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一个人的版图】(151)——【晋阳点迹】(太原)

  • 出发时间/2020-08-06
  • 出行天数/3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3000RMB

从各个方向出入山西的次数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勉强能够记住的范围,除了前些年去五台山是从北京坐大巴直达和上个月去运城是从西安开车过去之外,其他的行程似乎都是以太原作为中转地,而这个中转地每次却都只是匆匆路过,直到基本走遍山西后回头再看过往的旅程,这才发现竟然将堂堂省会冷落至斯,心中不免有些歉疚,于是便乘着再去山西的机会,在太原整整逗留了两日,也算是将太原名正言顺地纳入了“已走过”的那一部分旅行目的地。

根据网上的介绍,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城区,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和文化重镇,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既然提到太原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古都,我也忍不住去查了一些资料,发现除了战国时的赵国曾定都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之外,还有两个割据政权前秦和北汉也曾将此作为王朝的都城。其实,真正奠定太原历史地位的是明朝弘治年间在中国北方设置的九座军事边镇,史称“九镇”,而太原正是这鼎鼎大名的九镇之一,也被叫作“山西镇”。有了太原重镇横亘在中原大地和游牧民族之间,凭借与游牧民族跨境贸易发家的晋商才能安然藏身在军镇身后,平平安安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只差一点就引发了中国的金融革命。

晋祠

春秋时期,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治理封地的功德,专门挑选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为他修建祠堂,取名“唐叔虞祠”。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有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其统辖的疆域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古时水之北谓“阳”,于是太原的旧称便为“晋阳”。

宋仁宗天圣年间,皇帝专门下旨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经过一番改造,晋祠变成了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群,之前位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反而退处次要的位置,成了圣母殿的陪衬。中国古代是个一贯以男性为尊的社会,即使邑姜老太太是叔虞的老娘,晋祠出现这种女尊男卑的建筑形制也是值得推敲的。我们查看一下史料便可发现,宋仁宗赵祯12岁即位,却一直是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皇帝23岁时太后薨殁,宋仁宗才得以真正亲政。在太后垂帘期间,万岁爷不过就是个没有实权的傀儡而已,大事小情其实都是太后拿主意,文武百官也以太后马首是瞻,这么一来,晋祠内奇怪的建筑分布也就自然解释得通了。另外,宋仁宗赵祯同学其实也就是著名的野史“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他的生母其实是李氏宸妃,刘太后因不能生育,又嫉妒宸妃怀上龙种,于是便指示产婆用一只狸猫调换了宸妃剩下的皇子,也就是赵祯小朋友,之后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大展神威,查明事实真相云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戏文或是野史小说,有趣得紧。

游览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据说,晋祠原被称为“晋王祠”,1949年之后,某参观晋祠时语重心长地表示“新中国是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早已没有了皇帝王侯,这个王字应该去掉”,于是“晋王祠”变成了如今的“晋祠”。当我看到“当家做主”的四个字时,不由得虎躯一震,不免心中感动,眼含热泪,我用手边仅剩的半袋子辣条发誓,有那么一瞬间,我竟然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当然,待我冷静下来时,我又在想,按照领导人的逻辑,没有了王侯便要把王字去掉,那咱们泱泱天朝早已不是万国来朝的中央之国,为何不把“中”字也去掉,单叫一个“国”字岂不是更加简洁霸气?

山西博物院

之前听说中国的四大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院、河南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后来上海博物院跳出来主张权益说它才是前四的有力竞争者,而山西博物院也携“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强大口碑加入日益激烈的天王山战役。据本人将上述博物馆一一走过后的亲身体验,平心而论,不论从展馆规模还是藏品价值来说,山西博物院与另外五家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请继续努力吧。

不出意料,山西博物院又是按照上下五千年的规制来布置展馆,这已经是国内博物馆的一贯原则,好像不把从夏商到民国的历史完整展示一遍就显得自己这边少了些厚重底蕴似的。其实,除了那个古老的春秋五霸和少数民族政权之外,我最想在山西博物院里看到的是明清时期的军镇历史、闻名遐迩的晋商历史和大名鼎鼎的明清家具,结果这些内容不过点到即止,还没深入便已结束,不由让我胸闷气短,总觉得有一口郁郁之气难以顺畅地吐出来。

永祚寺

顺着导航的指引,我接连三次被临时封闭的道路阻断前进的方向,明明永祚寺的双塔就在前方不远处,却怎么都到不了近前。咬牙再换一条路走,这次却要穿过一个人山人海的集贸市场,市场内机动车、三轮车、电瓶车、摩托车和行人拥挤在一起,看着人们无所畏惧地在车头前穿梭来去,看着机动车一往无前地从三个方向抢入一条车道,不禁让人心惊胆战。我花了四十分钟用无限趋近于零的速度挪过了几百米的距离,才来到一条貌似河道的边上,而河道也正处于施工状态,狰狞残破的围栏封路,到处尘土飞扬,许多行人为了节约走路的时间,从围栏的空隙中涉过基本无水的河床,从那头攀上岸边,似乎这种过河方式是一桩理所应当的事情。

永祚寺始创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奉敕续建寺庙,易名“永祚寺”。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这源于寺内两座犹如孪生兄弟一般高耸的砖塔,东南方向的那座叫作“文峰塔”,西北方向的那座叫作“舍利塔”,两塔相距60米,取的是“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

由于“”时期的疯狂破坏,如今永祚寺内有且只有文峰塔和舍利塔还是原先的古物。在傍晚的残阳和徐徐的微风中,塔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昏黄的日头藏身在塔身之后,给古老的宝塔镀上一圈神圣无比的光晕。徜徉塔下,竟然略微还能感到一丝遥远的古意。

本篇游记共含 2672个文字, 42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太原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