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栏> 陳輝龍的专栏> 去面太平洋区,找吕阿玉的建筑

去面太平洋区,找吕阿玉的建筑

By 陳輝龍 2017-06-08
马蜂窝旅行家专栏出品| 已有8393人阅读

《D级旅途》系列,其中的D=Depth,这段旅途的不同之处在于——通篇只有一枚“旅途纪念手信”,旨在聚焦旅途“战利品”,探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前阵子,天气最热的时候,刚好完成上一个委托,就收到一封信。

真的是一封传统手写的钢笔挂号信。

从邮差手上拿下的同时,真好奇,到底是谁会这么“严重”写信给我?

或者说,对方不会用电子邮件或手机传送,因此,只好这样。

信封的邮戳是“西太平洋区”,不过,仔细一看就是台东市的拼音嘛。

信的内容是想委托我去看“泛台东”市区,有多少由吕阿玉设计的建筑物,条件是只要缴交我在这个城市在住的时间内,日记若干即可,不支付费用,但,负担吃跟住。

一般情况,委托任务前的调查,都没有劳务费。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刚好想去那边玩。

过几天,我突然想,吕阿玉?是谁?为什么资料上说他是台湾“Bauhaus”实践者。但,考古所有建筑师名录后,却没有他。

虽然台东面积极大,但那段时期,所有重要的公共建筑,都由他亲自绘图监造。

不过,没被重建、重修,或拆除的这类资料没有,因此,我的工作就是先去看看还有多少完整的存在数量,大致就是这样的前置作业。

某月9日

马上就要到台东了。

我翻翻脑洞里的记忆,想像上次到这个城市的时间表,算算竟超过二十年以上,或许更多。而那次在这个面太平洋市内的旅行,其实是个无可奈何“途中下车”的意外。

那时候,我的兵役通知单即将到来,辞掉在台北杂志社打工工作的同时,接到以前同宿过的学长来信,邀约去他们几个住东海岸成功渔港的家里玩。

细节有点不记得了。

不过,对当时年纪太小的自己而言,倒是因为他们,才知道原来隔了一座中央山脉,还有很多听都没听过的城市、人群,和山西部的我们,同步生活着。

那段时间,吃晚饭的时候,这几个学长经常描述家乡的各种事,像是描写另一国境的事情似的,勾引着我太多猎奇的幻想。

总之,接到邀约的来信不久,我就只在耳朵塞了Walkman耳机,背包里装了相机、底片,一大早就直接跳上往台东的火车,想趁着被征召入伍前的最后假期,好好漫无目的过一段瞎晃时光。

当然,现在知道了整个台东领土之巨大,城与镇的遥远状况。

不过,那个时候一点情报也没探听就上了车,睡睡醒醒之间,摇晃了非常久的时间过后,才只到宜兰而已。

不过,这个问题最后被沉重的睡意打消了。

当列车长摇醒我说“终站到了!”,恍惚状态走出车站外,才惊觉是午夜十二点半。

惨淡的月光之下,找了很久。

惊心动魄的,终于找到一家老板熟睡不情愿开门的小旅馆,极硬的床板和叫声大到以为要攻击人类的蛙群,这两件事,让我怎么都忘不了。

一早起来,上街找到公共电话,唯一有室内电话的学长说他在信里,有张给我的时刻表,反正从台东市到成功镇的客运巴士就只有个位数字的班次。

于是,我在街上苍老的戏院看了两部旧到不知道演员是谁的西部片,才离开台东市区。

上车后,一路看着窗外风景,觉得真是漂亮的纯粹海景,和西岸这边,截然不同到了极点。

一路上的这班车,只有我和一个爷爷,他比我早几站下,路上也聊了一下,老先生是阿美族人,风度翩翩一直熟睡着。

就这样子,没有再回来过,一直到这个礼拜五、六。

某月10日

耳朵里,坂本教授轻轻准确点击小牛皮鼓的咚咚泛音,一再反复延长,叫《Goodbye To Hawk》的曲子在鼓点背景的弦声里,穿过窗外太平洋区的匆匆云朵、林间,以及不怎么现实的旧水泥厂,一块一块的。

没有理会那些。

我的眼神,继续凝视法兰克福机场,几个小时前开始,很有目的的观看,或者说过于专心。

“空调温差变化”到“家猫的等候”。

试着让问题不要间断,像与勒索对相的慰问,当然,事情不是这样。

因为态度未免过于“那样”。

有睡在硬地板上的德意志共和国女生,完全无法判别是不是在她舒适的房间里,如果不看背后猥琐荒凉的候机室背景的话。

刚刚那个一块一块的太平洋区间风景,没注意的时候,改为稻田当绿色前景,山层层剥开阳光照着的位置,稳定的背景依靠。

大片的海洋,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有,家里钥匙在包里。我确定。”

“紧紧的在身边呦……”

坂本教授不间断的“刷刷、刷刷刷”竹竿舞似的《猫与老鼠》,虽然不能确定是猫捉老鼠,但确定是追着什么的时候。

总之,现在我要回到、进入这个太平洋区的风景,好几天又好几天。

当然,法兰克福机场那边,也没事了。

某月13日

阿美族语“有小丘(posog)的地方”。

宝桑庒。

即使已变成台东市,但还是市区的经济中心。

一路从不可思议的七楼洗石子外墙的“良夜咖啡厅”开始,钻进意外的戏院,再看看感觉会有拳师聚集的侨社。

最后在离城前,带包手工纸卷的绿豆椪六入装,这家有正统融合建筑的日据型饼铺,中午就会卖完。

这样子的风景,都在宝桑发生。

然而,以上记载的,都是日治时期,或更早的。

因此,没看见吕阿玉的。

某月13日

此刻被尊称传统的,曾经都是最摩登的。

我在昨天没找到的同一街口,看到了我的第一栋吕阿玉的建物,在宝桑路的街口,像老式骨牌似的往下翻滚成橘绿相间的楼面。

幸好,要不然最迟只能到后天了。

某月15日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浮现的一个念头是:“世界,到底有多大呢?”

这是个像秘密一样的东西,潜藏在内心,尽可能不要说出去。当然,过了很长的时间以后,居然变成一个跑来跑去的大人,这个问题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就是消失而已,不是得到解答。

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这样,对于远近距离的尺度,不是用国界与数据来评量,而是用时间长度。

我是这样的人。

几个星期前,我去了本国太平洋区的城市,台东。不是温泉乡知本,也不是稻田名胜池上,就只是单纯的极东都市。

或许很多人会说,不是常常会去那里吗?

不过,我相信,西部的人,不太会特地在这个城市停留,对于西部游客来说,这个城,只是去到那边的转运站而已,不是为了停留。

我想,这个城市对我而言,比东京、上海都要遥远。

毕竟,距离上次抵达,已经超过二十年有余。

住了几天,不过瘾的匆促北返,很尴尬的错过原来订票的车程,只好用转车的方式,花了几乎一整天,才回到台北。

这样的迷路,很棒,像从前一样,缓慢移动,才能抵达。

我没有什么事需要赶路的。不是时间宝贵的伟大经营者那种人物,也没有人在我来的地方等着。

因为没有座位的缘故,听从列车长的指点,尽量往最前一节车厢找空位。

第一段车程,旁边坐了一位带着女儿返乡的阿美族年轻爸爸。

我们一起买了最后的三盒火车便当后,我听到他要女儿先看清楚老家的吊桥,再吃便当的趣味对话。

一路上,他不间断的介绍旁白,除了听得津津有味的宝贝女儿之外,也让我理解了很多阿美族人的琐事,比如这是个南方来的民族,因此入殓的位置要向南;还有,这群族人,可能都是从花莲冲积平原往下迁徙的一群。

他们俩个,比我早下车,然后,讲半天,饭盒连开也没开过。

留下还要继续的自己,想着小时侯的困惑。

世界到底有多大呢?


========================================================================

微信公众账号:“寻找旅行家”,每天为你精选一篇有见地的独家专栏文章,欢迎关注,互动有奖^_^


陳輝龍

现专职小说创作,著作多已绝版。 祖籍北京,基隆生。曾任职多家媒体,并创办许多新媒体。 新小说作品《目的地:南方旅馆》(2012联合文学);《不论下雨或晴天:陈老板唱片行》(2015联合文学)。 最新小说集《固执的小吃们,以及岛屿偏食》(2017四块玉)。

专栏最热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 ���м�郑洋��ר��

    郑洋

    华盖(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蚂蜂窝旅游攻略专栏作家,公益驴友团队80公升成员;具有丰富的生态摄影经验,摄影作品发表在《影像视觉》《摄影旅游》等媒体;“蜂鸟网”摄影大讲堂主讲人,为各种机构多次进行生态摄影、环保、科普相关讲座,接受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访。
  • ���м�白明瀚��ר��

    白明瀚

    江湖人称小白,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略不靠谱的伪文艺大龄男青年;做过记者,当过编辑,干过文秘。
  • ���м�吴非��ר��

    吴非

    畅销书《打工旅行》作者,也写旅行之外的故事,推理,悬疑,青春,生活方式。
  • ���м�岚卿��ר��

    岚卿

    自由职业者,独立摄影师。
  • ���м�七个酥饼��ר��

    七个酥饼

    喜欢探索原始与野性的世界,用镜头记录东西南北的旅行故事。
马蜂窝旅游小管家
为您免费提供目的地旅游咨询服务
出行基本信息
联系人信息
换一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