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而后被废弃,最后走向消失——开封不为人知的秘密(一)

还没有添加游记头图
  • 出发时间/2018-05-21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1RMB

我们即将失落的遗产——开封老建筑

河南总修院

河南总修院即大修院,位于开封东郊羊尾铺,占地57亩。该院创立于1930年,1958年4月停办,前后共历时28年。是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修院分哲学班、神学班两个等级,学制一般为六年。入院的大修生需在备修院毕业考核合格,经本教区主教保送,始能入院深造。毕业后,由院长推荐、本教区主教批准即可晋升为司铎。在院学习的修生一般在二十岁以上,分别来自河南天主教各教区,修生人数最多时达百余人。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开封纪念塔又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坐落在开封中山路南段,开封火车站西北方向350米处。该塔的始建年代不详。
此塔高二十余米为六棱石砌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下宽上窄,下层直径约二米有余,塔外形颇似一个硕大的杀手锏直刺云天,塔前立有一人高的石碑,上书“阵亡将士纪念碑,开封市重点文物”等字样,塔后则另立一块同规格的前些年的修缮记事碑。
塔上层高约十五米左右,其六面应有碑文的,但却被白灰覆盖,中下层各面为嵌入的青石碑刻,但可见有明显的改刻痕迹,原碑文被凿去,以新刻文字取而代之却又未添墨描绘,再则工匠水平低下,不是按常规的把石板磨平再刻,即旧痕未平又撰新字,而使人难以辨认,经细心揣测,方记下如下碑文,中层为: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拥护共产党,反对侵略战争,拥护中苏合作,保卫世界和平,巩固国防,爱护公共财务,肃清敌特,反对封建主义,拥护共同纲领,下层为: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城乡互助。视其文字内容应为建国初期即抗美援朝时间所刻,行文却像是在喊口号,纪念塔变成了标语牌了。原碑文可能是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政治形势,为此当局能改则改,不好改的则覆盖住,但新碑文的措词总让人觉得有点欠妥,纪念碑是个庄严的建筑,你看“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怎么也堂而皇之地上碑了,其它的可能没过几年也过时了,石碑毕竟不是脑瓜儿,这次头剃坏了再等上十天半月翻新重剃就是了,石板则剔一层薄十公分,如若再改写几次恐怕塔将之不存,否则中苏交恶时期又要几度旧貌换新颜了。

天地台清真寺

清光绪以前,南关区头二道胡同有简易清真寺。1907年,陇海铁路修通及汴,使南关忽然繁华。来此经商的回民,迫切要求就近建寺、于是南关大街清泉澡堂经理王增等人,在南关东后街南首路东,置地二亩半,修盖草房数间,请阿訇于此,自此,南关一带教民每日礼拜就方便多了。现在清真寺位于车站西北,门向南开。头门内有土井一口,大殿3间,北讲堂5间,水房4间,东院女寺4间,附属平房14间。寺内建筑系砖木结构。“除北讲堂被留用外,其余皆被占用。1983年12月,寺部分产权落实归还。在本坊回民的大力支持下,重修寺院并开放。现有大殿3间,水房2间,经堂1间。还开办了民族招待所。

小纸坊街徐世昌老宅

小纸坊街有一处残破的四合院。门楼已经不见,三进院的布局依稀可见,大部分房屋已经旧貌换新颜,只有部分房屋还保留当年的面貌。一进院子的东侧房屋依然显现当年的华美,房屋是典型的清代小式建筑模样。一进院的主房依然残存,上面的砖雕刀工细致、图案精美。后面的院子被很多琐碎的小房子分割,但是依然掩饰不住大户人家的那种开阔和大气。院子里面散落很多消瘦的青砖和寂寞的瓦片。大院门前墙边斜卧巨型抱鼓石,上面曾经雕刻精美浮雕,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有明显有人为琢去的痕迹。如此高大的抱鼓石只有官家或者大户有如此的装饰。
在民国初期,徐世昌任袁世凯政府的国务卿时,曾给开封5位表亲在小纸坊街修5座同样的高门大院。徐世昌于1918-1922年任大总统时,此院人称徐大总统院。当时经小纸坊街徐世昌老表刘厚朴介绍,开封一位拳师陈明善给徐世昌当了保镖,后为保卫大队长。这里,就是当年的遗址。

张登云故居

张登云由日本回国后定居开封,先住北陶胡同,再住花井街,最后确定在北太平街建宅。
张登云举家三迁,他看中的这三处地方,均位于龙亭东湖东侧,有人说是他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但最实际的原因是这里离他一直在那里工作了18年之久的清河南省法政学堂——河南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所在地——三胜街不远,往返比较方便而已。
张登云故宅是一个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三进院),院内共建有房:前院13间,中院11间,后院6间,共30间。
张宅临街建有宽大的砖木结构明清传统式样的一座门楼,位置居中轴线之左,正对前院东厢房之房山。门楼顶部铺有整齐的筒瓦垅,往下有墀头、砖雕,正中为两扇大木门。门两旁有余塞板,板上刻有浮雕,门楼内东侧还有一间“门房”,这是只有上档次人家才有,专为看门人设置的住室,就像是今天机关单位的传达室。 宅门内,正对大门东厢房山墙前面立有一架精美的木雕影壁。这个木影壁,雕刻得相当精致,它相当于固定位置、屏风的作用,如今已很难见到了。 张宅的这座木影壁因年久失修,已经拆除,其后裔尚保留有部分残件。 张宅前院有南屋4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3间,北屋(过厅)三大间。
穿过“过厅”进入中院,或曰二进院,才是房主人居住的地方——正厅五间(明三暗五)东西厢房各3间,正厅屋顶为大花脊,由筒瓦垅、沿口、勾头和滴水组成,两侧山墙有猫头爬山,房顶下为七檩木梁架,檩上有方椽,房前有飞檐翘起的前廊,宽两米,台明高半米,系仿宋式建筑。既可为正厅遮蔽风雨,也不妨碍采光。门窗皆为木制,下部镶有裙板,上部为步步紧棂花窗格,窗格上雕有各式图案,即常说的“推窗亮隔”形式。
正厅内部仍大致保持近百年前的旧模样,正中的条几、方桌、太师椅以及间隔两旁卧室、书房的红木隔扇,也还是张登云在世时购置、使用的原物。特别是两架红木隔扇,由于其特殊的材质,至今仍色泽鲜亮如新,隔扇板上的浮雕如意、花瓶等花纹亦清晰如初。
东西卧室、书房之侧各有一间耳房,东耳房内是放置衣柜、箱笼和盥洗用具的地方,西耳房下层为通往第三进院的通道,上层为木质结构的藏书柜。在卧室、书房与耳房之间,一人多高处有红木镂雕构成的挂落、雀替,上面雕有各式花纹,其下部有隔断,既显得室内空间宽阔,又实用别致,这也是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正厅房不尽相同的地方,明显透出一股儒雅和灵动之气。
第三进院只有6间房和一眼自用水井,是佣人居住和厨房。 就是这座传统的四合院,曾是张登云和辛亥革命起义军总司令张钟端等人密议、联络法政学堂一大批进步师生参加推翻满清辛亥起义的地方;曾是张登云接待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和老革命党人于右任的地方,也曾是厅长公馆,代省长公馆,还是在这里张登云面对日军头子土肥原贤二的拉拢、威胁而予以拒绝,张登云和他的日籍妻子樱田菊子在开封沦陷的初始阶段,接纳收容几十名年轻妇女,使她们免受惊吓、蹂躏之灾……
张登云故宅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房产改造时,除中院正厅作为自留房由其5子张方旦居住外,其余分居九户人家(有的人家已购买了房权,有的还属于房管所的公房),除前院西厢房3间已经改建外,其余房屋虽有改动,只是前檐部分。其中正厅和过厅仍大致保持原来模样。唯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亟待整修。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名人故宅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张登云故宅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立碑为记。

游记写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啦,谢谢你的支持。如果觉得游记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忘记收藏和顶顶顶哦!当然,手动留言,更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感谢,比耶!

本篇游记共含 3063个文字, 20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开封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