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http://images.mafengwo.net/images/post/new_notes/fully_loading_v2.gif)
上海新场,这个有我儿时回忆的地方
- 出发时间/2018-06-04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家庭出游
微信公众号:狮和远方 (WhoSayHUSay)
曾几何时,新场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知晓,慢慢成为上海的古镇之一。小时候完全没有概念这是一个古镇,觉得郊区就该是这样的,要坐很久很久的公交车才能到,不是X路车,而是XX线。通常被冠为”线“的公交都是连接市郊较远的线路,谁又能想到,若干年后这里还通上了地铁。
爷爷走了,大家又聚在了一起,在这个爷爷待了一辈子的地方。那么多年后,我也想再看看爷爷的老宅,也看看新场,这个曾留下我儿时回忆的地方。
爷爷家是典型的南方民宅,屋顶铺着瓦片,瓦当,门口有门槛儿,睡的还是老式的架子床。
记忆中,喜欢早上将蚊帐撩起后挂在大钩上这么一个动作,仿佛完成了一个起床的仪式;也喜欢在屋里抬头看房顶那一根根只露出半截的梁柱,觉得很神奇;还喜欢抚摸那早已被磨损的没了原形的木门栓,表面却手感光滑。
原来的窗户被租客封上了,小时候每每来到爷爷家或离开时,我总爱透过这个窗户给屋里的大人一个惊喜或是告别,小孩子的把戏亦也不过如此。
小河边原来可以下到水边的台阶也消失了。周边几间特别旧的老宅也都被画上了红点,想必可能是之后会被拆掉的对象。
街还是那条街,既熟悉又陌生。
沿街商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的,几乎把能展示的都挂了出来,就怕顾客不知道自家的东西够齐全。
自家种的菜有多的,拿到街上卖,无所谓生意好不好,碰上老伙计聊上几句,这一天也是乐呵儿的。
小时候见过奶奶用老式的大灶台烧过饭,人要在后面添柴火,火苗的亮光会映得人脸忽明忽暗,特别喜欢听火苗在干柴间发出的清脆的噼啪声,怎么听都不腻。大锅烧出来的饭菜就是香,但后来也随着时代进步换成了煤气灶。被进步掉的,还有大石磨,拆下来后成了院子里的摆设,亦是我们几个小孩子跳上跳下的游戏台。
镇上有个为民乐队,爱好戏曲的票友可以来上一曲现场伴奏版的戏曲K歌。老师们可是认真的,你看这自己排版编制的乐谱就知道了。
屋里的戏曲悠扬,挤不下了,坐在门口听也无妨。更有边听戏曲边织毛衣包粽子的,两不耽误。
大妈见了我们问道是哪一家,报了姓之后,她马上说,我就猜到是你们,原来她是我孃孃的同学。大妈很健谈,忍不住开始叨叨我们家的事儿,还提到了我叔和我婶。我当然是不认识她的,母亲对她也不熟,想必她应该是见到我们胳膊上的黑纱方才猜测的。完了之后,她还非常肯定地说,你们家的事我都知道的~~~ 这就是小镇生活,每家的家事都不是自己家的家事。
老街上还有几处保留得比较完整的民宅,当然,都是大宅子,二进,三进的,成了景点,门口便会挂起“新场X氏宅第”。
这个水泥板不是什么料理台,而是用来洗衣服的,我小时候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水泥板上给我洗过衣服。冬天亦是如此,单就在室外沾水已是十分艰苦之事,更别提什么热水器了,父母这一辈都是苦日子过来的。
门面大一点的店铺,十几扇木板,是一定要编上号或者排列好,不然待到安装的时候可就头大了。
河上的桥很多,新的、旧的、翻新的,一座接着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