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寇青的专栏> 第三眼印度:我深深地迷上了瓦拉纳西

第三眼印度:我深深地迷上了瓦拉纳西

By 寇青 2014-04-02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7508人阅读

在瓦拉纳西的最后一天,我去了位于下游的Manikarnika河坛,也就是恒河火葬场。也许因为身在印度,第一眼就扫见的几处正在燃烧尸体的柴火垛反而给我一种很平常的感觉。之前就知道在这里是不能拍照摄像的,于是在真正进入河坛的时候,赶忙把相机收到背包里。谁知身边的一个面目和悦的中年男人对我说,只要把镜头盖盖上就好啦。我一向对各种禁忌礼数抱有极度谨慎的态度,生怕冒犯了什么,没想到他像是邀请客人进门般地示意我可以直接走进去看,还让我注意脚下的台阶不要要摔倒。


和大部分印度景点一样,这里也有很多“志愿”讲解员。这一次我没有拒绝迎上来的一个年轻小伙子。他看我谨小慎微的样子,再次安慰我说,只要不拍照,靠得多近都可以。


【图片】火葬场木材称量处


岸边摆着几具包裹在绸布里的尸体,看不到裸露的部分,但上面带着花冠和饰品,也有比较朴素的,但都被认真地包得严实。有的已经湿透,有的则是干燥的。向导说,这些是正在晾晒中的死者,在恒河水中完全浸泡,是火葬之前必须进行的仪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岸边向上延伸,可以看到成排的、架起来的火堆,有的依稀可以辨认尸体的形状,有的则已经完全燃烧殆尽。


在什么位置火葬,也是根据社会等级来划分的。等级比较“低”的人,在最靠近河岸的地方,贵族则是在高出河岸有两三层楼的平台上进行火葬。就像普通的火葬场一样,这里也按功能分成几个区域:位于南边的平地是砍柴、准备助燃的木草之处;再往前是分层燃烧尸体的地方;沿着台阶向上,两边是商铺,人们在这里购买专门的木材,据说这种木头非常昂贵,一小块可能就要花掉一个家庭几天在瓦拉纳西的食宿费用;沿着一条蜿蜒小路向上,是河坛的后身,成堆的助燃木料在这里被称量;最上面的凉亭旁,有专门为送葬的人理发的小店,因为在送走亲人的这最后一程,男人们是不能留有头发的。在凉亭里,则坐满了观看整个河坛火葬的游客。


路过几具正在燃烧的尸体,跟随年轻人来到“最高级”的火葬平台,在这里下葬的人显然没有其他地方多,脚边就是一团灰烬,年轻人说这是昨天一位老人留下的。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河岸,一支队伍正走向恒河,尸体由六个男人抬着,想必是死者的儿子或亲戚,他们口中反复吟唱着安息死者的悼词,语调中没有哀伤,但也绝不是平静的叙述。向导说,在这里是不能掉眼泪的。一个印度教徒,最终可以回归到神圣的恒河,是幸运且圆满的。


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全年都在燃烧、24小时都在燃烧着的河坛,气氛中没有丝毫悲伤,甚至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死者终得以到达信仰的彼岸,也因为活着的这些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如此平静。所以他们允许在送亲人最后一程的时候,有笑声、有闲聊,他们可以放任那些无人看管的牛、狗、羊自在地穿行在火葬场,甚至是踩在烧完的灰烬上。


吸引我的还有味道。虽然尸体燃烧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热和熏眼睛的烟,但整个河坛却没有任何异味,反而是木头的淡香。这种昂贵的木材,一次火葬就需要花费数千卢比,因此我没有吝惜给向导的小费,这些钱会流向当地的慈善机构,至少可以让那些穷人多买上哪怕是一块或两块木头。


告别年轻人,我找到一个烟不太大的地方坐下,看着另外几个男人将刚从岸边抬上来的一具尸体放置在木头架上。这是由金色绸布包裹的尸体,应该是一位长者。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橘色布包着的,是年轻人或成年男子,女性则是用红色布包裹。非正常情况死亡的人、被蛇咬或怀孕的女人,是不能被火葬的,他们会被直接沉入恒河。火葬(或水葬)后,亲人们再坐船回到岸边,不再回头去看死者(或死者的骨灰)。


一具尸体的燃烧时间大概在3-4小时,如果燃烧得够快,有的不到3小时就烧尽了。那具被抬上来的尸体果然是个长者,外面的布料被烧掉后,露出了闭着眼睛的面目。接着,身上和腿脚也露了出来。站在火堆旁的可能是老人的儿子,他身穿白布裹成的衣服,手握一根长长的棍子,始终维持着火苗在最旺的状态。


开始,只是短暂地看到肉色的躯体,几秒之后就变得焦黑,渐渐地,皮肉也褪去,消失的最快的是人体的躯干,最后,只剩下清晰可见的头骨和翘起来的脚的骨骼。本来一米多长的尸体,正在缩小,缩小到如同一个孩子的大小。透过火苗,就快要看不出轮廓了,只有那颗头骨依然那么明显。再后来,或许是因为看得太过出神,或许是因为起风了,我甚至觉得头骨和脚掌在抽动。


不记得盯着这场燃烧有多长时间,只觉得这样看着一个已经不再是生命的存在,确确实实地正在消失,居然是这样平静、平常的事情。小的时候,很少会想到死亡,更别说去思考死亡。长大后,明白了死亡就意味着消失,而消失则意味着活着的时候,一切可能性也会随之消亡,于是也就学会了害怕。


在完整看到了一场真正的“消失”后,这种奇怪的、却又真实的平静,并没有消除我对死亡的恐惧,倒像是一个安慰,让我产生了更多好奇。离开Manikarnika河坛,重新被瓦拉纳西的车水马龙所包裹,依旧是无处不在的嘈杂,突然想做很多事,比如再去一次南美洲,再给自己弄一个文身,抛开犹豫完成骑车去欧洲的计划……生活充满了可能性,我还是这么年轻。


我终于承认自己深深地迷上了瓦拉纳西。


寇青

最喜欢带着任务和目标长途旅行的85后北京土著。不出去玩儿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宅女,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去过的地方不多,但始终遵循着自己的旅行原则。
TA的窝 Lazisset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王增杰��ר��

    王增杰

    《北京漫步》杂志总经理,畅销小说《娃娃亲保卫战》作者,青年作家。
  • ���м�余晨��ר��

    余晨

    在校研究生,蚂蜂窝蜂首作者,常驻广州。
  • ���м�韩松落��ר��

    韩松落

    作家,70年代生,祖籍湖南,新疆出生,1995年开始散文及小说写作,作品见于《散文》、《天涯》、《大家》等处,入多种选本;2004年开始专栏写作,在多家媒体开有电影、音乐、娱乐、文化评论专栏;《读者》原创签约作家,《看电影》及《香港电影》杂志举办的第一、二届华语优质电影大奖评委;现居兰州。
  • ���м�鸡狗乖图书馆��ר��

    鸡狗乖图书馆

    由两位馆员鸡+犬组合而成,专职旅行。
  • ���м�镜子��ר��

    镜子

    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现自由撰稿人。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