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APP的旅行
要说起我的第一次“放逐”式旅行,应该是2004年,自己拿着地图,骑着摩托车把台南县市绕了一大圈吧!没有奔向哪个景点,也没有特别想往哪里去;走到哪,处处都是风景。
数次在与同好聚会时,大家除了讨论目的地的趣事外,旅行APP应用工具自然也是大家不自主就会聊到的话题。凡市面上叫得出名字、能够迅速识别出LOGO的,这些同好不只都有用,有些生僻的、只专注某一旅行要素的APP知名度甚至也很高。虽然这样的旅行实用工具能够迅速便捷的找到大部分的资讯,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乐趣或是被什么制约了。
“难道你真的从来没有用过APP当作旅行工具吗?”真的!我连工具书都很少携带;因为这些的东西对我来说都可能成为旅行途中心灵上的负担而不是帮助。那么没有这些工具是怎么去旅行呢?
要说什么时候开始放弃使用应用,倒不如说从来没有接触过。
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大比例的资料都是从维基百科或是一些地方志的书籍中发现的;而在没有太多资料的查询下,以往常常被询问到为什么要去这里,其实大部分我说不出所以然。经常想出发时,就摊开皱皱的纸质地图,沿着感觉寻找,眼睛看到哪里;一个旅行的目的地就这样确定了,但对于这完全不熟悉的地方,还是会先用维基百科查一下资料;从确认目的地到买票出发,大部分也就花费不到24小时的时间,没有应用工具或是结构化攻略的相互比较,降低选择后遗症,减少浪费时间,反而更容易说走就走。
出发前对目的地没有多大的熟识,反倒会保持着一种憧憬和期待,不自觉得就是想着:我就是要去一个“那个样子”的地方。
从抵达目的地开始,找一家杂货店买了一张地图,旅行就这么简单的开始了。
照着地图的坐标,朝着景点前进,这个过程宛如寻宝一样;而地图有时会因为实际道路的情况而有误差,这时又不免俗的需要与当地人接触,就是这样频繁的与当地人接触时,当地人好比是城市的名片,不仅给你第一印象,偶尔还可能改变你对这个城市的刻板印象。
但“接触当地人”是不是放弃、少用移动应用的原因呢?其实不是。
在陌生的环境中,当地人对我这种陌生人也是有“看法”的,在这样相互陌生、彼此带有戒心的前提下又怎么能够“深入”呢?在旅途过程当我们遇到麻烦而接触当地人,其实是一种生物求助的本能和反应,或是与当地人谈天说地,我倒觉得是在环境下自然产生的。如果把与当地人交流作为旅行的目的,这种本身带有目的性行为又如何反应出最真实的情况呢?
当我们用步行、包车等各种方式到达目的地之后,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
移动应用上的众多攻略其实不少都千篇一律,倒像是一个一个复制着彼此的旅行路线,甚至连照相时的拍摄角度都相当雷同。如果旅行只是为了方便、快速踏一遍他人的足迹,达到走过、看过、去过的效果,着实意义不大。
从事前查资料,到地图上寻找坐标,一步步都是靠自己的脚踏出来的;没有移动应用告诉你该怎么走、该先去哪里,你也不用急于在应用空间里晒上自己的照片;看着地图上你踏过的足迹与路线,旅行路上能够完成这一件事,那种满满的充实感似乎才是我想要的。
现在旅行的次数多了,要出发时,反而会犹豫不定;不是那颗心悸动的不够强烈,太多的资讯会令人烦躁,每当我回想自己第一次“放逐”式的旅行时,那种说走就走,没有目标,等待与期待途中惊喜的感觉,实在是无可替代的。
那一年,上山下海,没去任何景点,但带回来的是,无法言说的喜悦和无人见过的风景。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上一篇:你不曾知道的最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