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榛美去的小世界 · 哈尔滨 || 松花江畔艳阳天

  • 出发时间/2015-09-14
  • 出行天数/7 天
  • 人物/其它
  • 人均费用/2000RMB

微博:http://weibo.com/diceice
微信:zhenmeiqu
公共号:

啰嗦的前言

出发前,问过友人,哈尔滨是什么天气。
她答曰:你这么怕冷,得带着羽绒服

天爷,感觉和4月去俄罗斯的心情一样
觉得自己要奔赴一个酷寒的地方
一件件厚衣服往箱子里塞
围巾帽子也没落下

刚下飞机,那巨大的、刺眼的毒太阳一点情面不留!
这一年没少跑地方,在境外那么多酷暑的地方都没觉得这么热
哈尔滨真是用极大的热情接待了我

一出机场,感觉耳边都是大嗓门
大妈和小伙子们 个个说话都像隔着墙呐喊
知道东北人豪爽 人潮中还有点害怕
总觉得大家随时要撩起袖子打一架那么暴躁

但是通过这些日子 我真心觉得哈尔滨人很热情 友好 幽默
我去餐厅点餐,因为就我一个姑娘
服务员说:大妹子,你贼瘦,两点菜得了别浪费了
我去植物园做观光车,下车时
司机大叫着:妹子你喜欢拍照走那条路那条路好看
我打车,路过一座大桥
司机自豪的说:这桥宽敞不,漂亮不,给你停下来拍拍?

以前 我知道哈尔滨有个东正教教堂 有条街卖冰棍和红肠
以前 我从没把哈尔滨当做旅行的目的地
以前 我总以为东北人都凶

这次旅行 我发现她真的很不一样……

交通

交通

北京——哈尔滨
北京哈尔滨很近,机票大概就是500元左右
不过这次不赶时间,于是我选择了从天津
天津哈尔滨最便宜的航班才200元左右
北京天津的高铁、城际列车实在太方便了
我到火车南站时只剩下不到20分钟
直接拿着身份证就刷卡上车了

天津站——天津机场:
地铁2号线,3块钱,是最便宜的从市区去机场的交通方式

哈尔滨机场——市区:
1线:民航大厦→哈尔滨太平机场
民航大厦 -- 新阳路售票处 --哈尔滨太平机场

2线:会展中心→哈尔滨太平机场
会展中心 -- 农垦大厦 -- 哈慈集团 -- 乐松广场 -- 和兴商厦 --哈尔滨太平机场

3线:太平桥→哈尔滨太平机场
太平桥 -- 哈工程大学 -- 道外客运站 -- 八区 -- 中央大街 -- 市行政服务中心 -- 城乡路 --哈尔滨太平机场

4线:江北学院路→哈尔滨太平机场
江北学院路 -- 世茂大道 -- 公路大桥 -- 世纪联华 -- 齿轮路 --哈尔滨太平机场

运营时间:05:00~21:00
发车间隔:30分钟
票价:20元
电话:0451-82896432
建议百度地图+打电话资源

哈尔滨市内:
公交车+打车



住宿

老样子
这次还是选择了airbnb
很多人不知道国内也可以选择airbnb的!
而且从airbnb可以选到便宜/有特色的房

前几天我住的是位于哈尔滨大街的一对夫妻家
夫妻都是文化人 貌似都还在读书 对旅游非常了解
给了我很多帮助

后几天我选择住在中央大街
房东是一个艺术家 房费比较高 但是房子很美 交通也很好

这样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给大家扔一个预定链接:https://zh.airbnb.com/c/cda57e?s=8

老城漫步

如果在哈尔滨一日,那么一定要走这条线:
老道外——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次我在哈尔滨住着的民宿,房东竟然是哈尔滨当地知名网站“大话哈尔滨”的创始人之一,这为我的旅途添加了更多知识与趣味。与之聊天我发现,哈尔滨其实有着不少值得探索的历史瑰宝和艺术建筑。
为此我还专门去这个网站看了不少帖子。关于老哈尔滨的人俄罗斯情结、关于中东铁路的兴盛与衰败、关于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历史建筑...如果你也要前往哈尔滨,也想对这片土地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去看看文化帖子!

————————————————————————————

于是 哈尔比一日游 我选择这些景点也参考了这些文化与历史:
老道外主要的景色是: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西泽泰彦在《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色》一文中,将哈尔滨近代的中国系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中国古代建筑样式规范”的“中国样式”建筑,另一类是“基于中国工匠对西洋古典建筑样式的理解而造就出来的”,西泽泰彦将这类建筑称为中华巴洛克。西泽泰彦认为,“这类建筑的外观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式,但附加的装饰则是在属于古典系的巴洛克式建筑中不曾见到的。”

当然,主要原因是1920年前后,大量的中国富商来到哈尔滨松花江沿岸附近做生意,为了体现自己的成功、富有和大气(其实和现在很多人一定要建摩天大楼是同样的心理),于是雇佣中国工匠按照西方样式修建了这种西方风格+中国传统装饰的建筑风格。
——节选自大话哈尔滨

————————————————————————————

中央大街:历史、老字号餐厅与建筑
1898年6月6日,一艘名叫“神圣应诺肯齐”的俄籍货船,抵达松花江哈尔滨江段,船上装载着生活和办公用品。卸船地点今天松花江岸边的“小九站” 这就是今天道里区的起源。同年6月9日,“东清铁路”工程局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自海参崴抵达哈尔滨,开始正式办公。

当年为了从码头向香坊供应筑路器材,东清铁路建设局,在埠头和香坊间铺设了第一段铁轨,并修建了一个火车站。1898年10月,松花江畔拉响了第一声汽笛,随着第一辆蒸汽机开进哈尔滨,移民像潮水一样涌向了这个小渔村。给劳工筑屋安家,原来此处是古河道,地势低洼且又荒芜。为向秦家岗(南岗)和香坊运送筑路物资,人们在泥泞的草甸上铺压出一条土道经现在的经纬街直通秦家岗,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由于街两侧居住的是大批中国劳工,到1900年,俄国人便称这里为“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于是形成了哈尔滨最早的街道中国大街。
1902年境外商人纷纷用租地和买地手段在两边大兴土木,它很快变成了一条洋味十足的商业大街。此后,俄国将此地称为埠头源于俄语“布里斯坦”,中文译意是有码头的城镇。20世纪初,由于受日俄战争的刺激和东清铁路的开通,中国大街又是地处沙俄殖民地域之中,周围是青一色的俄国人居住街道,有高加索街、俄国街、面包街、沙曼街、炮队街、哥萨克大街、警察街等。所以在这条街上,俄国人的铺子也就多了起来。

1924年5月,由苏联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当时一块方石价值一个银元,特别那些载着洋人的高头纯种大洋马车,马蹄敲击在熠熠发光的方石路上,发出“咯哒!咯哒!”的声响,震得路两侧参差耸立的欧式建筑发出嗡嗡的回音,方石的铺设使得中央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1925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并沿用至今。
——节选自大话哈尔滨

————————————————————————————

索非亚大教堂:饱经沧桑的与众不同

于我看来,在我去过有限的拥有交通的中国城市里,哈尔滨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足以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
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后来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1997年9月2日,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节选自大话哈尔滨

————————————————————————————

所以,如果想要一天的时间,感受一个实实在在又充满历史的哈尔滨
老道外、中央大街、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必去的地方!
而且,一天的时间都不足以让你细致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历史魅力!
老道外的古朴、市井和历史感
中央大街的西式、独特与热闹
索非亚大教堂的迷人、别致

会让你对哈尔滨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个城市的底蕴和风貌,在于她的老城。

这里有她不经梳妆打扮最平实真切的一面,也有她去除浮华外物之后最朴素的精神。

老道外,展现的就是哈尔滨的这一面。一大早,打个车先来到了道台府,这里是当年清政府疆域最北方的权力中心,简单的古建,却格外清幽,这是藏纳在城市高楼中的一缕古韵。随后,开始向老城区进发,最让我期待的,就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最开始听到中华巴洛克这个名字时,心里还有些不屑,怕是又一处中国热色的山寨建筑风,一些干巴巴的假建筑大集合。
但当我真正到了进入到这片区域后,就一下子被她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气质所吸引住了:一栋栋老旧的洋楼排列开来。楼下,很多国营老店或批发小店栉次鳞比,细细看去,这楼上还雕刻着有不少中国风的元素,有的楼甚至整个都是青砖建成。

于是突然顿悟:这确实是中华巴洛克,真是奇妙!

站在十字街口,环视四周,如不是“xx饭馆”,“xx公司”等大大的汉字,还真以为这是某个欧洲城市的大街。

这里,浓浓的市井气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有趣图景。老道外,是审视现代哈尔滨的一个另类窗口。在这里,我们得以一窥老哈尔滨独特的风貌和气质,她在历史中沉淀下来,但又历久弥新。

本篇游记共含 11551个文字, 331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哈尔滨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