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样的香港你还会来吗?
过去曾写过建议大陆游客来香港时抽时间去看一看舞台剧的文章。当时中港矛盾已经爆发了几年,在现实中新闻话题不断,令人不胜其扰,所以希望介绍一些与现实稍微拉开距离的有趣话题。然而现实终究是避无可避。
今天(8月5日)打开电脑,一条新闻跳出来:“香港救生员罢工”。因为今年夏天有大陆传媒报道香港公共泳池价廉物美,之后许多深圳市民闻风到香港的公共泳池游泳,新闻说,有人下水穿的不是泳衣或泳裤,有人带食物入泳池,导致救生员要跑来跑去维持秩序。另外,因为卫生状况,北区的两个公共泳池光7月已经封闭三次,比过往情况严重。在此情况下,救生员工作量陡然大增,情绪爆煲,薪酬不满,劳资谈不拢,于是港九拯溺员工会今天(8月5日)罢工,并在沙田康文署总部集会和示威,多个泳滩和泳池关闭。另外,有民间团体关注事件,要求对内地客入场设限。
香港在大陆的影响下确实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新议题。在这里生活十多年的经历里,香港和大陆关系最好的时期应该算是2004-2008年间。先是2003年太空人杨利伟来香港和市民见面,四万市民去大球场迎接他;然后是2004年开放自由行,香港人打开门做生意,同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拿了那么多货真价实的金牌,回国后到香港与市民见面,真是风靡全城。那时候虽然也有人对香港社会的大陆化提出警惕,但社会主流是抱着积极的心态看待来自大陆的发展潜力,北望神州,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强。2008年北京奥运,沙田有马术比赛,该区在奥运之前数个月就把运动场地免费开放,并举办了许多嘉年华式的体育游乐活动,气氛特别好。汶川地震发生后,举国默哀的那一刻,我在香港也参与了,身边的同事都在鸣笛那一刻默默垂首,后来的捐款也是非常投入。
原本不错的关系,怎么就走到今天这一步呢?
两地的矛盾激化,个人印象里是从2009年左右开始的。从09年开始有一些事陆续发生:大陆孕妇大量赴港;2009年深圳居民开始“一签多行”;2012年接连发生D&G拍照事件,以及大陆儿童地铁进食引起家长与港人冲突事件,随后孔庆东在电视中骂部分港人是“狗”,部分港人骂内地客是“蝗虫”,冲突正式爆上台面;之后爆发奶粉抢购问题、水货客挤占上水站问题,中港冲突从单一事件变为各个领域全面延烧;2013年一名新移民用法律条文的空隙申领综援打赢官司引起香港社会公愤;今年杜汶泽为台湾反服贸喊加油引来一连串口水战,大陆小童当街便溺引起中港两地网民互轰,至此双方再也无法良性沟通。
中港矛盾原因不少,其中有一些敏感词比较多,说不好,还是说说敏感词最少的“旅游”问题吧。
今年政府和民间开始讨论“削减自由行”的议题,以为矛盾降温。只要动脑想想,问题的本质真是自由行吗?自由行游客对香港经济有很大帮助,完全可以加以改善,但是悄然让自由行变质的是什么呢?
香港社会有很大声音指向了目前深圳居民独有的“一签多行”。
发展自由行的本意,是通过提振旅游业来发展香港经济。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说出旅游业的几个主要部分:交通、酒店、餐饮、观光、购物。大陆旅客从东南西北各个城市过来香港旅游,首先会住酒店过夜,然后会去试试当地的茶餐厅,然后父母带孩子去一趟迪士尼,男女朋友去看看戒指,大妈顺便跑去看看金价如何……这是正常的旅游。通过这过程中的各种消费,带动了经济。而且,谁会无聊到一年来香港几次呢?印象好的话下次还来,印象差的话下次就上首尔、曼谷花钱去。那么香港就会根据旅客的增多与减少、消费模式……来调整和改善旅游业的管理,长期下来,市场会促使旅游业变得质量更好。
但“一签多行”因为是不限次数出入境,首先就成了水货客的便利,他们可以一天出入境20次!水货客有大陆人,也有香港人,大陆水货客在一签多行实施后爆增,从时间上看,水货客挤占上水的情况就是在09年一签多行出台后出现并凸显的。那段时间距离深圳最近的上水区情形之混乱,外人难以想象,警方派驻大量警员打击水货只是治标不治本,民间社会发起“收复上水”运动也是其来有自。
有人反驳,难道深圳居民都是水货客?当然不是,我有一些深圳朋友,他们的生活品质非常棒 。另外,据统计,大部分持一签多行入境者,平均一年来港次数也只是8次左右。不过,现在渐渐有一种消费模式开始形成——过去买了东西就回来。日用品、药品、奶粉……过去买了就回来,正是在这种模式下,才出现了过来使用公共泳池的新闻。
这样的模式,与酒店、观光这些元素没有关系,购物也偏于日常,是否还能算入“游客”呢?一个城市的日用消费品和设施,慢慢变成要应对比原本居民多得多的人,这已经超出自由行的讨论范围——自由行的本质是“游客”,而一签多行渐渐显现出“人口延伸”的性质。
举一个例子吧。前几年大陆孕妇赴港产子,从去年开始效果显现——孩子们到了上学年龄了。跨境学童问题凸显,去年大量深圳跨境学童申请香港北区学校,以致学校派位体系崩溃,捉襟见肘,许多本地学童反而无法申请到志愿学校。今年香港教育局只能把跨境学童校区扩展到新界各地。至于真正的跨境学童大潮,更会在四五年后到来,那时……
如果你是本地家长,你会不会想对政府说点什么呢?
香港旅游发展局资料显示:2013年,大陆访港旅客总数为4070万人次(+16.7%),而其中2370万(58.1%)人次为入境不过夜旅客(+19.5%)。入境不过夜的这2370万人次中,相信很大部分是一签多行或L签。
根据政府新闻公报,今年三月、四月香港零售业销货分别下降了1.5%和9.8%,政府发言人指出,“部分反映了旅客消费在长期激增后出现放缓,另一方面,许多其他与本地人消费较为密切相关的货物销售情况则维持坚稳。”来自旅客的消费出现下跌,但大陆旅客人数却在增加(2014年截至6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8%),其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所以,在传出政府有意调整自由行时,香港民间和立法会都有声音提出应该取消或至少限制一签多行。
好了,当头棒喝要来了——“没有内地的XX,香港就○○”。
私下也会与大陆友人谈及这个问题时,无一例外,大家都会祭出这句经典台词。这个XX可以是各种东西,例如:东江水、活鸡、宁夏菜心、游客,还有不止一位说到电(也许是想到电这种基础能源怎么可能例外吧),至于后面那个○○,倒是能够统一的,基本相当于广东粗口:“PK”。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即便是泳池的水,多半也是向大陆买的——不过也没那么简单。
以最核心的“水”来说吧。目前香港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东江水,但是价格比较下来,要说香港占了便宜,实在是只能叹气。目前香港买东江水的价格是8元(港币)/立方米。而大陆《瞭望东方周刊》于2011年年底报道,香港于2012年购买东江水约每立方米4.32元(人民币),同期供予东莞的东江水价格0.5元,供予深圳的价格0.96元。即便把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异算在内,这个“血浓于水”的价格也不算香港占了便宜吧?如果读者愿意再去网上搜一下新加坡向马来西亚买水的话题,就更有趣了。
此外,最近香港开始讨论电力资源问题。虽然有不同方法增加电力供应,但政府倾向于向大陆联网买电,而社会反对声音比较大。假若香港最终放弃增加自主天然气发电,而与大陆联网买电,那么,若干年后,大陆友人的XX清单里,自然就会又多出“电”一项,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香港是否应该早做觉悟呢?
当然,说了这么多,是以大家都想互惠互利、合理发展为前提的。如果香港这样变下去,谁还想来呢?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上一篇:戏剧是香港自种自吃的有机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