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2018年6月25日 瞻仰卢森堡Luxembourg二战阵亡美军公墓

  • 出发时间/2018-06-23
  • 出行天数/3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3000RMB

法兰克福搭乘近4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卢森堡,只为瞻仰乔治巴顿将军的墓地。

到达卢森堡中央火车站

休息一日后,一大早吃完早餐就走~

拯救大兵瑞恩-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背景:诺曼底登陆战。

血战钢锯岭-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
背景:冲绳岛战役。

狂怒-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背景:阿登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Bulge或Ardennes Offensive或Von Rundstedt Offensive,法语:Bataille des Ardennes,德语:Ardennenoffensive)

一篇在卢森堡境内写完的游记,第一次在境外写。
一篇在浴缸里边泡澡边写的游记,第一次在浴缸内完成。

喜欢二战历史,因此也喜欢美国二战的电影,所以一定要来这座国家公墓凭吊这些牺牲的美军战士!因此来卢森堡只有一个目的,瞻仰这座公墓!
有些电影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二战的电影,说实话,我只喜欢看美国的,非常不喜欢看国内的抗战神剧,如果要说出境内抗战神剧,我可以揪出一堆毛病,那倒并非我不爱国(小粉红们别给我乱扣帽子)原因很简单,战争是血腥残酷的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把战争当儿戏,什么“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包子雷”真的是在侮辱牺牲在十四年抗战的国军将士和八路军士兵!
我也不可否认虽然美国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向来是在烘托美国式的爱国主义,确实也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但是,美国二战电影无论从情节(不丑化敌军)也好细节(军服的纽扣,领口的磨损)也好,都要比国内的抗战神剧好100多倍,如果上述三部战争电影是女神的话,那么国内的抗战神剧就只是女鬼而已,正如我爸爸看完血战钢锯岭后说的那样:这才是真正的日本鬼子!

话题转到卢森堡卢森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次被德国军队占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2日,星期日,德国符滕堡亲王阿尔布雷希特指挥的第四集团军越过边界,侵入了完全没有武装的卢森堡大公国。卢森堡政府所能设置的唯一象征性的障碍物,是横置在宫堡桥头上的一辆大公府的汽车。从8月30日到9月28日,德皇威廉二世把他的大本营设在了卢森堡
第二次世界大战:梅开二度,德国再次借道卢森堡
因为法国德国有一段相邻的边界。在这一段边界以北是卢森堡比利时,以南是瑞士。所以,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无非有三种选择:
1. 从两国接壤的边境发起进攻:(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打消了希特勒直接攻打法国边境的计划)。
2. 借道比利时卢森堡:和一战情况一样,一招鲜吃遍天吗?
3. 借道瑞士。(瑞士中立,且亲德)
对于卢森堡来说更加不幸的是,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是却有非常重要的交通、尤其是铁路网络,还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这就使她的命运早早就被决定了,1940年5月10日德军再次开入卢森堡(再次借道)。虽然德国公使宣称“德国现在或将来均无意采取措施破坏大公国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以及盟军迟早将破坏大公国的中立云云,但是卢森堡政府和女大公还是第一时间就逃离了首都,辗转撤往英国。跑不了那么快的议会于11日发表了一项宣言,表扬严重抗议德国的侵略行为,并且表示议会将继续效忠于女大公。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的策略是最终要将卢森堡归并于德国。在刚刚占领大公国时,除了德国军管机构外,还有一个由原行政官员组成的所谓“行政委员会”,按照德国人的看法,这个“委员会”不妨俯首帖耳地听从使唤就是了,可是她偏偏不肯听话,于是德国人加快了他们的行动步伐,8月2日德国科布伦茨-特里尔的行政长官古斯塔夫-西蒙担任了卢森堡的民政长官,从而结束了军管时期,也开始了德国逐步试图将卢森堡完全并入德国的新时期。西蒙立刻着手实施蓄谋已久的完全吞并卢森堡的计划,8月他连续颁布命令,宣布女大公及政府已经丧失权力;宣布除了亲纳粹的“日耳曼群众运动”外,其余政党全部解散;宣布卢森堡宪法被废除不再有效,不得在继续使用“女大公”“卢森堡国家”等词汇。10月23日,一直苟延残喘的卢森堡议会和行政委员会都被解散,不听话的成员(包括行政委员会)全部被监禁。在撕去了最后一点遮羞布后,纳粹迅速将德国的那一套制度、法律体系、货币等等移植入卢森堡,并且最终于1941年2月9日宣布卢森堡科布伦茨-特里尔区合并为莫泽尔区。
综上所述,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攻打法国德国都是借道比利时卢森堡
两次世界大战卢森堡均以投降开始,再被他国军队光复结束。夹在法德两国之间真的好悲催啊,如同波兰夹在德俄(苏联)之间,性质是一样的。 。也因为如此,二战结束后,卢森堡放弃中立立场而加入了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直至今日。

卢森堡二战美军公墓(Luxembourg American Cemetery),因著名的“战神”巴顿将军长眠于此而闻名。
这块墓地的存在是由于那次著名的战役——阿登战役。这是二战结束前希特勒为了挽回败局,在西线发动的一次反击战。这次战役中德军集结了20个师分三路包围了只有6个师兵力的盟军。德军包围了美军106师的两个团,迫使7000多美军投降,成为美军二战期间在欧洲的最大失败。虽然最终盟军反败为胜,击退了德军,但有5000多名将士血洒阿登
我最喜欢的二战电影之一狂怒Fury之背景就是阿登战役和突出部战役,美军开始进入德国境内打击纳粹德军,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战爸”唐(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驾驶谢尔曼坦克“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打开纳粹防线。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罗根·勒曼Logan Lerman)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狂怒5兄弟遭遇纳粹党卫军300余人,开始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最终除诺曼外,其余4人(包括主角唐)全部阵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这块墓地安葬着参加阿登战役的美军第三集团军5076名将士,其中包括美军名将乔治.巴顿。

带着崇敬的心情,本人特意来到这里瞻仰这座公墓。这里位于卢森堡境内但它的主权却属于美国政府,算是美国卢森堡的一块飞地吧。
交通方式:从Paris Zitha站搭乘15路巴士前往Hamm站,2欧元票价,再步行十五分钟左右到达。




路上有指引。

到达美军公墓

5076名美军血洒阿登

上面的纪念墙刻有部分阵亡将士的名字和出生地。

盟国军队(美军 英军 自由法国军队)向纳粹德国发动攻势示意图。

这名叫做Henry C.Rash的美军士兵阵亡于1945年4月25日,而德国最终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牺牲于最后的战役。

根据保安人员的提示,来到了乔治巴顿将军的墓前。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家中有悠久的军事背景。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曾参加1912年夏季奥运会,也是M1913型军刀(又称“巴顿军刀”)的设计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一战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官兵在北非战场通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并在这里迅速恢复了第2军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身为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西西里岛战役期间他指挥第7集团军,抢在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这里因打了两名士兵耳光而卷入争议,并被暂时解除指挥权。1944年,巴顿回到战场,在诺曼底战役中指挥第3集团军成功地实施了一场快速穿越法国的行动。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國本土。

战争结束后,巴顿成为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但不久因去纳粹化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而被解职。后来他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担任了第15集团军的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因车祸逝世,享年60岁。(死因很蹊跷!)

巴顿多姿多彩的形象、难以驾驭的个性和身为指挥官的成功有时会被报刊上有关他在政治上不称职的陈述所掩盖,但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以及利用对第3集团军所做的这类粗俗演讲来激励部下的能力,已经成为美国军官队伍中新的领导哲学。他高度重视快速和咄咄逼人的攻势催生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战略。盟国领袖对巴顿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他在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对手却都给予他高度评价。1970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电影《巴顿将军》获得了很大成功,在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将巴顿转变为一位美国民族英雄并带入流行文化中。(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二战中杰出的将领除了巴顿以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苏联朱可夫元帅。德国隆美尔元帅,曼施坦因元帅,古德里安元帅,英国蒙哥马利元帅。但说到最有个性非巴顿将军莫属。

罕见的,国军将军孙立人和巴顿将军的合影!

巴顿去世的那一天是星期五,在当地海德堡所有招待美军的俱乐部全部停止营业,家家户户都降半旗为他致意。

他所带领过的第三军团将士们无不悲痛万分,有一位士兵写给父母的家书中提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人去世了……

依照遗愿:巴顿不愿安葬于美国本土,而选择陪伴战死的第三军团将士安葬于卢森堡美军公墓。
最初他墓地的位置与墓前的白色十字架与其他士官兵一样,但是前往为巴顿将军致意的各界人士实在太多,美国政府只得将他的墓安排在所有将士的最前方。

卢森堡美军公墓没有围墙,没有卫兵,只有一个简单的纪念馆。在这里长眠著五千多位美军将士,墓碑在草地上呈辐射状排列成九个扇形的方阵,辐射状的中心最前方伫立着两根旗杆,巴顿将军的墓就在旗杆之间,就像他生前检阅著士兵一般。

本篇游记共含 4286个文字, 36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卢森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