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梵净古都——寨英(2017)
- 出发时间/2017-09-15
- 人物/一个人
从很早的时候起,贵州的梵净山区就有人类生息劳动,到了明代,梵净山已成为佛教名山。伴随着梵净山区的发展,在其东南腹地出现了一个由军事屯集点发展起来的商业转运集镇——寨英。这座始建于明初,完善于清末的古老集镇,虽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天灾人劫,至今仍是梵净山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
9月里的一天,我来到了有着“梵净古都”之称的寨英,走进这个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的东线古道必经之地。
头一天从重庆北站到松桃的K835次火车夕发朝至,早上6点过提前到达了松桃火车站,此时的天才微微亮。火车站是在远离松桃县城的孟溪,从正对广场的公路往前走不远处的大桥边有从孟溪到松桃的小客车,售票员告诉我没有孟溪直达寨英的客车,只有坐往松桃方向的车在一个三岔路口转乘松桃到寨英的车。一个小时后车到普觉镇,由于只有我一个人到寨英,售票员叫我转坐前面一辆开往铜仁的班车中途在寨英下车,8点过车到寨英古镇广场。
一下车,进入眼帘的是一道完好的精石修建的城墙,长达数百米。古城墙上的龙形雕饰,来自于2003年文化部授予寨英的“中国滚龙艺术之乡”称号。
“滚龙”,作为寨英特有的民间艺术,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以其编扎技术和舞龙技巧独树一帜、技艺超群,堪称中国一绝。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寨英滚龙在传统的编扎技术上加以创新,使其雄奇威武、栩栩如生,无论或动或静,都有一种活力与灵性。舞动时严谨有序、简炼明快、一气呵成,龙身长108尺,由60—80人舞动,无论白天晚上,场面均极其状观。
广场上晾晒着一捆捆水稻秸秆和黄豆、玉米、海椒等农作物。
古城墙的左边有一座石门洞,这是北城门。
由青石砌成的石门上,爬满了青绿的苔藓,门洞后的古建筑隐约可见。
进北门门右转是条窄仄小巷。
北门街
过小巷左转就是北门街,街头有一座土地庙。
北门街,南接中街,全长98.7米,宽3.5米,青石板铺设。下设排水沟,中部有自流池1个。初建于道光年间,后改为石板街,民国初年完成。
寨英的街道不宽,路面一律以采自当地山上的青石铺就,自明代铺设以来,数百年间千人踏万人磨,非常光滑,石纹灿然,千形万状,古风古韵尤存!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平整小巷中,两旁是深褐色的古老木板民居,间或夹杂一栋徽派风格的青砖建筑。
街下排水,街上行人,石板路历尽沧桑,光可鉴人,忠实的记载着寨英的似水流年。
黑瓦下凌空的飞檐斗拱间,一串串灯笼高高悬挂,挂出了寨英的几许风情。
深褐色的木板民居。
街边的小木椅,当人们在户外从事简单劳作或者休息的时候,这种体积小巧、方便移动的椅子总能发挥它的作用。
此时正值初秋季节,不少人家的屋檐下挂着成串的玉米棒。
犹如一串串金灿灿的珍珠帘。
古朴木门里的摩托车,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早已进入了小镇家庭。
寨英人的悠闲、安逸、平静,都很让人感动。
屋门口玩耍的孩童。
街边卧着的小狗,神情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很多临街的建筑都有长长的铺台。
贵州松桃的居民食用米豆腐的历史由来已久,又以寨英出产的米豆腐颇为有名。制作米豆腐主要把握好5个步骤,即选料、浸泡、磨浆、煮浆和成型。要遵循古法制作,用糯稻谷草烧成灰的天然碱水,选优质高山大米淘净,放入碱水,用石磨细细磨成浆,以文火逐锅搅拌至凝固状,再拌以清油揉制成捣米棒形状,接着用柴火蒸熟即可。晶莹剔透的米豆腐,轻轻触一下弹性十足,淋上几滴香油,舀上几勺特制的辣椒酱,撒上一把葱花,入口更是酸辣香软,爽口至极。
铺台上晾晒着米豆腐的搁板。
明政权建立之初,朱元璋派六子朱桢、征虏将军汤和、颖国公傅友德率大军到偏远的武陵山区开疆拓土,平乱安民。朱桢一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历尽艰险抵达寨英后,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遂令将士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平定当地苗民叛乱后,利用寨英水运直通洞庭的有利条件,在寨英及周边地区兴民垦、开商埠、建学馆、倡工贸。
此后不久,驻军家属接踵而至,各地商客纷至踏来,佛事活动日渐兴盛,寨英很快就发展成梵净山区最大的军事、经济重镇,成为黔东地区重要商贸集散地。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著名的有“天字号”、“地字号”、“何裕商号”以及盛极一时的“八大商号”上述店铺及商号,若在内地,不足为奇,但在梵净山区、武陵腹地,实为奇观。
“易和兴”商号系古镇“八大商号”之一,位于北门街中段,由易大和开设。该商号原由前、中、后堂,天井、厢房及辅助用房组成,现仅存前厅及前天井两侧厢房。
“易和兴”商号斜对面是“吴祥泰”商号,八大商号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大厅、铺台、过厅、库房、耳房、后门等组成三进四合院。临街面阔二间8.4米,通进深21.3米,南间为铺台,北间为六合门大厅。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