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的停留是短暂的,从昆明到双廊,到大理,再到丽江,此次云南之行,留给丽江的时间竟然是最短的。本来,我给丽江计划了两天三晚,但是由于在大理临时爬了趟苍山,占用了半个白天和一个夜晚,所以剩下的时间只够在丽江做一个匆匆的过客。正因如此,我对丽江的感觉只能用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概括,只是,这印象竟然也是丰富的。
印象一:茶马古道
坐了两个多小时穿山越岭的火车,抵达丽江时已是下午,在古城大水车附近找了一间白族人家的客栈住下,再冲进不远处的KFC买了一份外卖便直奔拉什海边上的茶马古道。
茶马,准确的说是“以茶易马”,这缘于西北高原民族生活在高寒地区,每天需要摄入大热量的脂肪,脂肪是不容易消化分解的,而茶叶恰恰可以帮助分解,因此喝酥油茶就成为了高原地区的一种生活习惯。高原不产茶,内地却盛产,高原多良马,内地则少有,因此这种互补性的茶马交易便应运而生。“茶马古道”便是指千百年来汉藏民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交通要道。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有一条,而是一个以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含陕西、甘肃)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庞大道路系统。如今,虽然茶马古道大多已被“国道”所代替,但在多处仍有保存较完好的遗址可寻。在这云南省内,丽江古城外拉市海附近的便是一处。
来到拉什海边上小山脚下的小村,人声那个鼎沸啊,游客络绎不绝地涌来这里,马队一批一批的向山上进发,想当年,商队的马帮也未必有如此规模吧。其实,在这里缅怀历史的意义远大于游览,骑马的乐趣远大于赏景,因此,我对那350元人民币一匹马的价格并不买账,而是选择了沿古道徒步而上——免费的。
这道,三大特色,一是马粪多,那气味实在是不怎么样;二是尘土多,路中间虽然是铺了路,但两侧还是方便马匹行走的土路;三是沟沟坎坎多,想来这儿走过的马匹实在是太多了,那行马之路足足比正常的路面低下去了有十厘米之多,弯弯曲曲的就象干涸的水渠一样蜿蜒向上。
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了一座突起的小山,与其在这儿走的不爽,还不如爬到那上面去看看有无风景。待到上面,豁然开朗,不但远处的拉什海尽收眼底,而且来来往往的“马帮”也是一览无余。找了个花红草青风微吹的地方坐下来,恩,这才找到点儿感觉。
其实,这“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生的超越之路,我们现在这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相比,真是相差太多。我们自是在旅程中不断寻找到了自我,但当年的马帮却是超越了自我,因为,那每次踏上的征程,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较量。那时的茶马古道的艰险是难以想像的,与我们如今的为自我而自虐相比,他们才是真正的在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于壮丽的自然面前获得了更多的勇气与力量,践行了人生的伟大。
印象二: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距离丽江古城约四公里,1997年便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霞客是这样记录他与束河的相遇:“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为束河的古称)。
之所以要来这里,是因为人们都说“束河”就是没有被过度开发前的“丽江”,要想找到古城宁静的感觉现在只能来这里。其实对于我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验证,在我看来,束河古镇与丽江古城的“味道”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把它们比做不同的女子,那么,虽然是一样的花红柳绿,一样的小桥流水,但束河更象是一个大家闺秀,文文静静,任着云卷云舒,自是宠辱不惊,人少亦然,人多亦然;而丽江则是奔放的性感女郎,落落大方,骨子里透着张扬,初见如此,再见如此。
束河是茶马古道的一处驿站,明朝,这里的统治者木氏招了一批江南皮匠来此定居,后来,这里便发展成了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再后来,束河工匠“一把锥子”走天下,足迹走遍了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我很钦佩这样的人,在我眼里,他们与执剑走江湖的侠客并无不同。
如今,皮货店依然遍布束河,想来大部分应该是那些工匠的传人,这些店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厂,一边做一边卖,成堆的皮料就摆在那里,一针一线就展示在你的面前,价格相比较于哈尔滨还便宜,所以倒也算得上是货真价实。来束河的女游客大多收获颇丰,大包小包买了两三个,依然意犹未尽。
束河很小,转了几转,便转遍了整个古镇,回到入口处的古石桥,看着暮色将至的灰墙青瓦,想起了曾读过的关于束河的一篇文章,那是关于“古道藏客”的。
在茶马古道贸易繁忙的时候,束河有一帮常年奔波在古道上的商人,由于他们经常入藏与藏人做生意,因此当地人称他们为“藏客”。这“藏客”可不是好当的,要知道进藏一次总行程要六千里,历时需三个多月,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渡江涉溪是稀松平常,走栈道、爬绝壁、过溜索更是隔三岔五的事儿。如果再告诉你,他们渡的是澜沧江、金沙江,翻的是玉龙雪山、梅里雪山,那么,这其中的艰险便更是可想而知了。
所以,这一路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是藏客的最终归宿。除了生存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呢?那就是——浪漫的牵挂。一些藏客会在束河聚一个善良的纳西姑娘,在藏区再娶一个勤劳的藏族“卓玛”。这隔着万水千山的两个女子,基本上一辈子都没见过面,但却在心里接受并感激着对方,因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牵挂——那个披星戴月一身风尘的男人。而那个男人的身上又该是有着多少悠长的思念,让他关山飞度、劈荆斩棘、一往无前。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暂且把女权放在一边,这或许对女人不公平,但却是一种心酸的浪漫,我相信,在生与死之间,在壮美而又残酷的自然面前,只有真正的牵挂与爱才能支撑一个人勇敢而坚定地走下去!相比如今人们热衷于谈起的丽江艳遇,我觉得,这要温情美丽得多,因为,它让我们懂得,爱是自私的,但爱更是宽容的。
印象三:夜色丽江
丽江,既可以是“丽江市”,也可以是“丽江古城”。丽江市,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等69个乡(镇),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只是丽江市的一部分,可当我们提起丽江,多半是指丽江古城,因为这里自古便是一座王城,是众望所归之地。
它是王城,于南宋时期便初具规模,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徐霞客 “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 的记述中,便可见古城当年的繁华与美丽。它更是一座与众不同的王城,没有“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体制影响,没有方方正正的道路规划,引三河穿城而过,路随水转,弯弯曲曲,看似随性,却又家家流水,户户通渠;建筑高高低低,相互交错,看似无序,却又依山而建,邻水而居,错落有致,自成韵味。
古城以三山为屏,不设围墙,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查得到的解释是:这里的统治者姓“木”,如果在城外筑上围墙,那么“木”字加上框即为“困”字,遂因此忌讳而不设城墙。如今,没有城墙,古城便处在新城的亲密包围之中,于是我们便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时空穿越的感觉,一条街相隔,那边是小桥流水,古香古色,一番古风雅韵,这边则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派都市风情。
夜晚是丽江的重头戏,白天的丽江是庸懒的,是浪漫的,甚至是娴静而又优雅的,而当夜色降临,当灯光亮起,这丽江便完全是另外一般模样。这夜色中的丽江是耀眼的,是灿烂的,是拥挤的,是商业的,更是是躁动而又疯狂的。从夜幕降临的那一刻起,那石板路,那小桥水,那带着坡度的街道、那梯次重叠的房顶屋檐,便开始散发魅力,风韵撩人。
最疯狂的莫过于酒吧街,这里基本都是亢奋的、年轻的面孔,人来人往,人潮涌动,灯红酒绿、DJ嘹亮,一波波掌声嘘声呐喊声,都在无限助推着酒吧内和酒吧外人们高涨的情绪,这是一个发泄的地方,即便不能在这里醉生梦死,至少也能达到搞不清自己是谁的程度。当然,为了丽江每天都能有一个好梦,这一切会在每一天的23:30戛然而止,真是疯亦有度。于是,那些酒吧的小弟在街上四处喊着:十一点半闭店,抓紧享受,快乐趋早。
不想那么吵的,想悠闲一些的,可以去逛街淘宝,衣服、饰品、玩具、纪念品,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在各色灯光的映衬下,无不颜色鲜艳,光彩照人,挑动着人们的购买欲望。逛得累了,那一家家的小吃店,冒着腾腾的热气等待着你,烤的、煮的、蒸的、炒的,甜的、辣的、麻的、香的,热的、冷的、烫的、冰的,应有尽有。
这丽江的街道本就是五彩花石铺就,雨天不泥泞,晴日无尘土,在这夜色下、灯光里,更是光亮映人,走在上面,舒服而又惬意。如果逛累了,或者就是想坐下来歇一歇,水边有无数的咖啡厅、茶馆,点上一支红色的蜡烛,品一杯香茖,或者是浓浓的咖啡,听着若有若无的流水声,看着忽明忽暗的烛光,想发呆、想思念、想傻笑、想哭泣,都随意。
这古城自明清时代以来共建了众多大大小小的石拱桥,座座石桥跨于清溪之上,水映桥影,桥显水色,这本就美极,偏偏又有那么多的人在桥下放着许愿灯,一团团微弱的光映着一张张充满盼望、喜悦、幸福的脸;那么多的灯,漂在溪水之中,就好象是无数的星星流动在这丽江,那感觉美美的、暖暖的。
再喧嚣的地方也有安静的所在,沿路向高处走,店铺渐少,行人也便稀少,寻得一处高台,终于望见整个灯火辉煌的古城。大美无言,大爱无声,此刻,心中一片寂静,我向天空张开双臂,尽情享受深蓝色夜空下点点璀灿星光。
返程了,买了一张CD,带回了那首在丽江已经满大街唱了几年的歌——《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时针它不停在转动,整理好心情再出发,还会有人把你牵挂”或许,这首歌便是我对丽江的最终印象,我相信,即便是在多年以后,当这歌声响起,无论身处何地,我的思绪也一定会在一瞬间飞回丽江,回到这个既庸懒、浪漫、娴静、优雅,又拥挤、疯狂、商业、躁动,把一切都通通混搭的丽江。
我的蜂窝游记:
《丽江印象》//www.achim-lelle.com/i/884242.html《悠悠大理漫漫苍山》//www.achim-lelle.com/i/869495.html
《春暖洱海花开双廊》//www.achim-lelle.com/i/865974.html《春光明媚 我在杜甫草堂》//www.achim-lelle.com/i/880121.html《长沙凤凰张家界六日游记》//www.achim-lelle.com/i/83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