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马蜂窝原创,未经马蜂窝许可,不得复制、摘抄或转载!
9月17日上午,“牵约‘水韵东平’·相聚‘运河之心’”2015京杭大运河旅游城市泰山会盟在泰安市东平县隆重开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国际联络总监陈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泰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恩虎、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城市形象与市场推介处处长张靖、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中心副主任吴凯、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活动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浙江省旅游局、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泰安市旅游局、东平县委县政府协办。京杭大运河沿线6省市、18个城市旅游部门代表、旅行商代表、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此次活动将运河沿线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众多沿线城市齐聚泰山脚下的东平,共同为大运河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泰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恩虎在致辞中说,申遗成功以来,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成为沿线城市对外展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全新区域合作平台,对进一步深化各兄弟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运河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泰安市东平县地处京杭大运河、黄河、大汶河交汇处,不仅有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被誉为“运河之心”的水利枢纽工程--戴村坝,还有“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盟为契机,积极融入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和兄弟地市一起,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共创品牌,共同发展,力争将京杭大运河推向世界。
会盟举行了“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发展模式”2015京杭大运河旅游城市联盟泰山高层对话。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赵弘中、东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德健等与会专家和政府、行业代表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会盟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战冬梅博士发布了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4),举办了2015年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年会、“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发展模式”2015京杭大运河旅游联盟泰山高层论坛和泰安(东平)旅游投资合作洽谈会,召开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城市工作会议,联盟城市共同达成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泰山宣言》。
为了打响京杭大运河旅游品牌,泰安市专门创作推出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主题歌,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旅游文化活动,通过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将运河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通过本次活动,与会单位深度交流分享了泰安旅游满意度提升工程经验,深入挖掘了大运河沿线城市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一步宣传推广了京杭大运河和“大运河之心”——戴村坝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对积极打造东平京杭大运河、“水浒故里”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京杭大运河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更好地促进泰安旅游融入京杭大运河区域旅游联盟合作机制,全力打造泰安国内外着名旅游目的地品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合作洽谈会上,同时举办了泰安旅游推介会,与国内大旅行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会代表、新闻媒体还考察了“大运河之心”——戴村坝、白佛山景区、大运河水柜——东平湖和东平水浒影视城等旅游项目。
伴随着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之心”——东平戴村坝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旅游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2014年6月24日,京杭大运河沿线6省市、18个城市的旅游部门在杭州成立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为进一步创新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合作方式和共赢模式,打造世界级京杭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9月16日-18日期间在泰安市东平县举行“牵约‘水韵东平’·相聚‘运河之心’”2015京杭大运河旅游城市泰山会盟活动。
相关链接:运河之“心”——戴村坝
去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东平戴村坝以“大运河之心”成功入列。随后的6月24日,泰安市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聊城等其他17个城市一起齐聚杭州,正式成立“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按照自愿共享、品牌共创、市场共拓的原则,共同打造京杭运河旅游经济带,使之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名誉度、国际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戴村坝被誉为“中国第一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建,主要是拦蓄大汶河水,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其功能等同于人的“心脏”,故把戴村坝誉为“运河之心”。由于戴村坝引汶济运的枢纽作用,保障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对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也曾赞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其工程有三绝:一是在沙滩上用木桩筑坝,技术处理堪称一绝;二是“高一分毁坝,低一分水断”,科学设计又是一绝;三是一坝使运河兴国旺家500年,功能发挥也是一绝。戴村坝博物馆是戴村坝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展品300余件,依托水工文化遗迹遗物,通过文物展厅、模型展厅、图片展厅、引水展览厅、3D影院等,向游客集中展示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功能、作用以及京杭大运河的灿烂文化,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馆。
东平也曾经因运而兴,会通河开通后,东平一时之间便成为南北大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来往的舟船,过往的客商昼夜不息,东平由此成为中原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路过这座运河古城的时候在游记中这样描写:“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商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明清时,东平有一胜景为“会河帆影”,就是描绘当年的繁华之景。当地县志记载:“在昔运河畅通,漕运兴旺之时,帆樯林立,商船汇集,岁运漕米400万石。白日帆樯林立,夜晚桅灯高挂。”
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繁荣,运河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大贯通,在地理上把华北、中原与江淮等几个文化重心区域联为一体,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使这里成为人才荟萃、文风昌盛之区。东平便成为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东平因杂剧家、散曲家辈出,而形成了典型的“东平杂剧”,深深影响了元代的杂剧创作,使元代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东平人罗贯中根据元杂剧及东平特有的人文风情,创作出文学巨着《水浒传》。至今,东平湖畔和运河两岸还流传着端鼓腔、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等民俗活动,对悠久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开发和弘扬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如今的东平,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界一颗闪耀的新星,在山东十大文化旅游品牌中,东平在“儒风运河”、“水浒故里”两大旅游品牌中独占鳌头。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做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利枢纽东平湖,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原经济区总体规划》中,东平港也将成为运河复航工程的重要港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平这座历史悠久的运河古城,注定会再次因运而兴,东平湖乘舟直下江南的美丽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页
下一页
免责申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发送邮件至news@mafengwo.com。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