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什刹海|希望多年后还是我喜欢的模样

微博:曲曲曲曲曲小姐
微信公众号:曲小姐的旅行笔记

人力三轮车是什刹海最便捷、最传统、也是最吸引人的胡同游方式。不是第一次与什刹海的三轮车工聊天,但每一次与他们接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今天碰到的这个“爷”告诉我,他们团体中最厉害的当属“后海八爷”,然而8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8岁,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而现在合适的传承人却迟迟没有出现。尽管土生土长的车工越来越少,但所有“爷”都在努力给游人讲述完整详细的胡同文化、尽力还原什刹海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

跟师傅聊完天,转身回头拍照时,发现师傅从兜里掏出什么默默的吃了起来。
时光荏苒,他们都老了,老在旧时光里。

什刹海这片水域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始终支撑着京城的水运文化,都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的每一滴水都与北京城息息相关。

总会有朋友问我,
“后海跟什刹海是一个地方吗”?
准确说,当然不是。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与西海三片海子,中部的后海面积最大,也最为出名;银淀桥将前海与后海分开。相比前海与后海的繁华,仅一条马路相隔的西海就显得过于孤寂。我也仅仅骑车匆忙穿行过,但总会有人爱那片海子的安静。

“有不谙时势的早恋的学生;有紧密相拥的年轻的情人;中年的夫妇则并列而行,一副老北京的悠闲姿态;相濡以沫的老两口颤巍巍的相携着……姿态呢,有立有坐,有行有卧;栏杆边,台阶上,假山里,或静默,或私语。黄包车叮叮当当地在小路上缓缓行过,那声音在老蝉低声聒噪的林荫里,显得格外清脆动听,是唯一的令人精神愉悦的动静。”

忘记何时第一次读叶圣陶的《一个人的什刹海》,应该是还没来北京的时候。当我第六次再来什刹海的时候,习惯的路,走得格外慢。
于是,叶圣陶的文就变成了眼前的景。
这也是我最喜欢什刹海的地方。

无论何时去什刹海,都会看到有钓鱼者,零零星星的坐在塘边静默着。“凑上前来便嗅到的一股污腥味道,方才显现出什刹海原来的闲情野趣。”

有一次在后海附近吃小摊儿上的热干面,吃完就靠在石头栏杆上看老头儿钓鱼。我就看着,那老头故意往那光膀子的游泳的爷们身上上甩钩子,我实在瞅不下去了就问那老头儿:“大爷啊,您这不是钓人呐?”那大爷说:“前两天这刚淹死人,就搁这儿游泳,这不作死么?勾着他了,他就老实不游了,也就没危险了。”
老百姓的哲学总是带着钩子,但却又无可辩驳。

恰好秋分之日又一次来到什刹海,地面的暑气已经渐渐不知所归,什刹海的可爱这时才显现了出来:临海,凭风,观景。恰好那天又租了个男朋友,虽不能一起携手,但还可以一起散步。

一年四季,除非是暴雪暴雨非常恶劣的天气,宋庆龄故居的西边和醇亲王府的前边都会见到这两位固定出摊的理发阿姨。每次走到这,就会想起在成都护城河河畔,人们排队剪发和掏耳的场景。

一手看剧,一手捧龟。
23333.

醇亲王府对面的园子,集中了前来什刹海游泳的爷们。他们把老式自行车随意横在醇亲王府带有门钉的庄重大门前,彼此寒暄便脱掉外衣,完全不管这曾是末代皇帝的出生之地。如今,斯人已去,他们便是这里的主人。冬天的什刹海,除了《老炮儿》里的溜冰,冬泳的爷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胡同、四合院是旧北京城的象征。恭王府附近往往都是喧喧闹闹,而没有官宦文化笼罩的胡同则冷冷清清。探讨文化问题,必定是学者专家的“专利”;而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

本篇游记共含 3060个文字, 77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北京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