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在对火和太阳的崇拜中狂欢
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8个民族自治州,几乎每个自治州都有自己的大型节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从小身边就不缺各种少数民族的同学,每逢民族重大节日,这些同学便被默许翘课;企业到民族自治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人力资源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根据当地规定,修改放假条款。
这样听来,云南人民实在是太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了,其实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节日也就火把节、泼水节、三月街、目瑙纵歌节、窝罗节、阔时节、矻扎扎节……差不多10个吧。
其中,以火把节、泼水节最为盛大。火把节是彝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颇象汉族春节,准确来讲,火把节是彝语支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祜、基诺等族都要过火把节,只不过以彝族火把节最为隆重。就我最熟悉的云南而言,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楚雄、武定、禄劝、峨山这些彝族聚集的地区,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传说颇多,比如慈善夫人自焚殉国、贞烈夫人自焚以保清白、阿提拉巴燃火把驱害虫等,故事不尽相同,但本质都是彝族先民对火和太阳的崇拜。他们相信火能烧虫逐疫、占田祈丰,只有农作物获得可喜的丰产丰收,才能够保证人自身的生生不息。武定彝族的歌谣里就有“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的说法。时至今日,火和太阳,仍是彝族图腾里重要的元素。
按照传统,火把节通常历时三天。第一天迎火,人们会集中在选定地点搭建祭台,由毕摩(彝族祭司)诵经点火,杀牛宰羊,以酒肉祭祖,分而食之,大快朵颐。第二天传火,主要就是各类传统活动,像赛马、斗牛、唱歌、选美之类,跟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多少有相似之处。第三天送火,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参与节日的人们手持火把,奔走嬉戏,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将黑夜映照得如同白昼,最后将手中的火把扔作一堆,形成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三跺脚”。
我老家周边山区生活着不少彝族,在货车后斗还能载人的时代,每年火把节,有货车或者拖拉机的家庭,经常召集亲朋好友一大帮人去凑热闹。姑父也曾用货车拉着我们大家庭十几口到峨山过火把节,当日盛况的记忆不甚清晰,只记得坐在汽车后斗被晃得头晕眼花。
当时每年火把节前,还有彝族妇女走街串巷叫卖火把,她们多身着彝族绣花黑衣,打着包头,背上用木架背着十几二十支火把。火把是用整根的松木制作:松木剖开,上下用藤条扎紧,木枝缝隙中嵌入”明子“(松香含量较高的松木),便于引燃。我还记得每个火把卖15块,后来涨到20块钱,还可以用毛巾、盐巴这些日用品交换。一堆七八岁、十来岁的小孩,缠着父母每人买一个,算着时间,等到火把节那天,聚在晒谷场上无组织、无章法地耍弄一番,嘻嘻哈哈,很是快乐。现在想来,那些彝族妇女负重上山下山,步行往返三四十公里,颇不容易。
转眼间,这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货车后斗早就不让载人了,也不再有人背着火把下山叫卖。火把节跟其他所有的民族节日一样,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三天经常缩短为一两天,为了将就非本地的游客,活动举办时间也灵活安排在周六周日,期间的活动除了传统的斗牛、赛歌,以及跟传统还有点关系的烟盒舞、花鼓舞,我还见过亲子捉泥鳅、广场舞大赛、抖音创作大赛……
身边的彝族朋友倒是对这种改变表现很豁达,丝毫不觉得自己民族传统变味或者被汉化,“过年过节不就是图个开心嘛,我们彝族还不是过你们汉族的春节”。火把节还是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还是彝族的大日子,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概这才是“东方的狂欢节”题中之意吧。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上一篇:香港的秘密藏在语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