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碉楼传奇——丰盛(2017)
- 出发时间/2017-12-22
- 出行天数/2 天
- 人物/一个人
碉楼,作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综合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交通、民俗等特点。近年来,川西藏羌碉楼、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声名鹊起,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理坐标。
而作为重庆典型的乡土建筑之一,巴渝碉楼不仅具有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防御性民居的特点,还具有巴渝地区复杂地理环境造就的独特性,承载着巴渝地区传统乡村文化的深刻内涵。重庆主城周边乡镇和村落曾经散布着1000多座碉楼,但目前大部分碉楼因缺乏合理维护而失修坍塌。2017年的一个冬日,我来到位于重庆巴南区东北部的丰盛,探索巴渝碉楼的历史文化、寻访巴渝碉楼沧桑的身影。
到丰盛的直达班车在南岸四公里枢纽站乘坐,每天四班(8:00、9:30、13:30、15:30)。因为要绕行南岸城区,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丰盛。
丰盛,坐落于巴南、涪陵、南川三区的交界处,“一脚踏三县”生动而客观的阐明了它的地理位置。丰盛历史悠久,从目前发现的多处墓群推测,早在西汉时期便有先民居住。据《巴县志》记载,宋朝到明朝时期,丰盛原名封门,属巴县辖治八坊二厢七十二里中的新封里,明朝中期正式建场镇。清末,巴县辖治七镇十四乡,封门改为丰盛乡。此后,丰盛之名沿用至今。
丰盛场,世间传说种种,都有其出处、由来。但盛传而有据可考的是“峰门场”、“封门场”,其一“峰门”,是曰,场镇唯一出口在两山之间,山峰陡险,称峰门。其二“封门”,是曰,场镇的四面,均设有栅子门封之,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进攻重庆,途经封门,关上四门屠场,谓封门。
古镇上建有四个场口,根据地名方向分别称为:木洞场口、洛碛场口、南川场口、涪陵场口。每个场口都设置有栅子门,晚上关闭,起到防匪防盗的作用,一些大户人家还建有碉楼,现在依然存在。 客运站旁边的街口有一座复建的四大场口之一的“木洞场口”大牌坊,"场口",真是离我们生活太遥远的一个词。
响水街
过“木洞场口”大牌坊往前是响水街,时值赶场天,街上热闹非凡。
露天摊位一个连着一个。
多是新鲜蔬菜和腌腊制品。
江西街
过响水街左转是丰盛老街之一的江西街。
因“湖广填四川”时期,多为江门籍人营居于此,江西街因此而得名。
街上青砖黛瓦、榫卯木结构、单檐房山式屋顶、二层楼双重挑檐、雕花木窗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
老街两侧均为2~3层全木质穿斗结构的店铺。
宽阔的街道两边多是店铺。
街上的竹编店。
半边街
走过江西街就到了半边街,因此处地势原因,只西面一边建有房屋而得名。
半边街上最有名的建筑是十全堂,取”十全十美“之意为宅名。原是民国时期丰盛场最富有最权威的绅士刘道辅的宅邸。刘道辅是民国时期巴县、涪陵、南川三县袍哥组织“仁、义、礼”字号的三堂总舵爷、龙头老大。他手握地方武装却从不仗势欺人,对内排难解纷化解矛盾;对外抑制匪患、保家乡安宁。他出资组建卫队并经常亲自带队与土匪枪战,最终为丰盛赢得“巴县境内治安最好场镇”的美名。
十全堂门口有一对门当石,门当石上刻鱼身龙头寓意鲤鱼跳龙门、科举及第;下刻牡丹寓意花开富贵;鹿、鹤和花寓意六合同春;下方仙女脚踏祥云和手拿如意寓意吉祥如意。
门厅里面陈列有一驾清代马车,马车轮毂是用小兴安岭榆树加工而成,并用铁皮和铆钉加固,是大户人家出行必备工具。
木门上有精美的雕刻。
现在的十全堂经抢救性恢复,按原有前店后宅、三进四院、碉楼宅院规制。应用老木材、老构件及老摆设精工营造,修旧如旧,还原了当年的建筑文化艺术和生活场景。
院内檐廊下摆放着好几张旧木桌。
每张木桌都有着精美的雕纹图案。
因丰盛位于崇山峻岭的大槽谷中,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是富商豪绅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出于对财富和自身安全的守卫需求,碉楼在特定的历史和地域环境下便成为这一古场镇重要的防御建筑。丰盛的碉楼建筑不仅是巴渝古镇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碉楼的建筑分布来看,也是碉楼这一建筑类型的重要地域性代表。
在院坝里仰视高大的十全堂碉楼。
离十全堂碉楼近在咫尺的是二十二道坎碉楼,因建在连接半边街与十字街的二十二步石阶旁边而得名。这座两楼一底的碉楼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铺小青瓦。碉楼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楼层空间以木楼板间隔,设木梯上下。碉楼的夯土墙厚40厘米,墙体开有多个小窗,二三楼外设有木质楼廊。外墙上,当年匪患留下的弹孔仍然清晰可见。
由于底下两层位于坎下,和高大的十全堂碉楼相比,二十二道坎碉楼异常矮小。平街的三楼现作为茶楼、饭馆使用。
二十二道坎旁边是典型的巴渝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