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夕阳下的太庙
夕阳下的太庙
时间:2016年12月6日
地点:太庙
人物:独行者
主题:观夕阳下的太庙
快到2016年年底了,我一直想在12月里搞一个红色调的游记,有三方面的选择:一是去红色旅游景点照应红军长征80周年;二是去乡下庙会看看大红大紫的歌舞;三是去皇家建筑体会古老传统文化。最终我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在12月6日这天下午,我独自来到了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太庙。之所以选择这里,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人少安静,诺大太庙也就二十来人;二是门票便宜,2块钱一位你信吗;三是静园时间晚,可以充分利用夕阳拍摄。我是乘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的车,周围熙熙攘攘的游客都直接去了故宫,其实他们应该与我同行,先去太庙安静参观一小时,然后再去热闹的故宫交60元门票不迟。
太庙简介: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大殿耸立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的主要梁栋外包沉香木,别的建筑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月6日,天气晴朗,一个蓝天白云的好日子,早上还出现了朝霞,我决定去太庙完成红色调的游记。
总体步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前殿的南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太庙现在的大门在对外开放后,改设为长安街上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
太庙由高达9米的朱墙包裹,由松柏环绕,体现出皇家的庄严肃穆。
五彩琉璃门嵌于太庙中恒墙南面正中,始建于明代。形制为三间七楼牌仿式,正楼三间,下为拱门三道。正门两侧各方门一道。黄琉璃瓦顶,檐下黄绿琉璃斗拱额枋。朱红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整个建筑别致端庄。
琉璃门细节部分在阳光斜射下,投影到红墙上。
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品赏
从正中透视,穿越戟门,直达享殿,感觉太庙建筑群中轴线的紧凑感。
五彩琉璃门,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高低错落与平直单一的红墙对比强烈,形态典雅气势威严.
太庙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为汉白玉石桥。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桥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太庙戟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芜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梁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建成后唯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宫式建筑的重要代表。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皇家建筑正殿正门通常有三出太阶,中间一处台阶叫陛,皇帝尊称“陛下”就由此而来。戟门前的台阶中间还有一块陛石, 陛石又称陛阶石,多刻有龙凤祥云图案,是指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陛石是帝王身份的象征。
金水桥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角井亭。
乾隆年间从故宫引来的金水河,修筑成曲线,增加了美感。
在绿色的衬托下,红色是最鲜艳的。
金水桥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厢房,建制规格完全相同,分别是祭祀的神厨和神库。
位于琉璃门与戟门之间的小广场和金水河、玉带桥同故宫太和门前的大广场、金水河、玉带桥意义相同。
在戟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偏门,想来是供服务人员进出的,这是东偏门,与戟门高低错落有致,起到很好的点缀。
太庙戟门,五间单檐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是明代规制。有很好的研究和欣赏价值,我注意到戟门的屋檐下没有包上网罩。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基本造型是曲线型,翼角高翘,体现特有的飞檐,化静态为动态,给人心理以极大的美感,为整体建筑增加了不少的神韵。
从几个方面欣赏戟门,它确实非常漂亮,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华。
大红门、大红柱、汉白玉龙凤柱、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享殿,又称前殿,是太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二代皇帝举行祭祀大殿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经明清二代修缮,基本保持明代格局,黄色琉璃瓦至重檐序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匾,大殿门柱涂以红色面阔十一间,座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大殿长68米多,宽30米多,高32米多,非常像故宫太和殿。
东配殿:供奉有功亲王牌们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而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余、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况。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䜣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西配殿: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余,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文牌位。
东西配殿在规格、型制、结构上完全一样。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调,在殷商时期就好红色,并把红色作为高贵一代代流传下去。从汉唐起,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红色涂抹,宋代喜欢清淡高雅,色彩以青绿为主,明清时期主要是黄色琉璃瓦盖顶,汉白玉为石基,红墙、红柱、红门窗与蓝天绿树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