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问答>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你还会喜欢旅行吗?
昨天睡觉前,想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非常喜欢出去玩,出去旅行,哪怕是周末也不例外。那么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光靠双脚走,你还会喜欢出门旅行吗?
crystldew 2018-06-29 17:02:35
408322浏览 108人关注 关注 回答
408322浏览 108人关注 关注 回答
全球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你还会喜欢旅行吗?

  • 1

    古代的话,先等我练好绝世神功再出去旅游========== 如果你觉得TA的回答不错,快来给TA点个赞吧! 你的支持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显示全部

    古代的话,先等我练好绝世神功再出去旅游


    ==========

    如果你觉得TA的回答不错,快来给TA点个赞吧!
    你的支持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发布于 2018-12-30 00:10
    0/600
更多回答
  • 22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汉子,在古代我能骑马游天下这是我向往的。在这里个大家介绍一下骑马的基本知识: 骑马不像开车给油就走,踩刹车就停,它能感觉到你不会骑,它知道你不会骑就会欺负你不听你的话,成心和你作对,你让他走非不走,故意低头吃东西,拉它起来他就故意的抗缰,原因是有的是由于马淘气...显示全部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汉子,在古代我能骑马游天下这是我向往的。
    在这里个大家介绍一下骑马的基本知识:
    骑马不像开车给油就走,踩刹车就停,它能感觉到你不会骑,它知道你不会骑就会欺负你不听你的话,成心和你作对,你让他走非不走,故意低头吃东西,拉它起来他就故意的抗缰,原因是有的是由于马淘气,有的是因为马的脾气不好。 这没办法这就需要你的信心和驾驭它的信念感染它,就要让他服从你,就要让他听你的,这时候他就不是宠物了,说不好听的就是个畜生了。当然也需要一些技巧,这个技巧每个人不一样,每匹马也不一样,总的说来包括用缰绳,鞭子,脚,腿,胯等,或者这些动作的综合运用。首先让马走就有用送跨,腿夹马,腿蹭马肚子,向一侧拉马缰绳,用鞭子晃悠,再不走用鞭打,还不走那就只好下马来用手拉了,也许那匹马头天晚上和老婆吵架了。每个人传给马的资讯不一样,马对每个人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通俗的说就是人对马的感觉不一样,专家们称为马感,就像音乐叫乐感,游泳叫水感,打球叫球感,当然有的人的感觉好有的人就差,我知道的野花的马感就很好,她骑的一匹马叫快乐,别人起就跑偏,需要用缰向一侧拉,她骑就没事,她是用身体语言很自然的把资讯传给马,马接收到资讯不用拉缰绳马就照她的意愿跑,棒哥的马感也很好,专门骑烈马,这可不是光有胆量和力量就能做的,你还要有和马交流的感觉。如果你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一上马就害怕,永远也克服不了恐惧心理,永远也找不到感觉,那就最好别从事这项运动了,因为谁都知道感觉有的时候是天生的。说说会骑马。骑上马飞跑不算会骑马,傻子都会,弄个傻子放在马上只要不掉下来就能跑,算会骑吗?所以不要以为会骑马飞奔就算会骑马。那什么算会骑马呢?初学者都有让马颠的五脏六腑翻个的经历,那是有个特殊动作不会,叫轻快步,牧民们叫小颠,就是随着马的节奏点一下支撑一下,马的节奏快你就跟着快,节奏慢你就慢。会了这个动作了就不会让马把你颠得五脏六腑翻江倒海了,也好看了,也稳当了,这看起来就像会骑的了,这就从让他控制你到不受控制了,以后你还可以控制速度幅度,那就成了控制它了。所以总的说来,能控制马了,就算会骑马了,但是这是最初级的要求,就像从驾校出来的人都会开车了,可不是开得多好不出事故,以后还要慢慢的磨练,有的人掌握得快,有的慢。
    马术人马心理合一应当说是骑马的最高境界,即便是一等的高手,恐怕也只能做到在某一时段内,或者某种情况下的与马心理合一,这时的“合一”,首先是双方都有共同的心理愿望,然后才是配合”。所谓学习骑马的过程,就是一个骑马人从不懂得如何运用自身重心去配合马体重心,到熟知马体重心变化的规律并能够熟练加以配合的过程。学习骑马还包括掌握交流语言,使用辅助等载体将指令资讯传递给马。另一方面,马在感知骑手的身体重心和心理意念变化后,也有可能做出主动配合。一句话,马不是机械,当人马骑乘配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产生互动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骑马的不利条件是实践机会较前人少了许多,正因为如此,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发达形成的知识优势,从理论上摸清人马之间资讯传递的路径,从而达到掌握骑术,精于骑术的目的。我们可以将人马骑乘配合程度划分为几个阶段,以便您了解、检验自己的水平,这里对于马假设为受过良好训练的熟骑马。 骑者的驾驭水平处于不会阶段这时的人表现为自身动作合不上马体重心变化节拍,同时,由于不懂扶助语言,骑手无法将自己的指令传递给马。而在马这一方面,感知到人的重心错误,扶助错误之后,判断出骑者不会骑马,从而采取不服从的态度。例如,旅游景点和接待散客骑乘的马术俱乐部都有可能接到初次骑马人的投诉,抱怨他们的马不服从驾驭或者干脆就是不走,这时的主要问题当然不在马,因为换上管理该马的骑手试验,99% 的马都会服从驾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时马好像是接待员,当发现自己无法弄懂客人的意思时,那么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待在原地不动。当然,也有部分马在发觉骑者不具备驾驭权威时采取乱跑行为,但这使它们很难在接客马的群体中生存太久。 骑马人的驾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这时的人表现为初步掌握了配合马体重心的方法,也就是说能够维持自身的平衡,在马简单的跑动中不致于坠马。由于他们学习了一般的扶助语言,可以向马发出简单指令并让马弄懂这些指令的含意,而做出走、跑、停、转弯等配合动作。分析具有初级水平的骑马人所提出的大量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自身的主要问题是在扶助语言的运用上,因为他们通常会认为马不好使,不够听话,也就是说,虽然马在他们的驾驭下行动着,但操控感觉费劲,远远达不到得心应手的地步。许多这样的骑马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扶助资讯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或者缺乏连续性才是马匹表现不好的问题根源。例如:初级水平的骑马人常常犯下这样的错误:左手在用力收短勒缰,向马发出左转的指令。然而与此同时,他(她)的腿脚扶助或者身体重力却在向马发出右转指令。虽然前者是有意识,有明显外在表现的信号,而后者也许是无意识,看上去不太明显的信号,但是对于接受者--马来说,都是具有同等效力的指令。这时候,究竟应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确是一个让马感到困惑的问题,而正是这种困惑导致马的行动表现不良。除了上述的指令含混不清,自相矛盾之外,指令的连续性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处在快速运动中的马必须连续不断地收到指令资讯,才能明白骑马人要自己下一步做什么。如果从一个指令到下一个指令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马就会产生等待指令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马的运动速度。为了证明和表述这一点,我曾以雇用计程车的方式做了如下实验:当我坐进计程车之后,只是简单地告诉司机朝某一方向走,而不告之我所要去的具体地点。在多次实验中,所有的车在开始的时候都开得很快,但是,经过若干时间(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十几分钟)之后,司机们都无一例外地变得犹豫不决,或者不时地用眼角扫视,或者表情踌躇,心里盘算着是否开口问我究竟去哪里。尽管有的司机能够坚持不问地向前行驶直到我开口,但是,所有司机的车速都较开始时明显放慢,因为他们不得不绷紧神经,随时准备按雇主的指令变换行车路线。这种体验中出现的计程车司机心理与人马骑乘配合中的马心理极为相似。正如熟知如何前往指定地点的司机把车开得飞快一样,一旦马知道你的指令锁定他所熟悉的目标点,比如说,回马厩,那么他的动作就会变得非常积极。 骑马人的驾驭水平处于中级阶段这时的人已经熟练掌握与马体重心配合的各种方法,通过各条扶助路径(手-勒-马口,腿脚骑坐)发出的资讯指令明确一致,与此相应的是,马的动作服从性越来越好,因而这是驾驭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 骑马人的驾驭水平进入高级阶段这时的人已经不再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考虑重心配合或者扶助资讯传递的技术细节上,他们更加重视的是所要传递给马的指令内容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马关系,不同的风格流派和个人特点。在驾驭水平的高级阶段,骑手超越消极的重心配合,主动在一定范围之内改变自己的身体重心,以便在马背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以马体重心为轴心的活动范围越大,表明骑术技巧越高,反之,则低。先前的人马骑乘配合程度是:人发生指令--马接收并将其转换为互作--人用自己的动作配合跟进,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人马合作的运动。在高级阶段上,人的指令和动作配合往往是一步到位地同时做出来,马在接收指令后,反而要去用自己的动作配合人的重心。当然,这还需要一个双方心理认同(合一)的“点”作为前提条件。例如,蒙古草原上的人们在放牧马群时会随时套住放养在群中的熟骑马与自己正在骑乘的马换乘。能够采取此类行动的骑手必定是套马手--高手;能够配合人套住它的马也必定是训练有素的良马--杆子马。当套马手决定换乘之后,他就会将手中的套马杆向前伸出,指向要套的马匹,杆子马则奋力急驰按照套马杆的指向追上前马让套马手套住。这时人马之间一系列的默契配合当然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此外,套住前马之后,供人骑乘的负担也就随之转移过去,后马则可以散逸在群中自由吃草。这是杆子马所能预知的结果,也是他在此前与人行动合一的心理认同点。 [3] 安全知识编辑会骑马了就像游泳会游泳的容易淹死,会开车以后容易撞车,不会骑马的人危险不大,因为他们很紧张因此会很小心,会骑了以后就会大意,会疏忽就会落马,也不用太害怕,老骑手都落过马,骑手往往从落马中吸取经验。大多数情况下,落马的原因为不熟悉马匹,没有掌握好平衡等情况。
    骑马怎么避免呢?除了掌握控马的技术外还有就是经验,每个人落马的原因大相径庭,初学者可以听听老骑手们说说落马的经历,以后你遇到了就可以避免。闪马跑着跑着突然转弯,人没有准备就被闪下来。有几个原因:1.有个路口你没有给马明确的指示,解决办法:到路口处提前给马明确的指示。2.路上有个东西让马害怕,马试图躲闪那个东西,如一个兽皮,形状怪异的东西,甚至一只破鞋等。解决办法:随时注意周围的情况。3.马有闪人的毛病。解决办法:换一匹。所以这需要事先问好马的情况,最好又老手带领到了解马的情况的地方去。路况地上有坑、有洞,有拉的绳子,有陷的地方,石头多的地方,太滑的地方,都可能会造成马失蹄而落马,或者马急停而落马。解决办法:到熟悉的地方跑,不熟悉的先将要跑的路线走一遍,要是这样的隐患要是太多就不适合奔跑。马具肚带断了,脚凳绳断会引起落马。解决办法:事先检查马具,有没有要断的地方,检查马的肚带是否松,初学者可以让牧民马官帮着检查。有条件的当然准备自己的鞍具为好。马马有的时候也会主动伤人,比如踢人,咬人。解决办法:千万别到马的屁股后面,因为他看不见,看不见他就会觉得危险,是种自我保护,你要从他看得见的地方走。还要注意有的马爱尥蹶子,这种马要离它远点。马群跑的时候拉开距离,有的马不愿意别的马超过,又没有本事超过别人,就用挤、踢、甚至咬的办法,我就被咬过,实际上它是针对马不是对人,但是受害的往往是人。突然性新手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站在原地的马会突然奔跑或者突然受惊而落马。缺乏平衡力马跳过障碍落地时往往是很多骑手落马的时候。马匹跳过障碍落地时会产生重心不稳等情况,这时骑手需要充分的平衡能力去控制马的平衡与方向,平衡力较差的骑手很容易被震落马下。解决办法:随时注意周围的情况,握住缰绳,不要太松,遇到情况能及时拉进缰绳从而迅速控制马匹。原因有可能是旁边有其他的马跑过来或者开始跑,因为马是群居动物,有群跑的天性,一匹马跑其他的马会毫不相让地跟跑,还有可能是周围有特殊的东西或声音出现而受惊或奔跑,马是很敏感的所以容易受惊,尤其是纯血马,阿拉伯马和其他含有这些血统的热血马种。

    ==========

    如果你觉得TA的回答不错,快来给TA点个赞吧!
    你的支持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发布于 2018-12-30 13:54
    0/600
  • 272

    哇,这么脑洞的题,我一定要答!先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喜欢旅行!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了的地方走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看风景”;还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回答有很多,就像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答案一样。而我呢,是为了遇见,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风景,遇见可爱的人们...显示全部

    哇,这么脑洞的题,我一定要答!

    先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喜欢旅行!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了的地方走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看风景”;还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回答有很多,就像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答案一样。而我呢,是为了遇见,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风景,遇见可爱的人们,遇见味蕾被征服的感觉。

    总之就是因为旅行可以取悦自己,丰富自己,所以我们才会喜欢旅行吧!

    到了古代呢!

    那么,让我们那电线杵一下自己,被车撞一下,到泳池里淹一下,睡一下古床古枕,穿越回古代吧! (以上方式请勿尝试,都是电视剧教的!可不保证能穿越成功哈!如果成功,纯属巧合!)

    当我们到了,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的周围没有高楼大厦,只剩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的时候;当我们因为印刷术和地图都不那么完善,没有攻略,没有地图,甚至可能连指南针都没有的时候;当我们因为不知道前方到底有没有客栈,没有普及普通话,经常风餐露宿,受冻挨饿还交流困难的时候;当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和谐社会,动不动就会遇到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奇奇怪怪的强壮男人们!! 我们真的有勇气去迈开那一步,走向远方吗?

    细数一下古代的“旅行家”的遭遇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带着一众徒弟,宣扬仁政,为了“世界和平”的理想!“累累若丧家之犬”,更曾被楚国大夫们以儒学威胁统治利益为由,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差点饿死。

    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强大的理想信念!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张骞率领大部队出使西域,被匈奴抓住对他种种威逼利诱,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被扣押在数十年逃了回来。 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伟大的爱国精神,还要有公费!!

    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一位好父亲。还要有继承父志的好儿子!!

    唐朝时期, 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于是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几欲殒绝。”

    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强大的信仰支撑和强健的体魄!!

    盛唐时期,不是蓬蒿人的李太白先生,也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从蜀道难到望庐山,从白帝城到黄鹤楼,“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有人统计过李白的诗文,综其一生,他游历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要知道李白的父亲就是一个商人, 有钱,可以出资让他游学。

    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有钱的爸爸!
    到了明朝,朱棣为了炫耀自己有钱,就派郑和带着船队下西洋了。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在明朝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背包客”的鼻祖——徐霞客!徐霞客一生游历四方! 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他出生在江苏的富庶之家,再加上母亲支持,于是徐霞客同学30余年用脚步丈量世界, 徐霞客游名山大川之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亲朋好友相伴,每一次出行,都是仆人相侍,有时一人,有时两三人。

    后期的西南万里之行中,启程之时就有固定的旅伴静闻和尚同行,另外还有两个仆人王二和顾行。 再丰厚的家底也不够徐同学三十多年的游历啊,于是,在后期徐霞客记到: “是日复借湛融师银十两,以益游资。”被打劫之后呢? “是日忽阄一会。得百余金,予在寓知之,金难再辞,许假二十金,予以田租二十亩立券付之。”所以后来的经费来源应该主要有:借贷,地方官的资助,同乡、朋友的接待和馈赠,以及沿途居民的免费接待和资助。

    所以,在古代远行,需要有一个好人缘和强大的人脉!

    总结一下!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再古代好好的旅行,必须要具备一下几个条件中的几条:
    1、强大的理想信念!
    2、伟大的爱国精神,还要有公费!
    3、一位好父亲,还要有继承父志的好儿子!!
    4、强大的信仰支撑和强健的体魄!!
    5、有钱的爸爸!!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一个好人缘和强大的人脉!

    再回到问题,如果是我,回到古代,我还是生活在眼前的苟且里吧!!在家附近爬爬山游游水就好了!哈哈哈哈

    所以,审视一下自己,你真的不怕苦累危险,不惧死亡!!还要有能力!!那就大步向前走,做一个伟大的“背包客”吧!

    ps:回答中有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一些戏说的成分,如有与史料不符的情况,敬请告知,也请海涵
    ==========

    如果你觉得TA的回答不错,快来给TA点个赞吧!
    你的支持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发布于 2018-12-30 22:15

    热门评论

    0/600
  • 35

    明确回答:会。首先明确一下,这个问题的主语是我——我不需要知道古代有多少人,怀着多少种目的去旅行过,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人当中,出现过多么优秀的旅行家,留下了怎样伟大的著作……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需要向自己的内心确认:我,喜不喜欢?明确第二点,是喜不喜欢,而不是能不能。社会环境,经济条件,都不能...显示全部

    明确回答:会。

    首先明确一下,这个问题的主语是 ——我不需要知道古代有多少人,怀着多少种目的去旅行过,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人当中,出现过多么优秀的旅行家,留下了怎样伟大的著作……这些我都不需要, 我只要需要向自己的内心确认:我,喜不喜欢?

    明确第二点,是喜不喜欢,而不是能不能。社会环境,经济条件,都不能阻止我“喜欢”。

    于是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不便这个前提了,对我而言,交通不便,可能会让我更喜欢旅游。
    因为 交通的便利,压缩了空间和时间,却拉长了人与人的距离。


    在现代,那些曾经需要十余天甚至数月才能抵达的“远方”,随着飞机的起降和火车的轰鸣,成了数小时就能来回的“眼前” 于是仗着年轻,冲动,和便利的交通,我可以说走就走,日行千里,以古人不敢想象的速度到达每一个景点,然后打卡,拍照,发朋友圈,收获满满的点赞,用手机的一个个定位点,来证明自己的旅行成就。

    而在古代,因为距离太远,路途遥遥,没办法朝发夕至,我只好打点行囊,负重上路——然而从踏出家门那一刻开始, 一川一木皆成风景,一草一兽自有菩提。

    也许我要独自翻过一座高山,山路崎岖,雾水打湿我的衣衫,荆棘划破我的裤腿,碎石使我步履蹒跚。但如果能遇到一眼山泉,那么掬水洗脸,就能荡涤满身的尘埃。我会坐在泉边的青石上休憩,用心辨认附近散乱的足迹,猜想会有多少种林间小兽,和我共用同一泓水。 此时耳畔明明有风入松声,鸟互啼声,泉击石声,虫乱嘶声,内心却感到少有的宁静。于是沉吟半晌,可以咏得诗句: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陶渊明《归园田居》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王冕《墨萱图·其一》

    也许我行水路,乘一叶扁舟随波飘摇。如果天气晴好,可以站在船头,对暮山横翠,识渡舟帆小,看长汀细草愁春浪,暮烟幂幂锁村坞,也许江边的鸥鹭愿意同行一段,那将是极幸运的事情。如果运气不好,遇着风雨大作的日子,我便只能瑟瑟缩缩地躲在船舱中,一边摇晃,一边忍住晕船带来的呕吐感,一边听乱雨如珠,撞击着天灵盖上的乌蓬。这时候我会开始怀乡,想家乡的亲人,想故地的烟火,也想今后的旅途,和因为未知而更加吸引我的未来。 我有这样的情绪,去想时间,想寰宇,想一切因为流水逝去和人生孤寂而可想的宏大话题。于是也可以有诗: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张籍《宿临江驿》
    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王籍《入若耶溪》
    他日沧浪水,渔歌对白头。——许浑《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

    你看,交通不便,行程迢迢的时候,路上的山水都变得更加可爱, 我不必再急于“抵达”,因为每一处都可以是我的目的地。在古代,我的足迹不是点的集合,而是一条条连贯的路线。


    现代交通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便利。大家都有钱有时间的结果,就是大小景点的人满为患。人们开始厌烦千城一面的商业街,吐槽漫天要价的景区店,毫不掩饰在互联网上表达着他们对“喧闹”、“商业化”的不满。

    还好,这些问题,在古代不会有。我所经过的乡野,风朗气清,土地平旷,人们很有情调地在房前屋后栽种着花树,风一吹落英缤纷,鸡犬隔花啼吠,牛羊也神色自得,村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黄昏时分,炊烟四起,此时远道而来的我 ,不是客户,而是客人。热情的村民邀我回家,设酒杀鸡以待。等到酒足饭饱,家中的老人便摇着蒲扇,慢慢悠悠地给我讲起了十里八乡的趣闻轶事。我就像先秦时的采诗官一样,在曳曳的烛光中捕捉这些纯朴的民风。等到次日清晨,我再次踏上旅途的时候,这一片土地都在老人的故事中变得鲜活而且亲切。

    在古代,我游历所得的,不是点和线,是一片一片连绵的人文风情。


    等我真的到达一个“景点”,事情就更棒了。当然不是因为免票的事!缺乏旅游局管理的景点有一个不算好处的好处——可以乱涂乱画。但古代人可不会在这些地方刻“XXX到此一游”这么Low的东西(也许是遥远而艰辛的旅程,使他们更懂得敬畏和珍惜吧)。他们会绞尽脑汁,将自己所能想到最好的文字留在这里,然后这些文字会和时间、思想进行奇妙的反应,和美景融为一体,熠熠生光。你甚至很难说清,是山水入文而文美,还是文入山水而山水胜。

    比如崔颢登黄鹤楼,写过一首同名律诗,五十余字,就为黄鹤楼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四大名楼”的地位: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来了,美景当前,酒助诗兴,让他的笔蠢蠢欲动起来。可是抬头一看,楼壁上已有了这首绝妙的诗篇。珠玉在前,有才如谪仙人也只能忿忿搁笔,留下这么一段孩子气的回复: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件事让李大诗人纠结了很久,他“三登黄鹤楼”,送了孟浩然,望了鹦鹉洲,还跑到凤凰台仿照崔诗也嚎了一嗓子,这才放下心中的执念。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人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了一个亭子,起名叫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黄鹤楼便又多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去处。

    很多时候,一个景点往往要历数十、百余、甚至上千年,才能积累下这些有趣的故事,才能获得今日的盛名。 而作为一个有素质又有文化的古代人,能亲身参与这个过程,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字,与前人较劲,与后人交流,与时光共留存,实在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那么我的旅程,就又多了一个时间维度。


    当然,我所说的这些,在今天也并非不可达到,但回到问题本身,我觉得难以否认的一点正是: 便利的现代社会(不只是交通),在为我们提供高速度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我们旅行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还会喜欢旅游吗?我的答案一定是:

    Yes, I do.

    比心。



    ==========

    如果你觉得TA的回答不错,快来给TA点个赞吧!
    你的支持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发布于 2019-01-03 18:55

    热门评论

    0/600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你还会喜欢旅行吗?
加粗
标题
无序列表
有序列表
插入图片
插入视频
添加地点
全屏模式 退出全屏模式
0 0 0视频
关于作者
Valo LV.18
Much to learn
关注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