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赵文伟的专栏> 一期一会:琅勃拉邦

一期一会:琅勃拉邦

By 赵文伟 2013-12-10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22035人阅读

机场出来就进了村子,村子出来就进了城。英语不太灵光的嘟嘟车司机准确地将我们送到了香通宾馆(Xieng Thong Guesthouse),而不是更高级的香通酒店。小旅馆是幢两层的木楼,楼前有个小院,院子里种着我不认识的热带植物,水缸里浮着睡莲。我的房间在一楼,地板是柚木的,推开落地窗,小巧的庭院属于我一人。

放好东西找地方吃饭,发现这里与出发地清迈大不相同:清迈是喧闹的,琅勃拉邦是安闲的;清迈一只耳朵听英文,一只耳朵听中文,琅勃拉邦满眼的黄头发、大鼻子;清迈是市井的,琅勃拉邦是小资的。找个餐馆坐下,先要了瓶老挝啤酒(Beerlao),路上认识的一个威尔士话痨老先生说,老挝啤酒是亚洲最好的。尝了,好喝,有鲜酿的感觉。老挝的烧烤有名,要了条烤鱼,浇上甜酸汁,好吃得很。

吃完饭,逛夜市。这里的夜市夜夜都有。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木器,天然的纹路仿佛水墨画,但也仅此而已,当一个城市变成了旅游城市,贩卖的基本上都是媚俗的旅游纪念品,初见或许惊奇,见多了也就没有掏钱的欲望了,只买了一杯鲜榨的牛油果果汁。

老挝女孩很袖珍,猜不出年纪,看上去未成年,又不好意思问。地摊上,一个女孩偏腿坐在地上,身边一个婴儿裹着被子熟睡,不知女孩是婴儿的姐姐,还是母亲。同一片空间内,市场内是穿着土气脸上没什么笑容的老挝小商贩,市场外的高级餐馆里坐满了异乡客,桌子上讲究地摆放着叠出特定形状的餐巾、锃亮的刀叉、高低的水杯和葡萄酒杯。

琅勃拉邦很商业,洋人街两旁旅店、旅行社、餐吧、高级服装店、古董店,一家挨着一家。建筑风格融合了法国殖民和东南亚风情,每家每户都安了百叶窗。路上没几盏灯,天黑了就黑了,全靠商铺内的光照路,到了晚上十点,店铺饭馆就开始打烊了。溜达回旅馆的路上,朋友说,琅勃拉邦让她想到了南洋和曼珠沙华,她为什么会这么说,我没追问。

午夜,大家都睡了,唯我一人醒着,店里的伙计在权且称作lobby的空地上打了个地铺,睡在浅绿色的蚊帐里。我独自坐在小院里抽着不知名的薄荷味的老挝烟,夜晚的宁静突然被一只不知为何怪叫一声钻出栅栏外的黑猫打破。


清早醒来,见一个披着橙黄色袈裟的小和尚斜挎着只罐子从门前走过,接着听到六点的鼓声,披了件衣服来到街上,见和尚们陆续从旁边胡同的庙里走出来。琅勃拉邦这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僧侣早晨接受信徒布施的佛教习俗。出于尊重,我只是远远地拍了几张照片,加上也没准备供奉的食物。按规定,施舍给僧侣的米饭,应在当天清晨早些时候,在当地的菜市场购买,而不要在僧侣们清早接受布施者供奉时必经的街道旁向沿街而设的商家小贩购买。

起得早定不能负好晨光。走进隔壁的寺庙才发现这就是琅勃拉邦最著名的香通寺(Wat Xieng Thong),旅馆的名字也由此得来。中文的香通寺应该是音译,英文叫Templeof the Golden City,金城寺(查资料,1353年,法昂统一老挝,建立澜沧王国,定都于此,改名为川铜,意为金城)。

虽然有二十多座各种功用的建筑,香通寺和其他老挝寺庙一样,很小,好像几步就走完了,然而,香通寺的精美勾得我短短三天拜访了两次,作为一个喜新厌旧的人,这样的情形极为罕见,足见我对香通寺的喜爱。玫瑰红色的三角梅掩映下的金色神殿是老挝皇室的葬仪礼堂,镀金的木门上雕刻着佛祖生活的情景,天花板上绘有佛教律法和象征生死轮回的图案,礼堂外立面的嵌板上雕刻着印度古代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中的场面。

我不信佛——但第二次清早来,光脚走进一座极小的礼拜堂,还是无法免俗地跪在一尊小佛像前为家人祈福——也没有多么喜欢寺庙的建筑风格(其实还好,即便是东南亚随处可见的土豪金,这里的颜色也没那么恶俗刺目),而是为它的壁画着迷。后山墙上用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的“生命之树”自然壮观,描述老挝神话和各种生活场景的小图也趣味盎然,颜色多且艳,难得的是,搭配得极为雅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做画画的素材。


香通寺建于1560年,有时不得不感慨,古人的品味远超当今,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在退步。第一次游香通寺不如第二次美好,第一次,我们从旅馆旁边的门进去,走到湄公河边的另一个门,又返回来看了一遍,到此为止,一切可称完美,只是快到入口时听到卖票的老挝人用中文大吼了一声“买票!”反正,我买票了。

其实,我对老挝人的印象不太好,由于刚离开泰国,老挝人和泰国人的反差太大,泰国人的微笑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走到哪里都有人双手合十谦卑地道说一声“萨瓦迪卡”,老挝的物价虽然贵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却似乎更贫穷,离开老挝前终于学会了老挝语的你好——“萨百迪”,终于的意思是很少听到。老挝人有点狡猾,似乎活得不快乐,这种不快乐从心头升起,从脸上渗出来。

逛完香通寺,我们才去吃早饭,尽管房费每人也就一百多块钱,还是含早餐的,餐厅设在旅馆斜对面的一幢蓝窗的白房里,早餐共有四种套餐可选,除了第四种老挝米粉(可加蔬菜、鸡肉或猪肉),其余都是西餐,比如法棍(法属殖民地的缘故,法棍随处可见——表皮软软的,不太地道——无论是餐馆,还是路边摊,做三明治用,佐餐用,不过,当早餐吃还是挺新鲜的)配黄油和果酱,松饼(Pancake)配法式煎蛋卷(荷包蛋、煮鸡蛋或番茄炒蛋),麦片配酸奶,每种套餐都提供水果,一般是西瓜和香蕉,饮料二选一,老挝咖啡或立顿红茶。我当然要选咖啡,每天早晨都喝咖啡,这次是带着任务来的,一个来过老挝的朋友虽然对这里的印象不佳,却喜欢老挝咖啡。老挝的咖啡很淡,不加奶不加糖仍然感觉不到苦。回到北京后自己煮了一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不是老挝咖啡淡,而是老挝人口味淡。

吃完早餐,我们在旅馆对面的小店一人租了辆自行车。出了旅馆,往左走不远就是湄公河和南康河的交汇处。两条河泾渭分明,远处黄泥汤色的是湄公河,近处清清的是南康河。我们沿着南康河岸绕城骑行,时不时下车拍照。河边一水的观景餐厅,想象得到,夜晚这里少不了人吃饭蚊子吃人的场景。后来我们在湄公河边吃了次老挝小火锅,想象真的变成了现实。

琅勃拉邦是座山城,大路上可以如风般骑行,交叉的小巷就只能步行了。所以说,步行与骑行并行才是全面感受这座小城的最佳方式。琅勃拉邦老城保存得很完整,温热的天气、头顶转动的吊扇、茂密的热带植物,漆成蓝色或绿色的洋房都能让人隐隐闻到旧日的气息。旱季的琅勃拉邦的清晨和夜晚都能感觉到明显的凉意,早晨起来天永远是阴的,到了晌午大太阳才出来,还人们一张有蓝天、白云和绿色棕榈树的明信片。


路上看到一辆用粉色丝带、薄纱和各色玫瑰花装饰的婚车。车停住,下来一个人,乍看以为是牧师,仔细一瞧,原来是个穿老挝传统服装的西方新郎,年纪好像不小了,好奇新娘是谁,会是老挝姑娘吗?除了在万荣到万象的路上见过一个漂亮的看厕所收费的小女孩,几乎没见过漂亮的老挝姑娘。

两个整天我们去了很多小庙,没看名字,自然不知道叫什么,除了香通寺和郊外的一座古庙收费,其余的可以随便出入。

旅馆后身的那条街上有座庙,庙里有个面容清秀、安详的小和尚,悠闲地坐在石凳上与一对狗母子玩耍。路过王宫博物馆,正在修复中,看不了里面的藏品,为了保护老挝文化,这里每个星期至少三天有民族歌舞表演。

博物馆对面是普西山(Phu Si Hill),山脚下的帕化克寺(Wat Pahouak),小得不能再小,只有一座殿,殿前立着一块牌子,上面用英文写着:“The Picture on The wall in This Temple was build in 1860 It'swonderful Picture that has only Place in Luang PraBang the world Heritage cityand only here in the world.”虽然这段英文有语法错误和无厘头的大小写,但寺内的壁画确实独一无二,琅勃拉邦这座世界遗产城市绝非浪得虚名。

下午五点前,我们重回普西山,爬328个台阶登顶,看夕阳和琅勃拉邦全景。原以为琅勃拉邦只有四条主要街道,没想到河上架起一座红桥,桥那边还有一片天地。又一天,我们乘船在湄公河上看了夕阳,船夫为了省油,让船在河上飘,最后还是没油了,不得不去船后的舱里取了油加上。一个小时的时间他想缩减到一半就让我们上岸。几天积累下来的对老挝人的坏印象瞬间爆发,我学着当地一个嘟嘟车司机的口吻喊:“走,去警察局。”还好船夫欺软怕硬,终于熬到了一个小时用满。

琅勃拉邦除了有古迹、殖民地风格的建筑,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从略显泥泞的雨林中爬到山顶,一路上看到灰蓝色清澈的潭水中嬉戏的西方男女,梯田般的水层,还有飞沫般喷流的光西瀑布,脱了鞋袜,脚踩在水里,让水流冲过脚趾。


琅勃拉邦经得起近看和远观,除了不太喜欢老挝人,实在没有什么遗憾可言。写到这儿时忽然想起问那个朋友那天夜里为何想到南洋和曼珠沙华,她说,“北京的餐厅基本没有wifi,去一个超市,也是八十年代的感觉,这座城市不同的面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琅勃拉邦和我去过的东南亚城市都不同,她的殖民味道最浓。南洋,她有洋的一面。有点想念那里了,小小的,有山、有水、有庙、有景致。真是一朵彼岸花。”

离开琅勃拉邦又走了老挝的两个城市——万荣和万象——后发现,琅勃拉邦是个异类,很不老挝,她仿佛是一座与老挝分离开来的孤岛,如果喜欢,也可称为世外桃源。在万象机场碰到一个昆明人,显然不是同类,但他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记着:“不可不来,不可再来。”

坦白地讲,除了琅勃拉邦,我对老挝的印象是不好的。我能否为了一个琅勃拉邦,再次转几次机飞来呢?我想,我还没喜欢她到痴迷的程度。未来的路将通向更多陌生的城市,那里或许比琅勃拉邦更有趣,虽然世上万物皆唯一,可惜短暂的人生不允许我们与一切数期数会,所以,别了,琅勃拉邦,farewell,这一期一会的缘分我将永记。

赵文伟

译者,会讲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喜欢读书、旅行、电影、音乐、艺术和一切与美有关的事物。TA的微博 蝌蚪书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沈东��ר��

    沈东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
    导演并制作了无数视频;兴趣广泛,最爱做的事情是制作模型;
    对于我来说,旅行最大的魅力是潜逃,失去身份感,做一个陌生人。
  • ���м�刘笑嘉��ר��

    刘笑嘉

    旅行作家,“全世界给我勇气”公益活动发起人,图书作品《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全世界给我勇气》等。
  • ���м�王婧��ר��

    王婧

    SocialBeta联合创始人。
  • ���м�薛荣��ר��

    薛荣

    宅男,前地理教师,作家,慢跑爱好者,景区梦游症患者,大龄书虫。
  • ���м�马大象��ר��

    马大象

    曾从事建筑设计,目前长期旅行,写身边发生的故事。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