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LIAN's 作品 【LIAN博物绘画全国巡展】

  • 出发时间/2018-03-22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纯图片集,欢迎自然爱好者、植物骨灰粉捧场支持

2018年3月17日,由博物学专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美丽中国,自然LIAN接”为主题的博物绘画巡展,随着在北京植物园和成都市植物园的同时启动而拉开序幕。
此次博物绘画展将在北京成都上海南京等13个省、市级植物园进行,将用生态绘画的形式来展示美丽中国,唤醒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用心底的热爱给生态带来勃勃生机。
博物绘画是以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或者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为主题的绘画形式,以前服务于科学,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开始更多地被大众所喜爱。此次巡展以“美丽中国,自然LIAN接”为主题,而“LIAN”兼有“连接”、“链条”、“莲花”的含义,象征着以生态绘画大师曾孝濂为首联合年轻一代的生态主题画家,带领大家走进美丽中国的博物绘画世界,呼吁每一个人关爱地球、保护环境、成为热爱自然的如莲花一样的君子。(图文转自“LIANcenter”公众号)

LIAN's 作品

地涌金莲
Musella lasiocarpa (拉丁名)
54X39CM 墨线图
吴秦昌 绘

地涌金莲原产于中国云南省中西部和四川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特色植物,被佛教徒所推崇,寓意佛光普照,众生生活美满。1978年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李锡文先生将地涌金莲从芭蕉科芭蕉属中划出,成为新的地涌金莲属。
在面对植株实物多次写生的基础上,作者耗时16天,用钢笔绘制了这幅植物科学画,参加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画展。

蓑衣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 (拉丁文)
68X51CM 水彩 2017
顾建新 绘

蓑衣油杉(蓑衣龙树)是云南油杉一个新的变种,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其树主侧枝像垂柳一样,由顶端向下悬垂,极具观赏价值和美感。入选《中华古树名木》。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拉丁名)
57X38CM 水彩 2017
蒋正强 绘

连翘是北方常见的春花,花开以后,满枝金黄,明艳动人,在万物萧瑟的早春点缀了风景。
这张画里尝试了黄色的表现,棕褐色粗糙枝干和柔嫩黄色花朵的质感对比也很有意思。连翘的枝干上总是会残留一些裂开的蒴果,里面的种子早已播散出去,蒴果的外面是粗糙的,有很多凸起的斑点,里面却是光滑细腻,大自然就是如此的奇妙。

丁香
Syringa vulgaris(拉丁名)
40X60CM 丙烯 2017
贺亦军 绘

【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美丽的印记】四月初的一个周末,走在龙泉寺的竹林小道,忽然飘来一阵花香,扭头看路边一簇簇丁香花开得特别好看,若不是那阵清香可能就错过了这次美丽的相遇,于是就把这份美丽记录了下来。

杭州荠苧
Mosla hangchouensis(拉丁名)
27.3X39.3CM 彩铅
陈钰洁 绘

这是一株挺不起眼的植物,长在植物园里的一堆草丛间,不细看都找不到它。即便如此,它还是成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一员。请大家保护好它们,真希望有一天还能看见满山开满淡紫色花朵的杭州荠苧。

水竹芋
Thalia dealbata (拉丁名)
20.3X15.2CM 丙烯 2018
殷茜 绘

紫色花朵像系在钓竿上的鱼饵,形状特殊,全株附有白粉,姿态妖娆。这种原产于美洲的挺水花卉,装点了我国温带地区的水边河岸。

朱砂根
Ardisia crenata(拉丁名)
20.3X15.2CM 丙烯 2017
殷茜绘

暗绿色得革质叶子,衬托着鲜红色得光亮果子,大红大绿,象征着富贵和喜庆的观果植物。

头序报春
Primulacapitata(拉丁名)
28.5X38CM 水彩
李玉博 绘

头序报春为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产于我国西藏南部,生长在山坡林下和草丛中,海拔2700-5000米。
偏爱蓝紫色的我非常喜欢画这样的花卉。

水仙
Narcissus tazetta(拉丁名)
34X68CM 宣纸+国画颜料 2017
余汇芸 绘

水仙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传统观赏花卉,是中国大名花之一。花叶纤长秀美,超尘脱俗,故又有凌波仙子、洛神香妃的美誉。
她在春节期间盛开,象征着思念、团圆、吉祥,历来为国人所喜爱。朱熹就曾为其赋诗“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火焰草
Castilleja Mutis(拉丁文)
28.5X38CM 水彩
李玉博 绘

用较为复古的画法来绘制的火焰草,着重的注意了光影效果的处理,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

绣球花
Hydrangea macrophylla(拉丁名)
39X29CM 水彩 2015
李玉博 绘

绣球为虎耳草科绣球属植物,在中国栽培时间较早,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都有出现。
绣球繁复的花朵十分美丽,画起来也并不轻松。我在自学遇到瓶颈期得时候创作了这幅画,而也正是这幅画作的完成使我在绘画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千里光与大红蛱蝶
Senecio scandens & Vanessa indica Herbst(拉丁名)
8开 水彩 2017
李小东 绘

夏末,沟渠边,一片千里光的花朵上停着大红蛱蝶、菜粉蝶、食蚜蝇等美丽的身影,让我驻足欣赏。

蝴蝶兰
Phdaenopsis aphrodite(拉丁名)
38X28CM 水彩 2017
青川

兰花写生。

大花杓兰
Cypripedium macranthum(拉丁名)
75.2X54CM 丙烯 2017
蒋正强 绘

2015年在北京百花山见到大花杓兰,为其优雅大方的姿态所倾倒,她在高山草甸上是如此的美丽,仿佛降临人间的仙女,散发着绝世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
这幅作品展现了大花杓兰从初放、盛开到结果这三个阶段,采用阶梯上升构图,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花的一个生命阶段表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桂竹香
Cheiranthus cheiri(拉丁名)
39X29CM 水彩 2017
李玉博 绘

颜色神秘的花苞是抓住我的第一亮点,散发着迷人魅力的“模特”总能激发我的创作欲望。

巨瓣兜兰
Paphiopedilum bellatulum (拉丁名)
77X56.5CM 水彩 2016
严岚 绘

巨瓣兜兰原产地中国云南,原生种兜兰属。可以说巨瓣兜兰在斑点类兜兰里是最美之一,花型大而圆整,斑点也较大,花瓣质感肥厚。
这张创作的原生境位于一座山壁夹缝面,植株生长在岩石上,根系抓住石头缝的空隙,尽量伸展叶面以得到最多的光照,宛如一位植物界的“登山者”。
作者试图将这样有趣的画面保存在画纸上,曾思考过是否需要画上背景的青苔与石头,反复比较过后决定暂时留白背景,以便突出植物本身的构图感。

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s (拉丁文)
48X36CM 水彩 2017
李聪颖 绘

桔梗野生已不多见,但种植甚广。因其花蕾的形状,又叫僧帽花、包袱花,英文名字Balloon Flower。根部可入药,又可做苋菜食用。

天目地黄
Rehmannia chingii(拉丁文)
38.2X28.2CM 水彩 2017
李聪颖 绘

2017年三月末在天目山见到这种硕大花朵的地黄,气质不同于北方的灰暗娇小的地黄,非常惊艳。

宝莲花
Medinilla magnifica(拉丁文)
37X44CM 水彩 2017
吴秀珍 绘

说起宝莲灯,你是否能想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得沉香劈山救母呢?其故事情节为圣母与人间书生成婚,生下沉香,圣母之兄二郎神盗走宝莲灯将圣母压至华山之下,直至十五年后沉香习得仙法武艺后劈山救母,宝莲灯得以重放光明。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恰有一种植物名叫“宝莲灯”。宝莲灯,本命粉苞酸脚杆,当它的花蕾抽出之后,最先露出的是花序基部数个宽大的粉红色苞片,然后在花序上绽放出形状像珍珠般的粉色小圆球,从主干倾垂而下,从整体上看,株型优美,整个花序就宛如我国传统的大型花样吊灯,因而得名,在野牡丹科花卉中属最豪华美丽的一种。

鼠眼木
Ochna serrulata(拉丁文)
4开 水彩 2017
吴秀珍 绘

鼠眼木又名米老鼠,春至夏开黄花,秋至冬结果,种子由绿转红至黑,红色的花萼相当于耳朵,球形的果实相当于鼻子,而许多丝状的雄蕊则相当于胡须,整个结构看起来就像是米老鼠萌萌的脸型了。

大花四照花
Cornus florida (拉丁文)
4开 水彩 2017
吴秀珍 绘

大花四照花在日本又叫花水木,其花语是感谢、回礼、花开满树光华四照,正得其名,常常被大家误认为是“花瓣”得观赏部位,实际上是花序周围的大型苞片。野生种的苞片是白色淡绿色的,一些特定园艺品种有粉红色或红色的苞片。最初知道此观赏树木便是缘于日本一部电影《花水木》,一段关于跨越十年之久的异地恋。

天目山凤仙花
Inpatiens tienmushanica (拉丁文)
26X18CM 水彩 2016
裘梦云+浙江山野 绘

凤仙虽然带着一个“仙”字,但听起来却又很接地气,就像邻家姐姐的那种亲切感,可能是因为最普通的凤仙花也被称作指甲花(女孩喜欢用它来染指甲)。天目山杭州很近,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从我家开车过去只需大约两小时,于是就成为了我常去的地方。虽然我自己能认出的植物不多,但见到认识的植物时,安安静静地观察它们,不被城市的各种杂声所扰,也让一趟旅程变得异常美好。
在我所住的农家附近,就能找到很多植物,天目山凤仙花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花在天目山地区很常见,不用担心会影响繁殖,摘下一朵开得正好的花朵仔细观察解剖,将花朵的每个结构都看清楚,于是就促成了这样的一幅画。我希望通过这幅画,把凤仙花看似复杂的结构简单化,尽量让看画的能够明白花朵的精致构造。

硬皮地星
Astraeus hygrometricush(拉丁文)
28X16CM 彩铅+铅笔 2017
裘梦云 绘

硬皮地星是一种真菌,在网络上常常看到与它相似的真菌们。一般能见到的部分,形状就像是一只剥了皮的橘子,而颜色则是大地色系的,有一次在视频中看到,用小木棍戳它中间像包子一样鼓鼓的部分时,会有巧克力粉一样的孢子喷出,过一会儿,鼓鼓的部分又逐渐恢复了原样,当时就对这种生物很感兴趣。没有想到,在一次天目山之行时,有缘见到了它。
10月中旬,天目山上非常潮湿,水池附近的能见度只有几米,这样的环境也许非常适合它的生存,于是在路边草地,惊喜地发现了它,这样有趣的生物,怎么能轻易错过。在附近捡了一根细木棍,先小心翼翼地在它“身上”敲打了一下,立刻就如火山喷发一般,巧克力色的孢子从正中间的小孔喷出,一次喷出的孢子量非常大,让我怀疑只能喷几次,但是戳了近10次之后我动摇了,仍然是大量的孢子喷出,让我不禁感慨,这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能量。回到家中,总是将视频翻出反复地看,越看越觉得这硬皮地星真是有趣,于是便用画笔记录下来,留作美好的回忆。

欧洲月季
39X29CM 水彩 2017
李玉博 绘

我经常画好友的摄影作品,这幅画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本篇游记共含 5600个文字, 33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北京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