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一个人的版图】(147)——【岁月余荫】(建水)
- 出发时间/2016-03-11
- 出行天数/2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1000RMB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那个距今久远的年代里,在远离中原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西南边陲会有这么一座汉族文化浸润如此之深的小城——建水。其实,建水不仅与中原王朝中心地带相隔万里,就算距离明清时期的云南首府昆明也是山高水远,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恶,分明就是与汉族文化迥异的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的区域。
所以,当我在这里看见布局工整的汉式庄园,看见气势恢宏的文庙,看见占地广阔的乡试贡院,不禁有种空间穿梭的奇异感觉,还以为自己到了中原或是江南某座儒教文化盛行的城市,就连此间的旧称“临安府”,也容易让人将其跟江南那座如水一般温柔的城市联系起来。
再后来,我得知建水城虽然从西汉时期便已有了建制,但是直到明清时期才由于开采锡矿而兴盛起来,而在那个教育成本极高、文明程度极不对称的年代,整个华夏大地上似乎只有善于组织和抱团的汉人才有能力完成矿产的开采、储藏和行销等系统性的工作。于是乎,在这个原本应该闭塞落后的边陲小城出现汉族文化的畸形繁荣,也就顺理成章解释得通了。
驱车五个多小时进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界,建水目前属于红河州的下辖县。各位看官想必都跟我一样,看见哈尼族、彝族如此少数民族风情十足的地名,也绝不会猜到在那座小小的建水城里居然会有一座据说规模仅仅小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的文庙。
建水古城
我们预订的客栈就坐落在建水古城之中,其实此间经过近几十年翻天覆地的环境变迁,如今偌大一座古城,尚能保存下来的无非一座城楼、十几座旧宅和几条石板路而已,就连仿古街两侧的店铺都已完全现代化,音响开得震天响,乍看与其他城市的普通商业街也没有什么区别,唯有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妇女偶尔走过,才提醒我此处早已到了大不同的地界。
在古城里漫步,正巧撞见一对新人站在“临安食府”门口迎接前来参加婚宴的宾客,新郎西装笔挺,新娘婚纱素洁,不知从何时开始,咱们中国人的婚礼就在保持传统和彻底洋化之间挣扎徘徊。到了最后,咱们既做不到去芜存菁,也做不到中西融合,只学了个不伦不类的洋人把式,又是把传统仪式中的糟粕发扬光大,一场好端端的婚礼经常变成拼车队、拼彩礼、拼酒量外加折腾新人的闹剧。
走在建水古城的街道上,不知不觉就会走进某座道观或者寺院。道观内人烟稀少,除了我这个纯粹游客之外只有印度一家四口在这里游荡,他们用简化版参拜湿婆的礼节对着三清道尊拜了几拜便匆匆离去,估计他们也不清楚这座大殿里到底供的是哪位神仙,而寺院的香火就要旺盛得多,虽然尽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聚在这里念经,但好歹人气还是有的,总不至于显得冷清惨淡。
与我们同时办理入住的,还有一对从东北开着哈雷摩托环游中国的小夫妻,据说行程已超过三万公里,那身酷炫的行头,像我们这种老人家看着都觉得眼晕。对于这种3.0进化版本的旅行,今生今世恐怕都只能高山仰止了。
朝阳楼
唐朝元和年间,当时的南诏政权在建水筑造惠历城,原为夯土城墙。明朝初年,朱元璋老先生遣军平定云南后,在此设置“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改造扩建为砖石结构。临安城有四座城门,东门“迎晖门”,南门“阜安门",西门”清远门“,北门”永贞门“。明朝末年,西南北三座城门毁于战火,仅存东面城楼。《建水州志》证有“东楼凌汉”一景,谓之曰:“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
后迎晖楼改名为“朝阳楼”,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原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至今者,蔚为珍贵。后人曾有对联赞叹朝阳楼是“栋字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
如今的朝阳楼下已成为当地百姓闲散聚会和游玩唱戏的根据地,在西坠的斜阳里,虽然我看不清这些普通百姓的眉眼,但是他们围坐在古老的城楼下,吹拉弹唱,让人不禁愿意凑上去仔细倾听。尽管戏文的内容我也听不懂,可是我却久久不忍离去,在这些沉淀着岁月痕迹的吟唱中,历史的大门似乎正向我徐徐敞开。
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地处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 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素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朱家花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 主体建筑呈“四纵三横”布局,为建水当地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筑群。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共计有大小天井42个 。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
看网上的介绍,都说朱家花园“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的建筑群“。身临其境之后,我也真切体会到这一进又一进的院子长得都是一个模样,如果不是每座天井里放置的花圃不一样,还真是容易走着走着就懵逼了。
”循规蹈矩“,这是中国士大夫一贯遵循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个词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而朱熹其人又是“中庸”理论的强力鼓吹者,他在《中庸章句》有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做人,循规蹈矩,正是这种中国特有的价值观让社会各阶层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确实有利于王朝统治和社会稳定,反之则容易出现社会动荡和王朝更迭。排除那些割据政权不算,纵观中国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王朝,无论是秦朝也好还是隋朝也罢,走的都是穷兵黩武或是急功近利的极左路线。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到了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近现代,这种极端保守的思想又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有赖于“循规蹈矩”,可近二百年被人家打得头破血流却也是拜这种顽固的文化所赐,万事万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似乎正是这个道理。
朱家祖上原是湖广麻阳县人,明朝初年才举族迁徙到云南建水一带,开始只是经营茶叶和丝绸的普通商户,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由于开采、冶炼锡矿而迅速暴富,并开始耗巨额资费兴建朱家花园。有钱了就一定要买地盖房子,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在这一点上形成了惊人的共识,而且这种深入骨髓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代,正是凭仗着国人“安居乐业”的人生追求,发展商们才能有恃无恐用越来越高的房价对国人进行群体绑架,进而榨干每个普通家庭几十年的积蓄和未来几十年的预期收入。
在朱家花园中看图文介绍,其中提到朱家在幕后主导了光绪二十九年的“反清仇洋”矿工起义,后被清朝政府镇压,按照天朝一贯秉承的宣传原则,这必须又是一次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悲壮斗争,而由于朱家参与并资助了这次矿工起义,所以他们的形象也随之光辉高大起来。事实上,朱家煽动矿工起义,起因其实还是为了自家利益而已,待到清廷派兵镇压时,朱家的始作俑者便一溜烟跑去了日本躲着,只留下成百上千单纯愚昧的矿工引颈受死。后来,朱家人眼见着清朝随时可能完蛋,便又密谋主导了滇南起义,算是正是参与了辛亥革命,摇身一变成了反正英雄。再后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眼看声势日盛,朱家人又加入了袁氏阵营,率兵攻打蔡锷和唐继尧的护国军,结果被打得大败亏输,从此家事便开始走了下坡路,直至被国民政府抄家查封,族人也纷纷鸟兽而散。所以,不论朱家花园里的图文介绍如何把这座宅子的原主人吹捧得如何花团锦簇,实际上他们也只是一伙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