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书海飘香,香飘海上 -- 2017上海书展
- 出发时间/2017-08-20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2017上海书展于8月16日至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8月20日星期天,宝贝女儿要睡懒觉,我只好独自一人前往。8:50地铁7号线静安寺站出来走到铜仁路口,就眼见一字长蛇阵。以前也参加过几次书展,还是第一次排队购票入场,也许是来得早的缘故(9:00开场)。
上海展览中心
30分钟排队购票入场(10元,从2004年第一届书展开始到现在一直是10元,真的很是给力。2004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把原来的上海图书交易会更名为上海书展,这就是上海读书人盛会的开端),已经好久没有参加书展了,当看到高耸的红色五角星,真是倍感亲切。记的第一次参加书展是2004年,也是在上海展览中心,而且那次是上海第一届书展。由此,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成为了上海炎炎酷暑中的一股清泉,沪上的文化盛宴,满城尽是书香气。
延安中路1000号 --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1968年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定名为上海展览中心。这幢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上了一点年纪的上海人心里,至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不仅仅因为它是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助兴建的上海第一幢展览馆,也是建国后上海建设的第一幢展览馆,更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幢建筑顶端的镏金五角星,是苏联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层建筑及展览馆类型中表现高度建筑艺术的特征,曾是上海的一个制高点。
这座1955年建成的中苏友好大厦,其前身是优雅宁静,有“海上迷宫”之称的爱俪园(哈同花园)。是犹太裔地产大亨哈同,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静安寺路购地300亩,花费70万两银元兴建的私人花园。爱俪园由清末著名僧人黄宗仰设计的,园名也是由黄宗仰起的,各取哈同夫妇名中一字组成(哈同的全名叫欧司·爱·哈同,哈同妻子罗迦陵,字俪蕤),这个名字既不落俗套,又能体现老公爱老婆的情感,不过上海老百姓仍习惯地称之为哈同花园。爱俪园从1904年开始施工,历时6年,于1910年落成,共占地171亩,分内园与外园两大部分。园内假山玲珑剔透,小溪碧波荡漾,楼台金碧辉煌,亭阁古色古香,景色十分雅致,整个园林共有景点60余处,每处均冠以诗意的名字,是当时上海最大、最为豪华的私家花园,故有“海上大观园”之称。
哈同花园 & 哈同
哈同花园(爱丽园)中的昆仑源
哈同花园(爱丽园)中的诗瓢
哈同花园(爱丽园)中的挹翠亭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这座花名园作为兵营,毁坏甚多,后来又遭火灾。抗战胜利后,此园已彻底衰落了,数年后更荒芜不堪,只剩下断垣残壁,几成一堆废墟。1955年在哈同花园旧址建成“中苏友好大厦”,从此这座旧上海最大园林彻底的消失了,只留下一些照片和文字资料。而且展览中心西侧的那条哈同路也改名叫铜仁路,叱咤上海滩的地产大亨哈同就这样在浪奔浪流中泯灭无迹了。
从西一馆检票入场,又一次闻到清新淡雅的书香,如此的沁人心脾;扑面人来而来的文化气息,犹如置身于书的海洋,舒畅( ⊙ o ⊙ )啊!
字里行间 BELENCRE
首先遇见了绿色水滴中间打开书页的LOGO --“字里行间 BELENCRE”,这是是凤凰传媒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凤凰壹力旗下的会员制书店。“字里行间”出自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字里”代表源自文字的形式,思想的载体,即书本;“行间”代表跳脱书本的载体,延伸出更多的可能。“BELENCRE”(音:百朗客)源法语,为BEL与ENCRE的组合,意即“美丽的书墨”。也许寡闻,在上海我倒是没有看到过“字里行间 BELENCRE”书店。
在看到“字里行间 BELENCRE”一刹那,我就想到了1995年在上海兴起的“贝塔斯曼书友会”。我是在1998年加入的,按季买了《王朔自选集》和《被死神打断的回忆:密特朗回忆录》、《我终于可以说出一切了:密特朗夫人回忆录》。可惜“贝塔斯曼”里我需要的书太少了,经常挑不出,热门的书基本上买不到,譬如托马斯·曼的《魔山》,钱鸿嘉翻译的,买了好几次都是无货。
我喜欢王朔小说,读起来特轻松,没有高深的玄乎,活得像个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动物凶猛》)《顽主》《甲方乙方》,看了特带劲。尤其喜欢1993年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宁静,野性青春。
对于喜欢境外文学的朋友而言,译林出版社应该不陌生。以前有能力翻译出版境外文学的出版社也就寥寥几家,第一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家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三家应该就属译林出版社,像漓江出版社、浙江出版社也出过一些好的境外文学作品。译林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境外文学就是封面胡里花哨的电影海报版,实话说我非常不喜欢这个版本,只买了一套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最主要是朱雯翻译的。
不过译林后来出版的几套境外文学丛书还是不错的,如:译林纪念版、20世纪经典系列、百读文库等,书的装帧设计很棒滴,值得收藏。
译林纪念版:《荆棘鸟》《朗读者》《第二十二条军规》
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长篇小说《朗读者》也许大家并不陌生。2008年史蒂芬·戴德利将其搬上了荧幕,女主角汉娜由主演电影《泰坦尼克号》而大红大紫的凯特·温丝莱特扮演。凭这部《朗读者》凯特·温丝莱特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感人至深,扪心自问谁是无辜者?谁是罪人?不知为什么,这种探讨人性的电影,西方导演拍的就是好,譬如《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
浙江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4年买了本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沈国正、黄锦炎、陈泉三人合译的,而且是小五字,看起来异常吃力。拉美文学作品,以前我基本上没有涉猎过,当时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热炒也令我想一窥其风采,可惜一直买不到《百年孤独》这本书。一次逛街偶遇一小书店,竟然无意间看到了梦寐以求的《百年孤独》,虽然字小,装帧的也很普通,还是5.8元买下了,回去花了一个月啃完。里面的人名真是太搞了,我只好做笔记弄清他们的关系,才顺利的读完这本名著。
201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由范晔翻译的《百年孤独》,这个版本是经过马尔克斯正式授权的,于是又买了一本,还没看。至于这个新版本还有个说法,1990年马尔克斯应黑泽明之邀访问日本,顺道在北京、上海短暂停留,结果发现书店随处可见各出版社未经授权擅自出版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书(当时中国还未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比较弱,1992年中国才加入《伯尔尼公约》)。马尔克斯当着文坛泰斗钱钟书的面,对前来看他的文化界人士说:“各位都是盗版贩子啊!”,而且马尔克斯在结束中国之行后发下的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此后20多年,曾有100多家中国出版机构向马尔克斯本人、其代理人卡门女士、哥伦比亚驻华使馆,甚至墨西哥驻华使馆(因为马尔克斯旅居墨西哥多年)提出版权申请,但都未得到任何回复。直到2010年,新经典文化公司历经数年,用真诚和巨额版费打动了马尔克斯,终于拿到了《百年孤独》的中文版权,随后搞了个声势浩大的海选翻译者活动(就如同超女选拔赛一样,恶俗( ⊙ o ⊙ )啊!)最后选定范晔翻译这片鸿篇巨作,再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百年孤独》的腰封上写着“中文版全球首次正式授权”。也就是说自1982年国内首次出现《百年孤独》中译本到2011年,滋养了中国众多文学名士和深受文学爱好者追捧的《百年孤独》中译本都是盗版,没想到吧!
其实我们应感谢这些盗版,正因为这些盗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奇幻的文学世界。莫言曾说:1984年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之后的十几年,我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搏斗”结果显而易见,2012年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中国文学第一次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这样介绍莫言: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第一次知道莫言还是在读中专时的1988年,当时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极一时,而电影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我和同学特地到五角场去看《红高粱》,绚丽的色彩,狂野的气息,就如同高粱酒一样浓烈烧心,而一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更是酣畅淋漓地唱出了我们青春骚动的心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
我拥有的第一本莫言小说是2008年的《檀香刑》。可是不太喜欢莫言的这种如同说书唱戏的叙事风格,看了一半就束之高阁了。在莫言还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我已经买了好几本莫言的书,不读看看也舒服。
自马尔克斯开始了解南美文学,有机会就收藏几本,增长些见识。有评论认为,略萨《城市与狗》、卡洛斯·富恩特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胡利奥·科塔萨尔《跳房子》、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展开的4部里程碑小说。
2010年,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不知怎么搞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坏女孩的恶作剧》竟然弄了这么恶俗的封面,我也是醉了,不过打折也就将就了。上海译文《公羊的节日》《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的白色封面超赞,干净素雅。上海文艺企鹅经典《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也是非常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