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景色秀美,人杰地灵。...
最佳旅游季节:5-10月
建议游玩天数:2天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连泽州县,南邻河南省济源市,西与垣曲、沁水县相接壤,北与沁水县相邻。阳城县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景色秀美。...+more
5天2673已浏览
D1大钟楼
D2壶口瀑布
D3鹳雀楼>普救寺>运城盐湖>黄河大铁牛>蒲津渡遗址>运城莺莺塔>蒲津渡遗址博物馆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是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郏。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郭峪村,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唐代建置。现存明代民居40院;明崇祯十一年修建的蜂窝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米;元代修建的汤帝庙,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对郭峪村现存古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个五六百户的山村里,明清两代共出了十八名举人和十五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郭峪村又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工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近十多年来,全村老年人在苍龙岭开山值树60多万株,受到盛市多次表彰。郭峪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竣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郭峪城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敢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瞭望方圆数十里。
阳城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始建于宋、金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砥洎城巷道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该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院中房屋多为双层,大部分设有楼道。正房亦有三层者,但屋身偏低,不设门和楼道,呈阁楼式。民居门额皆为“XX居”字样,很有点文雅之派头。明代一家商人在寨上建了一座紧四合院,门上即书“有恒居”,木石建筑工艺精细,四梁八柱,四门八窗,极具民俗特色。明南京吏部尚书、祖籍润城屯城人张慎言,于崇祯十三年(1640)曾对家乡民宅题诗云: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妙。不难看出这里的民宅建筑不仅是当今保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之代表,且又具浓烈的江南水乡之特色。
九女仙湖旅游区位于阳城县东部太行山沁河峡谷中,湖面长20余华里,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因因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第九个女儿(即九仙女)居于湖中的九女仙台,又常在湖中沐浴、游玩,因此,人们就称该湖为“九女仙湖”。自古以来就是士绅大夫、文人墨客流连娱游胜地,留下了“太行多胜境,无乃此为尤”、“孤峰磐石上,四顾大河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已成为晋城市最大的水上乐园。
析城山在阳城县南,主峰高1888米。四周崖壁似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析城是古老的中华名山。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沿着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可见析城山之名甚古,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析城山西望黄河三门,中流砥柱,东挽王屋太行,拔地起于中原,横亘大河北岸,俯视中原。华夏远古城市:夏都斟鄩、商都西豪,周东都洛邑,无不踞其屏下。站立黄河岸边,举目北仰王屋、析城,便可见蓝天下,群峰间,隐隐约约,是那云窝雾乡,济水源头,汤王行宫,天地交界。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在哪里?清《山西通志》说:“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阳城县古称获泽,相传析城山即是当年汤王祈雨处。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析城是奇妙的自然迷宫,析城山顶,又称圣王坪。坪四缘峰峦峭拔,高树随崖,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坪中凹陷,形如天池。草甸起伏,广万余亩。不生寸木,只有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东北角汤王庙西,有一泓水,清澈如镜,终年不涸,人称娘娘池。传说池水由王娘娘垂泪聚成。圣王坪上,广布或大或小的圆形陷坑,当地叫作三百六十个“独龙窝”。“龙窝”里有的积水成沼,有的长满绿草,有的新土初露,有的怪石嶙峋…… 坪底东麓有地穴名“黑龙洞“,最为深幽奇险,曾有胆大者入洞探奇,行数里,闻水声激荡轰鸣,未敢穷尽而返。[喀斯特地貌]析城山,山奇,坪奇,坑奇,洞奇,水奇,石奇,而天气亦奇,瞬息万变。清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主阅官陈廷敬有诗咏析城天气:“阴埋半岭云车过,翠入中峰雨脚移”。一连串的奇特现象使析城山蒙上了重重迷雾,千年难解。直到十九世纪,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地中海沿岸狄纳尔里克山西北部“喀斯特”高原的石灰地形和水文现象后,才给出了科学答案。原来析城迷宫竟也和地中海“喀斯特”属同一地貌成因。汤王祈雨,娘娘垂泪,神马刨泉,独龙打窝的析城奇景,也和歌仙刘三姐的家乡——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一样,均系由地下水在千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里,侵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而自然形成的鬼斧神工。不过析城山又与峰林独秀的漓江美景有所不同,在析城山的雨雾清泉里黑土密草之下,大自然的造化神功镂刻了一个连续完整的“岩溶漏斗”系列作品。圣王坪构成一个“大漏斗”, “大漏斗”中又套着众多“小漏斗”(龙窝),新“漏斗”挨着老“漏斗”,“漏斗”底掩着“落水洞”(黑龙洞),“落水洞”流淌着地下河。地下水一旦涌出地 [自然迷宫]析城是奇妙的自然迷宫,析城山顶,又称圣王坪。坪四缘峰峦峭拔,高树随崖,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坪中凹陷,形如天池。草甸起伏,广万余亩。不生寸木,只有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东北角汤王庙西,有一泓水,清澈如镜,终年不涸,人称娘娘池。传说池水由王娘娘垂泪聚成。圣王坪上,广布或大或小的圆形陷坑,当地叫作三百六十个“独龙窝”。“龙窝”里有的积水成沼,有的长满绿草,有的新土初露,有的怪石嶙峋…… 坪底东麓有地穴名“黑龙洞“,最为深幽奇险,曾有胆大者入洞探奇,行数里,闻水声激荡轰鸣,未敢穷尽而返。[喀斯特地貌]析城山,山奇,坪奇,坑奇,洞奇,水奇,石奇,而天气亦奇,瞬息万变。清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主阅官陈廷敬有诗咏析城天气:“阴埋半岭云车过,翠入中峰雨脚移”。一连串的奇特现象使析城山蒙上了重重迷雾,千年难解。直到十九世纪,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地中海沿岸狄纳尔里克山西北部“喀斯特”高原的石灰地形和水文现象后,才给出了科学答案。原来析城迷宫竟也和地中海“喀斯特”属同一地貌成因。汤王祈雨,娘娘垂泪,神马刨泉,独龙打窝的析城奇景,也和歌仙刘三姐的家乡——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一样,均系由地下水在千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里,侵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而自然形成的鬼斧神工。不过析城山又与峰林独秀的漓江美景有所不同,在析城山的雨雾清泉里黑土密草之下,大自然的造化神功镂刻了一个连续完整的“岩溶漏斗”系列作品。圣王坪构成一个“大漏斗”, “大漏斗”中又套着众多“小漏斗”(龙窝),新“漏斗”挨着老“漏斗”,“漏斗”底掩着“落水洞”(黑龙洞),“落水洞表,便成为溪流的源泉。在析城山这个奇特的地质公园里,搜寻自然演化的踪迹,感悟宇宙沧桑的变迁,真乃人心易醉,而天机无穷![世外仙苑]析城山又是艳丽的世外仙苑,析城山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清凉湿润。圣王坪一万二千余亩山地草甸,黑土松软肥沃,牧草茂密,野花盛开,季相交替,构成美丽的“五花草甸”。春来新牙吐绿,仲夏繁花似锦,秋凉野菊摇金,冬雪素装如银。这一幅生机无限的大织锦盖满山,铺满地,美得让人不敢睁眼,只想闭目屏息,静静地用心灵去感触草尖的晶露,花蕊的芬芳。[龙须草]析城翠,亭亭龙须草,圣王坪娘娘池边,“独龙窝”周,往往生长一种纤细碧绿的龙须草,龙须草织成草席,被选作历代皇室贡品。《泽州府志》载,阳城县每年贡龙须草席六领,可见此物被看作奇珍。龙须草生长于“漏斗”状洼地,适应湿地环境,构成圣王坪草甸中显著的植物种群。一丛丛挂着雨滴露珠,青翠挺立的高茎低株,散落在野花盛开,五彩缤纷的大草甸上,其碧如玉,其形如璧。清代李咸《前析城赋》描述:“星列棋置,龙窝蝉联。散散整整,巨巨细细,分分合合,深浅于弥漫草色之中焉。”恰似一幅彩墨泼洒的写意画,意境深远。[胭粉花]析城艳,万点胭粉花。仲夏时节,圣王坪上,盛开一种俏丽惊目,胭红粉白的野花。花成蔟状,每蔟怒放数百朵,烂漫于绿草丛中。清代张域咏此花:“万斛胭粉种作田,灵花开放碧峰巅。人间未许窥颜色,时有香风落九天。”花性喜野淡,色虽艳而不含香,至今无人引植入”流淌着地下河。地下水一旦涌出地宅,遗落世外。山花不比牡丹贵,超脱尘风尤惹人。传说此花系汤王娘娘垂泪沾腮滴落花瓣而成,故而叫作胭粉花。花期难永,慕其颜色者须当趁时而访才得有缘相见。然而王妃铅华,布衣难羡,胭粉丽色,或有别解。据地方志书记载,明末农民起义,有一支义军被官兵围困析城山中。后义军中叛徒杀害首领投降官府,又引兵围剿山中义军。圣王坪上,血浸草茎。前清庞太朴有诗曰“金帛不手委紫陌,花钿不插泣青娥。”泣泪“青娥”,或是义军眷属,或是被掠民女,即泪血洗面,胭粉染地,花瓣蕊间,必留怨愤。哎!龙草琪花,玉簟琼床,泣血衷肠?前人李咸当年游析城,从盘亭徒步东攀。途中所见,“檐皆茅覆,墙尽石甃,居然又一洞天之奇矣。”洞天之内,才会有乾坤世界。并悟得真谛:“天下事者不如见者之实,见者不如闻者之蓄,且留其余步,以待后者。”析城山的境界,奇不仅在山水,更在能感悟宜留余地以自处,且留余地以处人、处事业
华夏文明发祥地。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嵩阳书院等,让你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
四大古城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已有2700多年历史。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有最早的天文建筑登封观星台,有闻名世界少林寺,威震海内外的中国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
七朝都会,《清明上河图》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又因包青天被世人熟知。
郭亮以秀美山岭,独特的石舍而闻名,加之其周围自然风景,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殷墟、甲骨文、周易......那璀璨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风华无限的安阳。
新乡,中原名称,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度假好去处。
畅游焦作,怡情山水,感受太极之美,欣赏竹林之贤
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简介
游记
景点
酒店
美食
购物
问答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