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巴道的专栏>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By 巴道 2013-05-07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12663人阅读

我不敢去想把旅行变成工作,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带着任务去行走,那样大概会阻塞我的毛孔,我会失去生活中一个美好的部分,生活会立即变得暗淡下来,因为旅行不只是为了旅行。


【图片】新西兰南岛南端从Te Anau开往Bluff的路上,收获季节;图片由lonelyplanet007提供


如果走出去算是“旅行”的第一步,也许选择欣赏美景和深入探究人文算是“旅行”的第二步,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方式被称为“旅游”或是“度假”更为恰当。


在我最初一个人旅行时,也曾被各种人文和自然景观震撼:在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大环线徒步,在夜幕下的MBC静观明月下的雪峰;站在卡车上去往拉姆拉措,和藏胞一同祈祷、对话神湖;在恒河旁幻想穿越回千年前,了解玄奘取经的点滴......但突然有一刻,也许那时是自己“不在状态”,好像身上的毛孔闭合起来,不再接受外面的信息。这时我才猛然懂得,当自己的行走成为主角时,才配称为“旅行”,无所谓周遭,美景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一位中学老师曾经跟我说:“你可以不跟别人比,但你要和自己比。”那时候的我,除了在田径场上一定会与人一争高下,在学习上并没什么企图心,只是中等水平,大概老师觉得我不够努力才这样说的。那时候的我觉得他的话没什么意义:大家不都在争第一吗,我不想争第一,和自己较劲又有什么用?所以我没和别人比,也没和自己比。


直到旅行中感到“不在状态”、“毛孔闭合”时,老师的话才敲醒我;在佛教中心的学习让我明白,这也是种专注,专注于自己。


21 岁刚开始独自旅行的时候,路上遇到的人常会问我:“你也是‘驴友’啊?”等到这次旅行回来,人家又会说:“你去度间隔年了?”贴完诸如此类的标签后,人们就会开始提出最热衷的几个问题:“花了多少钱”,“一共走过多少地方”,“去旅行花了多少时间”,却鲜有人会先问“遇到过什么难忘的事儿”,“遇到过什么‘酷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把重点放在可以量化的地方。


台湾旅行作家褚士莹说过的一句关于免费旅行的话我很喜欢:“零元的背后不是没有成本,而是把成本转嫁社会。”难道忽略品质、增加风险,把成本压到最低就是旅行的意义吗?去过多少地方又怎么样呢?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美,为什么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旅行的长度很重要,因为时间可以帮助你进入状态,帮助你了解当地,但我们是去旅行,不是去流浪,通过旅行的长度得到了“宽度”后,我们始终都是要回来的,不是吗?量化的东西是可以和别人比的,可“收获”这东西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因 为只有自己知道。


“旅行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


“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我回答过多次的问题。我爱旅行,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旅行, 我的生活会少了颜色。有人问:“你想过一直旅行下去吗?”


是的,我会一直旅行下去,就像会好好生活一样,不过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感兴趣的事儿,包括我的工作,包括北京,而不止是旅行。


我享受路上的懒散,也同样享受工作时的紧张和压力,只有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时,这两种感觉的美妙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知道,无论我多爱我的工作,可在压力下我也会恨得咬牙切齿,虽然我知道我还是爱这份工作的。我也不敢去想把旅行变成工作,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带着任务去行走,那样大概会阻塞我的毛孔,我就会失去生活中一个美好的部分,生活会立即变得暗淡下来,因为旅行不只是为了旅行。


一天,我坐在北京张自忠路一家朋友开的小店里,望着门外步履匆匆的人们,听着朋友在旁边牢骚。


“现在招店员不容易啊!”


“为什么?多给点儿钱呢?”我问。


“不全是钱的事儿,有钱都不一定留得住人。”


“怎么回事儿?”


“现在来打工的好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外地年轻人,压根儿就不是来北京干活的,就是来北京玩玩。找个工作挣几个月钱,几个月后该玩的都玩遍了,就回家了。”


“你怎么知道人家就压根儿没想在这儿长干啊?你肯定太偏激了!”


“真的,你还不信,前两天来了一个孩子,刚来的,连被子都没带到北京,这一看就知道不是想来干活的人。”


这马上让我想到当初的我,那个刚到新西兰完全没有生活常识的我,那个之前没经历过“异乡讨生活”的我。是这次旅行让我开始理解那些带着大包小包行李出现在北京地铁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让我知道一床被子、一个衣架,甚至一个纸箱都是么珍贵。我跑到了地球的那一边才懂得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在十七八岁“旅行”到北京的时候就经历过了,除了目的地不同, 我们的旅行本质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一天,我也许不需要旅行这种方式,即使走在熟悉的街头,也能随时让自己保持毛孔打开的状态,随时吸收生活中的养分。如果真有那样一天,我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我不再需要借助外力,那也说明我已经学会了自我控制。旅行不过是条路径,因为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本文节选自巴道一书《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巴道

80后,电影工作者,现游学美国;21岁独自前往西藏,从此开始一个人的旅程,26岁开始新西兰打工度假之旅,不像纯粹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旅行,比生活多了份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TA的窝 巴道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kidonly��ר��

    kidonly

    旅行指南作者,典型水瓶座,多年来行踪不定,虽为汉族,却酷似少数民族,不管去哪儿都会被认作成当地人,常出没于喜马拉雅一带,一度怀疑自己上辈子曾是那里的修行人,喜欢探究旅行与心灵的关系。
  • ���м�张洁平��ר��

    张洁平

    香港媒体人,曾任职《亚洲周刊》、《阳光时务》,现任《号外》杂志副主编。
  • ���м�陳輝龍��ר��

    陳輝龍

    现专职小说创作,著作多已绝版。
  • ���м�施坦丁��ר��

    施坦丁

    1976年生于新疆伊犁, 喜欢写作、旅行,2006年开始在中国云、贵、川、新疆、西藏地区及东南亚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等地收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 ���м�吉四六��ר��

    吉四六

    互联网非资深媒体人,不喜欢旅游,只喜欢眼前的风景。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