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http://images.mafengwo.net/images/post/new_notes/fully_loading_v2.gif)
巴黎之外:外省漫游记(四)中法一日-奥尔良·博让西
- 出发时间/2018-05-05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450RMB
按惯例,出一趟巴黎,记一篇游记。不是我不爱巴黎,而是太爱巴黎,在结束巴黎生活之前,还不想盖棺定论,有些地方可能再去会有不同的体验。
在写这篇游记之前,有必要界定一下我所谓的东南西北中的方位,顺便再梳理一遍法国的行政区划和文化地理。我基本上以巴黎作为中心参照物来标明其他城市的方向,巴黎虽然不是在六边形国土的正中央,而是在中部偏北的位置,但比起什么伦敦,柏林之类还是相当中央了,恐怕也就马德里比它更"中规中矩",所以以巴黎为中心划分五方问题不大。
有了基本方位后,再结合法国的大区和省来解析法国的地理就相对容易。法国本土有22个大区,96个省,从2016年起大区整合为13个。大区这个概念本就不是基本行政单位,省和市才是,但至少大区能帮助更好地了解法国国土,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大区内的合作交流,然而合并后的大区划分变得相当不合理,有些大区简直变成了巨无霸。
东法:大东部大区(阿尔萨斯-洛林-香槟-阿登3区合并),首府斯特拉斯堡;弗朗什-孔泰-勃艮第大区(2区合并),首府第戎;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2区合并),首府里昂。
南法:普洛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首府马赛;南部-比利牛斯-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2区合并),首府图卢兹。
西法:新阿基坦大区(阿基坦-普瓦图-夏朗特-利木赞大区3区合并),首府波尔多;卢瓦尔河大区,首府南特;布列塔尼大区,首府雷恩。
北法:诺曼底大区(2区合并),首府鲁昂:北部-加莱-皮卡迪大区(2区合并),首府里尔。
中法:中部-卢瓦尔河谷大区,首府奥尔良;法兰西岛大区,首府巴黎,该大区为首都所在地,地位超然,所以我把法兰西岛大区都视为巴黎(与75省的巴黎相区分)。
以上方位划分,只是我个人意见,而且大区合并后有些不准确,比如勃艮第、利木赞和奥弗涅更适合归为中法。为了方便起见,就暂用现行大区划分,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
说完这些,那么我这次去奥尔良,自然可以归为中法一日游。
行前准备 préparation
这次去奥尔良算是“蓄谋已久”吧,所以提前大约两周就订了火车票,主要目的是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圣女贞德节”。因为贞德的历史故事发生在百年战争期间,所以会有不少中世纪特色的东西,也能弥补我不能参加普罗万中世纪节的遗憾。我甚至特意读了《百年战争简史》,虽然我对这段历史基本掌握,但是有些细节并不全然清楚,比如英国在法国的摄政王贝尔福德公爵就埋在鲁昂大教堂,我去鲁昂的时候只记着看狮心理查的墓了,忽略了其他东西,后来在BBC的纪录片中才看到了贝尔福德公爵的墓碑。书到用时方恨少,此言不虚。
也正是因为看书和纪录片,才让我注意到了奥尔良下游处的一座不知名小城博让西。这里有一座横跨卢瓦尔河的大桥,曾经是英法两军对峙的重要所在,所以我特地安排了两个小时去博让西。从事后的结果看,有得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过博让西让我丝毫不觉得后悔。
为了参加圣女贞德节,我仔细去官网查看了流程,还给奥尔良的游客中心写邮件咨询,工作人员给了我详尽而满意的答复,这让我在出发前就对奥尔良心存好感。
巴黎到奥尔良 De Paris à Orléans
这次又解锁了一个新的火车站,奥斯特里兹站,离我住的地方比之前几个近多了,地铁大约20分钟可到。RER更方便,但是最近法国铁路罢工,RER也相当不靠谱,保险起见,我还是选择了地铁。
提前了十分钟到达,这个时间刚刚好。现在巴黎天亮得较早,不用再像冬天那样在黑夜中赶路了。
巴黎到奥尔良,约一个半小时,中间停靠较多,所以显得较慢。但我也不赶时间,去早了也多少地方开门。一路上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黄绿相间甚是可爱。妈妈告诉我家乡的油菜花早都谢了,巴黎纬度跟哈尔滨一样高,所以才有这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观。
随身只带了一个相机,一杯水和三个面包,在车上把面包当早饭吃了,新鲜的可颂还是很美味的。
殉难广场 Place du Martroi
火车准时到达奥尔良,习惯性地回头摄影留念,奥尔良火车站挺现代风格的。
出站看到一块黄色的警告牌,画着一只踩滑板的犀牛,我还以为这里有野生犀牛呢。哈哈,原来是警示行人注意电车。
节日的气氛很浓郁,连电车站台的显示器上都写着圣女贞德节。我在自助购票机上买了一张可以乘坐两次的电车票,以便傍晚从博让西回来能够尽快赶到郊区的活动地点。
奥尔良城虽然不大,但是颇有气度,有王者风范。这也难怪,奥尔良一直以来都是王室领地,而且奥尔良公爵的头衔只授予近亲王子,七月革命之后,奥尔良公爵菲利普甚至登基称王,他也是唯一一位奥尔良支系的国王。
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到达殉难广场,正中央有一座巨大的圣女贞德铜像。奥尔良这座城市对贞德充满了感激之情,正是贞德将奥尔良从英国人的十面包围中解救出来,而奥尔良之战也是贞德最辉煌的胜利,双方可以说是互相成就。因此,奥尔良将这位民族女英雄捧得越高,越能突出奥尔良本身的地位。当时连巴黎都在英国人手中了,奥尔良这座"废太子"查理最重要的城市却宁死不降,可以说是奥尔良保留了法国抵抗入侵的星星之火。如果奥尔良失守,恐怕后果比维希政府还要糟糕。因为那个时候的民族认同感可没有那么强烈,百年战争后期可以算是英国,法国(王室)和勃艮第的三国演义。
殉难广场是在第二帝国时期建立起来的,但早先的铜像已经在二战的硝烟中毁于一旦,现在看到的乃是战后重塑的,这尊铜像的修复得益于美国新奥尔良居民的慷慨解囊。没错,就是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的那个新奥尔良。新奥尔良最早是法属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首府,他们仍对法国的旧奥尔良怀有感情。这其中也可略微瞥见英法两国殖民地政策及其后果的差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也有谈及。英国输出更多的是制度,而法国则是文化,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对宗主国一直都较为温和,不像英国那样激起了独立运动。然而这只是托克维尔作为骄傲法国人的片面之词,这里面值得分析的地方还有很多,也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如果法国未在七年战争中失败,北美的情况也未必比英国治下更好。
铜像下面的浮雕下写着,上帝派我来解救奥尔良这座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