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2016年逛国家博物馆笔记

  • 出发时间/2016-01-06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带孩子
  • 人均费用/50RMB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原名:历史博物馆
位于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
开放时间:9:00 — 17:00 (周一闭馆)
重要:15:30停止领票,下午16:30就开始清馆了

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外观并不具有古风,反而透着浓浓的革命时代气息,我原以为这是人民大会堂呢。
若是暑期,参观人员可先网上预约、在西门南侧票务中心凭身份证换领免费参观券后可通过西门进入场馆,这样就可以避免长时间排队的麻烦。实际上,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里的人并不多。完全是不需要预约的。

相关网页

国家博物馆官网http://www.chnmuseum.cn
国家博物馆官网.复兴之路http://fuxing.chnmuseum.cn/index.php
国家博物馆微博http://e.t.qq.com/chnmuseum
国家博物馆历史沿革http://www.chnmuseum.cn/tabid/66/Default.aspx
中国历史文化保护网http://www.wenbao.net/
我国64件禁止出境的文物列表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2caihuitaohong.htm
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index.html
首都博物馆http://www.beijingmuseum.org.cn/
北京人遗址博物馆http://www.zkd.cn/
北京民俗博物馆http://www.dym.com.cn/
中国农业博物馆http://www.zgnybwg.com.cn/
中国地质博物馆http://www.gmc.org.cn/
中国电信博物馆http://museum.chinatelecom.com.cn/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境(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境(境)展览文物。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境(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禁止37件(组)一级文物出境展出。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关于参观注意事项

国家博物馆的安检非常严格。
参观者入馆前都接受安检,检查人员那个认真,每个参观者都需按要求摊开手,甚至掀开衣服后摆,接受检查。

参观注意事项:
1、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打火机、光盘、危险品及宠物;
2、自拍杆、三脚架不能入馆,需寄存;
3、观众自带液体饮料经本人试喝检验后可以带入场馆,自带食品经安检后可以带入场馆;
参观时间很长,安检麻烦,国博内卖的食品价格有点小贵,也没地方打开水,还是自带饮用水和食品吧。
4、参观时请勿触摸展品,最好也不要用手指碰触展柜玻璃。
原因:(1)手指碰触玻璃后,会留下指纹或污渍,影响其他参观者拍照;
(2)为了第1个原因,馆内清洁人员要不断地擦拭玻璃,工作量会大增。
5、在指定区域就餐
当时我就曾在负一楼展厅中闻到快餐的味道,感觉确实不太好。
6、拉杆箱、行李箱及所有尺寸大于40厘米的包裹等物品须寄存,寄存收费; 所存物品必须于当日17:00前取出,闭馆后不再办理取包手续(夜场至闭馆时间),当日未取物品,每超过8小时按照收费标准再计费一次;
(1)30厘米以下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费2元;
(2)30-60厘米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费5元;
(3)60厘米以上及《物品存放登记表》登记物品箱包,每次存放收费10元。
7、国博的讲解器是收费的,这点真不如南京博物院。
8、国博有暖气

一整天里,我们只参观了地下一层展厅——“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听了两次讲解。
早上的讲解是由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下午2点许,闺女在看她感兴趣的隋唐展区,我在返回旧石器展品区时,正好看到又有人讲解,比上午的讲解内容更详细且充满趣味性,这位讲解人员还会给大家看她IPAD上的其他和展品相关的图片。我急忙手机呼叫孩子爹,让孩子赶紧来凑热闹。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讲解员是志愿者,她是一位退休医生,在闲暇时间会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做志愿者。之后陈医生还把她的微信号告诉我们。

我们是行前几天才决定出发往北京,孩子忙着期末考,我则要购买去北京的衣物鞋帽等并规划行程,孩子学校的闭学式一结束,我们就匆匆北上,行前功课自然做得不够。在国博的时间只短短的一天,孩子带着中学历史书认真地看展览、听讲解,孩子爹揣着女儿和我的厚外套跟随着,我就一边大拍特拍。因时间有限,展品繁多,讲解员只会挑选某些部分讲解,我等听讲解的人一离开,就赶紧拍下展品,然后去追赶“大部队”。回到家后,赶紧趁热做“笔记”,记录下来,才不枉出门一回。也备着以后给闺女回忆下,能够加深印象。纵是如此,我还是忘记某些国家博物馆的藏品的介绍内容了,果然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在度娘能干、国博官网还有大多数收藏品的介绍,又采取了“拿来主义”,拼拼凑凑也能做个笔记。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共10个展厅,以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系统展示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历史进程,大约有两千多件展品(其中一级藏品521件),按年代分8个部分展示。分别为:

远古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一部分: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完成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在聚落分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城堡,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简单的手工捏塑、模制、泥片贴塑,再到泥条盘筑、慢轮修整,进而产生了快轮制陶技术。中国各地区的陶器在器形、之地、纹饰及器类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在这个展厅,除了陶猪、陶狗,我们看到陶鬶、陶豆、陶鬲、陶盆、陶鼎、陶罐、陶壶、陶灶以及捻线用的陶纺轮等物品。

猪在现在经常被用于贬义,在古代可是富裕的象征。
这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猪虽然只是形似,却也生动。
可惜我拍的照片太模糊,就借用了国博的图片。

猪,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
亚种包括:欧洲中部野猪(Sus scrofa)、东南亚野猪(Sus vittatus)和印度野猪(Sus cristatus),一般认为这三个亚种构成了家猪(Sus domesticus)的培育。
猪英文名pear。古称周撇,又称周扒皮,周剥皮,别称周包皮。又名“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甘肃方言叫"大撇哥"。
《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汤盎”。唐代
《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

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地驯化已具雏形。[文字来源:360百科]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规格: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来源: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编辑

名称:鹤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规格:器高47cm、口径32.7cm
类别: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境(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中国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境(境)展览,其中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在《禁止目录》中位列第二位。

鹤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是目前所在新时器时代最大的一幅陶器绘画。它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延伸阅读: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中文百科]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31705

名称:鹰形陶鼎
年代: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来源: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规格: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此文物属于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鹰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陶鹰鼎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这件陶鹰鼎、大汶口文化的陶鬶、梅堰遗址出土的海兽壶等,器形大,注重造型与实用相结合。
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陶鹰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名称:刻画符号陶尊
年代: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
规格:高59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8.5厘米
来源:197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

这件大口陶尊形体较大,夹砂陶,筒形深腹,厚壁,尖底,器表饰篮纹。外壁靠近口沿处刻有一个“ ”符号,仿佛是在一座山上矗立一株大树,具有抽象与写实的双重特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及江淮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象形类刻画符号。其中,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陶尊分别出自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及诸城前寨等遗址,另外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遗址也发现有相同或相似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陶尊多竖立于墓主人的脚端,刻画符号朝向墓主人,部分符号还有涂朱痕迹。这些刻画符号目前已发现30余个,可分为8类,其象形元素主要包括日、月、山、树、钺、锛、王冠等。由于这些刻画符号一般只是单独出现,无法体现刻画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与文字的关系尚待讨论,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至少可以被视作为文字的萌芽。

名称:玉龙
年代: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来源: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规格:高26厘米
类别:属于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文物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延伸阅读:
《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国宝:红山玉龙 利簋等》
http://culture.ifeng.com/2/detail_2012_07/13/16002792_0.shtml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推行的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称:后母青铜斝
年代:商 商王武丁时期
来源: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规格:通高66.5厘米 口径30.7厘米 足高28厘米 重20.5千克

器侈口,柱呈伞形,腹部分为上下两段,下段较大,底,兽首鋬,三棱形锥状足。口缘下环饰12个三角纹,柱顶饰涡纹,上端有两周凸弦纹,下饰4个三角形纹与一周云雷纹。腹部上段饰3组饕餮纹,角内卷;下段饰3组饕餮纹,角外翘,在其中1组饕餮纹的两侧各饰一尾部上竖的夔龙纹。器足部饰相对夔龙蕉叶纹。器口缘下内壁铸有铭文“后 母”。

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后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
如此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敬爱之情,更体现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不但是一位将领,能征善战且善饮,更是一位尊贵的贵妇人,爱美而且擅于修饰,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从妇女好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

名称:“妇好”青铜鸮尊
年代: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用途:盛酒器
来源: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规格: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器盖置于鸮首后部,鸮昂首,歧冠高耸,“臣”字状目,小耳,钩喙,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前端有一立鸟,尖喙,歧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夔龙纹。喙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鸮,圆眼,尖喙,双足内屈,两翼平展,作飞翔状。
此器造型生动传神,鸮鸟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异型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豕尊等。鸮尊在妇好墓中同出2件,整体作站立鸮形,双足与尾构成了3个支撑点,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名称:“后母辛”青铜觥
年代: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用途:盛酒器
来源: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规格:通高36厘米、长46.5厘米、宽12.5厘米、重8.5千克

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为四足兽形觥、圈足觥、方觥等。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内底中部与器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首似马,上有一对卷角,“臣”字状目,前两足为兽类奇蹄,长于后足,后两足状如鸟爪,有四趾,尾部作兽首鋬。器纹饰精美,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一龙,身尾较长。前胸两侧与腹前端两侧各饰一夔龙,夔首向下,身尾上竖。前足外侧饰夔龙纹,腹后端饰有并拢的双翅与下垂的短尾,后足饰羽翎纹,两者应为一整体,以示禽属。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名称:“妇好”青铜偶方彝
年代: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用途:盛酒器
来源: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规格:通高60厘米、口长88.2厘米、口宽17.5厘米、重71千克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该方彝器型特异,形似两件方彝的联体,故名。口、腹、足、盖截面皆呈长方形,方唇,折肩,鼓腹,腹壁近直,腹两侧有对称的附耳。平底,长方形高圈足微外张,圈足四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器体四面中部、四隅和圈足的相应部位均有突起的扉棱,长边两侧各有七个方形槽和七个尖形槽。口下两面正中各有一个突起的牺首,牺首两侧饰小鸟纹。两长边腹中部各饰一个大兽面纹,以扉棱为鼻,圆眼突出,小耳弯角,阔口。口两侧饰龙、鸟各一,两端又分饰头向上的卷尾夔纹。短边两面附耳上各铸一浮雕象头,象头两侧各有一鸱鸮纹。象头之下饰一大兽面纹。
盖似四阿式屋顶,两端有对称的柱钮。盖面中脊、四隅和四面中部均有突起的扉棱。长边各有七个方形盖和七个尖形盖,与器身槽口相合,盖下短边两端各有一条长条形子口可与器口相合。盖面长边中部各有一突起的鸱鸮面纹,鸮面两侧各饰一站立的钩喙卷尾鸟纹。短边两面各饰两条倒置的夔纹。柱钮饰三角纹和人字形纹。圈足两长边的中部饰相背的两条蟠虺纹,长边及短边两端均饰兽面纹,以扉棱为鼻,T形角,“臣”字形目,阔口,卷尾。底内中部有铭文“妇好”两字,为器主名。
这件大型商代容酒器,是殷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之作,庄严典重,盖合之后,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顶,排列规整的7个方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

本篇游记共含 70977个文字, 171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北京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