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有一种感觉 很道外
- 出发时间/2012-06-08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50RMB
老道外
哈尔滨,老道外,包含了两层含义。
其一,这里是哈尔滨最老的街区,从哈尔滨这座城市诞生的时候,它就在这里;
其二,哈尔滨本有“太平区”,后被并入“道外区”,于是现在的道外区很大,为了有更明确地指向性,我们把承载了“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的这部分称为“老道外”。
哈尔滨最初只有三个区,南岗、道里、道外,前两个区以外国侨民居多,最多时有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十几万人之众,他们大多数为商人、工厂主、银行经理及外国企业的职员、技术人员,还有少部分为律师、记者、医生等。
唯有道外区是纯正的哈尔滨老百姓聚居区,后来又陆续有闯关东的以及外地商人到这里定居下来,尤其是上世纪初一批有胆有识、商业意识超前的民族工商业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开商铺、办实业,并在道外的腹地置地盖房。
这时的人们纷纷效仿道里、南岗的“洋房”,并运用中国的建筑手法,把巴洛克的建筑风格与清水砖墙、雕花围檐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其实就是“中国式的西洋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这些中式“小洋楼”拥有着里外截然不同,却又统一各谐的风格——欧式立面、中式院落。既在外面看,是典型的巴洛克——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穿过门洞,进得院子,这内部空间却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这又不同于北京的平房式四合院,虽然拥有相似的天桥、天井和回廊,但这里是两层甚至三层的四合院,四面围合,只有靠街的一面开有通街之门。这种风格,全国罕见。
在建国初期,道外的街道不到200条,其中约有六分之一是胡同或小巷,便是现在,胡同和小巷也有很多留存。走在其中,感觉到莫名的舒服与无比的放松,这里,没有城市高楼大厦所带来的压迫感,蓝天也因此而变得更宽广。
和几个一见如故的哈尔滨蜂蜂网友,在随意拐来拐去的小街、小巷穿行,在这里,会不时遇见顽皮的狗、慵懒的猫、略显杂乱却亲切的市场,以及街边平易近人的小吃,还有那些居住在这些老楼里的人们,即便你冒冒然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依然对你报以友好的微笑。
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踏实感、融入感,这种感觉很舒服、很放松、很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