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承祖训避世,蔡襄后裔选择于此避世

从前去过不少古村古镇,它们大多是择一处平地而建,而福建尤溪县的桂峰村则是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气势,再加上错落有致的布局,看上去整个村子的建筑像是连在一起的,颇为壮观。和那些已经被过度商业开发的古村古镇比较起来,桂峰村显得十分质朴宁静,村里有些斑驳的古墙也倒塌了,但尽管如此,它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朱子文化渊源,在2007年更是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进村最先来到的是石印桥,它始建于明万历3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之所以叫做“石印桥”,是因为桥的下面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印桥可以说是桂峰村最热闹的去处了,这里种有金桂、紫荆等古树,树下是环绕石印桥的各种店铺,有杂货店、酒肆、小吃店等各种作坊。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一个小村为何会有这么多商铺呢?这是因为桂峰村里有曾经是尤溪福州的一条官道,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地,所以在当时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上百年树龄的金桂、紫荆在炎炎夏日正是枝繁叶茂时,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我见当地不少村民也都选择来此纳凉避暑了。桥下流水带来山风,头顶金桂散发清香,人们在这里话家常,真是好自在啊!这里还有一家传统手工的百年豆花作坊,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糖、酱油、果脯等佐料,我尝了一碗,味道非常不错,口感嫩滑且有浓郁的豆香,价钱也很便宜,您若是来到桂峰村,可别忘了来尝尝。

桂峰村有不少石板古道,因为村里的房子挨得比较紧密,所以曲巷通幽,峰回路转。听当地的老大爷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发展了,只有留下老一辈守在这里,所以整个村里人很少,并非儿孙不接他们去城里住,而是老人家过惯了这里的安逸生活。

也正因为现在村里人少了,新一辈又都往外发展,所以这里许多明清遗留下的老建筑,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显得非常破旧了,好在这几年当地政府也开始着手保护这一片古民居建筑,适当地开发旅游经济。据统计,桂峰村现存古民居39幢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大多数为清代建筑。

但凡有过鼎盛历史时期的古村古镇,都跟深厚的历史文化分不开,桂峰村也是如此。早在1247年宋淳祐七年,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在此肇基,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据记载,桂峰村在明清两代就3人中了进士,12人中了举人,412人中了秀才,可见当时文教是何等发达了。来到蔡氏宗祠和蔡氏祖庙,看着一块块高悬的匾额,可以想象当年若是哪家哪户中了进士、举人或者秀才,宗祠和祖庙定是人头攒动、鞭炮声不绝于耳吧。

直到现在,桂峰村依旧是人才辈出,如今村里还存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玉泉斋”、“泮月斋”和“后门山书斋”等书斋遗址,这都证明了桂峰村祖祖辈辈对对读书教育的重视, 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桂峰村的后门山大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它差不多是整个村子里地理位置最高的古建筑了。据当地村民介绍,后门山大厝始建于清末明初,共耗资一万三千两百银,历经十余年方才建成,它模仿官家府第结构,为三进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遗憾的是,该建筑也因为尚未维护而有一部分坍塌了,我也只能路过远望而不得入内参观。在桂峰村像后门山大厝这样失修的建筑不少,真希望当地政府能加大力度保护,或许下一次我再来桂峰村的时候,就能如愿地去后门山大厝走一走、看一看了。

桂峰村并不大,慢慢闲逛的话,半天时间也就够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我还是能够在这里“偷得浮生半日闲”。小桥流水、丹桂飘香、石板古道,以及那古风犹存的一座座建筑,都让我感受到久违的安静与从容。我来到这个人世间,总觉得入世容易出世难,纵然心有千千结,如今来到桂峰村,容我且放下!

本篇游记共含 1516个文字, 20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尤溪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