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尼佬的专栏> 西北之路:从囊谦草原到须弥山

西北之路:从囊谦草原到须弥山

By 尼佬 2017-08-30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5640人阅读

哪里才是西北呢?新疆当然是最西北,但是它的异域情调是那么突出,可以算是独具一格。西安乃至陕西说是西北,其实与中原之地近在咫尺息息相通。

我眼里最标准的西北,应该是青海北部,整个甘肃和宁夏,以及河套平原以西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银川,额济纳和张掖,西宁和兰州,尽管隔着省界,但你似乎不能把他们分开,他们就是天苍苍野茫茫的,孤苦伶仃的戈壁中,冰川下,黄河岸,黄沙包围的冲积平原上相依为命的亲人。



(甘南草原)

青海的南部,当然也是大西北,但也和新疆一样,有着游牧民族的异域情调。我第一次进入西北,就是在西藏东方的康巴地区进入。那是2009年,我从巴塘抵达芒康后,决定北上青海玉树,因此便第一次走入了西北的领域。那条公路是可以直通西双版纳的,北边的终点则是西宁。尤记得那段路走走停停,坑坑落落,草原和蛮山广阔无边,牛羊和帐篷却稀稀落落,过了满地野狗的昌都,继续往玉树走又要两天,车上经常呼拉拉上来一群小喇嘛或尼姑,红黄袍子上面的高原红脸眉目清秀,顶着如簸箕的布帽,嘀嘀咕咕一路,忽地又下车消失于草原中。

当我继续北行,真正要进入“西北”时,才发现之前走过的路简直算是好路了,从昌都到类乌齐,短短105公里走了8小时,整段路没有一程是平整的,司机先生经常下来搬石头推石头,全车人在一个山谷中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中吃方便面,仿佛又回到20年前,我出生那个小镇到县城的速度。

类乌齐到囊谦这一段,公路是中原、蒙古往西藏地方的古代通道改造的。茫茫草原和一点点狰狞的石山,常常让人有天荒地久,不知旅途何处之感,想必文成公主和玄奘走在这里,也难免有妖魔苍生之幻。把人拉回现实的是囊谦县城一排的穆斯林拉面馆,从河湟地区的生意人都能奔流至此,那妖魔也定然退隐江湖了罢。

有一首在台湾人人皆能咏唱的歌曲,开头便是:“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这所谓青海草原的天地宽广,其实一直蔓延到今天行政地域的甘南,是为藏地概念中莽荒的游牧地带安多,它刚好在西域、中原和蒙古地方的交错地带,所以你能在这片茫茫的高地上看到几乎被藏族生活同化的蒙古骑士。德令哈,这样一个蒙古地名,进入了汉语的诗句里,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荒野标记,也是“远方”和“西北“的具像,尽管它已经成了一个空旷却与其他中国小城市无甚差别的所在。

西北就是远方,就是一望无际,就是大河,峡谷,冰川和沙漠罢。它几乎没有一丝温情脉脉,只在转瞬即逝的春夏之交时,在荒凉的戈壁和四千米海拔以上的湖泊旁长出世间仅见的灿烂花草,在清凉的八月时,以无数日晒和冰川雪水养育的甜瓜。奉上一年中仅有的温情。

我也是千千万万很怂的旅行者。每次到西北去,挑的几乎都是夏天,颇有点不好意思,感觉是去占当地人的便宜——当然是想多了,每年七八月,西宁和青海湖边的住宿都是平时的两到四倍,对旅游业者来说,一年也就只吃这三四个月了。

唯一有一次例外是在10月下旬去了兰州和宁夏,夏天的欢乐一扫而光,黄河边的城池也变得黯淡。唯独惊奇的是,正宁路的小吃摊儿,以及几公里长的,张掖路无穷无尽的夜市摊仍然在寒凉的秋夜里坚持着,仿佛要把西北可爱的夏天,一直坚持到第一场雪来临。

兰州和西宁,也许包括呼和浩特,总归是因为省会的地位,得到了荒蛮戈壁上的繁华。别的地方可就荒野多了。张承志心念念的西海固就是其一。

也许是因为地处丝路要道,穆斯林和清真寺,一直是西北的一个标志。宁夏本身是自治区不用讲,而其南部的西海固,与甘肃的临夏并称中国最大的回坊之二。1984年,正暂露头角的北京年轻的作家张承志,来到了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不惜牺牲的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在文坛引起轰动,接着又有《再见西海固》等著作出版,西海固自那时起,逐渐成为文学青年耳熟能详的地名。



(西海固街景)

固原是“西海固“地区的中心,我在深秋来到这灰蒙蒙的城市,发现长城路以南的回坊区,有半数民居都被拆得七七八八搞地产开发,只剩一些孤零零的清真寺仍然坚挺着新月楼顶。却也发现固原竟然会有这么多书店。尤其中山南路到中心路那一段,可以称得上书店街。怪不得有所谓“西海固文学“的说法了。

固原是个货真价实的古城,从汉朝的安定郡算起,建城史近2000年。期间起起伏伏,总是西北名郡。直至1930年代,历史学家史念海仍对固原城墙做出“比平遥好”的评判,可惜好景不长,历经文革后,固原城墙只剩下城北靖朔门几十米长了。



(固原城门)

城里的博物馆,倒是被视为丝路研究的重要馆舍,地位甚至强过银川的博物馆,波斯过来的文物比比皆是。我则跳上面包车往西吉走,北方起伏的荒山野岭中,苍茫大地上,那绵延不断的老土丘,据说便是秦国时代的长城。

最终的目的地,是须弥山上的石窟,那是北朝就开始动工的丝路胜景。送我过来的面包车司机,把我放在西边的工地,说从这上去可以逃票,热情得不容我质疑和拒绝。虽然我立刻想到待会儿出大门的尴尬,还是很内疚地、半推半就地爬上后山了。西北人民啊,我来之前还看过这个博物馆缺钱,文物破损严重的消息,还想要怎么让别人来关心这里呢,结果自己就这么地把三十元给省了,情何以堪啊,情何以堪。

须弥山真是个山。对我这样有点轻微恐高的人,登高台阶有点华山道的感觉,尽管其实很矮。石窟规模不算大,大约4-5个小山头,51窟和第2窟的佛像最大。论精美,那是不及云冈,破损的程度更甚。

因为走的是邪路,我从80窟看起,走到地标性质的1~3窟时,发现这里的栏杆离公路只有两米,于是,为了避免出大门的心理冲击,我跳了下去,怀着对西北人民热情的内疚,继续往西了。



(须弥山石窟)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上一篇:去了西藏才毕业

下一篇:再见次大陆

尼佬

居住在中缅边境附近,Lonely Planet最资深的中文作者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参与了十多本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的写作;同时也是一位旅行专栏作者,旅行和写作的主题大多与边疆的地理和文化相关,身体力行地做一个“跨界者”。TA的窝 nilao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张三��ר��

    张三

    《新旅行》《孤独星球》《风景名胜》等杂志撰稿人,喜欢探险,尝试一切未知,坚信一个人只要知道上哪儿去,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 ���м�徐冉��ר��

    徐冉

    荷兰小伙儿,艺术大学毕业,小众文艺男一枚;曾在亚洲背包旅行十五个月,现在在北京学习中文。
  • ���м�曾敏儿��ר��

    曾敏儿

    旅行作家,四川人,居广州;热爱旅行和文字,曾出版《刹那芳华》《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广西行知书》《行走大埔》《让我在路上遇见你》等。
  • ���м�佟海宝��ר��

    佟海宝

    东北爷们,不喜欢去人群扎堆的名胜古迹,独爱爬山,他的目标“走遍世界犄角旮旯”,梦想是完成7+2(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两个极点)。
  • ���м�续来来��ר��

    续来来

    文字工作者,资深媒体人。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