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行造就脆皮的叉烧
粤菜,是我个人觉得挺奇怪,或者说矛盾的一个菜系。
口味挺清淡,做法挺精致,用料却往往生猛。似乎什么都可以入菜,就好比一个秀丽娇柔的女子握着棍棒上山打虎一般的不和谐。
当然,撇开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食材不谈(真心无法接受),一些用常见、普通食材做的菜和点心,我还是很喜欢的。比如陈村粉、比如皮蛋瘦肉粥、比如盐焗鸡、比如烧鹅等等,但这些还都是在上海吃的。
一个菜系去外地推广经营,多半要经过一些改良,以适应当地民众的口味,所以我一直不确定到底是不是喜欢真正的粤菜。
不过前两年,总算有个契机,让我去了一次广州。虽然为时不到一周,但也很是吃了几种美味的、至今仍回味不已的粤式美食。比如早晨在老城骑楼下的街边老店吃的,量多又便宜的各式肠粉、各种粥品;中午逛街时吃过的烧腊饭、甜品;晚上去炳胜大快朵颐的鱼生,炭烧猪颈肉,啊,还有今天要说的——脆皮叉烧。
其实普通的叉烧,因为家人爱吃,所以我也常做。做法试过烤的、煎的、先煮后腌再烤、直接腌了再烤的,等等。
最后的做法定在生肉直接腌了再烤,不过说实话没觉得好吃到流泪的地步。我倒是更喜欢用叉烧做的各种点心,如叉烧包、叉烧酥。
做叉烧,肉的挑选是挺讲究的。我用过五花肉(带骨的不带骨的都用过)、猪颈肉、梅肉(里脊肉)。
听说最好的叉烧是用梅肉做的,因为虽然它以瘦肉为主,但中间也夹杂了一些肥肉,这样的肥瘦比例恰当,肉质又好,使成品的口感香而美!
当然,上面那段是按常理说,其实我更爱梅肉做的糖醋里脊,做成叉烧我反而觉得差了些什么,但差的是什么呢?嘿嘿,是肥肉啦!所以,我个人是最喜欢一层瘦肉一层肥肉叠加着的五花肉做成的叉烧。一咬下去,满口流油,酱香扑鼻,好吧,我口味比较重,一向喜欢吃肥肉和猪皮,所以减不了肥是活该。
言归正传,广州之行,让三种美食荣登了我心目中最爱粤菜的宝座,至今不曾禅让:鲜虾肠粉、榴莲酥、脆皮叉烧。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是不可能的,脆皮叉烧绝对是最爱!
这三种我都做过,前两种我已经做得味道相差不大了,当然卖相有待进步。唯有脆皮叉烧,我至今觉得味道难以企及。当然啦,我每次技不如人就会跟自己说:人家是专业厨师,我比不上也是可以原谅的。
我一直忘不了初尝炳胜的脆皮叉烧时,那一入口的感觉——轻轻地咔嚓一下,香脆微甜的脆皮被咬开,紧随而来的就是香软入味肥而不腻的叉烧肉,我能感到脆皮包含着的油脂和肉的浓香瞬间沁满整个口腔,那飘然而至的幸福感,让人急于品尝下一口,却又舍不得把前一口咽下去,纠结矛盾的心情,超级惊艳的味道!好吃到要飙泪!我第一次体味到,美食真的会让人感动!
要不是还有两大盘鱼生等着我吃,我真恨不得再点一盘,然后再打包一盘。
看到这里你们大概觉得我是很挑剔的人吧?哎,我这人其实真的不挑食,我接受度挺高的,只要不是野生动物、保护动物、家养宠物、虫子什么的,我几乎都愿意尝试。但也许是我生性比较含蓄,通常很难有一种食物能让我有“嗯,很好吃!”的评价,更别说去体会传说中那种好吃到想流泪的感动。
抛开对我讨人厌的性格的自我分析,回上海后,我开始在网上疯狂地找寻脆皮叉烧的做法。然而,让我想不到的是,关于这道菜,极少有提及,好不容易找到的做法还不怎么靠谱,接下来便是一次次的尝试和摸索。
做脆皮叉烧,除了肉的选择,还有一点很关键——面包粉,对,是粉,不是面包糠。用粉会让脆皮的口感香脆的同时,还保持着一份细腻。
五花肉,我买的是黑猪的五花肉,也许是心理作用吧,我觉得更香。
先把五花肉去皮,切长条,约为2×3×35cm,其实切成整齐的长方条真不是件容易事;然后用李锦记叉烧酱混合老抽、生抽、黄酒,当然也可以自己调配叉烧酱,所需材料有:耗油、红腐乳汁、鱼露、玫瑰露酒等,但过程有些麻烦,而且我觉得现成的叉烧酱除了味道太甜,其他都还可以,所以就偷懒了;把调配好的叉烧酱倒入装五花肉的容器,揉捏均匀然后盖盖子腌3天,时间长点,会很入味,其间可以几小时翻次面;在腌好的五花肉上拍上面包粉和细砂糖的混合物,然后用烤箱自带的烤叉穿进肉里,设定上火转动,150度烤50分钟,取出后用电风扇迅速吹凉,切片即可。
看着不难,但其实把烤叉插进肉里,并保持它的长方条形状着实艰难,所以自己家里吃就不要太为难自己了。但烤的做法因为事后要吹凉,以产生脆的口感,却失去了那股热乎劲,而且没吹到的地方还不一定能脆!我对此很不满意。
后来,热热脆脆的炸鸡翅给了我启示:干嘛不炸呢?果然,把扑好了面包粉和糖的肉条丢油锅里炸,熟得更快,还热乎!捞出沥干油后切片一尝,我觉得,我又离那感动近了一步。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么吃不健康,可得失之间,我还是觉得,人生在世,有时候还是遵从一下口腹之欲吧,不然多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