家峡、八盘峡,在青海的龙羊峡、李家峡等地方,黄河水的颜色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黄河的印象。4月20日,记者来到距离青海省会西宁 114公里处的青海贵德县,再次认识了清凌凌的黄河水。
       青海流传着“天下黄河为何贵德清”的民间谚语,到了贵德黄河边上人们才体会到此话不为过。
       贵德县政府所在地在河阴镇。这是黄河南岸的一个小镇,也是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镇子,街道干净整洁,绿色随处可见。人们走在街道上几乎看不到空白的土地。粗壮的柳树,笔直的杨树,开着白花的梨树;它们站在马路边,躲在楼背后,在田野里散步,在黄河边守望,构成了绿色的屏障。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草,则乖乖地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贵德的植被覆盖率达到 20%以上,到处给人一种暖意融融的绿色气息。
       黄河就在县城边上,随便找一个出租车,花上5元,几分钟就来到黄河边。远远闯入人们眼中的首先是一条清凌凌的大河,人们看不到黄河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相反却能感觉黄河有巨大包容性。
       站在黄河岸边,我们看到河水非常清澈,呈现出一种浅绿色和淡青色,没有大的波浪,只有一层层的涟漪一波一波慢慢走向岸边。人们能感受出河水散发着淡淡的春天气息。
       春天贵德段的黄河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观:黄河春涨。每年的春末夏初,黄河上游的冰雪开始融化,被冬季寒冷所束缚地黄河开始逐渐上涨,到了四月底,黄河水就涨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到处春色盎然,梨花开放,成为人们游山玩水的好时节。许多踏青的人们选择了黄河岸边。他们扶老携幼而来,在岸边的平地上席地而坐,摊开报纸,拿出准备好的酒肉,一场饶有风味的野餐就开始了。
       “天下黄河贵德清”这句话原本只在青海境内流传,自从2000年7月,钱其琛到贵德后,并为之题写“天下黄河贵德清”。此后,贵德人就开始充分利用黄河特点,逐步开始打造自己的旅游产业。在一波接着一波地宣传攻势中“天下黄河贵德清”这句话也逐渐走出了青海,和黄河一样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大海。
 
贵德古城
       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
 
玉皇阁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德县河阴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是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贵德玉皇阁是明清的古建筑遗存,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筑包括玉皇阁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现为梨馨园)六个院落及古校场(俗称隍庙场)和贵德古城。庙观相互毗邻,占地面积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现存大殿11座,东西两庑46间,钟鼓楼4座,牌坊1座,亭子长廊23间,明清壁画62平方米,明清建筑彩画940平方米。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集儒、道、神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相依并存,其格局国内罕见。庙观庭院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大殿厢房雍容大度,气势恢宏。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贵德文庙及玉皇阁
  贵德文庙及玉皇阁位于青海贵德县河阴镇,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l592年),明清古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玉皇阁、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和贵德古城共同组成。占地面积61亩,总建筑面积49l5平米。建筑群兼容儒、释、道于一体,彼此相依并从,布局为国内罕见;其建筑设计富象征手法,单体建筑木构架严密紧凑,斗栱华丽,木雕精美,彩画凝重细腻。
贵德县玉皇阁庭院
       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掮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做法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华民族伟大先哲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会的场所。

       除玉皇阁和文庙外,贵德明清古建筑群还包括供奉着关羽、岳飞和马祖三尊神的关岳庙、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绪时期壁画20平方米的城隍庙等。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梁海珍局长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县赏清清黄河的参观玉皇阁。

 

 

白塔映日
     乜纳塔,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城北村黄河沿,距县政府北0.5公里,占地20余亩。

      乜纳塔,又称“米纳塔、弥勒塔、镇水塔”。相传塔的基部有辟水宝珠,经黄河千百年冲涮仍不坍塌。此塔初建于唐代。《安多政教史》根据当地口传记载,吐蕃赞普赤热巴巾(即赤祖德赞806-841年)曾北征到此,于汉藏交界处建成此塔,内贮其发辫。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乜纳五世崔臣丹贝尼玛(1755-1817年)重建此塔并镏金,塔高30米、基座5层方形,边长18米,土筑包砖、上建圆桶形佛龛,青砖砌成,白灰抹面,上竖13层柱状宝顶座。上端装有日月宝顶。宝塔雄踞黄河南岸,塔形宏伟壮观,塔尖宝顶耸入云霄,上看蓝天白云间金光四射,真是宝塔金顶与日月争辉。若从西宁贵德,一到阿什贡山口,宝塔金光闪闪,灿烂耀眼。据说建塔时仅宝顶镏金就用去黄金50两(宝顶残骸现存省博物馆),造型如北京白塔,故亦称贵德白塔,是青海第一塔。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白塔附近建成乜纳寺。清嘉庆七年(1802年)。乜纳五世任塔尔寺第三十八任法台,随后从塔尔寺请来大量佛像、唐卡和《甘珠尔》及宗喀巴师徒著作百余函。同时,维修僧舍,振兴乜纳寺。乜纳六世成年后,也多次去蒙古地区活动,募化布施,扩建乜纳寺,为该寺鼎盛期,有寺僧30余人。1956年再次进行扩建,其主体建筑大经堂正面阔5间,进深9间,中间有4根通往,经堂为藏式平顶二层建筑,近50间(面积286平方米),以青砖砌墙,边麻为饰,雕梁画栋,柏木铺地,十分壮观。寺内另建僧舍3院30间,其他房屋84间。是年底寺内有僧人20人,活佛2人(即乜纳佛和党额佛)。文革中因被青海省电影公司当仓库,故原经堂等保存完好。
   
羊峡古碑
      羊峡即龙羊峡,在贵德县城西20公里处,是黄河上游最大峡谷之一。黄河贯流其中,两岸对峙,势若门户,汹涌澎湃,龙吟虎啸,极其壮观。“石碑”指峡中峭壁上刻的文字,据民国二十一年(1923年)县长张祜周的《贵德风土调查大纲》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吐蕃所辖郭州城邀请阴乌斯藏使者,掠其辎重,复以愈为征西将军,往讨之,愈分军为三,覆其巢穴,穷追之昆仑山,斩首无算,获马畜一千余万,刻石记铭,遂置归德……谓是此刻。”然年代久远,古壁上字迹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东山烟雨
      东山距县城20多公里,藏语称“胜保扎”,是贵德、尖扎两县的界山,主要山峰有若色拉、胜保扎、果多拉、泥龙角次、扎麻日干、扎麻拉等,最高海拔4444米,雪线以下有灌木林、乔木、草地。山上有珍禽野兽,盛产药材,也是水泥原料碳酸岩产地。
      高耸突兀的东山、山谷常被烟雾笼罩,分外幽丽。天气晴朗时,雾像一条黛青色带子,缠绕山间。当细雨蒙蒙时,云雾缥缈,山林在雨雾中时隐时显,绰约迷离。傍晚时节,灯烟四起,山村隐没在烟雾之中,别具一番情味。
 
沸泉冬温

  贵德温泉,位于龙羊峡外口南面的山沟中,距县城二十余华里。三面高出,危岩叠峰。山石焦黑,植物生长稀少。山脚下的深沟石隙中,喷出温水,汇成温泉。水面热气蒸腾,手不能近。将鸡蛋放入器皿,置泉水中二十分钟即熟,离泉口约二百米处,可以沐浴,但水温偏高,感到有些过热。
   对贵德温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神话:天地开辟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火热。赤地千里,人们几乎生存不下去。当时有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施展了他的射箭神技,射落了九个太阳,独留下一个在天上,才平息了大地灼热的灾难。可是,那射落的九个太阳并不甘心,他们就钻进地下去,分散在古老的九州大地,在土里发挥他们的威力。跑到雍州地界的那个便落脚在贵德温泉地底下,由于它的高温灼热,地下水经常沸滚,涌出地面,便成温泉。
  青海甘肃四川等毗邻地区患皮肤病、寒湿腿、筋骨痛等病的人们,往往长途跋涉,来到贵德温泉疗养、治病。

      贵德温泉远近闻名,南岸山坡一巨石上刻有“沸泉冬温”四字。“沸泉”指扎仓温泉,位于河西乡扎仓沟口西南,距县城15公里,海拔2400米。整个泉区,夹峙在多拉山岩下,共有20多个涌泉,其中3处自悬壁岩裂隙中喷流出来的,伴有有节奏的喷吐声。各泉眼每昼夜中出水量240吨,总泄出量10公升/秒以上,天然热量890.4千卡/秒,温泉属于温型矿泉,最低温度57摄式度,最高温度92摄式度,泉区地表温度达33~47摄氏度,沸泉口可煮鸡蛋、牛、羊肉,可沏茶。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化验属弱碱性碳酸盐、硫化氢泉水,对于风湿劳损、神经疾患、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有一定疗效。藏族群众称扎仓温泉为“德什吉曲库”意即平安、幸福的热水泉。

 

龙羊峡水电站
      黄河上游的第一座龙头大型水电站,它曾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坝及最大的单机容量而称著于世。已成为青海湖景区的一个主要景点。“龙羊”为藏语悬崖深谷的译音,峡谷长40公里,两岸高150米。1976年开始施工,拦河坝高178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总装机128万千瓦,控制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位于青海共和县境内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黄河峡谷区的第一峡口,峡口只有30米宽,坚硬的花岗岩两壁直立近200米高,是建立大坝的宝地。上距黄河发源地1684公里,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公里,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人称黄河“龙头”电站。
  龙羊峡长40公里,黄河穿越其间,河谷宽9公里,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连绵不断的莽原,中间是一片宽阔平坦、肥沃丰腴的盆地,使整个峡谷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到了峡口附近,突然峭壁陡立,两岸距离仅有30多米,岸高150多米,这里是修建水电站得天独厚的地方。龙羊峡水电站最大坝高178米,为国内和亚洲第一大坝。坝底宽80米,坝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左右两岸均高附坝,大坝全长1140米。它不仅可以将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拦住,而将在这里形成一座面积为380平方公里、总库密量为240亿立方米的我国最大的人工水库。

  龙羊峡人工水库已成为美丽的旅游景点,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湖光山影,乘游船绕湖一周,苍穹碧野,心旷神怡,游客才顿然悟到,黄河水在这里是“清”的。清清的黄河水,是大自然的赋予,是人们对黄河利用和改造的结果。

六月拉伊会
       贵德县西河滩,地处黄河南岸,东接河阴,西至下排,南面村落密聚,园田如画,地势狭长,绵延成带。滩内垂柳含烟,绿杨叠翠,泉水潺潺,回荡左右,百鸟集林,鸣声上下。所谓“贵德由来风光好,佳景荟萃西河滩”。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二的“拉伊”会,就在这著名的风景区内举行。
      这个驰名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拉伊”会,原是从群众祈神活动的母胎上发展起来的。自明清时代起,贵德早就盛行着六月二十二的祈神活动。这项活动以城隍庙和毕家寺为中心,包括周屯、王屯、刘屯、河东、河阴、河西等广大地区的群众,他们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行大规模的诵经降香活动。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贵德来了一位名叫吴世瑾的县长,他利用祈神机会,诱导群众,开展文娱活动,便在西河滩兴建娱乐场所。经过一番规划,修了一座大型戏台,开凿了一座人工池,修建了八角亭和飞机亭(亭形似飞机),开辟了许多娱乐场地。竣工之后,招来群众浏览,许多歌手唱家到这里聚会赛歌,以藏族情歌“拉伊”为主,西河滩会逐渐形成“拉伊”会。
      “拉伊”会举行之日,周围百数十里内外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向这里云集。各族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的“拉伊”会在午后逐渐聚集起来,傍晚进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请友,约会相识,结伴聚集,相与赛歌,常常以十三四人的小摊子为竞赛单位,东一摊,西一摊,摊摊相隔十来步,一摊摊地聚合起来,拉开场地,摆开战场。游人多的一年,小摊子多达30个左右,平常年份也不少于十五六个。摊子的多少,以上年和当年庄稼丰收与否为转移。每个小摊子中,男女相偕,虽两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得大致相差不多。赛歌开始,一男一女,双方站起,怀中取出酒瓶,谁先唱,就将酒瓶递给先唱者,饮上一大口酒,便悠悠扬扬唱起“拉伊”来。唱毕,向对方献给酒瓶,喝一大口酒,便对唱一支“拉伊”。这一对唱毕,另一对接唱。他们比内容、比抒情、比声嗓、比唱腔、比机敏、比即兴编唱之才。一旦歌家脱颖而出,迅速改变对唱形式,众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赛,许多新崛起的唱家,战胜一摊,再去战一摊,夺取会场上“拉伊”的魁首。而年年夺魁的大都是女性,所谓“女唱家压会场,千万人喜洋洋”。她们大都是不识字的文学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锋芒凌厉,咄咄逼人。每到傍晚时分,各摊子的唱家逐渐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赛歌群。清脆婉转的歌声、喝彩声、鼓掌声、口哨声、黄河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西河滩上空,组成一组全民欢乐的交响乐章。
      如今,这个“拉伊”会,已发展成为长达三四天的大型物资交流会,又成为各种综合文艺的一次大汇演。看吧!各种商贩把西河滩划分为有规则的临时市场,各种物资源运入,陈设在活动的柜台中。饭馆栉比鳞次,排列成街,面食肉肴,大献烹调技艺,为游客充分提供了就食之便。州县歌舞团的歌舞中,特别用藏语演唱有关格萨尔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至于外地赶来的马戏团,曲艺演唱者,各种文艺展览等到处出现。游人密集,形成洪流,大有“车击毂、人摩肩”的辐辏景象。此时的“拉伊”会,既有音乐伴奏,又有录音机的重播,歌手精神大振,幽美的歌声此起彼伏,使整个西河滩沉浸在欢乐海洋中。
       藏族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结合地形而形成三块文化特色区域。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拉伊脱胎于藏族山歌,公元7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流播。
       拉伊种类丰富,数量浩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拉伊的曲调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沉、悠扬,形成自由、婉转的悠长型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咏风格等。
       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是藏族青年男女倾吐爱慕之情的情歌,所以不能在家或村庄中咏唱,而只能在山野间引吭高歌。其曲调委婉抒情,节奏徐缓自如,在旋律上虽无大的变化,但经演唱者感情抒发,同样感人,它没有固定的歌词,是演唱者触景生情,随兴编唱,巧妙地运用比喻等方法,形象而生动地向对方表达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有不少歌词采用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


上一篇:柏林行程
下一篇:贵德美食
慵懒冬日,分舵活动风生水起
月份旅游推荐
景点盘点
蚂蜂窝旅游攻略
攻略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