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姜春苗的专栏> 阿姆斯特丹日常

阿姆斯特丹日常

By 姜春苗 2017-09-07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6070人阅读


10天,从瑞士乘河轮沿莱茵河而下,终于到了旅途终点。阿姆斯特丹。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有不少朋友来自荷兰,也有很多朋友到过荷兰,几乎每一个人都说,阿姆斯特丹很棒,甚至有人告诉我,阿姆斯特丹是他们心目中最棒的城市。

还没到,就有看过剧透的压力了。一致的好评会让人担心碰到了水军,无可奈何地等待着现实与传言不符。作为一个有不少经验的旅行作者,我当然懂得人类的想象和回忆对现实的美化能力,有时候读到一些游记,甚至会疑心作者是带了美图秀秀前往目的地。

但也没有必要因为预设的好印象而回避一次真实的接触。就像小说《逆流》里的主人公桑蒂斯公爵,因为担心伦敦不像狄更斯小说里的描述,最后一分钟从巴黎的火车站落荒而逃回家中,实在是极端的浪漫主义

我记得T说,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大城市,你却能在这里找到小镇的感觉。这就够勾引我去看一看了。

★ 水边的城市


我们的游轮就停在阿姆斯特丹的边缘。早晨拉开窗帘,阳光懒懒地透在湖面上,左边是火车站,右边是Nemo科学博物馆,对面是Eye Film电影博物馆、林荫道和零零散散的新式住宅区。我是一个亲水的人,自己决定自己命中要生活在水边的城市,此刻这些简单生活的元素都紧紧依靠着水,有一种轻松的融入感。我并不确定我面对的是湖还是河,也有可能是荷兰庞大水系中的一个码头,不过它有个名字,Ij,一个让人不知如何发音的名字。大概,一个国度全新的体验就此开始。


收拾妥当便去游运河。乘坐的小电动船大概可以容纳20多个人,宽敞的玻璃窗让视野更好,为了找到最好的角度录影,我坐在门口司机先生的旁边。清晨一路通畅,船行驶起来没有发动机的噪音,微微凉风吹过,所有的嘈杂与喧闹尚未登场。我们行驶在有些金光的微波里,好像在巡游一座属于自己的城邦。

船上的导游悉心地讲解着荷兰生活的种种,我在好奇为什么这个早晨整座城市离奇的安静,开船的老人说今天是bank holiday,大家都休息,所以连传说中的自行车也不见飞驰;偶尔有一辆电车经过,都有些偷偷摸摸地,感觉是犯了要停工的禁忌;远处倾倒玻璃瓶的声音传来,透露着昨晚的聚会;面对着运河的房子,前脸有各种各样的山花以及九宫格般整齐的窗户,这些纵深狭长的瘦房子紧紧挨着,有几座在左右有限的空间里摇晃,就成了“跳舞的房子”。

运河边没有护栏,夜里视线不佳,汽车一不小心就倒过头了……大多数时间,人们只是从运河里捞起成堆的自行车。


船头飘扬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旗帜,红黑底色上3个可爱的白色X,说的是防火防水防瘟疫。要不是建筑物上、家门前和船头都可以看到,我绝对相信这是小朋友随手的涂鸦。

这种可爱的气质就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 十七世纪的先锋



国家博物馆是一座新哥特式建筑,红砖的颜色,建筑师Pierre Cuypers十分古典地用金色在外墙加了壁画。奇趣的部分是底部的通道,骑着自行车穿过一座博物馆,如同经过一个小小的时间隧道。虽然比不上电影Wild Target里女主骑车溜进伦敦的National Gallery,在名画之间穿梭,但也算得上是阿姆城的小确幸。

经过博物馆透明的穹顶,轻声跟着导游上楼。这些是原始建筑的一部分,前往二楼的台阶依然有19世纪末新艺术主义的气息,挑高的中厅里,彩色玻璃组合成荷兰的知名人士,庆祝这个16世纪诞生的国家经历的繁荣与生机勃勃。彩色瓷砖装饰的地面绘制的是十二星座,藤蔓充满了自然主义气息。


推门进入“荣耀大厅”(Hall of Glory),唯一的感言便是——“黄金时代”就该待在这个大厅里。在长廊的尽头,伦勃朗的夜巡正对着大门,朝圣的仪式感无限。我喜欢维米尔直接的光线,精确设计的光和刻意安排的布局,都是古典绘画中看重的,但他的题材却是出乎意料的现代,倒牛奶的女仆,读信的女子,学钢琴的女孩,如此单一专一的题材,有一种柔和的孤独感,在17世纪是绝对的先锋。这些女性都透露出一种自信的自觉,让人忘记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只是欣赏她们在“自然”光线中的静谧美好。


回到楼下的Giftshop。中厅是建筑师Cruz y Ortiz新加上的现代派设计,白色低垂的装饰灵感来自水晶吊灯。在这个国家里,有一种开放心态的自由自在,创新或调侃,都不要紧。比如牛奶女工的新工作是做枫糖薄饼和巧克力,远远地看到她的小伙伴——带珍珠耳环的女孩,在明信片上对众人微笑,走近才看到下面的话:我才不在这里,想见我,我在海牙(这幅画收藏于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傍晚去红灯区。穿过铺满自行车的火车站和小街,穿过满大街的大麻味儿,穿过披萨店和玩具店,进入了这个被反复提及的街区。各种旅行指南和博主们都会一个劲地吆喝:不要以为阿姆斯特丹只有红灯区和大麻!但满大街还是闲逛的人潮,运河里的小船播着音乐,偶尔警察骑自行车掠过,在黄昏,莫名兴奋。



★ 活色生香的雨天

晴天在周一说再见,接着就是连续的狂风和横雨。在英国的生活让我对 “打伞也是没什么必要”的雨天见怪不怪,然而满大街的冬装也提示了毫不亲民的气温。周二我想投降躲在酒店喝茶看书。


连续的雨天里阿姆斯特丹依旧活色生香。World Press PhotoExhibition展在新教堂里,喜欢这样有冲击力的布展方式,互动做得也很好。金铜色古典吊灯下,大家看电脑屏幕里的纪录片,很认真。


梵高博物馆背面的Moco Museum里,达利遇见了班克西。在Art Nouvour的小洋房里,超现实主义和街头涂鸦有一种微妙的和谐,背景用的是Moby的电音。两位都是金句小王子,不过生活在不同的大时代背景,达利显然玩得更欢脱,天马行空,忠贞不渝,我眼中艺术圈crossover第一人。Banksy简直是潮流旋风,展览、书店、艺廊、街头海报都来帮衬,荷兰人爱投资艺术品历时已久。

The earth without art is just 'eh',这一句深得我心。

要知道最近哪位艺术家最热门,去Spui的书店逛逛就知道了。跳下电车,先去卖英语书的ABC书店逛逛。比如蒙德里安的大展就在海牙上演,他的红黄蓝方块就闪亮在畅销书架上。跨过街的Athenaum则是杂志爱好者的天堂。每个展场的书店也都不容错过,诙谐的明信片,各种周边让人剁手不及。最后,是每家书店都不重样的阿姆指南,让人好奇这个城市到底有多少副面孔。


★ 自行车的王道

离开游轮,预订的酒店在博物馆广场附近。拿着行李箱到了才发现对面就是我喜欢的法国品牌Sandro,斜对角上窘迫的Tesla店面,有一台红色的Model S。乍一看要喜欢上这样的安排,低调得让人很舒服。然而我错了,对街就是集合了高级品牌的霍夫特街,世界名牌在这条街上很安静,只有香奈儿由MVRDV设计的玻璃外墙美得炫目。

雨后我经过这条小街去超市,两个男孩正用旧式屋檐下的吊钩做了个滑轮系统,要把一个双人沙发搬到四楼,几百年的传统依然生机勃勃地活在现代生活里,这也是可爱气质的来源之一吧。

裹了皮衣出门的早晨,一阵风过来,国家博物馆的花园像是幕布打开,灰蒙蒙的世界瞬间鸟语花香。我这才发现远离了游人的入口,这个小花园如此安静惬意,雕塑,铺展在地上的国际象棋,紫藤花装饰的小径,都成了脱离现实的武器。一眨眼,云又来了。


从花园出来,正面目睹一辆mini驶上人行道,再加入被人行道拦住的另一条路。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这是违反交规的任性,还是这个城市独有的道路系统。见多了就明白了,在阿姆斯特丹车就是这么开的。当地人给出的理由很诚恳,车越过人行道,占用了行人的权利就意味着车必须要让行人,而不是像大多数大城市中道路是为车设计的,人们得等车先走。

大概这就是开放心态下的思路,当地人抱怨游人越来越多,但骑上自行车,阿姆斯特丹人又意气风发,在这里的一大禁忌便是不要走在自行车道上,平时开车一定会主动给行人让路的荷兰人,一骑上自行车脑子里就只有速度两个字。看着他们从冯德尔公园雨后的翠绿里穿梭而来,画面很美。

★ 跨过阿姆斯特河


最后的晴天是危险的,这意味着一整天我都要抓紧时间做任务。

滑铁卢广场附近有跳蚤市场。听闻大名而去,刚进到市场,看到满地堆得不知所云,看起来廉价的纪念品摆放整齐,越往里走越发现这里可靠,当地人带了自家闲置物品在市场随意放着,这应该就是美国人的car booth sale吧。


有人甚至坐着轮椅来了,我猜他们不光是为了买,也是为了晴天。越走越有趣,开始发现一些真正的老古董,黑胶唱片、做旧海报、自行车零件、写了大大“你好”的冒牌中文书……生活的点滴融化到运河边清爽的空气里,一抬头,整排微笑的老房子都在阳光里。


走到河边,有些空空的游船驶过来,也有载满了客人的敞篷船,完全不介意人们观赏。运河最适合传输玩乐心情。无论是坐船在河上晃荡,还是在河边找一个地方坐下看船来船往,都让人感到时间可以无限浪费。

跨过了阿姆斯特河,越过一座挂满了同心锁的悬挂桥,我的真正目的就是路边——Droog是荷兰知名的家居品牌,这里是他们的大本营,有宽敞的家居和服装买手店,二楼是咖啡馆,还有一个只有一间房的酒店。


在咖啡馆喝了气泡水,音乐在悄悄地转换风格,硬是跟咖啡馆里涂了玫粉色口红的小姐姐聊了一会儿,下去台阶偷看到花园里的闲聊,此刻的感言便是,“卖可爱家居和性冷淡服装带咖啡馆和酒店外加一个闹市里可以开party的花园真是人生理想啊啊啊!”



9小街是当地人推荐的闲逛好去处,除了Acne和Ecco的旗舰店,这里的本土品牌更多。夏日促销正如火如荼,有店铺请了DJ放音乐,漂亮的鸡尾酒就放在收银台旁,遇见的一家有趣店面卖各种情趣小物件,比如“642件值得记下的小事”、用独角鲸的长角做的牙签、提醒大家接受“假装的我”(pretented me)的冰箱贴……我意识到自己严重低估了荷兰人民的趣味和幽默感。

很喜欢当地人都说英文,至少还能在商店里偷听店员对话,但在广场上搭讪我的意大利人道出了缘由——很多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人都不是荷兰人,比如他和他的同事;荷兰的语言教育让大多数人很早就能讲流利的英语了。对于我来说,语言是一个国家的面孔,多多少少会跟当地人的性格相关;这个国家超高的英语普及率,是不是也是一种开放的情绪呢。至少,我很放松,这也毫不影响荷兰人做自己的心情。


画家Eddy Varekamp的画廊也在小街上,他的作品让我想起高更,但是是小清新版的,没有那么塔希提的饱和度。一些版画用了高对比度的色彩,比如橙色的皮肤和绿色的猴子,蓝色和白色对比勾勒出阿姆斯特丹的生活,运河、老房子上的窗户、街边晒太阳的人们;用酒红和翠绿描画公园里的人,树荫下晒着太阳的周末……生动的画面让人期待假扮性情单纯的当地人,体验在阿姆斯特丹的日常。

面对我的问题,Eddy说他并没有受到哪一位荷兰大师的影响,只是随心创作。我喜欢这个直接的答案,就像荷兰人喜欢晴天、喜欢待在水边的露台、喜欢酒精一样,愉悦和享受是直接的。



前面提到的桑蒂斯公爵曾经到过阿姆斯特丹,在荷兰的体验让他大失所望,还不如待在荷兰画家们营造的田园诗画中。到一个足够北方的城市,我也曾担心温度会造成疏离感,担心游人的关注给这里画上了另一副脸孔,但当期待的活色生香被海风吹淡了,却成就了一种不加矫饰的快乐;运河和桥梁也许是阿姆斯特丹的秩序,穿梭的自行车依然是放松的节奏;最终阿姆斯特丹借由当地人单纯开放的心态,成就了一种真实的自在享受。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会再来。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上一篇:马德望:时间之间

下一篇:伦敦的力量

姜春苗

LonelyPlanet 广东作者,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爱好建筑、艺术、民俗与美食的慢旅行者;TA的微博 karen失忆樱国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蔡博艺��ר��

    蔡博艺

    写作靠灵感,常拖稿,不靠谱,有自己对于文章的坚持;《我在台湾,我正青春》意外获评香港亚洲周刊2012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 ���м�吴苏媚��ר��

    吴苏媚

    苏州人,作家;我想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谈起开罗、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就像是前世情人一般甜美而惆怅;旅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旅行。
  • ���м�姚琪琳��ר��

    姚琪琳

    80后,新华社常驻韩国的媒体人,非典型摄影记者,用镜头展示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的别样韩国。
  • ���м�滕珊珊��ר��

    滕珊珊

    豆瓣网知名网络小说家,中国旅游出版社签约作家,参与出版《全球最美的100个地方——美国》;工作的内容是宅在最美的亚龙湾和最纯净的大雪山下,感受时光交错的寂廖;旅游宣言:美景在那里,上路吧,邂逅属于自己的精彩。
  • ���м�谭源��ר��

    谭源

    知名视觉摄影人,日本摄影协会会员, 旅日13年,日本时尚・旅游・艺能娱乐信息传播者, 国内外数家摄影杂志、时尚杂志供稿人。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