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半掩的木门,我们终于走进了这座神秘的寺庙。由于是依山势而建的,因此整个庙宇并不是很大,只有两三排房子,其中还有一座类似大殿的模样。整个的规模比我上次在工布江达看到的日追还要小。小院里虽然空无一人、甚至没有任何声响,但从院子里的陈设以及干净整洁的程度看,这里肯定有人修行和管理,联想到人们说的尼姑庵,我不禁感叹,还是女僧人更细心,瞧这院子收拾的。
窗台上晒着像是糌粑制作的东东
好奇的看着院子里的各种陈设,我们一步一趋的渐渐向院落的深处探寻,虽然刚才牧羊女说这里可以参观,但一个人都没见到,还是让我们不得不谨慎一些,毕竟我还没进过尼姑庵呢!正在此时,忽然听到一阵脚步声从院子深处传来,还没来得及多想,就迎面蹦出了一个普通装束的小孩,年龄也就是十六、七岁的样子,可我怎么看这也应该是个小小子呀?莫非这尼姑庵里也有小伙子帮忙干活?正打算和他交谈几句,身后又走出一个僧人装扮的小伙子,这下我算是明白了,这肯定不是个尼姑庵。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我搞清楚了,原来这也是个日追,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吧,日追就是比寺庙规模小的修行之所。这个日追里连僧人和工作人员一共有十七、八个,最开始出来的小伙子就是这里管做饭的,修行尚浅还不够做僧人。而这里也绝没有什么女僧人、更不是所谓的尼姑庵。之所以被误解,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是和这个日追的名字有关,这个日追叫“格桑日追”,格桑是花的名字,以讹传讹就被认为是个尼姑庵了。可见就算是当地人估计也没几个真正来过呀!另外,我还搞懂了,上面照片里窗台上晒的的确是糌粑制作的,主要是用来给山上鸟儿享用的,呵呵,知道僧人是多么博爱了吧!
可爱的小伙夫
笑逐颜开的僧人
同样充满灵异的小家伙
僧人友好的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就匆匆离开了,陪同我们参观的任务就交给了小伙夫。小伙夫是安多人,来寺庙的目的就是将来要做一名僧人,他的汉语很一般,但态度却很热情,带着我们走进了日追里唯一一个殿堂、也是僧人们平时修行之所。殿堂很小,中间供奉着莲花生大师的造像,四周挂满了古色古香的唐卡,在一个小角落里居然还有酥油花,看来制作酥油花应该是僧人们必须掌握的技巧呀。听别人说,西藏寺庙里的小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尤其是猫,好像也是一种神灵的代表,这次碰到的这只就很有些意思,不仅模样和我小时养过的很相似,而且自从我们一进来它就一直好奇的跟着我们,等我们进了殿堂,它也不忘了在门口守候,不知是喜欢、还是在监视我们。
小小的殿堂和门槛上的小特务
殿堂一角的酥油花
参观完了殿堂,这个日追里也就算是全看到了。想想平时这些僧人们就在这样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修行,也真是很不容易呀。这半山腰上一共有三个庙宇,这只是第一层,所以我们就邀请小伙夫继续带着我们向上参观。谁知小伙夫带到我们来到通向后山的门口,比划着示意我们可以由此向上,但并不随我们前行。询问了一番才明白,原来山上的另外两座庙宇和这个日追并不是一家,他们属于色拉寺的一部分,所以他不能陪我们上去。呵呵,这三座庙宇距离这么近居然还分属不同单位管理。这色拉寺虽然也在北面的上山可要过去还要向西翻越一道山梁,距离这么远,却能管倒这里,挺有意思。
山上的另两座寺庙
告别了友好的小伙夫,我们继续向上,去探索头顶上的这座黄色围墙的寺庙。走了不远就来到了寺庙的门口,我举起相机准备给门边上的一个金桩拍个照,就在我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突然发现镜头里居然出现了一张奇怪的脸,瞪着眼睛盯着我,顿时吓了一大跳!
突然冲进镜头的怪脸
是不是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打扰了寺庙?还是寺庙里有什么禁忌?什么原因才会让里面的僧人如此盯着我们呀?正当我吓了一跳,满脑子飞快思考时,等我放下相机再看,却发现这个僧人已经换了另一幅面孔。
再看已是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了
原来这个寺庙里的僧人早就发现我们了,就在我举起相机的瞬间和我开了个小玩笑。当我们走进庙门时,这位有趣的僧人已经从上面迎了下来。他的汉语更是糟糕,依依呀呀的听不懂,但从手势可以看出来,他在向我们介绍这个寺庙的各个小屋,并示意我们可以进去参观。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与其说是个庙倒不如说是个修行地,不仅更加的狭小,而且几乎所有的房间全不是完整的,基本都是依托巨石修建的,更像些窝棚和草屋。进到里面你会发现,至少有一面墙其实就是巨石,就在这些昏暗、窄小的屋子里,居然还都有僧人在打坐、诵经。
狭小的院落
巨石脚下的修行屋
被巨石占去大半的屋中仍供奉着佛龛
这座寺庙虽然非常的狭小,不过通过僧人的介绍方才知道,这里有着古老的历史和让他们骄傲的过去。当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正是在这里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的《菩提次第广论》,奠定了格鲁派的教义基础。至今在他当年写作的小屋里还有他的画像以及他的一个手印。我们在僧人的带领下特意参观了这个小屋,这个小屋小到只能容两三个人站着,想躺下都很难,真是可以想象当初宗喀巴大师是在怎样一个条件中、在怎么样一个精神的支撑下写下这部著作的。这也才是真正的修行呀!出于尊重我们没有照相,只是和大师比了比手掌,看来这大师不光修行高,手掌也不小呀!
左边挂着门帘的小屋就是宗喀巴大师当年写书的地方
参观了这个小小的、却又富含历史深韵的庙宇,我们又和这位活泼的僧人肩并肩、手拉手的照了好几张像。像这样幽默、开朗的僧人还真是不多见。不过鉴于我经过一番艰苦攀登,形象不佳,就不在这里发了,以免大家分不出谁是僧人、谁是我, 一口气参观了两座寺庙,我们的精神头更足了,刚才爬山所消耗的体力也得到了很快的恢复,于是马不停蹄,继续向高处最后一座寺庙进发。由于有了前两座寺庙的经验,到了这座寺庙门前我们已经没有了前面的谨慎,大摇大摆的推门就进。和前面热情接待不同,这里更好,没人!估计是僧人出去化缘了,嘻嘻。这下我们更可以无拘无束的到处逛了。这应该同样也是个日追,规模介于第一座和第二座之间,也有一个供奉兼修行的殿堂。不过殿堂的门居然是从里面锁着的,莫非里面还有人?可无论怎么拍打都没动静呀?
紧闭的殿堂门
这下可有点麻烦了,也许是僧人外出把门锁了。可怎么琢磨也不明白怎么从里面锁的呢?要是换在平时,实在进不去也就算了,可今天一路都挺顺利却在这儿给挡住了,总有些心不甘,再说这么高都来了,不看一眼太遗憾了。反正也没人,于是我就试着推推、拉拉,看看有什么奥秘。终于,机关被我发现了!朋友们注意到门环上类似拉手的铁丝了吗?这原来就连着里面门闩的把手,轻轻一拨,殿堂的大门就被打开了。走进殿堂,虽然同样不大,但四周墙上却挂着很多漂亮的唐卡,吸引我驻足仔细欣赏。
主供的是一幅四臂观音像
鲜艳精美的唐卡
装满大大小小佛像的宝阁
殿堂里长明的酥油灯
就在我仔细欣赏、观察殿堂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时,突然在主供佛像面前的地面上看到了一样让我感到有些惊讶、确切说有些震撼的东西。
面对佛像的一块木板
相信很多朋友都应该知道,这是一块信徒用来磕长头的木板。中间是人五体投地时用来垫在身下的,边上两个类似拖鞋的东西是套在手上的。磕长头在西藏是很常见的,尤其秋冬季,不仅在大昭寺门前聚满了磕长头的信众,而且从林芝以及西藏其他地方边磕长头、边徒步前往拉萨的信众也很多。每次见到这种执着的长头,都会不由自主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而今天,虽然没有看到这种场面,心头却也充满了一种感动,仅仅从木板上一个人形的身影,你就能想象这需要多少人、多少次的匍匐、常跪才能形成这样的印记呀!信仰的力量就被这样一块默默不响的木板诉说的再清楚不过了!
怀着颇多的感慨,走出了殿堂。此时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拉萨上空已经是乌云密布了,而我们也不知不觉走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乌云笼罩了雪山
俯瞰拉萨的一角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探访了这三座寺庙,确切的说是日追,终于揭开了这些曾经遥不可及建筑的面纱,也再次领悟到了这些僧人修行的艰苦和执着。不过,这探访的经历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我们还有山路要继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