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和“小北京”之誉。它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
平遥古城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等组成的一组庞大古建筑群,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它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
古城总面积2.25平方千米,平面呈方形,东、西、北墙方直,南墙随中都河之势蜿蜒而筑。平遥古城的城墙保存完好,根据史书记载推断,平遥古城的始建至迟在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对原西周旧城进行了重筑和扩修,内部用土夯实,外表全部用砖砌筑,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多次的补建修葺,更新城墙,增设敌台,才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城墙高为6至10米,墙顶净宽3至6米,周长6.9公里。环周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这里,起着军事防御作用的城墙,与孔子联系在了一起,体现的正是古人所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以辅国,武以卫国”。
平遥素有”龟城”之称,系取意于永久和吉祥。古城共有6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每座城门均为重门瓮城,瓮城顶建重檐木构城楼,城墙四隅筑有角楼。南门曰“迎熏门”,被视为龟城之首,面向中都河,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意。城外原先还有两眼水井,喻为龟之双目;北门曰“拱极门”,为龟尾,地势最低,城内积水都从这里排出;东城墙上东门曰“太和门”,下东门曰“亲翰门”;西城墙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东西4门,平行对称,谓之龟的4条腿。上西门、下西门和上东门三座城门均向南而开,形似三条向前屈伸的龟腿,唯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龟象征着吉祥,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时恐怕“吉祥”爬走,便将“龟”的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绳索拴在距城10公里的麓台塔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平遥古城的内部空间布局,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对称布局特点,贯穿了我国古代的封建礼制思想。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以市楼居中,按左城隍(城隍庙)、右衙署(县衙)、左文(文庙)、右武(武庙)、东观(清虚观、道教)、西寺(集福寺已不存,佛教)的对称式结构布局。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构成”干”字型商业街,商业店铺、票号等布于两侧。横跨在南大街上的市楼高18。5米,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它既是传说中平遥古城“风水”所在,又是全城的制高点。该楼的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为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之后不断有所修葺。
古城现存的传统民居有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平遥民居既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传统居住方式,又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有三种基本的建筑形式:一种是木结构砖瓦房,一种是砖窑洞加木廊外檐,再一种是下层为砖窑洞,上层为木房的二层楼。一个宅院中全部筑成窑洞式者,或是木构砖瓦者的情形很少,往往是两种建筑形式同时共存。平遥民居多为严谨的四合院,有明确的轴线,沿中轴线方向由几进院落连缀而成,尤以二进院或三进院兼东西式偏院为多。院落中间多以矮墙、垂花门分隔。后院正房多为下层砖窑洞上层木结构的两层楼式。所有民宅的墙壁全用白灰砌砖,粉墙黛瓦,正好衬托了市楼、庙宇建筑群和县衙等建筑的绚丽色彩。
镇国寺、双林寺与古城墙并称为平遥三宝。镇国寺位于平遥城东北12公里。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是除敦煌之外国内仅存的五代彩塑,元、明时期的壁画柔和、流畅,美学价值较高。双林寺,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历代多有修葺,现在保存下来的多为明、清建筑。寺院坐落在一个3米高的平台上,呈城堡式,坐北朝南、占地14000多平方米。双林寺以彩塑艺术精湛而著称,殿内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大小彩塑2052尊,大者数米,小者仅几十厘米;浮雕、圆雕高低搭配,形式多样,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在人物性格刻划方面,个性鲜明、逼真、生动,世所罕见,反映了12至19世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平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有评论如下: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布局严谨,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的活样本。——罗哲文
1997年12月2日18时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家王宫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上,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位于太原以南90多公里的平遥古城,以城市名称在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遗产目录》。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类展开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报告)。
平遥的魅力远不止于她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还在于这里见证了晋商的兴衰:在平遥的西大街上,产生了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大名鼎鼎的“日升昌”。平遥的南大街,至今依然完整地保持着明清时的风采,经过了近二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商用建筑虽然苍老但不破败,在每个富丽堂皇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道上是如何的车水马龙。
平遥的魅力还在于这里奇特的民俗民风,这里的婚丧嫁娶别有情趣,节庆活动各具色彩。这里有你看不够的美景画卷,拍不尽的民俗古建。
如今聪明的平遥人正在洗去那些现代的涂抹,洗出一座充满历史厚度的古城。这些聪明的晋商后代,正用祖辈遗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创造着新的繁荣、新的神话。即将在这里召开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又会给平遥的振兴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城风貌
除城外的新建区外,可以说平遥本身就是由一座古城池、古街道系统、古建筑群体等组成的大文物。目前在全国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已属罕见,因而更加宝贵。另外,它还突出地保存了相当完整的文物古迹,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平遥建城始于西周,沿袭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平遥砖城,为明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又屡经修筑完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代县城原型。
平遥古城基本上呈方形,东、西、北三面直,南面弯曲。全城有六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墙四角原先筑有角楼。东南角另有魁星楼、文昌阁。四周的护城河对着城门架有吊桥,沿河种植杨、柳、槐树。这座城池虽小,却也固若金汤。
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整个2.25平方公里的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 走进城内,大街直对城门,小巷通连大街,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井有条。“干”字型主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反映了当时商贾云集、市场繁华的风貌。
华丽的三层木结构“市楼”高高耸立于繁华的街市中心,同四周的街巷和民居形成鲜明对照,平遥八景之一的“市楼金井”指的就是此处。
平遥是重要的晋商发祥地之一,商业历史悠久,19世纪至20世纪初,平遥票号达22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号400多处,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在平遥靠汇兑业务发家的富商大贾,为了显赫门庭,他们争相建造华宅和铺面大院。房屋建筑的标准非常讲究,深宅大院,磨砖对缝,雕梁画栋,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的风采。
平遥还保存有镇国寺、双林寺、慈相寺、清代九龙壁等众多古老建筑及出土文物。木结构建筑、彩色泥塑艺术等有较高的造诣,现存清虚观内的一组26箱“纱阁戏人”是平遥传统民间造型艺术的珍贵遗存。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等为代表的地方名产体现了传统的漆器文化和饮食文化特色。
平遥与众不同的文物古迹,风貌完整的古城区和其它历史文化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民居文化
“中国古都,是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古城平遥,是把历史溶解于民居。”
古民居是平遥古城的文化精髓。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四合院3797处,其中有400多处保存比较完整,这些明清建筑,融精巧的匠心于繁华的市面上,撒遍平遥的街头巷尾。传至当代,平遥的整座城池便成了一座庞大的古建筑博物馆了。
这些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至今都有居民居住。这些古民居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建筑艺术与传统的风水理论相结合”,布局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平遥古民宅旅游接待处对其中十所各具代表性的民宅进行开发管理,并将其中两所开辟为民俗旅游宾馆,以供游客观光与体验真真正正的民居文化。
古城如酒,愈陈愈醇。深幽的巷道、古老的房舍、城中漫散的老人、匆匆的行人、玩耍嬉戏的孩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古城市井生活画卷。这也许是古城中最值得你去品味、去拍摄的好题材。
县衙
平遥古县衙在县城内西南部政府街(旧称衙门街)西段路北,南向。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593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有过大规模的增建改筑,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及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都曾补修添建。现存古建筑有二堂、内宅、大仙楼和二堂右侧之耳房、二堂前老槐,以及原仪门东之土地祠。1996年,以传统手法修复衙门三楹,在原基址上重建的大堂仿古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后廊式,单檐悬山顶前檐拱五踩,补间一攒,隔扇直棂窗,灰瓦顶,前有月台。
平遥县衙自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其历史价值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每逢节假日,县衙博物馆还精心组织升堂表演,形式生动,妙趣横生,使来此参观的游客参与其中,耳目一新。
日升昌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银钱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开中国银行之先河,创立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这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日升昌”票号成立3年后(公元1827年),分设机构已经发展到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公元1840年前后,山西票号已由平遥帮扩展为祁县、太谷在内的三大帮,共11家。以后随着晋商的发展,山西票号日趋兴隆,发展到43家,在国内85个城市和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新加坡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印度的加尔格答等地,共有分号500多处。中国的金融业务基本由山西票号所垄断,而平遥县城内的票号最盛时期达到22家,设有分号404处,日升昌票号信用显赫,远近闻名,有“汇通天下”之美称。
日升昌总号位于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坐南朝北,并列两院,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整个院落布局紧凑,设计精巧。1995年平遥县开始大规模开发整修,现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展现了日升昌完整的经营业务、丰富珍贵的资料及实物典型,此外还搜集、整理、收藏了平遥票号、山西票号、中国票号百余家的大量历史资料,专馆布展,对中国票号兴衰历史作了形象简明的揭示和反映。
城隍庙
平遥城隍庙初建于北宋年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和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两次都对大火后的城隍庙进行了重修。
平遥城隍庙按照“天人合一”的礼制,以城内南大街为轴,同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城隍庙居上首。平遥城隍庙是一座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宗教规制齐全的官祀道教庙宇。它以城隍正殿为中心,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庙、财神庙(附真武楼)四大部分组成,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建筑保存完好,在国内县级城隍庙中当属珍品。
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儒教、道教、民俗文化相融为一体。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泥塑、壁画之中,就连殿宇建筑形式、月台乐楼、木刻砖雕等各个方面,也颇有情趣。
城隍庙在建筑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各殿宇的木结构形式,开间、上限、木雕雀替图案以及琉璃构件的使用,都严格遵循当时封建礼制,而且工艺上乘,多有独到之处。每间亭台楼阁,都注重雕梁画栋,精磨细琢,十分考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平遥县在明清代商帮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雄厚财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高雅文化需求。
城墙 双林寺 镇国寺
据县志载: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扩建,明清晚期又经过多次修葺,现在基本保持着明初城墙建筑的形制结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57.7米,高为6至10米,墙顶用素土夯实,外包青砖。环周每隔50米有一个突出的城台(也称马面),台上筑有堞楼71座,另筑魁星楼1座,垛口3000个,传说为孔子72贤人,3000弟子的象征。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龟体卧于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据传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的两眼水井为龟眼,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墙东西4座瓮城十分对称,上西门、下西门和上东门三座城门均向南而开,形似三条向前屈伸的龟腿,唯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据传古人建造城池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用绳索拴在距城10公里的麓台塔上。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宠大的八卦图案,犹如龟背上的花纹。这一设计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险制塞”的古训和“龟前戏水,山水朝阳”的讲究。凝聚着古人对平遥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的希冀。
坐上三轮车绕城墙环游一周,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尤其在傍晚,西风残照,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构成一幅苍凉而绝美的景致。
位于平遥县城西南7公里的桥头村的双林寺,创建于北齐武平2年(公元571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现在保存下来的多为明、清建筑。寺院坐落在一个3米高的平台上,呈城堡式,坐北朝南,占地14000多平方米。寺内前后三进院落,10座殿宇。
双林寺以彩塑艺术精湛而著称,殿内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大小彩塑2052尊,大者数米,小者仅几十厘米,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彩塑艺术的珍品。大雄宝殿的四壁至今保存着元代的百幅彩色壁画,可与举世闻名的“永乐宫”壁画媲美。
出北城门,往平遥县城东12公里处,便是始建于北汉天会7年(公元963年)的镇国寺。该寺坐北向南,有殿堂13座,保存巨大佛像10余尊,颇具唐风。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左右有旁门连接钟鼓二楼。前院的万佛殿是寺中的主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仅晚于五台山的南禅、佛光两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为研究唐末五代时期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该寺的彩塑、壁画也别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友情提醒
气候提示:平遥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昼夜温差大,雨少风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渐降,雨量较少,温凉宜人,多晴朗天气,是观光采风的最好时节。但因平遥温差较大,秋季去平遥最好多带件衣服,有备无患。
交通情况:平遥地处山西省腹地,距省会太原98公里,大运公路从境内穿过,距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开封、洛阳都仅有数小时的车程,每天早晨6点至晚上8点多,都有太原往返平遥的汽车,公路交通十分方便。铁路交通也很便利,南同蒲铁路从境内穿过,北京、太原、西安都有火车可直达平遥。
食宿提示:平遥的食宿很方便,要想体验纯粹的平遥居民生活,可住山辉民风宾馆即赵宅,它是平遥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之一。而且已被县古民宅旅游接待处开辟为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民俗宾馆。山辉民风宾馆(赵宅)联系地址:山西省平遥县(城内)西郭家巷17号, 邮编: 031100 联系电话:0354-5684585 联系人:赵金林
平遥摄影节期间宾客云集,住宿会非常紧张,如果你是摄影节期间来平遥采风,可加入本报与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这样可解决食宿困难。 周围景点:平遥离山西省会太原、以及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都很近,离吉县壶口瀑布、佛教名山五台山也不远,因此在平遥拍摄结束之后,可去大院采风创作,也可乘火车或汽车直接南下拍摄壶口瀑布,也可返回太原,再乘车赴五台山进行采风。
采风提示:在平遥有许多文物建筑,里面不乏古代雕塑、壁画等, 这些雕缕彩绘是你创作的好题材,但在拍摄这些文物时,一定要遵守寺院道观中保护文物的有关规定。另外,平遥的民风民俗是你拍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这里的风土民情别具特色,婚丧嫁娶各具情趣,街上的明清建筑以及平遥极具特色的板爷,都是你拍摄的好题材,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在这里多住几天,或者更长时间,一定会收获颇丰。
平遥特产:平遥有几种非常美味的佳肴,不可不尝,也可带给亲朋:一是平遥牛肉。平遥牛肉色泽红润,肉质紧密,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美誉,临走时别忘了兜着走;第二,当数平遥面食,平遥面食极具特色, 尤其是平遥的杂粮面食,不论从品种花样,还是调料搭配,在山西堪称一绝。平遥碗托更是平遥面食中的精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你可去地处南大街中段的原“云锦成”中药店,现辟为“平遥传统名吃铺”去品尝,它是平遥惟一全面系统经营平遥地方传统名吃的场所。
此外,平遥的推光漆器非常有名,如果你有兴趣,可去南大街,即古玩一条街购买。
门票:平遥古城 120元(套票,包括古城墙、日升昌、县衙、清虚观、城隍庙财神庙、明清古街、百川通、协同庆、天吉祥、雷履泰故居、中国商会馆、同兴公镖局、古民居博览苑、华北第一镖局 、中国镖局、蔚盛长 、汇武林、文庙、苗世民藏报博物馆、蔚泰厚20个景点)
双林寺 25元
镇国寺 20元
学生,残疾人可购半票。
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岁以上老人免票。
团体优惠票须导游(持签单)游览。
票为当日有效并印有持票人姓名的信息票,如需第2日继续游览需持票到小十字、县衙、北门售票处办手续。门票一经售出,概不退还。保险自愿购买。
古城街巷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街巷的格局,呈现着龟甲上的八卦图案。大部分街巷均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西大街与东大街是一条笔直贯通的主干线,连接着凤仪门(下西门)与亲翰门(下东门)。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迎熏门(南门),在明清时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商贾云集,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鳞次栉比,但它与北大街却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据说是按风水术,龟城的首尾不能相对。作为商业主街的南大街,与位置低下、全城废水皆自此处流出的北大街,东西相错,为的是免冲财气,保住风水。
平遥古民居
平遥古民居博览苑,位于古城西大街18号,是“蔚丰厚”票号旧址。该院面阔五间,为南北两套院串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北院坐南朝北,大门临街,属典型的商号经营性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门隐于深巷中,是由“一主两跨”带一个后院组成,属标准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条狭窄的过道相连,墙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宝院”而著称。
平遥民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落组成,一般为“日”字形二进院或“目”字型三进院形式,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砖窑,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左右厢房为木结构单坡瓦顶,坡向内院。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有的用砖雕,有的用琉璃瓦镶成各种吉祥图案。
城墙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 公元前827—728年 ),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 , 旧为夯土城垣 ,平遥城筑于北魏初 。初称平陶 ,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 (424年)改名平遥。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九里十八步”扩为“ 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为头尾 ,东西各二为四足。均为重门瓮城 ,外建吊桥。明清两代先后有 25 次维修,墙高10米,垛堞高2米,四周间筑马面,上建敌楼,城顶砖墁,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 。清时又重建城楼,角楼,并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四周垛堞现为 3000 个,敌楼筑为72座。此外,还在东城墙点将台上建了高真人庙,东南角城顶上筑了奎星楼和文昌阁。整个内城外郭,固若金汤!
平遥城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平遥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墙高10米,顶宽3—5米 ,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砌女儿墙,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环城每隔50 —100米有一个突出的敌台(也称马面),台上筑有敌楼一座,共有72座,垛口3000个,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每座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城墙四隅角楼四座,城墙外四周有深宽各3米的护城壕,六门外原设有吊桥,沿河植槐柳。平遥城墙,规模宏大,设计严谨,是研究中国古代城池建制的珍贵实物遗存。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 年(公元1824年),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 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 效仿。她的诞生与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全国金融流通,加速了资本周转,对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掀开了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 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公元1823年,由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日升昌,从此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 济迅猛发展 。 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 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遍 布除东北 、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可谓“ 一纸风 行”。然而,更让我们叹服的是:票号产生的百余年间,外患频频,内乱不断,日昇昌在风雨飘摇的 一百年,纵横捭阖,雄视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极具 现代意义的管理制度。
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所见所闻的是一百多年的过去。尽管日升昌小小的院落无法与现代银行的摩天大楼相比,日升昌所有的分号也无法与当代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点相比,但我们可以从日升昌看到当代银行的影子;从日升昌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可以从日升 昌感受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鼓闻一个时代进步的声音。
文庙学宫
平遥文庙位于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在1957年地震后,县政府揭瓦维修时发现,殿脊梁下记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据《新唐书·礼乐五》载:“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对孔子的尊号、孔庙规格、祭孑礼制、配飨者名单等制定了统一规范,尊孔崇儒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国各县按人口、税赋、物产、地理位置等分为七个等级,即“赤、畿、望、紧、上、中、下”,平遥属“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应当率先奉诏修建孔庙。
文庙原称孔庙,原为春秋时期儒教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的家庙,故称孔庙。从唐玄宗赐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孔庙就被改称“文宣王庙”,并诏令全国各州县依制隆重奉祀。明代因与武庙(关帝庙)对应,改称“文庙”。在沧桑岁月中,平遥文庙曾经历过三移其址的风雨。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任知县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庙后说,文庙隔街背对着“太子寺”,太子贵为储君,而孔子再高贵也属臣僚之列,臣庙居于君寺之前,有悖礼制,大不敬也!便强令互换,文庙改做太子寺。”其实,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而得名,与儒教之文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这位王知县是云南昆明人,赐进士出身.可谓孔子的“高徒”,却如此迂腐。县士绅虽明知荒唐,却畏其权势,不敢与之争,哭笑不得。“荒诞鄙俚最为不经,侮圣亵贤,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数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县柏乡魏裔悫至,询得其由,按图考察,慨然兴作,祥具各宪,仍以故寺为寺,而建新庙于旧所,阖邑称快。”(《平遥县志-学校志》)这样,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县魏裔悫(直隶柏乡县举人)移改。平遥的一件“糊涂官办糊涂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结。
而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汾州府志》载:“平遥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准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载:“崇祯九年,知县王凝命,复以文庙与太子寺互更。国朝康熙十四年,知县魏裔悫,按嘉靖八年以后移改。”说明在明嘉靖八年前,现在文庙址上本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毁),才是最早的平遥文庙旧址。因而现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应当也是佛教殿宇,其后墙上现存的后壁中门檩及门形仍存,似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历史上“文庙三迁”的痕迹。
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改办为“平遥县实业学校”,开始了新学。到1923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1950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县衙署
平遥城为县治所在地,设官莅事,必有常所。县衙署位于衙门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明成化十年《山西通志》称:“平遥县治在城内西南宣化坊,元至正六年建,国朝洪武三年主簿孙在明重建。”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载,县治于明万历十九年、二十五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间,均有过大规模的增建改筑;清顺治十二年及光绪五年补修添建。
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 、牌坊1座 、大堂5间 、宅门3间、二堂5间(明代匾额名" 忠爱堂")、内宅5间、大仙楼3间。仪门外之东西厢窑(房)各7间为赋役房。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 。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 、土地祠 、寅宾馆 、酂侯祠、粮厅和花园 。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
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为镇国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0892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早在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 年 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二月正式对外开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界定清单中,包括了"一城,二寺",其中的一寺是以彩塑闻名的双林寺,另一寺便是以建筑而征服世人的镇国寺,是平遥三处国保单位之一。
这座寺院最早创建于五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寺内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筑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后建三佛楼和东西厢房,观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东西两廊。为了有利于僧人修行,所以把寺庙修建到了山上或一些偏僻的地方。一般的佛教寺院建筑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设有山门,而一般山门都有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常盖成殿堂形式,两旁各配有一个小门,因此又称之为"三门",是为了象征三解脱门之意,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佛教中认为入三解脱门,即可得到解脱,寺院的山门是佛界和俗界的交界处,三门并立,显示出佛门的神圣,这里两边小门上所题的词也显示出了这一点,分别为"崇虚""垂幽",佛教中指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虚无即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之意,"幽"则幽静、幽闭,一方面意为幽幽的环境,但更为幽静的学佛的诚心。
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时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为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历经维修,现存多为明代作品。
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东为禅院、经房,尚待开发。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一千五百余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它们继承了我国唐、宋、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雕塑内容有佛、菩萨、天王、神将,也有凡间各种世俗人物,其中武圣殿正中坐像关羽,悬而不掉,保存至今,罗汉殿内"哑罗汉"嘴巴紧闭,怒目圆睁,怅然若失的眼神,冷视着世界,看到人间许多不平,但欲言不能,以致胸腹部一鼓一鼓,好似在急促地呼吸。把一尊性格耿直的哑罗汉着急但又无奈刹那之间的形象雕塑了出来。。菩萨殿千手观音仪容端庄而典雅,神态温柔而又安祥。每支胳膊塑造得圆润丰满,跟身体的比例恰到好处,毫无生硬、造作之感,达到雕塑艺术中和谐、完美的境界。千佛殿"韦驮"像整个造型,特别是腰部的塑造非常夸张,达到一种人体所不能及的程度,却丝毫没有造作,别扭之感。相反,给人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全身的 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中央美院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观后曾题词双林寺韦驮像,雄健英武,可谓全国韦驮之冠"。 双林寺彩塑题材是佛教内容,古代艺术大师冲破宗教的限制,把神秘的佛国人物赋予人的特性,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神人交融的境界!
双林寺于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八八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与平遥古城墙 、镇国寺等主要景点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清虚观
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古城内大量的文化遗存包含着不同跨度、不同形式的历史信息,它向现代人真实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原生环境。走进古城便融入了历史,让我们共同欣赏古陶胜景之一的清虚观。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 “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历史沧桑,人世变迁,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许多道教偶像所剩无几。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如今,它向我们展示三部分内容:中轴线上道教遗存向我们充分立体地展示中国道教文化,东西厢房的平遥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遥从远古城的洪荒时代开始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文化珍品异彩给呈,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风格。
协同庆
咸丰六年( 1856 )创立。财东为榆次聂店村王栋,另有本县王智村米秉义也为财东,与协和信同居一院 。协同庆票号初设时资本仅有3.6万两,不足日升昌银本的十分之一,只有天成亨票号的二分之一。然后期以其资金周转快,业务吞吐量大,获利甚多,令其他票号惊讶。
协同庆数任经理,各具特色,各扬其长,优势互补,为平遥票号中最有力的领导集体。陈平远出身于日升昌,精通业务;孟鸿仁统筹全局,知人善任;刘庆和心地和平,老成持重;赵德溥深谋远虑 ,办事果敢;张治达豁达大度,办事有方 ;雷其澍恪守敬业,任劳任怨;温绍宗信义为本,交结广泛。著名票号改革家李宏龄在《山西票商成败记》中评价协同庆:“ 其以区区万金,崛起于咸丰末叶,得人独胜者 ,厥惟协同庆一业。“并得出“得人者昌,政界固然,商界何独不然”、“人存则举,人亡则废,凡事皆然”、“成败得失,皆系乎人”的至理名言。
协同庆票号分庄遍布全国,达33个。其重点在西北、西南。民国3年歇业。
华北第一镖局
华北第一镖局介绍了清代中叶华北地区保镖行业中的三位杰出人物,即神枪王正卿、铁腿左二把、形意拳名家戴二闾三位镖师生平事迹以及三位镖师所在镖局的资料。镖局在后院辟有练武场,常有当代武术爱好者在此习练,也常有游客参与活动。故对研究中华保镖行业的发展历史,研究华北形意拳、长拳等武术门派的发展史提供了一些实物和资料。同时穿插了三位武林人及其传人的一些事迹,具有一定的特色。
雷履泰故居
雷履泰,作为日升昌的首任掌柜,中国票号的创始人,在其发迹时,也同北方商人一样 ,大兴土木 ,修建宅院。其旧居位于平遥城内上西门街11号 。始建于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整座院子坐北向南,是由两主院、两跨院组成的传统住宅群体。旧居主院为前后二进院,结构布局为轿杆式院落。并建于高高的台基上,山墙顶部有砖雕鱼图案,中厅为双坡硬山瓦顶房。
里院正房面阔三间带前廊,是由下为窑洞,上为木结构楼房组成的建筑,房顶为双坡硬山瓦顶,雀替、挂落装修完整,前后两院厢房左右各三间,呈三三对应式 。整院建筑用料考究、坚固实用、建筑工艺朴实无华,建筑造型雄伟壮观 ,充分反映了一位金融家丰厚的家财和务实的创业精神。
整个院子的地形,里院比外院高,"前低后高,世出英豪"科学地讲 ,是排水好 ,采光好。整座院子里面,种花,种草,不种树。在当地民俗中,在院里种树也是有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