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龙隐之地话沧桑——龙兴(2014)

  • 出发时间/2014-12-29
  • 人物/一个人

重庆众多的古镇当中,位于渝北的龙兴真正算得上是一位“隐士”。据《江北县志》记载,龙兴“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置隆兴场,因传说建文帝曾在此一小庙避难,小庙经扩建而命名龙藏寺,民国初遂改为龙兴场。”算起来,龙兴古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虽然离主城只有30多公里,然而去过的人并不多。舍近求远,似乎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难道越近的地方就越不值得一游吗?

我的龙兴之行是在2014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红旗河沟长途车站有直达龙兴的班车(16元),50分钟左右就抵达龙兴汽车站。出站往前直走,在第二个路口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砌仿古城楼——“南龙门”,里面就是龙兴古镇的民俗街。

民俗街

走进“南龙门”,一条古色古香的巴渝建筑仿古街直直地伸向远方。

门口左侧有一条“流香巷”,里面有几家餐饮店铺。

街边的摊位里卖着拨浪鼓、弹枪、竹篓、木凳一类的手工玩艺。

往前不远处是龙兴博物馆,一共有三个展厅,分别是农耕具、清雕花架子床和民俗工艺品展。中间的展厅主要陈列渝北区和龙兴地区征集的清代雕花架子床,集中反映了内地以“川作”为代表的家具制作水平和风格。左边是农耕工具和手工机具的展示,是特定时期农村经济和农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右边展示的是由乡土工艺美术师姜凤鸣先生雕刻的三国及水浒人物像。

龙兴博物馆门前的石狮雕像。

漫步在民俗街细工铺就的青石路上,街道两旁每隔几米就放着不同造型的石缸,整条街因此也充满了古朴气息。这四十六口石雕水缸大部分是从龙兴的各个乡村收集而来,所有的石缸中体积最大的足有两立方米,装满水足够当时一个大户人家灭火用了。

以前那个年代没有自来水,并且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很容易失火,古时的石雕水缸最大的用途就是消防,当地居民都统称它为“太平缸”。这些古石缸,大多以民间生活为素材雕刻而成,做工精美,内容丰富。

门口摆放着石雕水缸的客栈。

客栈的木格窗上有几条爬山虎枯黄的藤蔓。

有着明黄色墙体的建筑,也不知道做什么用途。

门环上的“大吉”铁锁已经锈迹斑斑。

民俗街的尽头是名为“放生池”的一汪绿潭,池上筑有两座“双龙桥”,桥头有八座石狮雕塑,旁边是名为“鸣喜亭”的八角凉亭。

站在“双龙桥”边回望民俗街。

老街

出民俗街街口,往右斜过马路,一座沧桑古朴的风雨廊就映入眼帘。那些早已褪色的廊柱和顶部的椽梁,无声地述说着几百年来经历的风雨。

过风雨廊,往右拐进一条小巷,前面不远又有一座檐廊。

檐廊下,一位老婆婆正在晒太阳。

穿过檐廊就是龙兴的老街,一条经过岁月磨砺的青石板老街凹凸不平地伸向前方。街巷狭小,大约2、3米宽,两旁的建筑也都只有两层楼高,虽然迫近但并无压抑之感。

房屋是明清巴渝民居,悬梁挑檩、乌瓦白墙。

老人坐在门前的条凳上,沐浴着冬日里难得的阳光。

或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打发着悠悠时光。

连门口蹲坐着的猫咪都神情惬意。

本篇游记共含 2706个文字, 44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重庆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