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http://images.mafengwo.net/images/post/new_notes/fully_loading_v2.gif)
2005年我的川藏独旅(3)走马甘孜
- 出发时间/2005-07-25
- 出行天数/20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6000RMB
几天来,一路都是走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界上,这一站到达甘孜镇。
甘孜镇,距州府康定384公里,离省会成都742公里。县城的海拔有3410米。县城一带属高原河谷气候,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素有“小太阳城”之称。
洁白美丽的太阳城
甘孜是当年的州府,比之一路走过的城镇大很多,分成明显的老城和新城。老城是老旧的藏式平顶土房,新城则是汉式的建筑,繁华又有些杂乱,街道上各式汽车川流不息,沿街开满了店铺,贸易极其活跃。下午三点多到达甘孜,刚好赶上第二天有赛马会,宾馆、饭店基本上都住满了,又不想离车站太远,问了N多家,才在一个喇嘛开的旅馆里找到房间,哦,谢天谢地!
甘孜,藏语意为“洁白美丽”,镇名因寺而得。
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世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错到霍尔地区建十三座格鲁派(黄教)寺庙,甘孜寺是第一座。因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而名。
气势宏伟的甘孜寺
甘孜寺依山而建,是一个巨大的寺庙群,建筑规模可谓“宏大”。
打车到山脚下要10元钱,如果需要车直接到达山顶的大殿脚边,需要从山后绕道上山,就需要20元。有了在炉霍寺的前车之鉴,我还是接受了后者。后来证明我的决定是很英明的。在34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以牺牲金钱而换来节省体力是非常之必要的。
甘孜寺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时也没能幸免,现在的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由政府资助重建的。
甘孜寺坐北朝南,大殿翘角飞檐,很有气势。
站在殿外的平台上,对面是沙鲁里山脉的卓拉雪山,长长的一溜,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银光。
看到一个新建的闭关殿,有五层高,通层的北墙上满是佛像,听喇嘛讲有480尊,都是寺里的喇嘛们自己制作的。每一层都有很多闭关用的小房间,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房间里闭关、修炼,应该说象是住到了豪华的公寓里。
闭关是修行者为悟道而闭户静坐的一种修行方法。入关后,修行者就不和外界发生任何接触,不能随意走动,更不可能与任何人说话,每天只是静坐、冥思,颂读经文。每天会有守关人按约定的时间送食物,但不会与之见面,修行者需要时自取就是了。哦,这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讲要有多么难哦!记得在西藏的楚布寺遇到过一个喇嘛,很自豪的指着后山上的一座很简陋的山洞说:我曾在那里闭关了三年,颂读了寺里的所有经文。看来那是他们修行的一种最高境界了。
鎏金经幢,在盛阳下熠熠闪光
许多乌鸦在周围跳来跳去,毫无顾忌的大声唱着难听的歌。
回望甘孜寺,山门很气派
甘孜真是一个繁华的城镇,晚上也热闹非凡,移动、电信的霓虹广告随处可见,晚上酒吧、网吧的生意很红火。夜,11点了街上的卡拉OK厅还在高分贝的放送着《康定情歌》。
又是一场高原夜雨。
早晨7点,甘孜城尚在沉睡。雨停了,太阳还没出来。从房间的窗口望出去是黛色的远山,光与水汽的亲近,变幻出现了一道彩虹。
7月25日,今天,要去看赛马。
“走马”绒坝岔
绒坝岔离甘孜县城二十多公里,那儿是走马节的主会场。
在县城汽车站附近,有许多面包车在县城到会场间跑来跑去,每人五元,坐满人就走。
绒坝岔素有“中国藏区走马之乡”的美誉,相传,当地的马是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战马的后代,在藏区享受极高的声誉。近年来,每年都有外地的商家到绒坝岔买走上等走马,每匹价格一、两万元。当地政府大张旗鼓的举办走马节,也是为尽快发展的一种宣传手段吧。
大金寺旁边的残垣断壁与远山相映,也是一道风景
早晨八点,到会场时,已是人头攒动。会场周围的草地上有很多白色的帐篷,帐篷上绣了鲜艳的吉祥图案。会场的台周围彩旗飞舞、气球高扬,扩音喇叭大声的唱着悠扬的歌。
成百上千剽悍的康巴汉子,全身披挂的叮铛作响,背着枪,举着三角型、长方型的战旗,策马扬鞭,呼喊着,“呜——拉索喽”(神胜利了),围着煨桑的火堆跑圈,此时鞭炮齐鸣,满天飘撒着“龙达”(五色风马纸),好壮观。
四里八乡的人都穿戴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到这里来。小伙子的袍子,在领子部位镶着皮制的豹头,底边和袖口有很宽的皮边,一律都是高筒的马靴,听说一件袍子要上万元,靴子也值一、两千元。
英俊的康巴汉子和他同样英俊的坐骑
女孩子的袍子五颜六色非常抢眼,她们戴了造型很夸张的漂亮银饰。
空地上搭满了帐篷,很多远道而来的人,早几天就到了。
官方的帐篷很气派,大家在忙着打扮礼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