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一个人的版图】(154)——【二爷叫我来巡山】(运城)
- 出发时间/2016-05-05
- 出行天数/2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1500RMB
话说中国有三座鼎鼎大名的关帝庙,第一座在山西运城,第二座在湖北当阳,第三座在河南洛阳,分别是二爷的出生地、兵败身死之地和坟冢所在地。在近两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在老百姓自发形成的朴素信仰里,擎刀策马的关二爷代表着武功盖世、义薄云天和忠义无双,他的形象几经升华,终于被赋予了神明的身份,奉入神龛,日夜供养。
此次有幸来到运城地界逗留两日,瞻仰二爷的庙宇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在为二爷奉上膝盖之前,有两点情况是必须要了解的。关羽,字云长,解州人士。其一,这个解州古称解梁,也就是如今的运城市解州镇,而这个解字既不念解放的“解”,也不读水浒好汉解珍解宝的“解”,而是发hài的读音,只有真正下到咱们泱泱中华的基层县乡,才会发觉许多耳熟能详的字一旦入了地名居然还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念法;其二,我之前一直想不通,二爷家原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户,咋的都能为孩子取出类似“云长”这种悠远绵长的字来,实在不科学,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二爷原本字“长生”,后来犯事儿逃到涿州才改字“云长”,读到这里我才放下心来,看来历史的逻辑还是合理的。
解州关帝庙
普遍认为,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彼时隋朝正隔江与陈朝对峙。陈朝史称“南陈”,由陈霸先代梁建国,经三代在“后庭教主”陈叔宝手上亡国,而亡国之师正是由后来的隋炀帝杨广亲自率领,所以仅从时间上来讲,解州关帝庙是否建于隋文帝杨坚和陈后主陈叔宝分别在长江两岸称孤道寡的交叉时期,其实区别都不大,算来算去也相差不了几年,根本没有必要深究。其实从逻辑上分析,我倒是觉得解州关帝庙更应该建在陈朝地界,毕竟陈氏王朝先后在北周和隋朝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风云飘摇,想必从情感上更希望有像关二爷这么一位武功盖世、忠肝义胆的大英雄横空出世,力挽狂澜,而杨坚同学以外戚身份篡了人家宇文氏孤儿寡母的皇帝宝座,如果再大张旗鼓地宣传忠心不二的二爷,岂不是“啪啪”打自己个儿的脸吗?有的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可爱,你以为他应该是这样,他却偏偏要给你来个意想不到,完了还要藏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嘲笑你想太多。
仅仅只看这檐角上的“仙人指路”,是无法理解二爷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神圣地位的,毕竟“仙人指路”算是标准化官方评级,关羽在世时不过是个“汉寿亭侯”,死后谥号也只是“壮缪侯”,故官方评级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要是评价二爷在民间的威望,那就得用老百姓自己的标准,至于什么是老百姓自己的标准,去农村的草台班子看看古往今来的各路戏文就知道了。
看二爷庙里这种“左青龙,右白虎”的架势,怪不得如今各式不良社团都热衷于拜关二爷,敢情还真是祖师爷啊!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二字、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庙内这座“春秋楼”的得名当然来自于“关羽月下读春秋”的典故,其实《春秋》这部典籍除了是一部上古编年史外,还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散文集,由此看来,咱们尊敬的二爷同志还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文艺青年呢。
普救寺
如果认为运城只有一座关帝庙,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起码距离不远的永济县,还有一座必须要来看一看的普救寺。说起普救寺,可能很多人觉得很陌生,不过要是说起《西厢记》,想必大家就会觉得耳熟能详了,而普救寺正是西厢记通篇故事发生的场所。
其实认真读过《西厢记》之后,我总是不得不佩服咱们中国文人令人叹为观止的闷骚精神,明明就是一个深夜约炮的故事,却被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原来YY文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行了,相比起来,起点文学什么的简直就是弱爆了。
另外,我还看见普救寺许多地方都拴着“永结同心”的小铜锁,这是前来旅游的情侣们为了表明心迹而留下的凭证,不过他们似乎搞错了一件事情,不是所有爱情故事都有白头到老的结局,而大多数约炮都不可能约出最后的美好姻缘,就如《西厢记》一般,张生最后就是吃干抹净,一走了之,只留下莺莺小姐枯守空窗,凄凄惨惨戚戚,好不悲凉。
黄河大铁牛
蒲津渡曾是历史上黄河的重要渡口,唐朝时,此处曾建有著名的“蒲津桥”,桥的两头还铸有四尊铁牛。这些铁牛被后来人称作“唐代铁牛”或“开元铁牛”,除了起到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项形而上的意义。《易经》中提到:“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铸造铁牛置于河岸,意对经常泛滥的黄河是一种卦象上的相克和震慑。另外,古人还讲究阴阳相协,故在铸造铁牛的同时,又铸造了四个铁人和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铁牛为地,这样天地俱有,囊括乾坤。其实,七星铁柱和铁人的实际用途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
随着黄河改道,开元铁牛也渐渐没入水中,被泥沙掩埋,悄然消失。上世纪四十年代,黄河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甚至行船时还常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1989年,永济县博物在馆距蒲州西城门 110米的地方发现并出土了铁牛四尊、铁人四个、铁山两座和七星铁柱一组,这才算是将唐朝蒲州桥两头的索桩结构基本搜集完毕,重见天日。
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唐代铁牛:“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黄河大铁牛的评价如此之高,让我不得不专程驱车至此,并自觉掏出六十块大洋买票入内瞻仰三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