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初,随团去广西北海旅游。
天气非常冷,用春寒料峭来形容毫不为过。加之细雨绵绵,游人稀少,给人相当冷清的印象。没有阳光的北海银滩,也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倒是北海老街,在这种天气里更显沧桑,更有历史的厚重感。漫步北海老街,仿佛真又看到了很多年前的情景。
北海老街最早的一段是升平街。升平街位于外沙桥头的三婆庙往东至金鱼巷口路段,宽约4米,全长约200米。清道光元年(1821年),升平街开始有外来移民自西往东建造商铺。清咸丰五年(1855年),珠场司移驻升平街,负责行使治安,税收等职权。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廉州水师行台,龙门协台,常关以及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厘金厂亦设于升平街。1927年,道路扩建,自西往东的大西街,升平街,东泰街,东华街,接龙桥的街道统一改为珠海路。
北海老街最值得称道的是保存得比较完好,没有进行大的修缮。街道两旁建筑物的外墙上,粉刷层多有剥落,不少墙面长有青苔,看得出是有年代的了。可能是北海城市比较小,加上这种天气,街上行人不多,游客也少,没有现代都市那种繁华,喧嚣和糟杂,更有老街的味道。
附上几张照片,不知朋友们是否有同感。
这座老北海海关大楼,建于1877年,是广西最早建立的海关。位于老街的尽东头,在现今的北海市海关大院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海近代建筑群15座近代西式建筑之一。
老街上有一个“丸一药房旧址”。著名的北海“九三事件”就发生在此处。1936年9月3日下午7时左右,丸一药房老板日本人中野顺三因从事间谍活动,在药房内被时驻北海的十九路军翁照垣部所杀。事件发生后,日本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并派军舰在冠头岭一带海面进行武力威胁,企图强行登岸调查,但因翁照垣率部严阵以待,故未能得逞。9月下旬,国民政府外交部派员会同日方到北海调查。12月30日达成协议,由中国政府给付中野遗属抚恤费3万元,事件遂告结束。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北海市政府拨款修葺“丸一药房”旧址,定名为“北海市国家安全教育馆”。
黄昏时侯,我们又去了老街,此时的老街,灯光幽暗,行人稀少,感觉味道更浓了。
雨中的银滩,也附上一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