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北京的东与西-胡同、教堂看春秋
北京,中国人民太熟悉的地方,皇城著名的景点许多人信手拈来。
可是北京太大,跑上一个月也看不完那历史足迹。
于是我这一阵就选了两个主题:胡同和教堂,以小见大,去亲历别样北京。
这样的北京很独特,既有胡同热腾腾的古早味烟火气,也有教堂沉甸甸的杂糅特殊情感的穿越感。
一 、胡同篇
1 史家胡同-一条胡同 半个中国
史家胡同的由来
史家胡同之名由来已久,早在明嘉靖年间张爵撰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提及“史家胡同”。据说其命名是因当地史姓大户,不过也有种说法说是明末名将史可法的祖宅。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唯有史家胡同。全因这条全长仅700米的胡同,诞生了太多太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20号院是人艺旧址,曹禺以及各路文豪曾来往穿梭。
32号院是“百战将军”傅作义的旧居;
47号院是原国家副荣毅仁的故居;
51号院是章士钊、章含之,乔冠华故居,
53号院现为著名的好园宾馆。曾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新中国成立后被全国妇联接收,邓颖超曾在此办公。
史家小学和班禅
史家胡同里史家小学,十一世班禅曾在此接受小学教育,现在小学还存有班禅上学时所题墨宝。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唯一以胡同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前身为史家胡同24号院,主人是民国才女凌叔华。
在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与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下,经过四年努力对24号院进行修复性改造,才让我们看到胡同前世今生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威廉王子夫妇访华期间曾特地到史家胡同参观。
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建筑完全保留原来建筑的位置,以及整体风格,砖瓦尽可能采用老砖。院内布置也体现老北京风貌。
史家胡同博物馆里放置着一个21平米大小、按照1:100比例缩小的整个史家胡同模型。这是曾给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做过布景的杨亦先生创作完成。
史家胡同博物馆里回荡着情怀之音。这是“胡同之音”。采集了许多好声音:邀请了多位老北京叫卖传承人录制经典传统叫卖声80多条,包括“北京叫卖大王”阿龙和“北京叫卖老人”崔燕民;还有收录老北京叫卖行当常见单独响器20余种。
博物馆还细心的做了年代家居还原。看着熟悉的三大件,海报,勾起了观者浓浓的旧时回忆。
2 护国寺胡同-一身是戏 曲终人不散
说起护国寺胡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护国寺小吃,糖火烧,驴打滚,艾窝窝、面茶……
殊不知这护国寺东巷西巷里还藏着许多许多故事。
护国寺的由来
护国寺之名其实是大有来历的。
元代的时候,护国寺这一片是蒙古族丞相脱脱的宅邸,他曾主持编修《辽史》、《金史》和《宋史》。由于功绩卓著,脱脱去世后,皇帝在脱脱故居敕建寺庙,称为“大崇国寺”。明朝时候,改名为大隆善护国寺。再以后叫着叫着就是今天的护国寺啦。
棉花胡同里的传奇和溥杰故居
棉花胡同
大太监李莲英曾在护国寺这片的棉花胡同里买过一个宅院送给继子,位置约莫就是现在护国寺中医院这里。
棉花胡同的66号院,蔡锷将军曾被袁世凯软禁于此。后来蔡锷假装沉迷温柔乡,与小凤仙合演了一出戏码迷惑了袁世凯,才得以脱身,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溥杰故居
护国寺街52号院,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的故居。本来是醇亲王载沣为溥杰买的房产。1960年,溥杰被特赦后回到北京住在此处。去世后,其女儿将这院子捐给了国家。
张国荣与《霸王别姬》
护国寺街旁的人民剧场和护国寺小吃店对面而望。小吃好不好吃见仁见智,不过据说当年张国荣在人民剧场拍《霸王别姬》,拍戏期间几乎天天来护国寺小吃店,焦圈配豆汁儿,喜欢得不得了。
老舍故居
小杨家胡同的8号屋。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不起眼的小杨家胡同,从前叫小羊圈胡同,老舍先生在后来的《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作品里都曾提到过这片街区。
梅兰芳纪念馆
护国寺街和德胜门内大街的一角院落,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后,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此居住直至离世,现在是梅兰芳纪念馆。
护国寺街9号。院落清幽,正院里柿子正红,有道是“事事平安”。朱红影壁后有四个云纹小石墩,摆花用的,一尊狮子盘踞的石池,养鱼用的。如今鱼和花都没了,狮纹池也圈起来了,只剩远远传来的阵阵鸟鸣。
偏房门口播着《贵妃醉酒》的录像,浅唱低吟,声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