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尼佬的专栏> 一个中国人和一家中国人的旅行

一个中国人和一家中国人的旅行

By 尼佬 2017-10-30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4291人阅读

对中国游客的心情,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最开始,十年前或者八年前,碰见一个中国脸中国打扮的背包客,总是欢欣的,雀跃地上去打招呼,交流信息,共同吐槽,大部分情况下,可能都会约起吃个饭喝一杯。那时的中国游客确实也不多,碰见驻外的修路或是通讯工程师,也总是很热情地帮助游人。记得在印尼东部苏拉维西岛望加锡机场下了飞机,坐在摆渡车刷微博的时候,迅速被一个驻这儿的中国工程师搭讪。我很惊讶,问他:“我黑成这样了,你还能看出我是中国来的?”。他嘿嘿笑了:“反正有股和旁边人不太一样的感觉”。

“中国气息”的确不难辨认,即使在今天,网红妆的姑娘们嘴唇的红色已经堪与韩国人比美。但被祖国熏陶出的一种普遍的审美和气质,还是能从东亚/东南亚诸国人群中一眼辨出。

后来你也知道了,出国旅行的大潮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和手机统治我们的生活同步,航空公司得感谢朋友圈一张张的显摆照片。人潮涌动中,你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心情和一堆堆的中国游人打招呼,再说了,他们都有伴,欢快呱噪的声音都已经上天了。

再后来,对中国游客的厌与怕也就慢慢平复了。因为你已经发现,天下游客都是一个德行,釜山来的姐妹旅行团欢声笑语比上海老姐妹们还大,班加罗尔的庞大的家庭队伍加塞儿也毫不犹豫。至于巴黎或是布拉格来的背包客,聊多了每个人的套路也差不多。倒不如就把游客看成路上必须的背景板,五光十色中,中国游人只是最为熟悉那一抹。



真正和陌生的中国旅人交流,在今年的旅行中,只有一次。那是在土耳其的地中海小城 Kas ,在五月的鲜花下,与一家三口在船上不期而遇。

那是晴朗的一天,我们在堂皇端庄的阳光下登船,海湾里的地中海蓝得透彻,完美的二十上下的气温,昨天的雷霆暴雨已经无影无踪。

来卡什的人都是为了去看望那个无人岛,科科娃( Kekova )。这个很小的小岛曾经是吕基亚人在地中海东部建造的一个港城,叫Dolchiste,公元2世纪时毁灭于地震,拜占庭那些说希腊语的「罗马人」重建了这个城市,又荒芜于阿拉伯人的入侵。

在岛的西北部,后来又建起了一座叫做 Xera的城市(这样一个希腊名字),并拥有一个造船厂,现在已成废墟,还能分辨出一个拜占庭东正教堂的痕迹。

或许是它扼守着吕基亚人的海湾,一直到二十世纪,仍有人夏天在这个小岛上伐木而短暂居留,有奥斯曼人,更多的是意大利人——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的船都会经过这个小岛。1932年,意大利才通过公约将其还给土耳其共和国。

在今天,土耳其已经将岛屿的废墟和沉没的水底城市列为保育区。我们只能在水上看它,潜水和游泳,也只能在海湾的其它地方。

五月中下旬的地中海,海水凉凉的,可是已经是游泳的绝好时机。

碰巧在船上遇上了西宁来的一家三口。

土耳其炸弹的阴影还没过去,全船几乎只有我们四个外国人,其他全是土耳其人,却都是时髦比基尼,甲板晒太阳的「西方土耳其人」。

我跳下水,老王很心动,老婆女儿也怂恿他,他也跳下去。地中海的水那么蓝和清,让人生气西方人占的便宜。

凉得舒服,我们回到船上都感叹。

「其实二十多年没游泳了,以前在湟水河游,都是鱼,味道特别美」他说。

「你多大了」他问。

「38了」

「正是年纪」他点头。

他们的女儿在北京工作了几年,准备去英国读书,去之前的一次全家旅行,就变成了莫斯科加伊斯坦布尔,第三罗马加第二罗马。

我们到了又一个海湾,大概有点海浪,摇摆的原因,老王和女儿都有点不舒服,靠着休息,也没怎么吃午餐。

船长早早拿出烤炉和火炭架起,鸡肉和羊肉在炉上飘香过来。四五个菜,还有冰凉的啤酒和零度可乐可选择,远比我想象中好。

我们在下午一点半抵达科科娃岛对面的Kaleköy 村,在古代,它是吕基亚王国的 Simena 城,迄今城墙还高高在上。

小气的船长只给我们一小时。我只能快速地冲上去,没有进 Simena 古城的残桓,而是向西走去,试图以更广阔的角度来拍它。

没想到,东方有翠绿的灌木,高耸的石堆,以及一个个散落的古墓和残骸,都在地中海上,静静漂浮。

健行徒步的人从我身边走过,往更高的山中穿去。那便是两千多年前吕基亚王国的子民走的旧道了。

匆匆回到船上,正好天色变暗,空中雷声阵阵,我们的船向浪起的海中驰去。

行至海天处,雨过天晴,我拿了一杯红茶,去船头吹风。

老王也在那。

「你舒服点儿了吗」,我问他,他刚才有点晕船,船上午餐也没怎么吃。

「没事了」

「还是你一个人好啊」他又说。

哈哈,出门一个人好处挺大的,自由一点。

「你都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拍照了,我连岸边的古城堡也没上成,她们俩又不想上去,我走了一半又挂着,又只能下来」他有点意犹未尽。

「我这人,到什么地方就喜欢把它走透,这古城堡来了没上,心里不得劲」

倒也没有抱怨,毕竟有妻有女,有女为先。

「我也喜欢一个人走,退休前做建筑,也算可以到处走,青藏铁路一开通我就坐硬座进去了,住车马店,和藏族挤一起,什么?酥油?我们习惯,西宁人嘛」

他也想起了年轻时的自由时光。

「二十多岁去的华山,两毛钱的门票,晚上山上,等旅馆开门,挤进去有床就睡,五块一个铺」

「还是喜欢上山,和僧人道人聊聊天,武当山可以,玉树囊谦那些藏寺也好啊」

我笑着点头,心想。男人要么喜欢自己玩,要么还是喜欢和男人一块儿玩。

能放手对方去独自旅行的伴侣,也算世间难求吧。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上一篇:再见次大陆

下一篇:贵阳。路边摊。

尼佬

居住在中缅边境附近,Lonely Planet最资深的中文作者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参与了十多本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的写作;同时也是一位旅行专栏作者,旅行和写作的主题大多与边疆的地理和文化相关,身体力行地做一个“跨界者”。TA的窝 nilao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姚琪琳��ר��

    姚琪琳

    80后,新华社常驻韩国的媒体人,非典型摄影记者,用镜头展示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的别样韩国。
  • ���м�薛荣��ר��

    薛荣

    宅男,前地理教师,作家,慢跑爱好者,景区梦游症患者,大龄书虫。
  • ���м�阿滋楠��ר��

    阿滋楠

    自由撰稿人、摄影师,旅游名博。
  • ���м�喜喜��ר��

    喜喜

    自由记者,神经大条、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好奇,身体里永远充满冒险因子,那些看起来越神秘的国家越吸引我。
  • ���м�幸公拓��ר��

    幸公拓

    作家。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