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应该有猪的嘴,鹿的腿,老鹰的眼睛,驴子的耳朵, 骆驼的肩背,猴子的脸, 外加饱满的钱袋。 ——意大利谚语
杰伊瑟尔梅尔 塔尔大沙漠
阿格拉的泰姬陵
蓝色之城焦特布尔
斋普尔琥珀堡
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
白色之城 印度最浪漫的城市乌布代尔
高山小镇大吉岭
德里 印度门
新浪微博 杨舒涵-YOUNG
微信号 YOUNG861205
先声明一下吧,若是想看那种具体攻略,比如机票多少钱吃饭多少钱住宿多少钱车票多少钱这种的那可以直接关闭此页面了,本人不太会写那种纯工具书性质的攻略,只是简单的直观的把我眼中的印度记录下来, 印度的游记在蚂蜂窝上不计其数,我这游记里没有文青的清新,绞尽脑汁挤出点东西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文笔拙劣,望各位看官海涵,若是能帮到大家更深刻的了解印度这个国家,那更好,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印度,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是最好的国度也是最差的国度,一个让你爱恨交织的国度,来过这里的人一般会有两种极端的感受,有的人会一下子爱上这里无法自拔一发不可收拾,而有的人对这里却是深恶痛绝。
印度的国土面积几乎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不过人口却有赶超天朝的趋势,人口密度很大,来印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遍地都是人。印度几乎全民信教,所以宗教建筑保存的极为完好,全国大大小小的寺庙不计其数,光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都是十几处,还有满大街的古堡,陵墓,相信初次来印度的人面对着这些都会有些无从下手和不知所措。我在印度旅行了整整三个月,北部地区除克什米尔基本上都去了。
其实印度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可怕,印度是脏乱差,印度就是这个样子,在印度的每天我都时刻提醒自己要淡定,每天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与一些印度阿三斗智斗勇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这就不是印度了。我从印度回国之后很多人问我印度是不是很乱?可那些帮助过我的印度人我真的不能忽略。 就像那句,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
如果你出去旅行,那么哪里都有两种人,一种是‘热情善良的老百姓,另一种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赚你钱的当地人,所以印度也是如此。
在印度的三个月里,很多印度人帮助过我,至少我遇到过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比较好。尽管他们对于中国人比较好奇,会跟你拍照合影,会把眼睛瞪的像牛眼睛一样一直盯着你看。印度是一个有点滑稽有点搞笑的民族,如果你去了印度,你会发现印度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很有喜感。一些大户人家会比较礼貌。印度人也和我们一样每天上学,上班赚钱,这些全世界都差不多,只是印度的宗教文化很丰富,所以很多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事物大都是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
总之一句话,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只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多注意就没问题。
如果你心中有去印度的旅行计划,那就不要犹豫,不要因为一些可怕的新闻而错过这里美丽的城堡和风景,也许就算你做足功课,到了印度还是会一片茫然。我在印度的时候很多时候头脑都处于很混乱的状态,很多事情都不按常理出牌,但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一切都靠自己分辨,我想这就是印度的魅力吧~
离开印度已经很久了,这篇游记已经写了半年,但是因为各种事情一直一拖再拖。去印度之前我一直想为这次印度行起个名字。想了很久,“印度神”游“”诞生“了。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有两层意思。一,印度神游的”神“,意为精神,我不想肤浅浮夸的走完这次旅程,我觉得走完这次旅程之后,印度的文化 风景 宗教等一系列旅途中的事物本身可以带给我一些积极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必然是精神层面的。二,印度神”游“同印度神油谐音,与印度阿三们不靠谱的生活态度以及诙谐搞笑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极其搭调,自此,从我抵达加尔各答之后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和第一条微博起,我的印度神”游“系列的旅途见闻也开始了。
注:本篇游记中所有图片均属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游记中图片大部分为尼康单反D90拍摄,部分用国产手机拍摄。因图片太多,也没仔细修,只是简单调了下亮度饱和度。
机票 泰国曼谷飞印度加尔各答的机票八百元左右含税 在曼谷考山路的旅行社订的
签证 印度签证也是在印度驻曼谷大使馆办理的 费用是五百人民币不到 等了一个多星期大使馆才发邮件给我通知我去取签证 我的是老版护照 不知道现在的新版护照能否顺利出签
时间 2014年3月18日--2014年6月18日 旅行时间三个月
路线 第一站 加尔各答-瓦拉纳西-阿格拉-德里-斋普尔-布什格尔(阿杰梅尔)-乌布代尔-焦特布尔-杰伊瑟尔梅尔-比卡内尔(代什诺盖)-德里-瓦拉纳西-西里古里-大吉岭 之后从印度的西里古里关口入境尼泊尔
曼谷递签
算上这次来泰国,已经是我365天内第三次踏入泰国的领土了,毫无疑问,对于曼谷,我现在已经很熟悉,可熟悉过后便是觉得无趣,城市里的事物让我觉得司空见惯,并不能给我带来兴趣盎然,相反的是我想快点办完正事,然后离开这里。
我说的“正事”,就是指办理印度签证。
从泰国边境城市廊开到曼谷的夜班火车到达曼谷的时候是早上七点半,我还没睡醒,年轻的列车员便开始叫大家起床了。洗了把脸,清醒了一下,背上背包走出华南蓬火车站,正好看到一辆53路公交迎面驶来,我向司机摆了摆手,车缓缓停下,我跳上车,直奔考山路。
印度驻泰国曼谷大使馆离考山路不算近,看了下地图有将近20公里,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有人说在考山路座2路公共汽车到素坤路站下车,之后走二三十分钟就到了。按照网上查到的信息,我顺利的坐上了2路公交,一个小时,售票员大妈提醒我,素坤路到了。我下了车,按照地图所指,顶着烈日向印度大使馆的方向走去。
印度大使馆在一座大厦的二十二楼办公,我找到它的时候,前来办理印签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过了安检,拿了号码,一个印度阿三让我在等候区等着,我看着手里提前做好的假机票订单和假酒店订单,心中不禁一阵窃喜。听到广播喊到我的号码了,我几步走到工作台前,把护照 和提前准备好的假机票订单 假酒店订单 电子签证表格一起递了过去,一个长相酷似加菲猫主人的小泰妹咧开嘴露出能晃瞎我两只眼睛的牙套微笑着对我说:“two thousand and four hundred seventy five baht”“啊,签证费又涨价了,之前在网上查也就四百RMB左右,现在快五百了”我心里一边盘算着一边递过去三张一千泰铢的崭新大钞。核对了资料之后,小泰妹让我留下邮箱地址,确保我能收到签证通知的邮件,并告诉我一个星期之后才会有结果,要我随时注意我的邮箱,我拿着护照办理印签的附件,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印度使馆。办理印度的签证费用是2475泰铢(495人民币左右),其中包含了签证费服务费等所有费用,但是如果被拒签,签证费是不予退还得,就是说如果真的被拒签了,这些钱就真的打水漂了。
办理印度签证时候遇到了一个广州的男生,他是新版护照,跟我同一天递签的,但是后来据说是被拒签了。
递交了护照之后,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了,我不想在灯红酒绿的考山路呆上漫长的一周等待印签,于是我决定去离曼谷最近的泰国湾——华欣,在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海边安静的住上几天,正好可以趁等待印度签证这几天好好调整一下疲劳的身体,再把一直没时间修的照片修了,把一路的旅行日志整理一下,不能再拖了。
在华欣的日子每天都很悠闲,每天听着海浪的声音入睡,听着海浪的声音醒来,下午就呆在旅馆写东西,要么去白沙滩晒日光浴。华欣3月份的风很大,大到冲浪和玩滑翔伞的老外全都离开了华欣。就这样在华欣过了大概十天,我收到了邮件提醒我去大使馆取我自己的签证,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印度,我来了。
第一站
加尔各答(Calcutta)
加尔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城市,位于印度东部的恒河三角洲区域,在恒河支流胡格利河的东岸。加尔各答在殖民地时期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也是全印度第四大城市,现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还能看到很多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建筑。宗教文化在这里得不到最大的体现,反而重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北印的三个月里,加尔各答得住宿是我走过的城市里第二贵得,不过吃饭倒是很便宜,让我有点意外。
曼谷时间晚上10:20登机,抵达加尔各答机场时已将近凌晨一点半,因为机场离市区有点远,所以直接在机场的长椅上睡了,想着第二天一早便搭车前往市区,可是没想到加尔各答的机场里蚊子真的是太多了,折腾了大半宿,还没等我睡着,天已渐亮。
加尔各答是我印度行的第一站,这个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城市让我第一次领略到印度文化。在机场睡了一夜之后我坐上了开往萨德街的机场1路大巴,一路上看着奇怪的阿三们和围着五颜六色纱丽的印度女人们,心里忐忑不已,时刻准备着应对阿三们突如其来的骚扰,下车时手心里已满是汗。
上车前特意问了司机,到了萨德街时能不能提醒我下车,可是事实证明阿三们果然是不靠谱的。车还没开到萨德街时,司机就提醒我萨德街到了,结果我下车之后问了好几个人都说还要走好远,无奈,只好背着沉重的背包和吉他在三十多度的烈日下步行前往萨德街。
之前在网上查阅的与萨德街相关的信息真的名不副实,说是背包客旅行者的集散地,可是旅馆客栈少的可怜,而且住宿环境真的是很差,价格也非常贵,和国内的七八十块钱的小旅馆差不多的旅馆一夜价格都在两百人民币往上,而且环境真的很不好,选择也真的很少,这还是旅游淡季的三月。最终选了一家地点方便的离主街步行五分钟的旅馆,老板娘人还不错,很热情的给我介绍加尔各答的景点。其实我在加尔各答的五天里真的没觉得这座城市哪里适合出行,来到加尔各答这样的重工业城市无非就是看看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和文化,其他真的没什么可看的。在旅馆安排好之后,简单休息了一下,洗了个澡,就带上相机出门闲逛了。
萨德街在加尔各答的市中心稍微偏一点,除了小路到主街就是卖衣服鞋子日用品的各种集市和商店,加尔各答博物馆就在小路的出口处左边,非常的近,住在萨德街的话走路五分钟就到了。来到印度第一站就逛了博物馆,只可惜不允许拍照。
给你一个色彩斑斓的印度, 跟着我的脚步看看萨德街的街景吧
到印度的第二天 我本已经做好了拉肚子的准备 可是没想到我的胃太给力了 胡吃海塞了几日均不见难受的迹象 看来旅行真的能让人变得刀枪不入啊 下图均有手机拍摄
印度第一餐
这是印度人最常吃的一种食物 也算是正餐 薄薄脆脆的饼内有很多土豆咖喱 旁边是类似蔬菜汤的一种汤 白色的是类似植物汁的东西 吃的时候用薄饼卷一点咖喱蘸上植物汁 在喝一口汤 很美味
这一餐50卢比 人民币5元左右
喝的第一杯鲜榨橙汁 酸酸的 冰冰的 有点稠 非常解暑
印度的路边摊有非常多的种类不同的小吃
虽然卫生状况堪忧 但是挑干净的就行了
这个东西类似一种饼 甜的腻死人了
方便面
印度的方便面我只买过一次,记得当时是因为找不到汇丰银行无法取钱,所以省了又省,吃了两天方便面。
印度的方便面分好几种,也分地域性,比如加尔各答的方便面就非常的难吃,开水一泡就化了,根本无从下口,干吃的话像在吃一种塑料,完全没有面的味道,但是,当我到达斋普尔以及斋普尔西南部的一些地方,小卖店里的方便面干吃很好吃,跟国内的小浣熊差不多
土豆咖喱和鸡蛋 土豆羊肉手抓饭 饭是110卢比 咖喱是45卢比
第一次在印度餐厅内吃饭 菜单完全看不懂 全是印度文
所以只好不停的向邻桌观摩,然后参照邻桌的人点餐
好像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种点餐方式还是很受旅行者欢迎的
印度人也十分的爱吃甜食
从蛋糕店到路边摊 形形色色的小吃零食里百分之九十以上全部都是甜的 而且甜的腻人 偶尔吃一个还不错
冰淇淋
路边摊
印度的食物也有很多以大豆和洋葱作为调剂品
烙的饼陪大豆咖喱 洋葱我觉得每餐都应该吃一片
甭管好不好吃 最起码杀菌
因为宗教的关系 能在印度买到酒就十分幸运了 就不要挑剔是否好喝了 当然 价格不便宜
印度的啤酒牌子非常少 这个是东部城市最常见的啤酒品牌
价格忘了 貌似一百八十卢比 非常难喝
当地有很多人力黄包车 拉人力车的车夫通常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生活十分艰辛
一个人座一次也就几十卢比 合人民币才几块钱 但是有很多人力车的车夫看到你是境外人的话也会狠狠
的跟你要价或者耍小聪明 去玩的话自己注意就是了
博物馆的照片是用手机偷拍的
加尔各答博物馆里面的空地草坪
从主街通往萨德街的小路右边有很多乞丐 他们没有家 生活落魄 看见境外人他们就伸手要钱
来印度之前就对印度的小吃路边摊早有耳闻 说很脏 其实看到了真正的路边摊倒没觉得怎么脏 习惯了就好了 好多坐办公室身着体面的印度阿三也会来吃路边摊 只是注意不要喝当地的生水 否则拉肚子很难受的
路边卖烟酒糖茶的小摊
因为我去印度的时候是三月中旬 从三月到九月都是印度的旅游淡季 这个时间段里印度的气候异常炎热
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先榨果汁摊 其实很解渴的 但是要注意卫生
路边的保安
经常去的一家餐馆的老板
餐馆老板对我的单反很感兴趣 让我给他拍几张
可是我镜头一对准他 他就紧张起来
这张照片是拍了好几次才拍好的
鸡肉咖喱 和羊肉手抓饭 老板看我是境外人 给我拿了叉子和勺子
在国内 很多人找吃饭的地方都看哪家餐厅的人多就选择哪家
但是到印度千万不要因为哪家人多就选哪家 要亲自看过菜单或者其他人点的食物之后在决定
很多印度的老年人都习惯这样拿东西
一个十七八岁的印度小伙子在烙鸡蛋饼
在印度 很多的未成年人都已经早早进入社会挣钱养家
这个小伙子已经在这个小餐馆干了三年多了 包吃住 每个月8000印度卢比 还加奖金 待遇不错哦 哈哈
在加尔各答的几天里每天都要喝上一杯鲜榨的橘子汁 既解渴又解暑 人民币四块钱
三月的印度真的是太热了
加尔各答市中心街景
加尔各答所有的出租车全部都是黄色的 样子有点想美国七八十年代的老爷车
看起来很圆润的样子 其实坐在里面也很舒服
离开加尔各答去火车站时叫的就是这种出租车 作为全部都是纯皮的 太阳一晒 屁股被烫的生疼 但是安全多了 印度的交通是我见过最乱的 没有之一
很过写字楼里的小白领 社会各阶层的人 一般中午都会在路边摊解决午饭
也有这样的阿三每天关注国家大事
小招贴无处不在
加尔各答的公交车也算是我见到的最疯狂的公交了 车进站之后根本不会停下 而是稍微减慢下速度 然后上车的一个箭步冲上去 抓住窗边的扶手 下车的简直就是在跳车...... 因为是印度的第一站 所以真的没有敢去尝试做印度的公交车 真的是太疯狂了......
午后的加尔各答街道车辆很少
全部是黄色
维多利亚纪念堂
加尔各答维多利亚纪念堂是为纪念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加冕成为印度女皇于1906年开始兴建的,于1921年完工。纪念堂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融汇了欧洲古典主义与莫卧儿王朝建筑的特点,是加尔各答为人称道的地标式建筑 纪念堂分两部分展览,一部分英占时期的绘画作品,社会风情浓重,一部分是关于加尔各答的城市历史。这个城市完全是因为英国人殖民而形成,17世纪末年,殖民者最早来到此处时,这里是三个小村庄,后来它成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主要据点,并于1772年成为英属印度的首都,一直到1911年被德里取代。(馆内不允许拍照 不过光看外观已经很满足了)
门票的票价是450卢比 ,人民币45块钱,当然这是针对境外人的票价,当地人只需要45印度卢比。
其实维多利亚纪念堂还是很雄伟很精美的,照片里可能没体现出来,内部的结构和规模也非常复杂,如果对历史有兴趣,那这里一定很合你胃口。
英式风格的弧顶上一定要有个小雕塑什么的,与印度其他建筑物显得格格不入,也显得鹤立鸡群。
印度的乌鸦和老鹰非常的多,但城市里的乌鸦更多,反而鹰却很少。
后院是一个大大的花园,景色非常欧式。
在印度的几个城市都看到了这种鸟,不清楚叫什么,感觉走路姿势很优雅。在乌代布尔也见到了这种鸟。
纪念堂的后门
穿着纱丽的印度妈妈和可爱的小姑娘。
印度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马路边还是乡野间,花草树木都保护的非常好,古树非常多。据说在印度砍伐一颗树,要向当地部门写申请,经过审核批准以后才可以砍伐,而且不能直接砍死,要围着树干砍上一圈,等着树自然死亡以后才能将整棵树伐倒。
印度见到的牛马羊骆驼都非常的瘦,饥饿再加上炎热的气候导致牲畜们都特别瘦。
叼这铁丝线的乌鸦
加尔各答萨德街街景
印度的北方城市里很多楼都像图片中的一样,破破烂烂,没有几家住户,和墙上的涂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视觉冲击。
繁华地段的建筑大都是英属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殖民时期的影子随处可见。
仁爱之家(mother house)
逛完了加尔各答博物馆和维多利亚纪念堂,我准备去《迟到的间隔年》中提到的仁爱之家mother house去看看,这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地方一直非常令我好奇,我也很想去看看那里的人们到底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他们究竟怎样看待生死。
第一次听说仁爱之家还是在10年,因为看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得知印度加尔各答存在着这样一个"仁爱“的机构。从那时起,仁爱之家也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不知道在这种地方生活的人怎样看待生与死,诸多的疑问也促使我在加尔各答时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步行大半天终于找到仁爱之家。
仁爱之家是由德兰修女创办的,她的组织有四亿多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于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他们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
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
仁爱之家的地点离萨德街有些远,我步行走了大半天,问路问了无数次,终于在我筋疲力竭的时候找到了,可非常的不凑巧,这里下午关门,因为义工们全部派出去做事了,我想参观一下mother house的小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去仁爱之家的路上会经过很多类似的小巷子
这样最市井的印度小巷子会让你看到一个最真实的印度
当地妇女在洗衣服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仁爱之家
圣母玛利亚
问了她们才知道下午是关门的 不对外人开放 义工们也被派出去做事了
现在的仁爱之家和我当初看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时书里描绘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看书时只能凭想象,没想到到了仁爱之家门前看到的仁爱之家有这么大规模,跟我想象中那破旧的样子完全不同,楼也很新,管理也更系统和规范化。
离开仁爱之家回去的路上看到很多地方张贴的小广告:布鲁斯 李~!
加尔各答贫民区
印度人想喝酒非常难 因为宗教原因 很多人都不允许喝 只能偷偷喝 再有些城市里根本买不到酒
而且酒在印度价格也不便宜 一瓶在国内几块钱的啤酒在印度要二三十人民币 洋酒就更贵了
我这个喜欢偶尔喝点酒的人在印度的三个月里只在首都德里喝了一次 后来就在没喝过 一直到回到国内
路边的水果摊
加尔各答的大部分宾馆酒店旅馆都是没有无线网络的 没有wifi 但是有些餐厅会有 在萨德街就是 因为我住的那家旅馆没有无线网 所以我经常在楼下蹭隔壁餐厅的无线网络 有一次站在街边蹭网的时候 偶遇印度同行 摄影师奥若诺普 闲聊之中了解到印度人对于摄影行业的看法 影像记录这个行业在印度还是很受人尊崇 大多数人不了解也不懂 拍一场普通社会阶层印度人的婚礼收入大概是5000到8000卢比 收入虽然不是特别高 但是从事摄影行业的圈子很纯粹 不像国内一样乌烟瘴气 闲聊之余他给我写了我的印度名字 互留了facebook 谁说印度都是坏人 我没觉得
奥若诺普用的相机也有年头了
在给我写我的印度名字
萨德街附近有好多有意思的小店 路边小店的留声机
在加尔各答待了几天之后 我叫了出租车送我去火车站 准备前往恒河圣城 -- 瓦拉纳西
从加尔各答到瓦拉纳西的火车票我是在旅行社预定的 价格是1350卢比 是空调二等卧铺车厢 但是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了解到这次买票是被阿三给忽悠了 其实票价没那么贵的
如果在一个国家连想买一张火车票都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那可想而知这个国家的政府得是多么无能 别多想 我说的是印度
不靠谱儿的阿三们
来印度之前我就对印度的交通状况早有耳闻
加尔各答是很堵的 乱的程度也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 但是接下来的瓦拉纳西就......
加尔各答有三个火车站 在跟旅行社再三确定了是哪一个火车站之后我才上了出租车
网上的照片里经常会看到印度火车上有很多外挂 其实这样的场景太少了 这种场景一般都出现在某某重大节日来临之际 平时是看不到的
印度的当地人一般坐火车都是做最廉价最便宜的车厢
印度的火车站还是很脏的 特别是铁轨下 各种垃圾 老鼠 虫子 大小便 汽油 等等等 而且旅游淡季的时候到了晚上 火车站里的蚊子非常之多 在印度一定要买防蚊水
站台上等车的人们
加尔各答给我的印象完全就是一个重工业城市,除了一些英属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好像就没有什么其他值得可看的了。对于加尔各答,可能它是我登陆印度后第一个游走的城市吧,让我觉得一切都很好奇,也让我特别的小心翼翼。
第二站
恒河圣城 —— 瓦拉纳西(VARANASI)
城市背景:瓦拉纳西,印度著名历史古城。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于恒河中游,作为印度的宗教圣地,瓦拉纳西的庙宇超过1500座。印度教圣河河岸附近的街头巷尾,到处树立着象征湿婆的神柱(被称为“林伽”,即男性生殖器),为印度教徒所顶礼膜拜。河边有着多个河坛,每到傍晚这里便会举行盛大的恒河夜祭。佛教释迦摩尼初次讲法的地方鹿野苑也在瓦拉纳西,而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诞生在这里。瓦拉纳西现已成为印度教、佛教 耆那教的重要圣地。
瓦拉纳西是古代伽尸国的首都。迦尸意为“光的城市”,相传是在5000年前兴建。在公元四到六世纪为学术中心,十二世纪为古王朝都城。瓦拉纳西古时被称为贝拿勒斯,历史上还有“加西”(意为神光照耀的地方)之称,因地处瓦拉纳河与阿西河之间。1957年改为现在的瓦拉纳西,源自两条河的名称。瓦拉纳西被印度人称为印度之光,相传6000年前由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神所建。早在公元前4到6世纪,瓦拉纳西已成为印度的学术中心。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迦摩尼曾经来到这里,在位于市郊西北方向10公里的鹿野苑首次布道、传教。公元7世纪,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到这里朝圣,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居民生活、市井繁荣、宗教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均作了详细描绘。公元12世纪,印度的古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今天的瓦拉纳西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它却因为印度教和恒河而声名远扬。
印度教教徒都认为能在瓦拉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他们深信在恒河沐浴后,便可洗涤污浊的灵魂;死后在恒河火化并将骨灰洒恒河中能超脱生前的痛苦。印度教教徒有四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圣城瓦拉纳西。
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他们将恒河看作是女神的化身,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古时恒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了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浇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从此安居乐业。自此,印度教便将恒河视为圣河,供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也成为了印度教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第二章
从加尔各答到瓦拉纳西的火车要开十几个小时,这段路程我做的是空调卧铺车厢,所以并没感觉到印度的火车环境有多恶劣,真正让我体会到印度的火车的缺点时那已经是后话了。
第一次坐印度火车心里难免有点紧张,我是挨着车门的一个中铺,对面是一家三口,铺位的另一侧上下铺是另外一家三口,因为担心小偷,我把背包放在了铺位的最里面,把鞋子用塑料袋装起来也放在了铺位上,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除了对面铺位的中年男人是个话唠一路上一直在说之外,好像没有什么让我在感觉到不适的了。
一个不经意间我发现铺位另一侧的那位满头白发的印度老者正在打量我,或许是我的一头脏辫吸引到了他,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跟我搭话,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自于哪个国家...... 老者不停的向我问问题,同时也含混不清的向我介绍他自己,他说他叫巴布,家就在瓦拉纳西,他说我像日本人,当得知我也是去瓦拉纳西旅行的时候他问我预定住的地方了吗,我说还没有,想等到了再找,他摸了两下银白的胡须,慈祥的跟我说他在瓦拉纳西有家guest house,由他的儿子经营,说这看了一眼旁边他熟睡的儿子,然后接着把地址告诉了我,说旅馆就在恒河边的某个河坛旁边,价格非常便宜,让我到了瓦拉纳西之后拿着他给我写的纸条去旅馆就提他老人家的名字就可以了,只要400卢比。我接过纸条时还一边点头一边担心这老头是不是骗子,但是后来证明我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防范心理过强导致旅途失去了太多的惊喜和乐趣。后来在瓦拉纳西当我在恒河边看到这个善良的印度老头巴布时我们兴奋的向彼此挥着手,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开心。旅途,就是这样,突如其来的总是那些被你忽略掉的小惊喜。
瓦拉纳西的火车站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充满宗教色彩,有的是破乱零落像烂尾楼一样的不堪,可这些并不会耽误来来往往出出进进的人们,人们仿佛觉得这里本就该如此一样。出了出站口,背上背包,拎着吉他,一边忍受着一旁大小便难闻的骚臭味朝火车站的大门走一边接受着各式各样的阿三打量我的目光,想着先找辆TUTU车带我去恒河边上的达萨瓦梅朵河坛(Dasashwamedh Ghat),等到了这个河坛之后再以这个河坛为中心在恒河岸边寻找住的地方。
下图就是瓦拉纳西火车站 国产手机拍摄
瓦拉纳西的火车站很小,下了火车走五十米就到了大门外的主街,第一眼的瓦拉纳西确实让我很惊讶,街上牛,羊,人,汽车,TUTU车,自行车混杂在一起,噪杂的声音不绝于耳,马路上又乱又脏,尘土飞扬,TUTU车司机们聚在一起一边喝甜茶一边簇拥到出站口揽活,马路中间趴着一头白色的牛,旁边乌烟瘴气遍地的垃圾大小便,臭味刺鼻,可是这头牛依然悠然自得的趴在马路中间悠哉悠哉,几个维护治安交通的警察站在马路边拿着警棍有说有笑的聊着天...... 正当我被眼前这一幕看得呆住的时候,一群TUTU司机涌了过来,非常“热情”的问我要去哪里,住不住店什么的,最后跟一个TUTU车司机谈好了价格,100卢比带我到恒河边,他带着我走到他的TUTU车旁,我把我的背包放到座位上,刚坐好,等着TUTU车发动,只见车门外突然一片尘土飞过,尘土褪去之后一个像熊一样身材的凶神恶煞的印度警察站在了TUTU车旁,手里拿着粗粗的竹子做的警棍,不停的使劲的朝TUTU司机身上打去,愤怒的同时嘴里还不断的飘出我听不懂的印度语,面对突袭过来的管理交通的警察大叔,TUTU车司机一边用手保护自己的身体一边说了一堆印度语反驳警察大叔,我当时真的是不知所措了,已忘记了拿相机拍照。后来我了解到是因为火车站门口不让停TUTU车,这个TUTU司机是为了方便揽活所以违章吧TUTU车停在了火车站站前,所以就有了刚才的一幕。最后,TUTU车司机付出了代价,挨了警察大叔几棒子,送我的路上一个劲用手揉着被打的部位,嘴里还不停的叨叨着埋怨着。我心想,印度人管理交通都这么滑稽,真想笑。
下图就是这位挨了警察揍的TUTU司机 手机拍摄
我在瓦拉纳西一直住了有半个月,在这里看了恒河夜祭,去了贝拿勒斯大学,逛了鹿野苑,在清晨赶上了美丽的恒河日出,在瓦拉纳西恒河边的小巷子中和神牛们一起闲庭信步,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学会了我喜欢的编绳子。
按照图片的顺序,我一个一个讲。
下了TUTU车后,跟着前面的几个西方游客走,因为司机说前面的路TUTU车是不允许走的,所以我只好跟着几个西方游客一起朝恒河的方向走去。游客在岸边的小巷子里走是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印度人搭讪的,有跟你打招呼的,有问你住不住店的,有问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的,有问你学不学瑜伽或跳舞的。
我跟着前面的几个西方游客到他们预定的旅店问了一下,要一千五百卢比一夜,我觉得有点贵,于是打算自己找。等我把肩上的背包放下来累得气喘吁吁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因为我不了解瓦拉纳西的方向方位,找的第一家guest house在烧尸庙旁边,只有50米。不过房间倒是很干净,3楼,450卢比一晚。房间的墙全部被涂成了深蓝色,房间里面一张大床,一个床头柜,还有两张椅子,别的什么也没有了。不知什么原因,虽然这个季节的瓦拉纳西酷热难耐,但是房间里非常的阴凉,很凉爽,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有点不舒服,但是也说不上来是哪里不舒服,后来我想可能是离烧尸庙太近的缘故吧。
来印度之前,瓦拉纳西对于我来说是个异常神秘的地方,我知道这里脏,乱,差,虽然这种脏乱差已经被印度人发挥到了极致,但我不得不说这里的脏却脏的色彩缤纷,乱的乱中有序,差的让人心生敬畏。瓦拉纳西是我在北印的三个月里见到的最脏最乱最差的城市了。它脏,但是它脏的只是那一块儿,要多脏有多脏,脏的五颜六色,可超出那块儿范围的其他地方却一点都不脏,它乱,可交通再怎么乱却一起交通事故都没有,它差,可是当所有差的事物与当地人的色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你却觉得它差的那么美。
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作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大多数印度教信徒有四大人生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圣城瓦拉纳西。印度教教徒都认为如果在瓦拉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他们相信在恒河中沐浴,便可洗涤污浊的灵魂,还有,如果死后在恒河上游的烧尸庙火化并将骨灰洒入恒河中也能超脱生前的痛苦。可是由于瓦拉纳西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印度教徒在此沐浴与火化,导致恒河的水质发生了严重的污染。
对于瓦拉纳西这座印度教圣城,我心里还是充满了许多的期待和好奇,甚至让我在火车上睡不着。在未真正抵达瓦拉纳西这座城市之前,我在其他人的游记里,网络上看到了许多有关瓦拉纳西的照片,然而最吸引我的就是因宗教而闻名的恒河。
tutu司机将我拉到一个路口后便示意我下车让我走路过去恒河,因为前面已经不让TUTU车进去了,不过有些TUTU车会给警察点好处,所以有些警察对个别的TUTU车司机在管制区域内拉活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明显拉我过来的这个司机没有给警察好处,所以他不能将我直接拉到恒河边。我只好下车背起背包一边问一边步行前往恒河。
在印度问路或者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不然印度阿三们很容易让你的钱缩水,虽然他们的骗术很低级。我问过了四五个人达萨瓦梅朵河坛的方向,但是每个人说的方向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把在加尔各答买的地图翻了出来,打算自己走过去,这时我突然看到三个西方白人跟着一个像是他们导游的印度人朝一个方向走去,我立刻把地图塞进包里然后紧紧的跟上他们。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去恒河边的,果然,走了一会儿他们进入了一家富丽堂皇的印度酒店,我进去一问价,三千多卢比一晚,没想到这么贵,于是背着背包继续找,后来一个印度小孩看我从酒店里走出来,便问我是否需要住宿,我说是的,他说他带我去,因为我第一天到瓦拉纳西,对地点也不熟悉,心想就先跟着他走到他介绍的旅馆住一晚,不满意的话隔天在换。走了五分钟,快到恒河边上了,终于到了旅馆,感觉很不错,房间里蓝蓝的墙壁,阴凉阴凉的,窗子有点小,500卢比一晚,走路到恒河就一分钟,果断入住。后来在这住了几天之后,我觉得这里的地点真不好,因为这家旅馆走到恒河边上向右一拐就是烧尸庙,对,就是大名鼎鼎的烧尸庙,每天都有很多尸体在这里焚烧的烧尸庙,每天晚上睡觉还闻着尸体被烧焦的味道入睡,我说这几天在清晨的时候怎么总是有股乖乖的味道,但是当时没多想,现在想起来这个瘆的慌啊,退房,换地儿。
放下包 第一次拍瓦拉纳西的恒河
小巷子里的神牛
圣城瓦拉纳西 恒河岸边大大小小有着非常多的河坛,每个河坛都有它独特的功用。
最大的河坛是达萨瓦梅朵河坛 每天晚上这里都聚集着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 规模宏大的恒河夜祭也每天晚上在此举行
瓦拉纳西的流浪狗非常多 随处可见他们慵懒的样子
如果你不想在岸边走 那可以租一艘小船 让船夫带你游一圈恒河 顺便给你讲讲恒河的传说
恒河岸边发呆的阿三们
午睡的狗
每天傍晚 印度教都会在恒河边给乞讨者 流浪汉这些底层群体免费发放晚餐 其实就是一大碗米饭和一大勺土豆蔬菜咖喱 吃之前一定要念一段什么什么经 很隆重的感觉
等饭的阿三
岸边已经汇集了很多游船 过一会儿恒河夜祭就要开始了
来看夜祭仪式的人越来越多
在修船的阿三
夜祭台下有很多小贩 卖花灯的 卖蜡烛和鲜花的 还有给额头点红点的 当然 这不是免费的
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在等待夜祭开始
夜幕下的恒河也有着它非常婉约的一面
岸边卖花烛灯的小伙子
游船上已经坐满了人
虔诚的祈祷
恒河夜祭
瓦拉纳西的恒河夜祭在恒河岸边最大的河坛——达萨瓦梅朵河坛进行。夜祭仪式的程序繁多,场面宏大。岸上人山人海,河面游船如织。在静谧朦胧的夜色中,在婆罗门大祭司的引领下,印度教信徒们颂扬河神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伴随着钟声,鼓声和丝竹声,婉转悠扬的回荡在恒河河面上空。
夜祭时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男女老少,本地人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在此沐浴,以求用恒河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罪孽,达到远离凡尘厄运死后超脱生死的愿望。印度教徒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的荣幸和对湿婆神的敬畏之心。
印度教轮回的观念让印度人不仅能够平静的看待生死,也造就了印度人温和、安贫乐道、安于现状,甚至不求发展的个性。这正是为什么“非暴力运动”会出现于印度的原因。印度人的幸福指数很高,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恩,是局外的我们难以想象的。虽然有无数人说印度脏乱差,可我这一路看到的印度人却总是有很多的笑脸。
夜祭开始了。
祭祀台上的婆罗门大祭司
铜铃声伴随着鼓点和丝竹声蔓延开来
人太多了
卖花的小花童
仪式快结束了
恒河夜祭 夜祭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印度教的信徒们自觉地排起队伍,陆续的把手贴近祭火,随后慢慢的触碰自己的额头,大祭司则把祭祀用过的花瓣散发给祭祀台下的人们。
夜祭时在恒河岸边的随拍。其实游客来看夜祭大都是看不懂的,只是知道夜祭是用来祭河神的,大多数游客都是来看热闹的。如果真的是特别感兴趣,那可以找个导游,听导游讲讲关于恒河夜祭的事儿,也挺有意思。
印度的姑娘们穿起纱丽确实很美
岸边玩手机的印度姑娘
露天的小便池 还有洗手池......
有时神牛们也会惹怒阿三 但阿三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在瓦拉纳西老是来这个饮料店买饮料 因为印度卖啤酒的地方非常的少,瓦拉纳西我还没有发现可以买到酒的地方,所以只好来这买果啤了。15卢比一杯。
另外一个河坛的夜祭还没有结束。
给夜祭打手鼓的小伙子
这个姑娘看的很入神 偷拍一张 侧面挺好看
小卖店的老板在偷瞄美女游客 被我偷拍到 哈哈
这边的仪式也快结束了
虔诚的印度教徒
恒河岸边留影
卖糖的印度男人
拍了一些照片后我觉得有点累,于是坐在答萨瓦梅朵河坛对面的一个卖口香糖的小摊旁歇息,旁边执勤的两个警察对我的相机非常感兴趣,看了我拍的照片过后非缠着我让我给他俩也拍几张,拍完照片他们看了之后非常开心,说要请我去他家里做客。
阿三总是过度热情。
说一说恒河上游的烧尸庙。
我来到瓦拉纳西的第一晚就住在烧尸庙附近的一个guesthouse。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能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味道,总之现在回想起来让我觉得有点阴森。那种尸体与裹尸布混合在一起被烧焦的味道让人会从心底里开始不舒服。可能一想到烧尸庙,自己的潜意识里已经觉得自己开始不舒服了。
烧尸庙不允许拍照。
每次走到临近烧尸庙的地方,总会有人没完没了的提醒你不要拍照。所以烧尸庙没有照片。
印度教徒们相信恒河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而恒河水也可以洁净他们的灵魂,死后可以到天堂永生,所以恒河边是建有多个焚烧尸体的码头,焚化后的骨灰被直接撒入河中。有无数印度教徒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把亲人的遗体运送到瓦拉那西的恒河边来焚烧,还有一些已经知道自己剩不下多少时日的老人干脆到瓦拉那西岸边等死以寻求早日解脱......
不过有五种人死后是不可以焚烧的,一种是婴儿,一种是孕妇,另外三种了我忘记了。对于这种不能焚烧的尸体,他们的家人会将尸体绑上石头沉入恒河河底,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尸体总会漂到河面上来,所以就有了恒河浮尸。
其实印度的“脏”我个人觉得指的应该是瓦拉纳西的“脏”。
因为我初到印度的加尔各答时丝毫没觉得有多脏,顶多就是比较乱,城市清洁没那么规整而已。可到了瓦拉纳西后,我对印度的印象完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想瓦拉纳西应该是我见到的最脏最乱最差的一座印度城市了,果不其然,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当我第一次走在恒河边的小巷子里时,觉得真的好脏,好乱,好差,但当我在瓦拉纳西住了半个多月的时候却又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瓦拉纳西的确实“脏”,但却“脏”的五彩缤纷,瓦拉纳西确实很“乱”,但却“乱”的乱中有序,瓦拉纳西也确实很“差”,“差”到无数的人们来到这里观摩它。瓦拉纳西就是这样一座让人爱恨交织的城市,我想,那么多的人对它如此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宗教赋予它的神秘色彩。
接下来随着我看看瓦拉纳西的街景吧。恒河岸边的小巷子错综复杂,很容易迷路,但是巷子里却什么都有,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离恒河越远,路就越宽,交通状况也越乱,我活了二十多年,真的没有见过如此糟糕的交通,跟泰国的交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面来细说说印度的牛。
看《世界近代史》,曾看到过这样一则记载:当年,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一支军队里,那些英国军官,明知印度士兵因宗教信仰而不吃牛肉,却故意将牛肉混杂在餐食中,印度士兵们误食
后,愤怒之极,哗然兵变,杀死了那些恶作剧的英国军官们。由此可见牛在阿三们的心中是无比神圣的。
这次在北印待了三个月,亲眼目睹,无论在北印的哪个地方,无论是高楼林立的城市还是烈日炎炎的乡村,牛都是圣物。全印度有83%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神的坐骑就是牛
,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于是,牛在印度便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
圣雄甘地这样说过:“牛是印度千百万人的母亲。古代的圣贤,不论是谁,都来自牛。”
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占人口11%)不杀猪,耆那教徒(占人口的1%)不杀任何动物或昆虫。印度的寺庙不许带有牛皮制作的东西入内,所以我们这些境外游客参观印度教寺庙时,都要脱
鞋光脚才能入内。
由于这些神牛,从小到大一直被人们供奉着保护着,也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惊吓与侵犯,养尊处优惯了,所以,消遥自在的到处游逛时,神态极其优闲,步履极其从容。在印度的任何地方,牛是凌驾于一切法规之上的。不仅不能杀不能吃,还被散放在田野和城市中,自由行走,任何人的物品被它吃了都不能打它,而且还要拔草供养它,这就是神牛的特权。所以,无论在车水马龙的要道上,还是在乡镇小街上,都可以看到神牛在旁若无人地闲庭信步,即使因此而交通堵塞,也没有人上前驱赶,更没有人上前鞭打,司机们都会停下车来,等神牛过去,喇叭也不按。这也成了印度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据官方统计,仅仅在新德里流荡的神牛大约就有4万头。由于禁止屠杀神牛,所以当耕牛年老之后,主人们就将它们散放在外,任其自生自灭,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头。当然,也还有一些家养的奶
牛白天被放到街头自由觅食,到了挤奶的时候才领它回家,这是利用人们的神牛崇拜来占小便宜了。现在全印度约有2亿头牛,占全世界牛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只要印度教没有没落衰败,那么保护神
牛这一使命也将继续流传下去。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是印度的牛最幸福,做牛也要做印度牛。
在印度,特别是在瓦拉纳西,尽量还是买瓶装水喝,当地的这种井里打出来的水还是不要喝的好。
混乱的交通秩序,但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交通事故。
卖炭翁
这个路口的蓝色大牌子是路标,帮了我不少忙,每次我迷路的时候都是通过找到这个路标来确定方向。我记得好像是叫做维多利亚路口。
坐TUTU车去贝拿勒斯大学逛逛
印度瓦拉纳西 贝拿勒斯大学
历史背景: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是由著名梵学家马丹·莫汉·玛尔威亚建立。玛尔威亚是一位知名的律师,也是一位印度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他认为教育是唤醒一个国家的最基本手段。
贝拿勒斯印度大学座落在瓦拉纳西旧市街南边,创立于1917年,因为20世纪初印度民族意识开始抬头,1905年印度国民会议提案通过,以研究印度民族传统文化而募集资金兴建。在这里,无论富裕或贫穷的人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贝拿勒斯印度大学占地非常广阔,里面林木幽深、环境清幽,包括有建筑样式典雅的巴哈拉特卡拉美术馆(Bharat Kala Bhawan)、校舍、学生宿舍和新毘湿瓦那特寺庙等建筑。巴哈拉特卡拉美术馆收藏了迷你精致画、石雕。而新毘湿瓦那特寺庙是当地一位财主捐献的寺庙,这里没有宗教和种姓制度之分,欢迎任何人进入参观。
大学正门。
学区示意图
卖冰棍
这个人力车夫很想做我的生意 可是他一点英语也不懂 价格都没法讲 作罢
在印度,如果你步行上街,很多人力车夫会追着你直到你做他的车为止,就像这个老爷子,从我进了大门一直缠着我让我做他的车,可他又不会说英语,连价格都说不明白,后来他半路找了个翻译--贝拿勒斯大学的化学老师,不过最终我还是没做他的车,因为我想步行好好逛一逛这座印度大学。
在印度座这种人力车,座之前一定要跟车夫谈好价格,多少钱,一个人多少钱,两个人多少钱,多少钱做多久,座到哪里,因为他们很容易中途变卦,比如半路他会说很累然后让你加钱。
学校里的一个小博物馆 门票450卢比 果断放弃
景色倒是不错
在学区餐厅吃的印度午餐
在贝拿勒斯大学里找吃的非常不容易,毕竟这里地处郊区,而校园非常大,走出学校找餐厅又不实际,而且还没有逛完呢。已经准备好饿着肚子继续逛了,很意外的发现了校园里的学区餐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5分钟走到学区餐厅,迅速的点了学校学生们最喜欢的食物,本想着对味道不报什么希望了,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结果没想到,味道非常不错。
接下来是维什瓦斯神庙。
貌似是两个学生在这里做功课,可我看着觉得像是谈恋爱。
在寺庙二楼独自讴歌的盲人老者 自弹自唱 婉转悠扬的印度教歌曲飘然入耳 让人心生欢喜
寺庙不大 园区布局规整 错落有致 非常安静 很多学生在这里看书拍照
在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晃悠了一下午 这所大学是为研究印度民族文化而建 虽然离喧嚣的码头很近 但却让人觉得平和又安静 校园很大 各个学院 博物馆 图书馆 艺术馆依次而建 就是色彩单一了点 大学里与校外截然不同 环境和氛围与都更文明一些 白色的维什瓦纳特庙(NewVishwanatha Temple)也在校园里 但与附近那座印度教维什瓦纳特金庙不同 这里即使不是印度教徒也可以进入 印度的宗教文化十分丰富 因此禁忌也很多 在泰国自在惯了的我到了印度确实感到特别拘束
寺庙在大学的最深处,步行要四五十分钟,回去的时候实在不想走了,于是找了个人力车夫把我拉会正门。
偷窥我的印度阿三。
出了大学校门之后,混乱不堪的交通,乌烟瘴气的街道,瓦拉纳西,我又回来了
遍地的TUTU车
买水的时候这个小男孩一直跟着我,我拿起水刚要走,他终于鼓起勇气跑过来跟我说:“one photo,ok?" 拍完了给他看,他笑的特开心。
回客栈的路上路过一家乐器店,里面传来动听的乐器声。我十分好奇,于是进去一探究竟。
神牛来了 快跑~!
老师正在上课
这个瑞士小伙子已经在这里学习了两周了,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弹奏技巧,剩下的就靠不停的练习了。
看老师弹我也手痒痒
亲自上阵 嘿嘿
介绍一下吧
我正在弹奏的这个乐器叫西塔琴(sitar),是印度的一种长颈诗琴,很像吉他 ,声音很古典 ,西塔琴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乐器 ,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莫卧儿王朝就有人弹奏了 ,据说是根据古波斯的一种乐器改良而成的 ,抛开乐理不谈 ,西塔琴和吉他的不同主要是技术上的不同 ,比如吉他有和弦的固定按法 ,但西塔琴没有 ,吉他左手是用四个手指 ,但西塔琴只用两根手指 。这个乐器的声音我非常喜欢 ,天竺味道十足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听听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岭或者披头士乐队的橡胶灵魂就知道了。
有点意思
在老师的指点下弹奏
右手还是非常不习惯
梵文的五声音阶
回客栈吃了这个 实在不知道吃什么
总是看到牛屁股
真懂事儿 这么小就挣钱了
下面这家店就是那个法国女人开的店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来自印度北拉贾斯坦邦的纯手工蜡线编制艺术。
在北京的时候我通过朋友偶然得知有这样一种用蜡线编制的工艺,我个人非常的感兴趣,后来直到想要去印度之前,才又想起这茬儿,从朋友那里得知这种纯手工的编织艺术来自于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北部,所以我在瓦拉纳西停留的期间特意留意了这个编制的工艺。
上面图片中这家店,是一个法国女人开的,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我在瓦拉纳西向当地人打听的时候有人跟我推荐这个法国女人,说她可以教我这个编制的方法,当然,是要交学费的,我说可以,于是我找到了这家店。但是在跟这个法国女人交谈的过程中,她非常的看不起亚洲人,后来她也明确的跟我说不会教我,我说为什么,她说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教亚洲人,那个盛气凌人的劲儿我真的特别气不过,可是又没有办法,因为我真的是特别想学习这个技能,所以我又去了第二次,但是她还是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我了。于是我决定找其他的老师。
在瓦拉纳西逛了无数条小巷子,我有发现有个韩国人也在学习编绳子,于是我问她能否教我,她说她不教,但是她可以帮我问一问她的老师,我说好。于是通过这个韩国人的介绍我认识了我的一个年轻的印度男人,也就是我的启蒙老师,虽然他只教了我两个最简单最初级的编法,复杂的他也跟我说不会教我,我觉得可能是他怕我学会了抢他的生意吧,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因为在我学会这两个简单的编法儿后,我通过研究那个法国人编的成品自学了其他的编法儿,所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这个老师,虽然他有点小心眼和唯利是图。
下面大家看看我学习的过程和我这几个月编完的部分成品。
其实编这个东西真的非常的费时间,也特别考验人的耐心,无论是手绳还是项链,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选择石头到给石头包边到设计形状到一下一下的编完真的要花费特别多的精力,但是我很开心,也特别的享受这个过程。
因为图片太多了 所以只是挑了一部分 拼成一张大图 大家凑合看一下
下图是我在瓦拉纳西跟老师学习编绳子的过程
蜡线是我在新德里买到的 买蜡线的过程真的是很费劲 因为这项纯手工的编织艺术很多印度人也不知道 不了解 所以问了好多人好多人 终于在新德里找到了买蜡线的地方 当时一共买了十几个颜色 这些蜡线大概有将近二十斤 所以接下来的旅途里也一直背着这些沉重的蜡线
下面这些是我这几个月来编的部分成品 大部分已经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卖掉了
作品里的宝石大部分是我在泰国的月亮之城尖竹汶和清迈淘来的 还有一些就是在印度布什格尔 德里 瓦拉纳西淘来的
完成的作品里的石头种类有很多:黑曜石 拉长石 月光石 寒水石 粉水晶 绿帘花岗岩 蔷薇辉石 苹果石 硅孔雀石 白水晶 青金石 绿松石 虎睛石 红纹石 珊瑚化石....
在瓦拉纳西的日子让我非常的难忘,特别是学习编绳子的那几天,因为刚开始学习记不住编法儿,所以就不停的练习,编完了拆,拆完了编,每天都过得非常的充实。
因为学习编绳子的缘故 我在瓦拉纳西一共逗留了有大概二十天 但其实真正跟老师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四个小时 老师教我编制的顺序和方法非常的容易记混淆 也特别容易忘记 而且老师只是教我一遍然后他就喝茶去了 其余的时间都是让我自己练习 后来在旅馆 在喝茶 在火车上 在歇息 吃饭后等一切的空闲时间里我都是在不停的一遍遍的练习编法 加强记忆 一直到后来我可以自如的使用这两种最基础的编法儿编制简单的手绳。
这些作品都是在路上编的 后来回国之后因为事情太多 编新东西编的就少了
粉色蜡线配粉水晶 一个客人跟我定制的一条项链
一颗小绿松 大概有四五克吧 帮朋友编的 按照朋友的要求用了黑色的蜡线
这个是 白水晶雕刻的一颗佛头 在泰国淘来的石头
在布什格尔的时候编了一条手绳 本来是答应给我爸编的 但是没编好 就自己留着了 打算有时间了重新编一下
自己戴了 嘿嘿
这个也是客户定制款 蔷薇辉石配黑色蜡线
我爸得知我会编这种东西了之后一直叨叨我让我给他编了一个 之前编那个佛头没编好就没给他 然后他一直惦记 所以我又编了这个 绿帘花岗岩 配 军绿色蜡线 给我爸了
下面的几块石头都是没用蜡线包边的裸石 前两块儿是珊瑚化石 最后一块是萤石 我在印度的布什格尔和德里的main bazar买了许多可以编制用的宝石 都是按克称的 花了好多钱
瓦拉纳西非常有名的餐厅——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瓦拉纳西恒河边小巷子里的一家餐馆。这家餐馆在西方人的心里口碑非常的不错,包括我的西班牙朋友在Facebook上还跟我提到说他去了三次瓦拉纳西几乎每天都是去蒙娜丽莎吃饭。店里大都是快餐和饮品,炒面,炒饭,披萨,塔里,每次去都是一屋子西方人。蒙娜丽莎的老板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印度老头,半秃的头顶,黑黑的络腮胡,每次见都是一副开心的样子。他还有一个小旅馆,价格也很便宜,但是我没有去看过。
进入印度之后,我先后在瓦拉纳西停留了两次,一共待了二十多天不到一个月,这一个月中我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是因为得了急性肠炎而一直在客栈里趴着。
说到急性肠胃炎,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食物。
来印度之前,对于印度的路边摊和各种各样的小吃说实话我的心里是有些恐惧的,但不是非常的恐惧,因为我自认为自己的肠胃是非常的“皮实”,这几年一直到处溜达,形形色色的食物我也吃了不少,我的肠胃也一直跟随我承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对它的抨击和挑战,但这次的印度之行,我栽了。
很显然印度的食物对于那些在城市中生活惯了的人十分具有挑战性,不是说印度的食物有多脏,而是旅行者大都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形成了一个自己肠胃可以接受的食用“范围”,我说的“范围”指的是自己的肠胃可以接受吸收食物的范围。很多旅行者走过很多地方,但是唯独到了印度就得了急性肠胃炎,其实不用大惊小怪,只要自己的抵抗力正常,吃几片肠胃炎的药,很快就会康复,而且康复之后你的身体对于印度食物的再次挑战,就不会再有任何不良的反应了。
因为吃了路边摊,我得了肠胃炎,在旅馆趴了一个星期之后,身体终于痊愈,之后的两个多月里,我的肠胃都没有再次歇菜。
当然,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印度,又想品尝当地的各种小吃,那么我劝你一定要备好急性肠胃炎的药品。不然在印度生病了去药店买药可真的是个体力活,而且印度的药也未必管用。
在瓦拉纳西的日子里,无聊的时候就去恒河边走走,看看阿三们的生活状态。
恒河边很多这样的游船,若是想看上一场美丽的恒河日出或者日落
可以直接在岸边跟船主谈价格,一般是一个小时三四百
板球(cricket),又名木球,起源于英国,盛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
在印度的三个月里,我从没有看到过印度的篮球场和足球场,也没有看到有印度人去打篮球和踢足球,而看到最多运动就是打板球。我第一次看到板球的时候觉得这项运动很像棒球,无论大街小巷,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能看到挥舞着板球棒的身影。板球运动在印度非常盛行,可以没有篮球足球排球,但是不能没有板球。而且无论饭店旅馆或是其他的什么地方,大多数的电视机里放的都是印度的半球比赛,所以可想而知,板球这项运动在印度人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在恒河岸边打板球的印度孩子们
恒河岸边有着大大小小八十多个河坛 每个河坛都有它独自的功用
在上面提到过印度的牛。相对来说,瓦拉纳西的牛要比其他城市的牛更懒散一些,因为恒河的关系,瓦拉纳西的印度教徒非常之多,所以对于牛的为所欲为也是更加宽容。3月份之后的印度气候异常炎热,也就是所谓的旅游淡季,这个季节,瓦拉纳西的牛很喜欢泡在恒河水里给自己降温,而它们在水里的时候也通常都会有印度教徒义务的免费的为它们清洗身体。
下面几张 在给牛洗澡
通常给牛洗澡的时候这些“神牛”们都非常老实,看起来也很享受的样子。
平时的恒河上有很多私人的船,有许多当地人从瓦拉纳西乡下的小村子里乘着船从下游到上游参加夜祭,也有许多运送货物的船只。
有些牛很调皮不想洗澡,但最后还是乖乖的被阿三抓住。
很舒服的样子
有很多印度教徒 或苦行僧都在恒河边的角落里河坛旁席地而坐露宿过夜 他们也没有家
墙上漂亮的印度风格象神涂鸦
瓦拉纳西有一家韩国人开的旅馆很有名
还有一家日本人开的旅馆 来瓦拉纳西的日本人大都来这家旅馆住宿
说到日本人,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
因为我在泰国接了脏辫后,看起来有点像日本人。后来到了印度之后也没有刻意的保持自己的形象,头发有点长,导致很多来印度的境外人都把我当成了日本人,包括一些日本人,见了我都是一边点头一边低沉的说上一句:“库尼奇瓦”!
教我编绳子的我的启蒙老师的弟弟
这是他们开的小店
光顾了几次的小餐馆
价格非常便宜
这样一张印度口味的饼 只要25卢比
瓦拉纳西 恒河边的小巷子里有非常多的乐器店
如果对某样印度乐器感兴趣 那么你可以联系老师让老师给你上几堂课,按课时收费,一般一堂课一百五十卢比到三四百卢比不等。我学习的西塔琴是每课时220卢比
在达萨瓦梅朵河坛附近菜市场卖菜的印度老者 在他这里买过几个西红柿
等待夜祭开始的神牛
恒河岸边有几家高档的酒店 但是我个人觉得一般
在恒河岸边 再美能美到哪里去
这艘船貌似是为第二天的印度婚礼准备的,非常的漂亮,船身被全部刷成粉色,是两层的客船。
这家卖冷饮的小店 我在瓦拉纳西来了好几次 因为在印度想喝到啤酒很难 所以我总是这个小店买果啤 比印度的啤酒好喝多了 还便宜 一小杯才15卢比
接下来看看瓦拉纳西这座城市的街景
从达萨瓦梅朵河坛上来 沿着路一直往市中心的方向走 路的两旁都是卖小商品的集市 衣服 食物 生活用品 五金日杂 什么都有 人多嘈杂 交通杂乱无章
路边发呆的小男孩儿
在路边思考的苦行僧
又见神牛
这个印度小伙子是教我编绳子的老师的弟弟,他们哥俩开了一家小店,就在恒河边的小巷子里,每天哥俩相互交班看店,无聊的时候就在店里睡觉,要么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有时候还会把隔壁的印度小男孩巴布拽过来逗逗他。阿三们的生活其实很惬意,而且他们好像不是那么特别乐于赚钱。
他也叫巴布,一直跟我说给我拍几张照片吧,哈哈
见我拿起相机对着他 他反倒害羞起来
路边乐器店门口的中文留言 貌似是在这里学手鼓的中国游客留下的
神牛回眸看了我一眼 真他妈销魂啊~
周围几家店的老板都很喜欢逗这个叫巴布的小男孩
这位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了,就是他教会了我两种最基础的编法儿。
跟着老师学习,终于掌握了最基本的两种编法儿。
我的第一个处女座。
现在看起来是在是太难看了,哈哈哈
还记得我从加尔各答到瓦拉纳西的火车上认识的那位叫巴布的印度老者吗?对的,我在瓦拉纳西恒河边上找到了他开的guest house。后来通过印度老者巴布的儿子介绍,我认识了这个瓦拉纳西的小伙子,清晨五点,他划船载着我看了恒河日出和众多印度教信徒清晨在恒河中沐浴的过程。清晨的恒河平静安详,让人心生敬畏。
天还没有亮,虔诚的印度教徒已经陆续的来到了恒河岸边准备每天早上的恒河沐浴和朝拜了。
天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
清晨的恒河很有看头。湖面上飘着淡淡的白色气体,岸上昏黄的灯光映在河面上,远处偶尔传来两声突兀的乌鸦叫,让恒河更显神秘。
天色已经开始变亮了
虔诚的印度人开始下河沐浴了。当然,岸上船上也有跟我一样的游客在等待着这每天的庄重仪式。
虔诚的祈祷
倒掉手中杯子里的恒河水
伴着印度教徒的礼拜声 红日慢慢的爬上了天空
无论男女 纷纷在恒河中沐浴礼拜 虔诚的程度真的让我这样的旅行者叹为观止 当你没有接触了解和亲眼所见 你真的不会相信宗教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八九十岁的老妪也下水礼拜
瓦拉纳西清晨的恒河边隆重而庄重,红日东升,霞光万丈,一片金红色顷刻间蔓延开来,就像是一条金红色的绸缎,平静都流淌着,四处充满着浓浓的宗教气息,让人不由自主的庄肃然起敬。
天已大亮 恒河岸边的人越来越多 河中乘船观摩恒河日出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岸上岸下 到处都是印度教徒
这里在往前走就是烧尸庙了 但是因为不让拍照 所以有机会大家亲自去看看吧
不知道这小潜水艇还能不能下潜
早起抓鱼的印度小男孩
中国“摄影大师”团出现
坐着船大清早在恒河上转了两个小时 被蚊子咬了无数个包 但是看到了美丽的恒河日出就不虚此行 如果有朋友恰巧在瓦拉纳西看恒河日出 一定不要忘记带防蚊水
鹿野苑
鹿野苑是我个人比较看重的一个地方,因为我的家人,还有许多亲戚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而我从小也受到一些佛教事物的影响和熏陶,耳濡目染的,所以对佛教也有一点点了解。
其实换个角度看,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门生活的哲学。
鹿野苑,sarnath,中文译为仙人论处 仙人鹿园。
Mrigadava 意为鹿园;Isipatana 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ārnā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这里有个小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喜欢猎鹿,于是鹿王令众鹿抽签,每天都要有一头鹿把自己献出去给国王射杀,以此保护其他的鹿群。这样,国王每天射到一头鹿,便心满意足地回宫。有一天,他正想弯弓搭箭时,忽然看到那姗姗来迟的公鹿气度高华,两眼含泪,非同一般。国王很惊讶,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头鹿仔细打量。而那头鹿在这时忽然口吐人言,原来,他是鹿王,因为今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国王射杀,而那头母鹿怀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尸两命,让鹿群的数量加倍递减,但是重新抽签对其他的鹿又不公平,于是就决定由自己来代替那头母鹿献给国王。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从此下令这一带永不许猎鹿,这样子,Sārnāth 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译为鹿野苑。
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的地方。佛教最初的僧团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200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五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五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团。至此,佛教最终具备了佛 法 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并开始在印度兴起,最终成为这个宗教王国中的一派。释迦牟尼从此开始住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普渡弟子数千人,佛陀最初居住在鹿野苑的穆拉甘陀库底精舍,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也曾来过此地参拜。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 《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描述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
从瓦拉纳西的市区到达鹿野苑直接做TUTU车就行,来回大概四百到六百卢比,具体多少钱就要看你自己的杀价能力了。
鹿野苑遗址的门票250卢比,周围附近的博物馆等景点都可以凭此门票免费进去。
7世纪玄奘赴印时,这里仍十分兴盛:“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后来逐渐荒芜。
现在鹿野苑的主要遗址有:
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
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
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
如今的鹿野苑更像一座公园,总面积大约有5个足球场那么大,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暗红色的残垣断壁,一队队身穿同样服装的佛教旅行团成员穿梭其间,拍照留念。
那座100米高的佛塔还在,但塔顶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个20多米高的底座。一个泰国佛教团在佛塔背阴的地方打坐,一位僧人用麦克风带领大家念经。
由于历代的战乱(特别是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古代的庙宇大多被毁或荒芜,鹿野苑终至湮没沉埋。直到近代,一些印度和西方的考古学家们利用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准确记载,才找到了遗址,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才让这个沉埋几百年的佛教古迹重见天日。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鹿野苑有这样的记载: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
眼前这个古老的宗教建筑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之处。
斑驳的墙壁间依然还能想象出当年佛教在印度的兴盛。
瓦拉纳西的小学组织活动,来鹿野苑参观。
在印度,在宗教类人文景观的地方看到好多当地学校组织的学生参观的活动,想想国内,组织小学生除了玩就是玩,很少让小学生接触不一样的文化。文化是多元的,宗教和教育其实不会相矛盾,相反宗教和教育相结合更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年佛祖在此地讲经说法,僧侣众多,光看这些残垣断壁就能看出当年佛教在这里有多兴盛了。
来鹿野苑参观的游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印度的本地人,有的全家过来,有的和朋友一起过来,有的和伴侣一起过来。参观时偶遇一印度大爷,一问是孟买过来的,他跟我说印度人对佛教其实还是很敬重的,只不过因为佛教近年来的没落,印度的佛教徒已经很少了,能不远万里来到鹿野苑追寻佛陀的足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直到现在也还有僧侣在此地为他人讲法
鹿野苑现在周边也没有几个寺庙了。
大殿内的墙壁上画着阿弥陀佛涅槃之前冥想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的壁画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鹿野苑博物馆展出了当年英国考古队在此地挖出来的大量古董,最有名的当属阿育王石柱的柱头。阿育王当政时在境内竖了无数根刻有诏文的石柱,鹿野苑的这根石柱最有名,柱身依然竖立在鹿野苑内,华丽的柱头被安置在博物馆的门厅里,柱头上刻有4头雄狮,分别面向4个方向,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印度共和国的国徽就是以此为蓝本制作的。
这座博物馆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佛教各个时期的文物展,以及相关历史介绍。早期佛教文物大都是器物或相关的抽象图案,因为佛陀不喜个人崇拜,希望信徒们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早期佛教典籍还记载了佛祖晚年的各种疾病,从中我们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背痛病,痛苦难当,在肉体层面,涅槃之前的佛陀并不是佛法无边。
佛陀在世时还反对咒语和巫术,认为这是婆罗门教的愚人糟粕,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念咒达到涅槃的境界,而是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冥想和思考来实现。他还反对婆罗门垄断知识的传播渠道,他相信知识应该被所有人分享,所以他四处开坛讲道,其实就是传授人生的哲学和经验。
换个角度看,佛陀本质上就是一个具备现代意识的学者。他开创的佛教完全不像宗教,不仅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提倡个人崇拜,不搞繁琐的祭祀仪式。他倡导的轮回说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都有联系,互为因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正确的。他相信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出身歧视;他认为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只能依靠打坐和冥想,回望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最后这条更是符合现代观念,难怪西方国家正在经历一次佛教复兴,至今方兴未艾。
但是佛教为何在其发源地逐渐的没落了呢?在鹿野苑博物馆我找到了答案。
馆里展出了很多佛像,都是佛教后期的作品,那时的佛教徒们已经忘记了佛祖的遗训,把他当成神供奉了起来,几乎所有的佛祖像都是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千篇一律。
不知为何,博物馆的尽头展出了一尊湿婆雕像,这位印度教的大神足足有3米高,面容凶恶,他正用自己的10只手跟妖魔搏斗,每只手的动作都不一样,每个动作都有讲究。与周围那些佛像相比,这尊湿婆像无论是雕刻艺术还是传奇性都更吸引人。
佛祖,就是败在了这位面目狰狞的湿婆手里。
逛完了鹿野苑,坐着TUTU车回到了恒河边,又看了一场夜祭仪式,之后便回旅馆休息了,这一天走的路太多,太累了。
走回客栈的时候路过一家小小的理发店,突然觉得无论在哪里,都有那么一群努力生活的人。
下面我上传一些在瓦拉纳西用手机拍摄的图片
甜的令人发指的零食
自从3月份在泰国做了脏辫之后,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就得找人帮我打理一次头发,不然就会有很多碎发和长出来的新头发。转眼到印度已经差不多一个多月了,脏辫里有很多新头发长了出来,看着乱蓬蓬的。在恒河边的巷子里逛了好几天也没有发现可以帮我做脏辫的地方,本来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问了一家小小的理发店,没想到那个印度阿三据说说他会弄。他在瓦拉纳西恒河边有一个小理发店,但是他不会做脏辫,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他当时跟我说他之前帮很多西方的老外做过脏辫,于是我答应让他帮我打理头发。事实证明我就不应该相信这些不靠谱的印度阿三,本来脏辫是靠钩针把散出来的碎发重新钩到辫子里,然后用钩针吧辫子一根一根的重新做牢固。但是印度阿三居然在我的头发上用了一种印度的强力树脂胶水,导致我的头皮特别的痒。后来到了尼泊尔我把我的所有脏辫全部都拆掉了,又找了一位尼泊尔小哥帮我重新接上所有的脏辫,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阿三刚给我昨晚头发拍的
努力学习
我的老师
恒河日出
这就是蒙娜丽莎餐厅了 在恒河边的小巷子里
很多西方人特别喜欢这家餐厅
食物不贵也好吃
这个是蒙娜丽莎的菜单
蒙娜丽莎餐厅一进门就会看到对面墙上的一幅画,很喜欢这幅画。
在等着阿三给我弄头发
这个是我的第二个作品,黄色的蜡线配虎睛石,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可以通过两种最基本的编法编一些简单的手绳和项链了。
继续努力练习
准备为石头包边
印度的一卢比和二卢比硬币 哈哈
蒙娜丽莎餐厅对面的一家餐厅
牌匾上的标语非常有意思 “yes,we are less dirty。。。” 哈哈哈哈哈
确实是印度阿三的风格
刚开始联系的时候力度掌握不好 所以编的七扭八歪 有的地方松 有的地方紧
在火车上睡不着的时候,我也会起来练习编绳子
瓦拉纳西让我真正的开了眼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在瓦拉纳西停留的这么多天,我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这座圣城带给我的视觉听觉味觉感觉上的冲击,这也让我对于印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印度人,像印度人一样生活几天几个星期,做他们做的事,想他们想的,吃他们吃的,感受他们感受的,相信无论是谁,都会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不可思议的印度。
终于要离开瓦拉纳西了 下一站前往阿格拉
在火车上睡不着觉 继续练习编绳子
明天就到阿格拉了,朝思暮想的泰姬陵,我来了。
第三章
阿格拉
从16世纪到18世纪初,阿格拉一直是印度首都,是统治全印度几百年的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所在地,这里融合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与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阿格拉是典型的印度北方城市,喧闹,拥挤。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都市,却屹立着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印度人称泰姬陵为“Monument of Love”。任何的照片和辞藻都无法真正的表达泰姬陵的美和神奇。 阿格拉堡,全部采用红砂岩建造而成,故又称红堡,与首都德里的红堡齐名。它的古堡建筑是印度-伊斯兰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阿格拉是印度北方邦西南部历史名城,也是水陆交通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位于亚穆纳河西岸。人口约77万。面积4816平方千米。初建于16世纪早期,曾几度成为莫卧儿王朝首都。1566年阿克巴国王从德里迁都至此,建有宏伟的贾汗吉里·玛哈尔宫和亚穆纳河湾头的碉堡。1630~1652年,沙贾汗为悼念亡妃,建泰姬陵。1803年阿格拉为英国吞并,曾为阿格拉省(后西北省)省会。该城是德里和坎普尔之间铁路、公路的中间站,也是连接拉加斯坦及乌塔尔省的交通要地。工业有纺织、榨油、面粉、翻砂、制革、制鞋等。绣花、金银工艺、美术品十分有名。
1566~1658年曾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阿克巴王于1566年将首都从德里迁到这里后,建有宏伟的的贾汗吉里·玛哈尔宫和亚穆纳河湾头的碉堡。1630~1652年,沙贾汗建有华丽的珍珠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泰姬陵是沙贾汗为悼念亡妃梅达兹·玛哈尔所建的陵墓,历时22年,全部建筑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以和谐匀称、庄严肃穆驰名于世。四角各耸立一塔,陵墓连同台基与塔的高度约75米;这座典型的伊斯兰建筑,为印度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上传阿格拉的图片之前,我先说一下图片的事儿。因为在印度停留的时间也不算短,三个月中我拍摄了非常多的照片,大概一两千张,如果我每张都修的话那么真的是忙不过来,所以我决定从阿格拉开始上传图片的原图,也就是没有修过的图片,大家凑合看,当然我依然会上传一些用手机拍摄的图片。
到达阿格拉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是炎热的中午了,匆匆找到LP上推荐的旅馆,然后就找到了这家LP上推荐的穆斯林餐厅,招牌菜是符合亚洲人口味的蛋包饭,确实不错,80卢比。
穆斯林餐厅里墙上的顾客留言
在泰姬陵内用手机偷拍的一张照片
旅馆墙上的壁虎
我和旅馆的小老板
貌似是遇上什么活动了
应该是结婚
阿姬曼·芭奴
沙贾汗的宠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擅诗琴书画。她二十一岁时与当时为贾汗吉尔国王的三王子库拉姆结婚。
她婚后与库拉姆同甘共苦,行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1628年,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 ——泰姬·马哈尔。但是好景不长,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39岁。在她婚后十八年里,共为沙贾汗生下十四个子女。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阿姬曼·芭奴之死,令沙贾汗伤心欲绝,他决定为宠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达他对宠妃的思念之情。同时,下令宫廷为她致哀两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1633年,泰姬陵在沙贾汗选中的印度北部亚穆纳河转弯处的大花园内开始动工兴建。此处位于亚穆纳河下游,十分空旷,沙贾汗可以从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远远地望见。建筑学和珠宝最受沙贾汗喜爱,因此,他选用大理石建造泰姬陵,并以十分精巧的手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印度以及波斯、土耳其、巴格达的建筑师、镶嵌师、书法师、雕刻师、泥瓦工共计两万多人参与了泰姬陵的建设。此工程选用了印度的大理石,中国的绿宝石、水晶和玉,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
泰姬陵
泰姬陵(波斯语,乌尔都语: تاج محل ),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又译泰姬玛哈,是印度莫卧儿帝国著名的建筑,为纪念死去的皇妃而修建的泰姬陵。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东南,亚穆纳河南侧,被誉为“完美建筑”,又称为“印度的珍珠”。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从建筑上来看,泰姬陵被誉为“完美建筑”。它和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罗马的大斗兽场、亚历山大墓和圣索菲亚教堂被称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
2012年10月,迪拜宣布复制泰姬陵。
泰姬陵是沙·贾汉为纪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兹·马哈尔修建的。1631年马哈死于他们的第十四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 沙·贾汉极度伤心,据说一夜间白了头发。同年这座陵墓动工修建,当时的许多工匠都是来自欧洲。直到1653年这座陵墓才被建成。当然耗资巨大。有传说,沙·贾汉曾想在河对岸修建一座和泰姬陵一样的,但是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但因他晚年遭儿子囚禁,所以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泰姬陵于1631年开始动工,历时22年(另一资料:18年),每天动用2万役工。除了汇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还聘请了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建筑师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国库(共耗费4000万卢比),这导致莫卧尔王朝的衰落。沙·贾汗国王本原计划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关于沙·贾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边为自己建一座同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传说似乎没有太多的真实性。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奥朗则布(Aurangzeb)弑兄杀弟篡位成功,沙·贾汗国王本人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后来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观看泰姬陵,直至最终忧郁而死(9年后病死)。但有幸的是,沙·贾汗死后被合葬于泰姬陵内他的爱妃姬蔓·芭奴的身旁。
泰姬陵是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却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种纯白色建筑。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从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艺。阳光照射在围栏上时,它投下变化纷呈的影子。从前曾有银制的门,里面有金制栏杆和一大块用珍珠穿成的布盖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实际埋葬地之上)。窃贼们偷去了这些珍贵的东西,许多人曾企图挖取镶嵌在大理石栏上的宝石,但泰姬陵的雄伟壮丽仍使人为之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个风景区内,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原先这儿曾有一扇纯银的门,上面镶嵌着几百个银钉。这些东西都已被劫走,门是铜制的。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这种风格的陵墓竖立在一个底座上,上面饰有光塔,人们对它怀有和对清真寺同样的崇敬的心情。这种风格的纪念陵墓在印度北部发展并随之消失。
侯迈因在德里的陵墓于1564年动工,它是泰姬陵的雏形,牢固、威严而不失精致、高雅。17世纪70年代奥朗则布在奥芝加巴德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没有泰姬陵的魅力与和谐。德里的另一陵墓赛夫达贾之墓于1753年动工,被称为是“莫卧儿建筑最后的闪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们尽力设法要运河看的建筑物。这些纪念陵墓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一个大的洋葱形状的拱顶、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这些东西融化在一起,创造出一座无与伦比的建筑。与孟加拉的总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划的阴谋相比,泰姬陵内珍贵财宝的失窃可谓微不足道。19世纪30年代,他谋划拆除当时疏于管理、杂草丛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运往伦敦出售。只是因为从德里红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买主,这个计划才作罢。后来,在1900年当了印度总督的柯曾重新修复了泰姬陵。
毫无疑问,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艺术的典范。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无瑕疵,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它不仅表达了沙贾汗对爱妻的深切纪念,也是他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去印度之前我只有一个想法:看泰姬陵。泰姬陵就是印度的标记。古印度为什么能建造出这么美丽的建筑?为谁而造?这里又有怎样的故事,抵达印度之前我一概不知,带着这些疑问我站在泰姬陵的大门前,心里抑制不住的小激动。
沙贾汗造泰姬陵是有前提的,他的父亲加汉吉尔Emperor Jehangir(1569~1627年)为其岳父就曾在亚穆纳河左岸用大理石取代红砂岩修建了伊蒂迈德.阿尔-道拉陵,这座伊斯兰教陵墓完工于1628年,也就是我后面的游记提到的小泰姬陵。
三年后拉贾汗在其外公陵墓实样的鼓舞下,举全国之力用22年时间建成了留芳百世的泰姬玛哈陵。四代皇帝加汉吉尔曾经为一个叫阿纳尔卡莉的波斯移民女儿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墓,上面镌着深情款款的题词:“啊!如若再得一见我爱之面容,我当感激真主直至复活之日。其妩媚的容颜吸引了这位皇帝的目光,最终成为他的皇后,在平定了那次叛乱之后,加汉吉尔病故在由克什米尔回阿格拉的途中。临终前,他表示死后要葬在他的皇后在迪尔库沙的花园里,让这位美貌出众、多才多艺的爱妻时时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
三代阿克巴大帝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将莫卧儿王朝领向了空前的繁荣。而他王位的继承人,莫卧儿王朝的第四代皇帝加汗吉尔,却将他的大权交给了他那聪慧、贤淑貌美的波斯妻子。当时,相对莫卧儿王朝奉行的中世纪伊斯兰教,波斯文化更加先进、文明。在王后的影响与努力下,莫卧儿王朝在绘画、建筑、文学、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在印度文化中吸取和融入了大量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元素,使印度文明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泰姬玛哈陵被誉为“完美建筑”。又称为“印度的珍珠”。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作为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陵寝,它既是印度建筑中最著名的,也是印度文化融合不同传统影响的体现。
从信奉回教的成吉思汗的后裔巴布尔立国起,二代大帝胡马雍夯实国基,三代大帝阿克巴全面开花,四代大帝加汗吉尔和五代大帝沙贾汗,把16世纪的莫卧儿王朝的建筑搞的虎虎生气。同时也伤了国家元气。到第六代就国将不国了。
泰姬陵的清晨
虽然才早上六点多,但是已经检票的入口已经排满了来参观的长队,我买了票也排起了长队,等着一睹这世界古迹之一的芳容。为了避开高峰期游览时间,我起了早硬着晨曦不行前往泰姬 , 一直挨着蚊子咬,印度的蚊子真凶啊
进入了泰姬陵的正门后,这座世界级的瑰丽绝宝立刻展现在我眼前,不由自主的有点小激动,心里焦急的随着游览的人群一步步走向泰姬陵。
泰姬陵签有个人工喷泉,长长的一直通到正门入口,从正门一进来,就是经典的拍照地点,喷泉中泰姬陵的倒影非常漂亮,许多游客都会在这里拍照。
泰姬陵的泰姬二字,是TAJ的音译,为皇冠之意,因此并不能称呼葬于此的亚珠曼德·贝侬·比古姆为“泰姬”。亚珠曼德是沙贾汗父亲贾汉吉尔的第二十个妻子--茉荷茹妮莎的侄女 ,1612年与当时还是库拉穆王子的沙贾汗结婚,被赐予“慕塔芝玛哈 (Mumtaz Mahal)”的封号。入宫19年,苦于多孕,生有八男六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第14次分娩Gauhara Begum时,不幸感染产褥热,死于南征的军营中。 临终前向皇上提出了4个遗愿,其中一项便是为她建造一座美丽陵墓。
印度出生的英国作家吉卜林称泰姬陵是所有纯洁之物的化身,三年前我在QQ群里跟以前的同事们说我一定要去印度阿格拉一睹泰姬陵的尊荣,转眼四年过去,身边的人和事早已物是人非,好友们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都该干嘛干嘛去了,而泰姬陵也一直在这里等着我,时隔四年之后,我终于站在了这美的旷世绝伦的泰姬陵面前。
泰姬陵是我见过所有的古迹遗迹中最精美的建筑了,没有之一、
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泰姬陵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可见工程之浩大。
泰姬陵全长583米,宽304米,四周是红砂石墙紧紧包围。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建筑: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辩厅。以取得对称之美,更陪衬烘托出主体建筑的伟岸。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教徒们每天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古兰经》,以及祈祷朝拜之用。
站在泰姬陵前回头眺望泰姬陵正门,泰姬陵算得上的最上档次的陵墓庄园了,嫩绿的草坪覆盖了泰姬陵庄园里的大部分面积,除了正中间这道长长的温泉,两旁的人行甬道也是用天然的花岗岩铺垫。游客越来越多,趁大多数人还没走过来,我要仔细的看一看泰姬陵的精美。
泰姬陵从四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左右两个方向没有门,但是有两座被弃用的清真寺,后门对着一条几近干涸的河,清晨,金黄色的阳光直射在泰姬陵刻着古兰经的大理石表面,像是盖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顿时金黄色就蔓延开来。
来参观泰姬陵的还是以西方人巨多,其次是日韩,中国人寥寥无几,大都是中国旅行团的大爷大妈,匆匆拍过到此一游照然后就走,像我这样一路玩过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泰姬陵四周没有其他的高建筑物,所以一天当中无论你什么时间过来参观,只要有太阳,你都会看到金光灿灿的泰姬陵,当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才更美也更有感觉。
每天朝霞初起时,一轮红日伴着亚穆纳河袅袅的晨雾,泰姬陵自香梦沉酣中苏醒,静谧安详。也许正是历经了百年的风雨,才能有这般的泰然自若。中午时分,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光彩夺目。傍晚是泰姬陵最妩媚的时刻。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清雅出尘,美得彷佛下凡的仙女。
泰姬陵两侧各有一个被废弃的清真寺,这里早已没有人来朝拜,因为泰姬陵是受保护的,不是所有时间都开放,所以这两个清真寺也空空无也,不过倒是有很多游客喜欢坐在清真寺门口拍照合影。
看看泰姬陵,每一处细节都那么恰到好处,每一块精美的大理石上都被雕刻了古兰经,每一个圆弧穹顶上的花纹都那么别具匠心,充满了印度调调,人站在它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跟这座泰姬陵背后的爱情故事比,也许没有爱情比它更伟大了,
泰姬陵后面有一条河,据说沙贾汗晚年被他儿子囚禁在阿格拉红堡中时沙贾汗经常在河对面的阿格拉红堡中远眺泰姬陵,将无限的哀思寄托在远方的泰姬陵
背对太阳,看着身后的阳光直射在泰姬陵,真的很美。
印度的鹰和乌鸦很多
不过乌鸦叫的好难听
相比起来,泰姬陵旁边的两个清真寺就显得门庭冷落。
不过乌鸦和鸽子是这里的常客。
从清真寺内的圆弧拱门里朝外拍摄泰姬陵,剪影加上对比强烈的色彩,更能显出泰姬陵的巧夺天工。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说泰姬陵是“面颊上一滴永恒的眼泪”,一个凄美的比喻背后必然有着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阿姬曼 巴奴这个来自波斯的女子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沙贾汗的荣辱征战,沙贾汗封她为泰姬 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对她宠爱至极,可自古红颜多命薄,泰姬玛哈在升下第十四个孩子之后香消玉殒,得知死讯的沙贾汗一夜白头,于是他动用了王室特权,倾举国之力,耗钱财无数,历时22年为爱妻泰姬玛哈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人,泰姬陵因爱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而生生不息。尽管有人说,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背后不知堆砌着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恋,有生死相随的爱情,泰姬陵依然超越着简单地建筑学意义默默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来参观泰姬陵的人越来越多,在泰姬陵晃悠了近一上午,我准备出发去阿格拉红堡了,走出泰姬陵,坐着TUTU车前往阿格拉红堡。阿三开起车来真是猛啊
阿格拉堡(Agra Fort)
阿格拉红堡在阿格拉这座城市的地位仅仅亚于泰姬陵,即使在酷热难耐的旱季,来红堡参观的游客也络绎不绝。tutu司机把我带到红堡大门前便跟我约好时间来接我,之后就去喝甜茶了,我朝着红堡大门的售票处走去。
阿格拉堡位于亚穆纳河畔的小山丘上,都在市区,做TUTU车就可以到,距泰姬陵约15公里,全部采用红砂岩建造而成,又称阿格拉红堡,与首都德里的红堡齐名。这座方圆1.5平方公里的宫堡,外形非常雄伟壮观,城内的宫殿,虽经历漫长的岁月,多已失修,但画梁和墙壁上精巧的雕刻与设计,仍隐约保存着昔日富丽堂皇的风貌。
阿格拉红堡始建于1573年,15-16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从那位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的后裔巴卑尔立国起,阿格拉就成为首都。尤其是阿克巴大帝(系沙贾汗的祖父)选中了现今阿格拉堡的城址,费了近8年的时光,终于在1573年建成了这座古堡。它具有宫殿和城堡的双重功能,城墙高20米,因全部用红砂岩砌成,在阳光照耀之下,发出刺眼的红色。堡内有著名的 "谒见之厅",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接见大臣、使节的地方。另有贾汗基尔宫(Jehangir's Palace)、八角瞭望塔(Octagonal Tower)和莫迪清真寺(Moti Masjid,因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而成,精致典雅,故又称珍珠清真寺)等建筑物。
看到红堡的建筑风格和雕刻之精细,真的让我没想到,十五世纪的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了如此高度。
阿格拉堡有一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楼,登临塔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前面就是亚穆纳河,与阿格拉堡遥遥相对。据说,当年沙贾汗王被其第三子幽禁在这座古堡时,就是经常默默地坐在小楼中,怀着无限的思念之情,望向泰姬陵,似乎在倾诉他那一颗孤寂哀伤的心。
来红堡参观的印度夫妻
这就是当年回见境外使节的宴会厅了
这就是后花园了,室室相通,屋屋相扣,每个房间都有朝向城外的蜂巢窗户,沙贾汗晚年就是通过这小小的窗户远眺远方的泰姬陵。
印度所有的古遗迹的门票对当地人都十分的便宜,阿格拉红堡对境外人票价几百卢比,本地人只需要几十卢比,合人民币才几块钱,再对比一下国内,所有景点对国人和境外人全部都是同样的价格,呵呵
淡季的亚穆纳河畔已经几近干涸,河水少之又少,低矮的河床上杂草丛生,从红堡上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河流,黄绿的杂草之上只能看到孤独的泰姬陵。
沙贾汗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地为宠妃建造了如此宏伟、富丽堂皇的陵墓,说明他当时对宠妃的爱有多么深。但沙贾汗在泰姬陵建成不久便被儿子废除了王位,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晚年靠每天远望泰姬陵度日,直至伤心忧郁而死。他死后,与宠妃一起被葬在泰姬陵。泰姬陵是一座伟大的爱情纪念碑,它是一代君王爱情的见证,向世人讲述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印度人也十分喜欢拍照,但是他们一看镜头就显得很拘谨。
下面上传一些手机拍的
离开阿格拉红堡之前给自己拍了张照片
之前跟TUTU车司机谈好了逛完红堡后就带我去小泰姬陵。之前并不知道还有一个小泰姬陵,但是听TUTU车司机说了感觉很好奇,决定去看看。
小泰姬陵
印度的“国宝”泰姬陵举世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印度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小城奥兰加巴德,300多年来一直坐落着一个“小泰姬陵”,不仅建筑风格与泰姬陵如出一辙,更有着一段“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
登上城北的山丘回望,任何领略过泰姬陵美景的游客,都会有似曾相识的触动:无边绿荫中,一座极具印度莫卧尔王朝风格的乳白色宏大陵墓,在四座洁白高塔护卫下,借助蓝天映衬,玲珑剔透、熠熠生辉。可当我带着“印度会有两个泰姬陵”的疑问走近墓园细看,不由得哑然失笑:此陵非彼陵。
这座名为比比卡·马克巴拉的陵墓,虽说园内池塘、水道和笔直的甬道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格局相似,洋葱头般的主墓顶更是几乎雷同,但无论规模、外观和雕塑,都显得“小家子气”。泰姬陵通体由洁白如玉的大理石砌成,光滑如镜,而马克巴拉陵除主墓顶部覆盖大理石外,绝大部分是手感粗糙的白石。泰姬陵墙壁和窗棂等的雕刻巧夺天工,尤其是一大一小两座精美石棺所引出的动人爱情故事,更让人唏嘘不已。而后者许多墙壁已斑驳残旧,主墓中一座满是尘灰的棺材更是形单影只。难怪当地人说,虽说马克巴拉陵意为“贵妇之墓”,但它更像“穷人的泰姬陵”,只能远观,不可近看。
据史料记载,马克巴拉陵建于1679年,与泰姬陵前后相隔仅25年。建墓之人则是印度历史上骂名不断的帝王,一个让泰姬陵两位主人公无法美梦成真的不孝之子。众所周知,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纪念爱妃泰姬·马哈尔建造的,前后花费数千万卢比,用了22年。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完工不久,其子奥朗则布就弑兄杀弟篡位,害得老父在被囚禁8年后郁郁而终。
奥朗则布当政49年间,统治残暴,致使全国战乱不断,昔日强大的帝国日渐衰落。临时迁都奥兰加巴德后,奥朗则布打算为亡妻建陵墓。虽说“逆子”不孝,但他对父亲为母亲修的泰姬陵还是仰慕不已,可王朝已无力负担第二个泰姬陵的浩大工程,奥朗则布于是下令,陵墓只要大体像泰姬陵就行,一切选材从简。虽说“小泰姬陵”工期只有6年,但工程量依然浩大。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其印度游记中记载,当年曾亲眼目睹300头驮运大理石板的牛车浩浩荡荡向墓地进发的场景。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尔王朝控制范围不断缩小。与王朝的衰败命运相似,“小泰姬陵”也经历了几多坎坷。1803年,印度南部海得拉巴地区的大公吞并奥兰加巴德,一眼看中“小泰姬陵”,下令将陵墓全部拆掉,运往海得拉巴重建。还未等开工,不少预言家就警告,若破坏这座建筑,会惹怒神灵,遭到惩罚。惊恐之下,大公才罢手,“小泰姬陵”逃过了“大卸八块”的劫难。
如今每年10月,奥兰加巴德都会举行以“小泰姬陵”为题的马克巴拉节,吸引了远近不少游客。一些历史和建筑学家感叹,若不是泰姬陵“珠玉在前”,若不是人们倾心于泰姬陵的爱情故事,而憎恶奥朗则布的暴政,“小泰姬陵”还会被更多的人记住.
小泰姬陵的松树特别特别多 也不怎么怕人
小泰姬陵跟真正的泰姬陵比起来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风格工艺精细程度都要逊色,但小泰姬陵也有其自己的历史渊源。
小泰姬陵建筑上运用的色彩要比真正的泰姬陵大胆的多,而且雕刻的图案上也别具匠心
在小泰姬陵遇到来游览的印度小萝莉,真的是超级可爱啊
相比起真正的泰姬陵,来小泰姬陵的游客明显的少。
小泰姬陵的松鼠非常的多。
在小泰姬陵旁边歇息的时候,后面一直有个印度小孩儿在叫我,摆出各种pose让我拍照,我拍了之后他就跟我要钱。
谈情说爱的印度小情侣。
离开了小泰姬陵,今天的最后一站是到泰姬陵后身拍日落。
绕了一大圈才走到泰姬陵的后面,为的就是看一场绝美的泰姬陵日落。可到达了观日落的地点才发现泰姬陵后面那条河已经干涸,低矮的河床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杂草。缺少了河流的泰姬陵日落也别有一番壮美。
泰姬陵的日落没拍到,看到一群中国过来的长枪大炮,在拍摄地点高声喧哗,旁若无人的打闹,真的很丢中国人的脸。
真替这些人感到羞愧,丢中国人的脸,在印度,西方人见了中国人都是敬而远之。
拍摄日落的计划泡汤了,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给力,返回客栈休息。
阿格拉 德里 瓦拉纳西俗称印度北拉贾斯坦邦的铁三角 意思就是说大多数来北印的旅行者都会来到这三个地方来旅行,因为这三个城市有大多数印度最好的古迹遗迹。阿格拉因为泰姬陵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在印度整个国家的地位,在我看来,阿格拉就像是一个乡镇,泰姬陵和阿格拉红堡为阿格拉当地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振兴起了当地的旅游业。对于阿格拉这座城市本身,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除了在泰姬陵附近瞎逛了逛仅仅是坐着TUTU车在市区兜了几圈而已,泰姬陵让阿格拉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在阿格拉逗留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决定前往新德里,通过旅舍的老板我认识了同住这家旅舍的希腊小伙子和他的好友,早上五点我们拼了一辆TUTU车到阿格拉军营火车站,然后早早的买了票就进入站台
等着前往德里的火车到来。
我跟希腊小伙子在火车上一起弹琴
在印度等火车的过程是十分难熬的,首先,印度的火车晚点是家常便饭,比如我等的从阿格拉开往德里的火车就晚点了六个小时,我们从早上5点起床后6点就已经进入站台等车了,可是火车一直到中午快12点了才进站。其次,在四月的印度,清晨和夜晚的蚊子是十分猖狂的,更何况在阿格拉这种小城市的火车站里,铁轨上布满各种垃圾,汽油,塑料袋,大小便,吃剩的零食糖果,老鼠屎,还有硕大的老鼠和乌鸦与你为伴,这种感觉真的不怎么样。在涂完了一瓶驱蚊水之后我见火车还没有来,便开始与希腊小伙子聊天,而且他还带了一把尤克里里,而我也带了吧雅马哈F310民谣吉他,于是我们在清晨的阿格拉军营火车站,伴着未升起的朝阳唱了起来,枪花的dont cry,红辣椒的snow,come as you are, 撬开天堂之门…… 音乐无国界,喜欢摇滚的人总是有着共同的话题……
印度首都 德里
从阿格拉离德里很近,几个小时就到了,在火车上还被冒牌的印度火车警察给骗了几百卢比 因为他们说我和希腊小伙子我们几个人上错车了,但是这趟车一样是去德里的,所以需要补票,刚开始他要我们每人八百卢比,我说没有,后来砍价砍到每人一百五十卢比,后来想想真的应该一分钱都不给他。
德里有好几个火车站,我们的车停在新德里火车站,也是地点比较方便的一个,从火车站出来按照LP上的信息我们找了个TUTU车带我们去main bazar这条街,据说这里是德里的背包客集散地,TUTU车开了50米就说到了,这是印度阿三们常用的小伎俩,其实是真的到了,所以找TUTU车之前一定要问好到底离目的地有多远的距离,多少钱,是几个人,否则他们会耍赖的。
德里的住宿相对来说还是很贵的,我们按照LP上的旅馆信息问了几家,价格全部水涨船高,于是我们不打算参考LP的推荐了,自己一家家问,希腊小伙和他的朋友找到了一家450卢比的旅馆,房间小的可怜,还没有wifi,我看了看还是决定不住这里,因为没有wifi,后来我在一个紧挨主街的小胡同里找到一家旅馆,650卢比,可以洗澡,有无线网络,但是如果想用的话需要再交50卢比。好吧,就这了,看老板是个和蔼的印度老爷子,我打算跟他套套近乎,说不定还能给我便宜点。
问了老爷子德里的景点怎么去,然后大概的安排了一下行程,之后就是慢慢感受这座印度的首都城市了。德里其实发展的很好,包括地铁也很发达,地铁的干净程度和乘坐地铁的印度人的素质相对来说要比国内好一些,印度地铁还有专门的女士车厢,包括火车也是,这是为了避免那些咸猪手,毕竟印度男人色狼还是很多的,但是我要说一下,印度的男人还是很苦的,因为宗教的关系酒不能喝肉不能吃,印度的女人们又把自己包裹的一丝不露,真的是把印度男人憋坏了,一些女性的旅行者来印度穿着很暴露的衣服当然会引来色狼了,所以还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尊重一下当地的风俗,这点真的很重要。
德里的地铁环境真不比中国差 还有专门的女士车厢 好多人觉得阿三们生活的地方很落后 其实德里非常的现代 一切大都市该有的这里都能找到 最重要的是 从地面上的“脏乱差和很多追着你想帮你的阿三们”中突然转入地下 你会有一种从史前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感觉 反差之大让人“受惊若宠”
干净的德里地铁
地铁票
德里地铁的女士专用车厢 防狼防小偷
德里康诺特广场的手工奢侈点people tree
买的两个手工扎染包
印度的贫富两级分化很严重
印度门
印度门(India Gate)是印度新德里一个突出的地标,位于新德里的心脏,许多重要的道路从这里向外放射出去。
印度门建于1921年,高42米,由红色砂岩和花岗岩建成。印度门由埃德溫·魯琴斯设计,最初称为全印战争纪念馆(All India War Memorial),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英阿战争中为英属印度而丧生的90000名不列颠印度军队士兵。
印度门周围的小商小贩很多,卖孩子玩具卖小吃和雪糕,很多印度的乡下人到了德里也会来印度门拍照留念。当地人见到老外都会表现的很友好,或者问能否跟你拍合影留念,但是大多数人是想要做你生意赚你的钱,所以不理就是。
作为德里的地标,印度门中轴线和巴黎凯旋门和华盛顿的纪念碑广场惊人的相似。印度门比巴黎凯旋门建设期略晚,都是为纪念在一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而印度门的设计师也是一个英国人,显然他是参考了凯旋门的设计。印度门坐东向西,正西向延伸着一条四车道的马路,两侧集中了国立博物馆,艺术中心,议会大厦,正对着总统府。
德里的印度门的年代并不久远,近一百年来的建筑,从各个角度看感觉都比较崭新。
印度本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毫无相干,但当时印度属于英国统治,英国要求印度政府协助,并承诺若印度协助英国参战,战后英国将撤出印度让其独立。受此激励,印度先后派出数十万军队前往欧洲参战,随后导致其9万多将士阵亡于异国他乡。
印度门站岗的军人
印度门后面有一个类似广场的花园,不过貌似有些区域不能进入,不知现在能不能进。
逛完了印度门,沿着正门的砂石路一直走就到了德里的政府机关-- 一座座漂亮的建筑,风格我也说不上来,不过感觉还是偏英式的。
从总统府到印度门这条印度的香榭丽舍大街(Raj大道)上,2-3公里笔直的大道是印度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很多学生在集体游览,不时有人上来用不标准的英文问道“You from where?”,“your country?”。印度人可能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尚不能出境旅游,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印度人对花草树木十分爱护,在印度北部城市的几个月期间,没有看到乱砍乱伐,包括各种各样的古迹遗址中花草的覆盖面积特别大。
议会大厦和总统府
德里的一个寺庙,因为不允许拍照,就没进去。
印度贾玛清真寺
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jama masjid)位于旧德里古城东北角,于莫卧尔王朝的贾罕杰大帝下令于1650年开始建造,历时6年时间建成。它是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埃及开罗的爱资哈尔大清真寺齐名的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
贾玛清真寺的门票是三百卢比还是四百卢比,忘了,而且拍照还要在掏一百卢比,为了看看这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还是决定进去看一看。平心而论,贾玛清真寺真的不值这个票价,当地人只要三四十卢比即可进入,境外人却要花上十几倍的价格才能买票进入,而且建筑没有什么特色,广场中央有一个小喷泉,据说在这里洗手洗脸会得到造物主的庇佑,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水池,好多印度人吃完了东西在这里洗手。
因为进入寺庙要脱鞋子,赤脚走在地板砖上真的无法忍受那种炙热,四十多度的太阳烤的地表发烫,当地人都踩在用干草铺的小路上。
以印度门一带为界,北部的德里旧城(老德里)和南边的德里新城(新德里),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新德里地区,车子行走在高架道路上,俺并不觉得这德里和北京有多大差别。但在老德里,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
在有着350年的历史的贾玛清真寺内,下午拍摄逆光,很难出片。
在水池边洗手洗脸的人们
印度人十分喜欢发呆,包括前来贾玛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们,礼拜完之后也会坐在大理石上发一会儿呆,被我偷拍了也不知道。
奉劝大家一句,去印度旅行尽量要避开3月到7月这段时间,真的是太热太热了,因干燥气候而导致的脚裂经常让我无法走路,疼痛难忍
上两张手机拍的
离开了贾玛清真寺在路边要一杯甘蔗汁解解暑。
从贾玛清真寺到德里红堡的一块区域,是德里知名的闹市区,也就是月光集市,老德里的经典写照。印度电影“从月光集市到中国”的主人公就出自这里。狭窄的街道,行人和各种车子挤成一团,
来德里之前也曾听说过大名鼎鼎的贾玛清真寺,但是真没想到是这样的,确实是很失望。对于想来这里看的朋友们真心不推荐。
从清真寺折回位于新德里的一小段路程,为老德里的街景捏了一把汗。街道两旁各式各样的小商店,把报废摩托拆解出售各种零部件小贩,头顶上蜘蛛网式的电线和破旧不堪仿佛随时都会倒塌的房屋。如果说北京南边八大胡同一带是北京的平民窟的话,和这里相比,北京那些平房每栋都是豪宅。街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公共巴士,只能用惨不忍睹来表达。德里现在也有一些新的巴士,带空调外观也比较整洁,但大量以前遗留下来的老旧巴士,仍然继续行走在德里的大街小巷,在印度,不管是首都德里还是在乱到极致的瓦拉纳西,几乎所有的游客对其城市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其拥挤的街道和各种交通工具在狭缝中快速穿行的本事。坐在出租车里,心一直提在嗓子眼,印度司机的开车本领无疑拥有全世界最高超的技术。他们即便在我们觉得无法前进的狭缝中,他们都毫不减速能神奇般地穿越。
很印度的很多车辆,都没有后视镜。刚开始还以为是个例,后来特意留意一下身边的车辆,十辆车里至少有一半都是没有后视镜。有的新车干脆把左侧的后视镜折叠不用,看来印度人开车根本不看后视镜。究其原因,显然是为了便于在狭缝中穿行。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新车前后都特意加装了粗壮的保险杆。
德里红堡
德里红堡(简称:红堡,Red Fort, Lal Qil'ah、Lal Qila)位于印度新德里,与阿格拉红堡建筑风格如出一辙,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皇宫。自沙贾汗皇帝时代开始,莫卧儿首都自阿格拉迁址于此。红堡属于典型的莫卧尔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位于德里东部老城区,紧邻亚穆纳河,因整个建筑主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红堡。
德里红堡因其由红褐色的沙石建造而成故称“红堡”,是一座颇具伊斯兰风格的古老建筑遗址,500多岁的红堡是了解印度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这座城堡的辉煌过去见证了曾今的莫卧儿王朝的不可一世,寄托了王朝的第五任国王沙杰汗对爱妻泰姬玛哈的无限怀念,同时也记载了当年英国入侵印度的殖民遗迹。
红堡有护城河环绕,东北角为建于1546年萨林加尔古堡(Salimgarh),四面环以厚重的围墙。围墙为石质,总长度约2500米,高度临亚穆纳河一侧稍低,临德里主城区偏高,从16米至33米不等。
德里红堡犹如北京的紫禁城一样,由厚重的城墙和护城河保卫者,里面建有许多功能性的宫殿,如Rang Mahal是国王会见国内知名学士学者的地方,Khas Mahal是国王会见各国使节和王朝高级官员的地方,Diwant Khas则是类似于议事厅的地方等。
落水乌鸦在洗澡
去莲花寺的路上偶遇到一个寺庙,好像有什么宗教活动,进去一探究竟。
印度美女
进入大殿,看到一个乐队正在演奏佛教的音乐,非常好听。
作为印度的首都,德里不属于任何一个邦,而是中央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德里自吠陀时代起便是古印度的北方重镇,但真正成为首都的是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后于1206年在德里建立的德里苏丹王朝,和元朝在北京建都几乎在同一时期。由于莫卧儿王朝大部分时间的首都设在阿格拉,德里的遗产级古迹并不多,只有顾特卜塔,胡马雍陵,德里红堡和贾玛清真寺等少数几处。
在印度见到的印度女人,不论年龄大小,几乎都是身着各种的莎丽。亚洲各国的女性传统服装中,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奥黛(Aodia),韩国的朝鲜服和印度的莎丽(Sari),如今各国的女性平时都已经很少穿着这些传统民族服装,只有印度人还把莎丽当作最平常的服装,几乎没有见到过衬衣牛仔打扮的印度女人。
大多数印度女人普遍看起来体型臃肿肥胖,也许这种莎丽是遮丑的良好服饰。据说印度农村因为没有厕所,农村妇女据说大都不穿内裤,以方便随地解决两急,这不是笑话。
在德里待了一个星期,感觉德里的印度人跟其他地区的印度人不太一样,他们貌似也像中国人一样觉得自己是首都人就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无时无刻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
印度人比较爱扎堆,人多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人,人少的地方会越来越少,他们很爱凑热闹。印度人对于宗教活动的态度十分轻松,当然这个轻松并不代表不虔诚,只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那么具体的条条框框,他们很懂得怎样在一件事情中找到乐趣并享受乐趣。
莲花寺
德里莲花寺属于一个印度的新兴起的教派——巴哈伊教,也叫大同教,大同教的教义是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祭拜自己的上帝,以求世界的大同。这里只有一个静的连蚊子叫都听得见的一座灵曦堂,一座酷似莲花的建筑。
这里也是印度唯一的一个没有供奉任何神灵的宗教性建筑。
在入口遇到一个工作人员,是一个西方女人,她让我们了解了巴哈伊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巴哈伊教强调人人平等,不像印度教那样把人分成等级,也不像印度教的寺庙,有的地方不让非印度教徒进入。这里任何人可以进入任何地方参观,而且不收门票,也不接受捐赠,这是一个强调人人平等,人人奉献爱的教派,可惜国内了解的人还很少,值得去了解。
印度人非常喜欢被陌生人拍照,在印度,只要你想拍他们,那就大大方方走到他们正面,直接对准拍摄。好几次,上来几个人,对说“one photo,OK? ”,就是要求你给他们拍照,等你拍完给他们看照时,个个兴高采烈,连叫thanks,然后扬长而去。
在莲花寺冥想过后,眼看就要傍晚了,我要乘地铁回main bazar的旅馆,计划一下明天的线路。
夕阳下的莲花寺十分漂亮。
在冥想的时候用手机偷偷拍了一张
我住的旅馆的老板是个印度大爷,土生土长的德里人,年轻时候当兵,服役期满了之后就去了日本,在日本生活了八年,这个旅馆原本是他弟弟开的,大爷回国之后便接手了弟弟的旅馆,每天很勤快,把旅馆的十几间房收拾的井井有条。
在德里的背包客集散地main bazar住了快一个星期了,但是还是找不到我在瓦拉纳西学习编绳子用的蜡线,但是在瓦拉纳西时阿三告诉我他就是在德里买的,找编织的蜡线找了许久未果,都已经订好了后天晚上去斋普尔的火车票了,没想到刚才在住地儿对面的小店居然发现了寻找许久的蜡线,当时就买了十二个颜色的,又买了若干的配珠,回想起来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开心死了,这下我继续编绳子的原材料就全都齐了。
买到的蜡线
在德里的时候还淘了一些宝贝,包括几个骆驼皮手工刺绣的包,还有乱七八糟的小玩意,还买了一个手鼓,但是坐火车的时候不知被哪个缺德的阿三把鼓皮给我捅破了,很是郁闷。
挤火车被阿三捅破的鼓皮
刚买的时候
在德里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了,我打算把接下来要去的地方需要用的花销全部取了现金带在身上,因为再往西走就没有德里这样的大城市了,那就意味着没有汇丰银行,没有汇丰银行我就没有钱了。
我住的main bazar这条街离康诺特广场不是很远,打TUTU车只需要50卢比,后来几次我熟悉里道路就直接走着去了。在德里的汇丰银行取了大概三四次钱,又在康诺特广场的手工奢侈店people tree买了两个手工扎染的包。康诺特广场也算是比较中心的区域了,这里有很多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还有许多的品牌专卖店,如果觉得贵那么可以到康诺特广场的地下商场里看一看。
在德里住了一个星期左右,我准备前往粉色之城斋普尔,去看看美丽的琥珀堡。
粉色之城 斋普尔
斋普尔是一座很有诗意的城市,全城粉红色,屋顶、墙壁,一律粉红色,连这里的印度女人穿的纱丽也偏爱粉红色,比其它地方浓艳。
斋普尔也被人称为“玫瑰城”,因为最珍贵的玫瑰是粉红色的。实际上,斋普尔也曾有过一个巨大的玫瑰园,长满着芳香的玫瑰,那是喜爱玫瑰的王公建造的,后来王室衰败了,玫瑰园也荒芜了,但是,玫瑰城这个名字仍沿用至今。
斋普尔吸引旅行者流连忘返的不只是这里的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建筑。斋普尔位于新德里西南250公里处,是拉贾斯坦邦首府,也是印度著名的古城。沙漠之邦的拉贾斯坦,曾经是多个王国聚集的地域。18世纪初,这块土地上还有数不清的土邦,大大小小的土邦主纷纷占地为王,其中有一位杰出的土邦主,他叫杰邦·辛格(1699—1744),是斋普尔这座独特城市的创建者。杰邦·辛格文武双全,尤其是对天文、数学和建筑学颇有研究,1728年,他建设了一座天象观测所,召集当时有名的天文专家在这里进行天象观测和研究,成为印度现在最大的古代天象观测所。杰邦·辛格为了使这座城市与众不同,更加美丽,对城市实行了“色彩控制”,下令把全城的房屋都涂成粉红色,规定建筑物必须用浅沙岩建造,为斋普尔赢得了“粉红色之城”、“玫瑰城”的美誉。
斋普尔古城三面环山,城市布局严谨,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区呈长方形,四面有高大的城墙,街道宽阔笔直,两旁多为杰邦·辛格时代的粉红色建筑物,庙宇林立。新城区为火车站、汽车站所在地,主要的大酒店也多此地。斋普尔是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豪华气派的小汽车和慢悠悠的牛车并驶在街上,而且汽车必须先让牛车。尽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沙漠之舟骆驼在这里仍然没有被人们忘记,一头头气宇轩昂的骆驼拖着一辆辆古色古香的木车,目中无人,大摇大摆地穿街过市。
斋普尔是印度著名的宝石产地和珠宝贸易中心,珠宝首饰畅销国内外。斋普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德里、阿格拉一样,在印度,斋普尔和德里,阿格拉被称为印度旅游的“金三角”。
旅行圣经LP对斋普尔的开篇描述是:“新旧交织的斋普尔城即异常美丽丰富,又嘈杂异常。公共汽车每天都在闪躲悠闲的骆驼... ... 无处不在的机动车嗡嗡作响在寻找猎物... ..." 如果你有早年那本《拉贾斯坦 德里和阿格拉》,那么你应该读一读斋普尔的描述,真是形容的恰到好处。影片《涉外大饭店》就是在斋普尔拍的,讲述几个老年人在这里安度晚年的故事。影片里还有那个漂亮的阶梯水井。
尽管斋普尔不讨人喜欢,但是它却是购物者的天堂,让人又爱又恨。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印度,我建议还是要来斋普尔看看,这里有让你流连忘返的琥珀堡和绚丽的市集。
抵达斋普尔火车站时才凌晨四点,天还没亮,下车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依旧沉睡在燥热的铁皮火车厢中,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和吉他,随着几个下车的印度人走出火车站,看了看LP的地图,才
发现火车站离市区有些远,几个TUTU车司机见我背着大大的旅行包,瞬间便围了上来问我去哪里,我指着LP上推荐的一家旅馆说我去这里,他们说这个地方很远,要500卢比才肯拉我过去,然后说他们可以介绍给我便宜的旅馆,我摇了摇头,心想他们狮子大开口是咬定了这个时间我打不到车,但我就是不让他们得逞,我一边想一边背着包走出火车站,按照地图朝市区的方向走去。
早上5点不到这个时间在街上拦车确实很困难,坐在马路边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一辆tutu车,司机也同意拉我去市区,虽然价格贵了点。折腾了一早上我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困又累又冷又
饿,tutu车司机把我带到市区后我随便找了家旅馆就住下了,先好好歇息下,天亮了在说。
我住的这家旅店离古城有点远,步行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才能走到古城的正门,不过后来我就换到了离古城更近一点的一家旅店。第二天中午我退了房,搬到了找好的一家旅店,这也是斋普尔西方人最多的一家旅店,老板人也很nice,600卢比一晚,价格也不算贵,而且斋普尔的住宿貌似没有低于500卢比的。
来斋普尔玩的话晚上尽量还是不要出门,安全系数不是特别高,有天我回旅店晚了点,大概夜里十点多,走着走着对面冲过来一辆tutu车,是三个二十左右的印度阿三一起开过来的,差一点就撞到我,我愤怒的说are you crazy? 三个阿三笑嘻嘻地异口同声的说yes,然后一边哈哈哈的笑着一边走了,当时我真的特别气愤,真想动手揍他们一顿。
斋普尔的食物和大多数北印城市一样,但是不同的是斋普尔这里有着几家烤肉店,这里可以吃到印度风味的烤鸡腿,烤鸡心,烤鸡胗,都是鸡肉,而且还要提一下,斋普尔的冰酸奶真的是我喝过的整个北印最好喝的冰酸奶了,冰的LASSI三十五卢比一杯,好喝又解暑,如果去了斋普尔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冰酸奶。
斋普尔的冰酸奶 LASSI
在建立现代印度 之前,印度 像我们的战国时期一样,邦国林立。印度 划分为28个邦,6个联合属地。而位于斋浦尔 市中心的城市宫殿 City Palace,正是其中一位邦国国王的宫殿。
斋普尔的城市宫殿一直是几百年来斋普尔王公的住所,就连现任的王公依然住在里面。他们家族的祖辈曼.辛格在莫卧儿帝国时期曾经担任过阿克巴大帝的最高统帅。在杰伊•辛格二世规划这座城市时,把王公的宫殿放置于整个斋普尔老城的中心,城市宫殿修建于1729年,经过后来几个世纪历代王公的扩建,宫殿的建筑融合了拉贾斯坦的印度风格和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风格。
个人感觉城市宫殿并不值400卢比的menpiao .
往日的繁华已深藏楼宇之中,迎接平民的仍是束缚下的管制。城市宫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蒙兀儿及拉贾斯坦的建筑特色,面积佔了旧市街的四分之一。宫殿只开放了一小部分供游人参观,其余仍是现任王公的私人住所。
这就是粉色之城了
正门的广场上全都是成群的乌鸦和鸽子
对于旅行者,印度人从来都不会吝啬自己的笑容
在我来印度之前,“粉色之城”斋普尔是我心里十分期待的地方,而当粉红色的斋普尔真实的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此时我心中的感受。
在斋普尔大概停留了一个星期左右,每天都是在惊喜和绝望中度过,前一个瞬间满眼充斥的都是拥堵的交通和喧闹的市区还有肮脏的街道,下一个瞬间却是色彩绚丽的纱丽,意想不到的视觉惊艳,新鲜好奇的异域风情,那样的瞬间就象是在沙漠里迷失方向的人发现了绿洲一样。
这座以粉红色闻名世界的古城有一条法规:人们必须将房屋外墙的颜色刷成粉红色。两百年来,将城市涂刷成粉红色的奇特风俗延续至今,印度人对粉色的运用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铸就了这座粉色之城?
事实上,斋浦尔城的粉红基调来自于萨瓦伊·罗摩·辛格(SAWAI RAM SINGH),为欢迎当时还是威尔士王子爱德华七世,王公下令将城中所有房子面街的一面刷成粉红色,据说当时有绿、黄和粉红等好几种颜色候选,最后还是选择了粉红色,在拉其普特人的色彩语言中,粉红代表着好客。至今,还保留着面街房屋必须定期粉刷的法律规定。
除了乌鸦,斋普尔的鸽子也非常多,从城市宫殿去往古天文台的路上的一棵树。
本来无一物,何惧惹尘埃
简塔曼塔古天文台
简塔曼塔天文台的门票是100卢比,但是我去那天貌似是遇到了什么活动日还是节日,当天都是免费,也没有人收门票。
简塔·曼塔天文台(JANTAR MANTAR)是斋浦尔城建造者萨瓦伊·杰伊·辛格二世(SAWAI JAI SINGH II)的杰作。是当年的星象家用来观测天象,预测事务的场所。碧绿的草坪上,散布着众多奇形怪状的砖砌建筑,以及世界最大的日晷,每个都有特别的用途。精准的观测设施体现出古代印度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据说简塔曼塔天文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制天文台。碧绿的草坪上,散布着14个奇形怪状的砖砌建筑,以及世界最大的日晷。每个都有特别的用途,分别用于测量时间、预测日食、跟踪轨道上的星体、测量行星的偏转角、确定天体的高度以及相关的数据。精准的观测设施体现出古代印度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杰伊·辛格王公这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还在德里、瓦拉纳西等地修建了其他四座天文台。日晷、经纬仪、子午线,每个仪器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就是下面这个高27米的日晷,至今它仍被用来预测当年的庄稼收成。
游客是不允许爬上去的,因为安全问题管理人员已经把门锁上了。
斋普尔的鸽子非常多,包括在古天文台里游客到达不了的角落全部落满了鸽子,很多地方都是鸽子屎。
来古天文台之前我并不知道要收门票,直到离开了斋普尔之后跟一位印度人聊天才知道古天文台是需要收门票的,好像是200印度卢比,只不过我去的那天刚好赶上了什么节日。
在黄道十二宫中找到自己的星座--射手座合张影
我是射手座 嘿嘿
前往风之宫。
惊喜的是风之宫也没有收门票,同样是因为什么节日的缘故。
印度人很喜欢找境外游客拍照,他们只要看到照片中的自己就会很开心,不过有一些人拍了照片之后会向你要钱。比如我前往风之宫殿的路上,图片中最右边的小男孩一直追着我说:“one photo,just one photo,ok?” 可是拍完了之后便向我要一美金,不过被我友好的回绝了。
其实抛开了这种行为不谈,照片上的他们笑的还是很灿烂的。
左边的小女孩有些拘谨,我做了个鬼脸她就忍不住捂着嘴笑了~
风之宫殿就在古城东北角,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找到了风之宫殿的入口。
斋普尔最具建筑特色也最能代表斋普尔的建筑非风之宫殿莫属了。屹立在斋普尔市中心的这座印度格调的“风之宫”建于18世纪,共有950多樘如蜂巢一般的窗户,临街有365樘。因为有了这些窗户,使得宫殿内任何地方都有风吹入。如果有狂风来袭,只要把窗户都打开,大风就会吹过前后窗户而不会把宫殿吹倒。风宫据说含有屹立不倒的意思,它也是印度建筑史上的杰作。
因为是节日的缘故,来参观风之宫殿的游客非常多,也包括很多印度人,最后导致如果要登上风之宫最高的一层需要等之前上去的人下来后面的人才能上去,因为人太多,怕出意外。
从风之宫殿内的窗户偷窥外面的印度美女。
远看风之宫殿,你会觉得这座建筑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的蜂巢。不知道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是什么感觉。
宫殿内的印度风格拱门也是我的大爱,哈哈
发呆的保安。
风之宫殿曾经是拉其普特人的骄傲,这座怪异的蜂巢状的风之(HAWA MAHAL),为的是让被“囚禁”在宫内的众多嫔妃们解闷,因为在上面既能俯看到宫外集市的热闹和宫内表演,又不能走出宫墙半步。这些砂红色镂空成蜂巢式的窗户呈半个八角形 每当皓月当空 整座风宫便闪闪发亮 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月宫” 从窗户中众多王妃可以俯瞰街景和庆典又可以不被丈夫之外的男子看见自己的面容
当年,王后和宫中嫔妃仕女就是在风宫这上百个精工雕饰的露台后观赏街市的繁华景象的。厚厚的墙壁隔绝了宫中女子们抛头露面的机会,而街道上的人也绝望不到窗后的人。都说窗口的作用是从里面观察世界,倒不如说是更吸引外部世界的好奇与神往。
远处的老虎堡。
站在风之宫殿的制高点俯瞰整个风之宫殿。
风之宫殿的最高点了,很多人都在排队等着上去拍照,从这里可以俯瞰对面的斋普尔古城。
传几张手机拍的
逛完了风之宫殿,本来计划前往琥珀堡,但是时间有些晚了,于是决定明天再去琥珀堡,今天就在市区内逛逛。
风之宫殿附近的印度教墙画。
古城里路边的古老照相机。
比拉尔.拉克希米.纳拉扬圣庙
印度大富豪贝拉家族修建的比拉尔.拉克希米.纳拉扬圣庙 当年贝拉家族用1卢比的价钱从斋普尔王公那里买了这块地 用数千万卢比的钱修建了这座纳拉扬神庙 纳拉扬是湿婆神的化身 象征着爱与智慧 纳拉扬神庙是印度教神庙 但是这座神庙的建筑却体现了众教归一世界大同 相互尊重敬仰的精神境界 左边的高塔屋顶是印度教神庙的特征 中间的屋顶是佛教寺庙的特征 右边的圆顶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的特征
全称为“贝拉·拉克希米·纳拉扬庙”,是一座巨大宏伟而且现代化的大理石建筑,彩色的玻璃上描绘着印度教圣典中的场景,寺庙供奉的主神为家庭的保护神象头神Ganesh。大理石质量精细,当你进入庙里,再回望入口,可以在几乎透明的大理石表面看到刻于过梁之上的象头神倒影。庙宇内部描绘有许多印度教的神像,如拉克希米等。外墙上面则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和其他宗教的任务,包括苏格拉底、基督、佛陀,但我居然在上面发现了孔子。
很多人认为印度是佛教国家,虽然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但现在在印度只有很少人信仰佛教。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教有三亿多个神,每一个在生活中对印度人有助的都是他们的神。印度教有三个主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破坏神-湿婆。保护神有十个化身,第十个还没有出生,第九个是释迦牟尼,所以印度教认为佛教是印度教的分支。
大多数印度的寺庙里貌似没有那么多规矩,来寺庙的不管是信徒还是游客说笑的说笑,祈福的祈福,坐在一起吃东西的吃东西,参观的参观。
从建筑的精细程度来看这座庙确实是非常有技术含量,大殿的穹顶每一个细节都巧夺天工。
其实这座寺庙与德里康诺特广场附近的拉克西米•纳拉扬庙性质类似,全由纯白的大理石建成,单看寺庙的建筑还是十分精美的。
洁白的大理石建筑处处反光,让整座寺庙看起来蓬荜生辉
不知哪里的僧侣
在寺庙里闲逛的印度小生
帅气的印度警察
离开了拉克西米神庙,我回到古城吃了点东西,然后就回旅馆休息了,因为第二天要去琥珀堡,看看晚上能不能在旅馆老板那里打听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琥珀堡
对于斋普尔的琥珀堡我早就有所耳闻,但只在图片中见到过,长长的大象队伍沿着石阶缓缓的走向琥珀堡的大门。旅店老板帮忙找了一辆TUTU车,谈好了今天带我去水之宫殿和琥珀堡,然后再把我送回来,价格一共是600印度卢比。
司机是斋普尔本地人,自己在古城有一家卖日用品的小店,店里不忙的时候都是他的妻子看店,他就出来开tutu赚些外快。司机很健谈,问我中国的家庭最多能生几个孩子,我说一个,他十分吃惊,然后说印度的家庭只要你想生,只要你能生,只要你养得起,生多少都没人管,听完这我也非常吃惊,然后问他你见过的人数最多的印度家庭有多少人,他说就是爸爸妈妈还有十几二十个孩子,二十几个人的也有,于是我就无语了.......
十分热心健谈的tutu司机
前往琥珀堡的路上会路过水之宫殿,司机说让我在这里拍照片,他会等我。
路边卖陶罐的印度人。
水之宫殿是16世纪时期,斋普尔君主为避暑,命人在人工湖中兴建的。水之宫犹如湖面上的一颗明珠。在粉红之城斋普尔的身后悄悄的平静的婉约的美丽着。
水之宫殿只能坐船才能上去,但是我去的时候貌似是不让进去了,tutu司机跟我说晚上天黑的时候拍水之宫殿更漂亮,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放弃了。
印度宫殿众多,但水之宫殿无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座,原因在于它并不是盖在陆地上,而是修建在湖中央的,也因此而得名。
水之宫殿总共有六层,其中只有两层浮在水面之上,另外四层藏在水下,是由Sawai Pratap Singh在1799年修建的,修建之初并不是为了王宫享乐之用。而当时这里也不是一汪湖水,只是因为地势较低总有积水,期间有一年当地干旱,王公便盖了座水坝,泻湖就此形成。
离开了水之宫殿,继续前往琥珀堡。路上看到被化妆之后的大象。
到了琥珀堡山脚下后发现还不错,有点布达拉宫既视感.依山而建,边上有很多建在山上的城墙,和长城很像。上山有三种方式:乘吉普车、步行、或是像当年的王公们一样骑大象,买了票从正门进去那条路是骑大象的必经之路。沿着盘旋在山坡上的之字形阶梯拾阶而上,望着眼前这规模宏大、凸显着荒凉、悲壮,又散发着昔日光辉的古宫城墙,16世纪盛极一时的拉贾斯坦仿佛就在眼前。
琥珀堡位于一座能俯瞰斋普尔的山丘之上,是印度古代藩王于1592年建立的都城。琥珀堡远看犹如琥珀,故称琥珀堡。堡内规模宏大华丽,镜之宫Sheesh Mahal尤其瑰丽,用玻璃嵌壁,阳光反射下,熠熠生辉。琥珀堡不仅高贵优雅,还充满了粗犷大气的气质。
安梅尔城邦王公曼·辛格(Man Singh)修建琥珀堡时采用了许多奶白、浅黄、玫瑰红和纯白石料,建成后远看犹如琥珀,所以被人们称为琥珀堡。城堡占地面积很大,内部由许多独立的宫殿组成,混合了拉起普尔与伊斯兰建筑风格,依山而建,非常壮观。
琥珀堡入口的印度母子。
琥珀堡的猴子也非常多。
从这里看起来很像长城。
琥珀堡上山的路上,有条岔路通往高处的杰伊加尔古堡,大概20分钟脚程。拿城市宫殿的门票在这可以免票。城市宫殿是王公的临时居所,建造年代早于琥珀堡,站在城墙边可以俯瞰琥珀堡和附近的村庄。
步行登上琥珀堡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再加上炎热的天气,真的是非常累。在半山腰歇一会儿。
站在山腰俯瞰山脚。
进了琥珀堡大门后是一个特别大的广场,宫殿在进了正门之后的左前方,还要花400卢比门票继续爬楼梯才能进去。
进了正门就是这个广场,图中的大门就是琥珀堡的正门。
广场边有一个餐厅,也在营业中。
顺着这个楼梯爬上去就可以买票了。
站在餐厅的楼梯上拍对面的琥珀堡王宫。
琥珀堡的大广场。
从王宫内俯瞰琥珀堡的广场,确实是站得高望得远。
俯瞰山脚,水池中的是当年王宫的花园,现在进不去了,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为花草浇水。
琥珀堡最著名的是镜宫sheesh mahal,宫墙上镶嵌无数小镜子和宝石(目前已改为赝品),夜晚燃起烛光,宫内反射出万千光芒。 琥珀堡居高临下,位置地势险要,下方有一条护城河,周围环绕着蜿蜒的高墙。要想到达琥珀堡有三种方式:一是走路上山,二是搭吉普车,另一种是骑乘大象。其中骑大象是最受游客青睐的方式。 我们就是骑着大象上去的。 整个城堡由四层建筑组成,每层有自己的庭院和大门。第一层是太阳门sun gate,进入庭院Jaleb Chowk,这个庭院是士兵集合的地方。走近狮子门lion gate,是国王处理朝政,聆听公众意见的庭院。进入第三层门Ganesh Pol或者叫做the Ganesh门,Ganesh就是印度教里面那个大象脑袋的神。从象鼻神门就可以进入私密的Maharajas宫殿,这个庭院只属于国王及其家庭和随处。主要由两个建筑组成,镜宫sheesh mahal和欢喜宫,两者对立中间隔着一个花园。最后一层就是国王的寝宫。
宫殿的拱形屋顶、几何图形的细格子窗棂、大理石廊柱和花朵植物雕刻,都是受到莫卧儿建筑风格影响。城堡内面积较大,有数座独立建筑物。堡内有一座设计独特的镜宫,曾是土王的寝宫。宫殿用玻璃嵌壁,在阳光的反射下,整个宫殿熠熠生辉。琥珀堡建筑宏伟,装饰华丽,让人流连忘返。
琥珀宫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星转斗移的仙境之中。这类 “烛辉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琥珀宫殿都是镂花彩雕,门扉窗棂饰以各种艺术图形,在漆黑的宫室内点燃两支蜡烛。烛光闪烁摇曳,映照在宫顶和四壁上,顿时寝宫变成一个渺无边际的苍穹。 到达琥珀宫,这是一座土黄色城堡,有着比较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镜宫内是不允许进去的,有守卫看守,只能在外面拍照。
从这蜂巢一样的窗子中向外望去。
又见这样的窗子,里面的人可以看到外面,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
城堡的御居十分有趣,地面一层分隔成十二个房间各住一位王妃,建了十二道独立楼梯通往各妃子的房间,王妃的居室中间却由墙壁分隔不能互通,无法知道国王到哪位妃子的房间,吃醋争吵的话就要到中央广场去才可以,而国王则在二楼阳台一目了然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可爱的印度小朋友
从王宫出来的时候遇到了许多来“抢劫”游客的猴子。许多游客都留下了身上的食物,我留下了几块饼干。
在琥珀堡耗去了一个下午,下山了。
回程的时候又看到大象了,化妆的大象往往都是在印度的盛大节日中才会出现的。其实这次来印度我本以为可以赶上印度的胡里节,可我到达印度加尔各答的第二天旅馆的老板娘就告诉我胡里节刚刚结束,只能等明年了,没能亲自参加胡里节我一直觉得很遗憾,就差那么几天。
坐着tutu车回到斋普尔古城区
之前在斋普尔古城区闲逛的时候看到有很多卖印度的手工鞋子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些鞋子全部都是由印度工人纯手工一针一针缝制的,回到旅馆我又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当天晚上我就决定要在斋普尔买一些鞋子邮寄回家,回国之后在卖掉。
来自印度北拉贾斯坦邦斋普尔地区的骆驼皮纯手工鞋。
印度的工业经济北方相对来说要比南方发达一些,而手工鞋等手工制品要属北方的拉贾斯坦邦做的最好,而拉贾斯坦地区中手工鞋做的最好的就是斋普尔了。这座“粉色之城”对于做手工鞋的技术水平在印度算是首屈一指,从选料,熬制,裁剪,到缝制等一系列工序均由印度工人手工完成,精细程度虽不及流水线加工的的鞋子,但手工缝制的粗狂感和大线条更吸引我。
在斋普尔一共淘了大概有不到六十双,路上摆摊和在网上陆陆续续的卖了很多,现在还剩下五六双了貌似,都是一码一双。鞋子都是骆驼皮的,很柔软,穿着会比牛皮羊皮猪皮舒服,但是不能踩水,因为手工缝制,所以不防水。要是干了的花可以刷点油,豆油汽油什么的都可以,个人感觉经常刷油,颜色变深了好看。
这家店确实是我走了好多家店才最终选择这家店拿货的,一是店主老爷子看着没那么唯利是图,二是鞋子的款式质量对比之后还是觉得这的好。跑了三四趟,终于把所有的鞋子买下。
老爷子在理货
款式尺码都非常全。鞋子大多数为女士的,印度男人很少穿这样的传统鞋子了,所以男士的鞋子没那么多款式,也没有女款的鞋子好看。
这都是拖鞋款的
老爷子给我展示他的鞋子 哈哈 非常有意思的一位印度老大爷
跟大爷一起合张影
买完了鞋子回到旅馆,整理一下,准备第二天上午到斋普尔邮局把鞋子寄回国。
我住的旅馆离斋普尔邮局很近,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
填了表之后工作人员帮我称重,在斋普尔邮政总局折腾了一上午,
终于把鞋子邮了出去,光邮费就花了奖金四百人民币。工作人员告诉我大概二十天就可以收到货。
两个超级大的包裹,顺便说一下印度人的办事效率很低,光是打包这两个包裹就让我等了一个多小时。
在邮局顺道把之前写的明信片一并寄出。
我的朋友们,你们收到了吗?
华灯初上,斋普尔街景。
沙漠边陲的印度小镇
布什格尔
来布什格尔是临时决定的,因为之前也没有做攻略和明确想要去哪里,所以在匆忙之下就买了斋普尔到阿杰梅尔的火车票,然后到了阿杰梅尔出了火车站之后觉得阿杰梅尔没什么意思于是一路问到客车站,又直接座大巴来到了布什格尔。四月份的布什格尔没什么游客,非常安静的一个印度中部小镇。
布什格尔位于阿杰梅尔以西约15公里处,坐大巴大概二十分钟的盘山公路就到了,一座名曰蛇山的大山把两座城市隔开。这座蛇一样的山脉,不但从地理上分隔了两个原本相连的地方,也从宗教上分别给了它们定义:阿杰梅尔是精彩热闹的穆斯林世界,而一山之隔的布什格尔却是安静肃穆的印度教圣地。
从阿杰梅尔到布什格尔的车是过路车,会在离布什格尔小镇中心大概七八公里左右的山脚停下,然后就 只能做TUTU车了。满山的沙漠植物可以让我们感到,仿佛来到了沙漠边陲,车轮驶过扬沙漫天,公路两旁不时蹦出几只大猕猴。
我就是在这里下的车 只能座TUTU才能去镇上 离开了粉红之城斋普尔 继续往西南方向走 布什格尔的沙漠味道已经很浓了
布什格尔是印度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塔尔沙漠东部边缘上的一座小镇,是印度教四大朝圣地之一,它在拉贾斯坦邦的地位,可以媲美于恒河河滨的圣城瓦拉纳西。这个宁静的甚至有点懒洋洋的小镇,却曾经是前印度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梵文史诗《摩呵婆罗多》中要求信徒们一生中必须完成一次朝圣之旅:从布什格尔出发,顺时针穿越大陆直到阿拉哈巴德。在当今大多数地方还是蛮荒之地时,布什格尔就因为梵天而成为信徒心中的圣地。在印度教的传说中,创世大神梵天因法器莲花上的其中一片花瓣脱落,一时伤感落泪。在闭目的瞬间,大神的一滴眼泪跌落沙漠,化成了布什格尔圣湖,于是人们在湖边为梵天建造了印度唯一一座梵天神庙,引众生朝圣祭拜。正因为如此,这座古老恬静的小城,每年都吸引了许多虔诚的信徒来此地朝圣。
布什格尔在印度享有盛名,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印度教的朝圣地,还有一年一度的布什格尔骆驼集市,沙漠中的狂欢骆驼节。每年11月份,印度历8月的月圆之日,是印度教牧民举行宗教仪式的日子,虔诚的印度教徒们在节日期间从印度四面八方赶到布什格尔朝圣,沐浴祭拜,同时参加在这里举行为期一周的骆驼节。人们聚集到了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骆驼和牛马在这里交易,加上喧嚣的临时市场、拍卖叫卖、民间比赛运动、民俗舞蹈等,形成印度西部才有的热浪滚滚的拉贾斯坦嘉年华。
一进入布什格尔,给人予清新的感觉,这座印度教气氛很浓重的小镇,远离喧闹的城市喧嚣,交通也不是太方便,但依然阻挡不了对西方游客的巨大吸引力。整个小镇的街道围绕着圣湖,走完全镇的街道也不需要多少时间。
说实话,布什格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我到这儿也纯属偶然,但真的没想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安静的沙漠边陲小镇,既然来了,就用匆匆的脚步和浮躁的眼睛来感受这全印度唯一的梵天庙和沙漠圣湖吧。
如果你能把浮躁的心稍微沉淀一下,在这个小镇转上一圈,你会立刻喜欢上这个沙漠边缘的印度小镇。
走在布什格尔细长而不太宽阔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在印度难得的安静,远离了印度城市大街上的那种嘈杂与喧嚣,在这里牛羊和其他城市里一样悠闲自在,猫狗在马路上懒懒的晒着太阳。
安静的街道
又见神牛
这就是每年三月份胡里节用的植物染料
路边小店
这边的骆驼皮手工制品特多
手绘店
围绕布什格尔圣湖周围的是以浅蓝色为主调的建筑,沿着湖畔,人们修筑了浅蓝色的寺庙与高塔。去圣湖边的主要通道是在湖的两边,但实际上湖边有许多通道可以到达环湖街上,去圣湖边是有所禁忌的,除了被告知要脱鞋外,还要求不准拍照摄像。后来我都是站在湖边的高层餐厅上一边吃饭一边拍照。
一个没有太多旅行者的印度西南部小镇 让我对印度的感觉耳目一新 只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 若是十月末来就能赶上一年一度的骆驼集市了
在湖边沐浴的印度教信徒
睡午觉的狗
布什格尔是个环抱着一池圣水的小镇。沿着湖畔,人们修筑了浅蓝色的寺庙与塔楼建筑。沿湖铺设了连绵数百米的台阶,缓缓伸入碧绿清澈的水中,印度教徒在这里净身祈祷。
前面拍的这些湖,都是我站在湖边的一家餐厅顶楼拍的,在布什格尔的这些天,每天下午都来这家最高的露台餐厅吃东西,一边听着布什格尔湖对面印度教寺庙里婉转悠扬的印度教音乐一边编绳子,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在Sadar Bazaar这条布什格尔的主街上四处游走 看到街两旁的店铺清一色的圆形拱门 忽然觉得有点儿像陕北的窑洞 不对 这些拱门更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的“芝麻开门” 在看看店铺门口那些包着头巾的锡克教印度阿三们 这不就是四十大盗吗
按照箭头走,爬上楼梯,就是这家餐厅,老爷子原来在德里做过厨师,后来自己开了这家印度餐厅,味道确实确实不错。
布什格尔是非常值得一来的地方,有时间的话,在湖边住上几晚,聆听梵音,感受小镇的宁静是非常惬意的。布什格尔让我想起了越南岘港边上的会安古城。
慢悠悠的日子其实过得是很快的,每天在湖边的餐厅坐上一下午,要上一杯先榨果汁,编一下午的绳子,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提前买了回阿杰梅尔的汽车票,又在布什格尔的旅行社预定好了阿杰梅尔到乌布代尔的火车票。
离开布什格尔只有这种巴士,但是跟我来的时候做的大巴完全不一样,这次明显是公交车,慢慢载了一车印度人,各种混合的味道让我痛不欲生,真的要把我挤死了,还要忍受着整整一车人盯着我看的目光,真的是囧到家。
再见,美丽的布什格尔~!
从阿杰梅尔到乌布代尔坐火车貌似不太远,具体我也忘了多久,不过我记得我到达乌布代尔时候已经是夜里。
终于有阿三困得不行了,直接爬上行李架睡着了.....
白色之城 乌布代尔
LP评价这里说他是印度最小资最浪漫的城市,在印度旅行的第若干天,印度旅行的第九站,我来到了印度的白色之城——乌布代尔。
乌布代尔于1565年由马哈拉纳乌代辛格所建,当年辛格决定建造一所坚固的城市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在一次打猎中发现一只白兔子,当箭镞在射中它的一刹那,一道白光从兔子身上腾起,附近竟然出现一个翡翠湖泊,辛格走到湖边那里有一个圣人闭目打坐,慢慢睁开眼对他说,国王陛下这里最适合建造城市,如果你在这里建造城市你的后代将永远统治下去,第二天辛格就开始在此处动工营造王宫。当地居民认为白兔闪出的白光是吉祥的象征,便把房屋都涂成的白色,希望能借此庇佑自已的生活。当然,传说归于传说,但却是造就了今天的白色之城。
在斋普尔的时候跟一个印度人聊天,那印度人告诉我在印度凡是城市后缀名有“尔”之类的都表示这里有宫殿,果不其然,乌布代尔也是一样。
有人说这里是流淌的人间梦境,这里有浓重的印度味道,有古老的欧洲味道,有蔚蓝的地中海的味道,有最爱的皖南味道,有熟悉的山城重庆的味道。当然,我没去过欧洲也没看到地中海,但我想,都美到这份上了应该查不到哪里去吧。
乌布代尔又号称“白城”,因为城市宫殿就是纯白色的,蓝蓝的天,白白的墙,再加上一湾皮丘拉湖水,安静怡然,有那么一刹那,真的会觉得自己仿佛身处欧洲。
城市宫殿承接全球的婚礼,我去的那天,好多人正忙着撑起白色的蛋糕型阳伞,应该将有一场大型婚礼举行,据说在这办一场婚礼大概需要12万人民币左右。
小巷子里的乐器店
不知道门上挂的一排树叶是什么意思
乌布代尔这座城市在印度相对来说还是很安静的,没有那么多嘈杂和喧嚣,又没有那么浓重的宗教气息,在这里你能做的就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确实非常像一块奶油蛋糕~
在印度看到了好几次这种鸟,求能人科普一下
生命就像一场盛大的旅行,终点是人所共知。在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却无从拥有,行囊里收获的不是物质的负累而是精神的愉悦,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不要让过去和未来占据你的思想,每一刻都是非常时刻,不要对生活习以为常。
让人过目不忘的城市宫殿
在河边洗澡洗衣服的阿三们
它位于皮丘拉湖的中央,看起来像蛋糕一样的宫殿,是无数人神往的地方,巧妙衔接的异域长廊、皇室华美的宫殿、精巧盛大的花园和绝无重复的屋宇。
下面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布代尔湖宫酒店了。
湖宫酒店位于皮丘湖的中央,四面环水,以前是乌布的夏宫,现在也跟城市宫殿一样改为顶尖级酒店,大概一晚三四千美刀,而且还需要预定。
在湖边阅读的印度老者
放眼望去 一片一片的白色啊
就是这种鸟 叫声很好听
乌布代尔湖边的墙画,这里的墙画和北方瓦拉纳西有很大的区别,已经有点沙漠的影子了。
湖边涂鸦和玩水的孩子
等待日落
晚上湖边有很多海鸥
坐在皮丘拉湖边,欣赏着眼前的蔚蓝,其实并不会想太多,但还是会有为之一振的感觉,关于对现在的肯定以及对于未来的信心,其实生活需要这样的信念,时不时的需要一些波澜和激情。
印度人的生活跟中国比起来大多数是很慵懒的,比如经常晚上八点就关门的餐厅和商店,很多时候晚上饿了都没有地方吃东西。
在餐厅顶楼
夜幕下的乌布代尔
余阳灯火黯西山 三五霓虹河上还 碧空鹰影望不尽 晚风已过桥下关 写得可还行?
来印度一个多月了 每天吃饭上顿咖喱下顿咖喱 早上一睁眼呼吸的第一口新鲜空气是咖喱味的 现在连打嗝放屁都是咖喱味 到了乌代布尔的第二天实在是不想吃咖喱了 于是买了食材借guesthouse的厨房一用 焖了大米饭 炒了青椒土豆片和卷心菜 时隔两个多月之后我终于又吃上了中国菜 啥也不说了 全是眼泪
在湖边等待落日。远处的山峦渐渐模糊,隐于一片橙色的温暖之中,船篷上两只鸽子都卿卿我我,真的很应“浪漫”的景,湖水波光鳞鳞,阳光把一切都染成了红色、金色,慢慢隐去,天空的云复又变成粉色,淡蓝色,直至完全黑暗。
乌布代尔就是印度的威尼斯,这里的景点多的数不完,但若想真正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那么就找间湖边的小房子,爬上屋顶,看看皮丘拉湖中的“大蛋糕”,听听印度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时拍打衣服的节奏,感受下日光在水面的变化,享受这时间流逝的过程吧
在湖边闲逛的时候拖鞋突然坏掉了,这双拖鞋还是一个多月之前刚到印度加尔各答时在加尔各答最大的超市里买的,300卢比,没想到这么快就坏了,害的我光着脚走回了旅馆。换了鞋之后上街买拖鞋,可是居然连卖拖鞋的店都没有,最后没办法我回去用编绳子的蜡线吧坏的地方缝上了,继续穿......
皮丘拉湖便的小桥
吃完饭编会绳子
印度的象神都是这么Q
昨天乌代布尔下了冰雹,之后又开始下雨,今天还是阴天,不知为何街上的店铺也都没开门,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待在房间里一边编绳子一边看电影了
又碰上了结婚的,但是在晚上结婚,不知道是不是二婚.....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通过观看一场印度婚礼,我明白了有时候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不一定是唐僧,也很有可能是印度阿三
PS:印度女人跳舞真美
随着这场婚礼的结束,我度过了在乌布代尔的最后一页。明天我将前往依旧美丽的蓝色之城焦特布尔。
在乌布代尔完成的新作品,黑曜石项链,现在看看以前编的东西感觉好简单
TUTU车司机带我到乌布代尔的汽车站,实际上就是几家旅行社扎堆的地方,发车的地方就在这里发,很遗憾的是因为我起床晚了没有赶上下午两点的大巴,问了其他几家旅行社都说今天没有车了,但是我又是在不想在等一天,于是跟旅行社老板墨迹了半天,老板答应帮我联系他一个朋友的车,看今天有没有去焦特布尔的大巴。
没赶上车的那种郁闷感只有没赶上车的人才能感同身受,特别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的话会更觉得郁闷。
等车
我在旅行社等到了下午四点,车终于来了。终于顺利的登上了前往焦特布尔的大巴车,再见,美丽的乌布代尔~!
蓝色之城 焦特布尔
蓝色之城焦特布尔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佐德普尔”。焦特布尔位于拉贾斯坦邦西部,在塔尔大沙漠的边缘。这里是拉贾斯坦邦的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中最主要的建筑是一座极其宏伟的城堡 -- 梅兰加尔古堡(Meherangarh)。它伫立于市中心的一座陡峭山峰的顶端,从这里眺望,你可以清楚地看见旧城区和新城区的交汇处。从旧城区的这些蓝色建筑上远望,是拉贾斯坦最壮观的景色之一。
至于平地上,在旧城区宛如一团乱麻似的道路上闲逛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整个旧城区由一道10公里长的城墙环绕,这道城墙的建筑时期较之城市本身约晚一个世纪,进出需要经过八道门。在这些迷宫一样的街道里漫步,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拉起普特人的首领拉索勒斯在1459年建立了焦特布尔城。他的子孙不仅统治着整个焦特布尔,还有其他拉起普特的土地。拉索勒斯的王国曾一度被称为"麻沃"- 死亡之地。焦特布尔一年一度的麻沃节都会以歌舞的形式来纪念拉贾斯坦邦历史上的英雄。
焦特布尔位于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再向西约300公里的地方,在无边无际的塔尔大沙漠的入口。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一片蓝色的城市海洋,这座蓝色的城市与“粉色之城”斋浦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达焦特布尔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按照LP的推荐看了几家家庭旅馆,价格全部翻了三四翻,这里离沙漠已经很近了,再加上5月是旱季,所以焦特布尔异常的炎热,TUTU车司机带我走了好几家旅馆,价格全都在一千卢比以上,我还是觉得贵,这时已经很晚了,夜里十一点多的街上已经没有多少人了,但我又不想花太多钱,于是继续自己找旅馆,天气太热我走的口干舌燥,于是在路边的小卖店买了瓶水喝,顺便问下老板认不认识开旅馆的,没想到老板还真的认识,说罢,他便把在门口玩耍的一个印度少年喊了过来让他带我去。走了5分钟,已经走到了没有一丝光亮的小巷子里,他说马上就到了,我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于是抓紧了吉他,要是真的发生意外就只能牺牲我的吉他了,毕竟手里不能没家伙。
到了,印度少年跟我说,我回过神来一看,这是一个刚建好的大房子,老板很热情,老板是要开旅馆的,但是还没开始营业,院子里还没装修好,不过也可以住,看了下房间,设施简单但很干净,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因为还没开业,就350卢比一晚,成交。
焦特布尔的第一晚热的我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退房后,我叫了tutu车,按照LP上的地图,找到了这家蓝的都快让我醉掉的cozy house。真的很喜欢这家旅馆,包括写拉贾斯坦邦LP的作者之一也住在了这家旅馆。
在cozy house 发现了一本中国书籍~
cozy house 是名副其实的蓝色旅馆,从一进门就是满屋满院的蓝色,给人感觉十分清凉。
旅馆二楼的蓝色阳台同时也是一个餐厅,在这可以一边吃着美味的印度餐一边欣赏对面的梅兰加尔古堡。
二楼的餐厅,对面墙上画着两把叉子的是厨房~
连楼梯和栏杆都被刷成了蓝色
这就是LP《德里,阿格拉与拉贾斯坦邦》的作者之一合影的那面墙,墙上画的就是印度教的湿婆神
我应景的穿了海魂衫,依旧穿着我自己缝好的拖鞋....
焦特布尔的标志性建筑是梅兰加尔古堡,一座建立在山脊上的巨大城堡,精致而美丽。古堡下方是游客聚集区,旅店云集。
从cozy house步行10分钟便可以走到古堡的大门,门票400卢比,但是不只是走了狗屎运还是天上掉馅饼,总之这一路我到了那里哪里就免门票.....
这个小孩儿跟着我走了好久,终于忍不住跟我搭话让我拍照
可爱的印度小朋友,他们拍完了照片并没有向我要钱
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古堡上方成群的鹰在盘旋
梅兰加尔城堡,即便在城堡林立的拉贾斯坦邦也是最雄伟壮丽的,无论你身处焦特布尔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它。在过去的500多年里,每天的第一缕曙光,将黑暗中的城堡照亮,同时唤醒沉睡的人们,而那些自称流着太阳血液的历代王公才是城堡真正的主人。
在梅兰加尔古堡中漫步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情。
到了晚上,灯光照耀下到了晚上,灯光照耀下的古堡别具风味,和日光下的感觉很不一样。
梅兰加尔古堡里有个博物馆,也是古堡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个城堡至今仍由焦特布尔的王公经营,这位昔日土帮主如今另居它处,城堡里只剩下他在解说词中伤感地叹息只有魂牵梦绕的more-run-ga才是他永远真正的家。
博物馆里展览了不少冷兵器,刀身剑身的样子五花八门,不光是手柄漂亮,看来不是吃素的。
爬上了梅兰加尔古堡宽阔的城墙上,站在大炮旁边俯瞰整个蓝色的焦特布尔城。
一片蓝色的老城区
据说城堡建设之初,山上唯一居民是个叫Cheeria Nathji的独居修道士。修道士对被迫迁移十分不满,就下了一道咒语,他诅咒梅兰加尔城堡以后永远会缺水,这是一道十分恶毒的咒语。即使后来国王在城堡里为这个修道士修建了一栋房子,并在修道士修行的山洞附近修建了一座庙宇,以安抚修道士,但努力并没有完全奏效。 后来,一个祭司指点国王,说如果能够在城堡的地基里掩埋一个活人,就可以破解修道士的咒语。当时一个叫Rajiya的贱民,自愿被活埋以免除城堡的灾难,所以 Rajiya成了英雄,至今当地的村民会经常来拜祭他。城墙上有纪念他的碑文,但是我没有找到,也没看到。
梅兰加尔古堡的最高处建有大炮台,十几门大炮护卫着这座拥有数百年起伏历史的蓝色城市。从这里向市区眺望,发现蓝城的称谓要比粉城名副其实得多。那满目的蓝色世界,在午后阳光的辉映下,甚至还有点晃眼。
关于焦特布尔“蓝色之城”的名字有两个来历:印度传统文化中存在种姓体制,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为了突显出自己高贵的身份把自己居住的房屋涂成蓝色。后来,一些非婆罗门种姓家庭也开始把自己的房屋涂成蓝色,虽然印度宪法早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人们争相把自己房子涂成蓝色的风俗让焦特布尔成为了“蓝色之城”。
焦特布尔的蓝最早是从菘蓝叶中提取得,并风靡于古希腊,埃及和印度。除了上面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就是人们自古就认为穿蓝衣服能辟邪,因为蓝色是天堂的颜色,而邪恶力量对此比较避忌。蓝色还能保护人们不会受到邪恶的蛊惑。
站在梅兰格尔古堡顶端眺望全城,目光所及之处的那一片片蓝色 更是把我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嵌在了对蓝色的认知中。
梅兰加尔古堡位于焦特布尔老城区,是1459年久德哈王公建造的。屹立于大约125米高的巨崖之上,古堡建筑采用坚硬的黄色砂岩,周围环绕有护城墙。梅兰加尔古堡拥有七道城门,是由不同的王公建造于不同时期。站在城堡上方,可以眺望焦特布尔老城景观。梅兰加尔这个名字来自梵语,Mehran音同Mihir,是太阳的意思,Garh是城堡,所以梅兰加尔又称太阳城堡。
来古堡游览的当地人
话说印度女人真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穿纱丽啊
在看中国 真的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崇洋媚外
印度版F4
印度人的眼睛都是牛眼睛一样大
古堡中有许多燕窝
古堡中一些门旁边的墙上有很多红手印,这起源于拉普特人的寡妇殉焚风俗。每次战役结束,如果丈夫战死,他们的妻子要遵循寡妇殉焚风俗:亡夫火化的当天,妻子沐浴香薰,盛妆华服,将手蘸满红色染料,印在墙上,代表着忠贞,爱情和勇敢。之后坐在由鲜花装点的轿子里游遍全城,在市民的欢呼和簇拥下,到达置放亡夫遗体和泼油柴草的焚化台,在僧侣和民众的诵经声中,让熊熊大火将自己焚烧。仅在1815年至1825年,该类事件就有6000多起。今天,这一切虽然都随风飘去,但那历历在目的血手印,却让人永远难忘。
抬头望着那些层层叠叠的屋檐,有着夸张下垂弧线的窗沿,梅兰加尔古堡的每一处都可以在那些我目光所及的地方雀跃。
当年,拉吉普特部落中一支叫Rothores的建立了焦特布尔城邦,也统治着周边的一些地区。处于重要商道上的焦特布尔主要以几样商品获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鸦片。拉吉普特人以骁勇善战闻名,简直就是职业军事人员。上战场之前的誓师大会不是高唱“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而是一人一碗鸦片水,然后战士们就晕晕乎乎,英勇杀人去了。这里有个风俗,就是用鸦片水款待客人。不过我去焦特布尔时候,当地人已经不这样做了。
墙上的古老壁画诉说着古堡的沧桑与变迁。
在印度逛了这么多城堡,可以说梅兰加尔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座了。
下山的时候站在山腰处依然可以望见老城区的片片蓝色~
大气浑厚又不失精致气息
除了城门就下山了
下山时一直跟着我的印度小朋友~
焦特布尔有着狭长的胡同,胡同两侧是无尽的店铺,看着店铺里坐着的印度人,腿上摊着巨大的账本,人的心里会升起一种对在纸张上书写的已经有点陌生的亲切感。手工,可以保留一切为人所有的温情的味道,过去的时光,这是印度的可爱之处。
下面这几张都是手机拍的了
印度的穆斯林还是很多的,经常能看见裹着一身黑色的伊斯兰。
哈哈 不要脸的上一张自拍。
明天中午我将做大巴前往印度最西边的沙漠城市金色之城-- 杰伊瑟尔梅尔,焦特布尔就到这里吧。
沙漠中的金色之城
杰伊瑟尔梅尔
杰伊瑟尔梅尔原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堡,公元1156年,这座城堡由当地巴特提家族王公杰伊瑟尔(RawalJaisal)在特瑞库塔山上建造。在那之后,人们又围绕这座城堡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座城市杰伊瑟尔梅尔。
作为印度通往埃及和欧洲的贸易中转城市,杰伊瑟尔梅尔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兴盛。但遗憾的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丧失了交通枢纽地位的杰伊瑟尔梅尔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在公元1295-1315年间,这里曾遭到莫卧儿帝国的残酷侵略和洗劫。在那场长达7年的保卫战中,住在城堡中的巴特提军队最终没能抵抗住敌人的猛烈进攻。当年,就在一决胜负的最后一晚,巴特提人举行了自己独有的战斗仪式在皇后和公主们的带领下,全体城中妇女穿上最漂亮的纱丽,戴上最金贵的首饰,并用玫瑰水梳理秀发,喷上香水,然后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扑向火堆,在鼓声和圣歌中自焚;男人们则穿上藏红色的战袍,冲出城门与敌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如今,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变成了一座仅有6万多居民的小城镇。
杰伊瑟尔梅尔位于拉贾斯坦邦的塔尔大沙漠边缘,距巴基斯坦100公里,距离拉贾斯坦邦第二大城市焦特布尔280公里,车程五六个小时左右。这里也是吉普赛和印度游吟歌舞者的故乡,也保存了北印度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主要以宗教节庆歌谣、游吟诗人的叙事曲和当地的卡塔克舞蹈著称。
杰伊瑟尔梅尔是古印度通往境外的贸易地,现因临近巴基斯坦,所以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大部分建筑均采用金黄色的岩石雕刻而成,每到日落,在夕阳的照耀下,整个城市一片金黄色。因杰伊瑟尔梅尔又有“金色之城”的美誉。 人们相信,杰伊瑟尔梅尔原是天上的宫殿,只因了魔法师的咒语,一夜之间,被移到了荒凉的塔尔沙漠腹地,这个故事已经记载在《一千零一夜》里。
在逛梅兰加尔古堡之前就预定好了前往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的大巴车票,忘记了多少钱,车程大概六七个小时左右。
我已经有点忘记了焦特布尔汽车站的样子,只记得一片破旧,一些破旧的大巴进进出出,我在汽车站的大门口下了tutu车,一个旅行者都没有,拿着车票四处问是哪辆大巴,最后终于上了车。想到自己在这个季节来沙漠之城,对自己也是无语了。
还没到沙漠之城,我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沙漠气候,干,渴,热,闷,在车上的一路真的让我没有什么精力担心住宿啊吃饭啊什么的,我只想赶快到达目的地好好的休息,沙漠气候真的是太干燥了,让人心浮气躁。
在焦特布尔汽车站上大巴的时候,有个印度的年轻人过来跟我搭讪,问我是否预定了杰伊瑟尔梅尔的酒店,如果没有预定,那么他可以带我去他朋友的酒店,我当时说到了再看,但是他过了会儿又来问了我一遍,还拿了一张酒店的宣传画册给我看,说就是这个酒店,看照片感觉很不错,相当于国内三星的小宾馆,于是问他多少钱,他说150卢比,我听了之后就惊了,150卢比也就是人民币15块钱,真的是太便宜了,我怕自己听错,于是又问了一遍,他很确定的又告诉了我一遍,就是150印度卢比,我心想不会有什么猫腻吧,毕竟这里是印度,来印度之后的每一天里我都用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跟那些想方设法赚我钱的阿三们作斗争,所有有这等好事送上门来我不由得提高了警惕,于是我跟他说等到了看一看房间在决定是否入住。
汽车抵达杰伊瑟尔梅尔汽车站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跟着那个年轻人一起坐着TUTU直奔酒店。
果然跟照片中的一样,但是为什么这样便宜呢?
后来我在跟他聊天中得知,每年的3月下旬开始到七月八月是印度最炎热的旱季,而拉贾斯坦邦西部也就是焦特布尔往西是典型的沙漠气候,非常的炎热,每年的旱季里来沙漠之城的游客都寥寥无几,好多当地酒店宾馆的老板会在淡季直接把酒店转租出去,然后去忙别的事,而花了很少的钱租下酒店的人直接就把价格订的非常低来吸引游客入住,淡季和旺季的价格往往会差上十倍到十五倍。
先传几张手机拍的
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阿三们确实是这么坐车得。
我住的酒店房间在二楼,从房间的窗户直接就能看到杰伊瑟尔梅尔古堡
酒店门前的花园
来到了印度之后,淡季炎热的天气让我每天都变得食欲不振,经常是以水果果腹,香蕉和西瓜必不可少。
在杰伊瑟尔梅尔那一个多星期我每天都来这位大哥这里买西瓜。
沙漠之城没有轿车,全都是吉普
当地的市场有很多卖这种陶罐土罐的地方
这个就是我住的15元人民币一晚的酒店了 哈哈
酒店的走廊
没想到这里也有这样的摩托~
在北印的三个月,见到过最多的国产手机广告就是OPPO 和金立,而且大都是印度的小城市,中国手机在印度的许多小城市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第二天准备去逛一逛杰伊瑟尔梅尔古堡。
我住的酒店离古堡步行大概要十几分钟,要走上一小会儿。
这是最市井的印度平民家庭,门口和墙上全都被画上了印度教的墙画和图案。
条条小巷通古堡
眼光所触及的每一处都是金黄色
杰伊瑟尔梅尔到处都是金黄色沙石雕刻的建筑物 四周充斥着各种金黄色 来到了这座沙漠中的金色之城仿佛踏入了一个骑士般的领土
杰伊瑟尔梅尔古堡
进了城堡的大门,一左一右两家小店,主要卖一些骆驼皮的手工制品
杰伊瑟尔梅尔古堡像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贫瘠而荒凉的塔尔大沙漠腹地像海市蜃楼般孤傲的屹立着 这座金黄色的古堡也是全印度唯一一座还有印度居民居住的古堡
杰伊瑟尔梅尔城堡从里到外,城堡共筑有三道城门,每道城门都由坚实的巨石砌成。建造者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特意将这三道城门设计成了一道比一道窄的格局。这其中,第三道城门最小,但也最厚,它的通道十分狭长,主要用来在紧要关头抵御侵略军的重型武器和战象的进入。
每进入一道城门后,就有一个广场。
Haveli是城中富人的豪宅,以密集繁复的石雕闻名,比较出名的有三个。patwan-ki-haveli, nathmal-ki-haveli , salim singh-ki-haveli,其中patwan是公认的最漂亮的,“Patwon-ki-Haveli,建于1805-1860年间,这栋五层楼高的建筑,是三座豪宅中最大的一座.由耆那教徒Patwa家族和他五位兄弟所营建.外墙的雕刻精美外,最精采的是利用借景的方式,建筑跨过巷道将公共的街道,变成如同自家的内院般。在面对巷道内部部分的建筑,大量采用阳台Jharokas,造型优美之至,成为拉贾斯坦最上镜头的建筑”。
在陆路商贸线为主的年代,载满香料、珠宝等商品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带来滚滚财源。富裕的商人在城中修建了许多无比华丽的官邸,把坚硬的黄砂岩精雕细刻成精美的居所。就连最普通的民众也请来技艺精湛的石匠,把坚硬的黄砂岩精雕细刻成精美的居所。虽然今天的建筑很少有人再花如此力气,但古老的城市风貌至今仍得以延续。
这些漂亮的民居被称作哈维利,多数免费开放,商人们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如果你不是想专门研究哈维力的话,在外边看看就够了。没必要花几百卢比的门票,相比外边精致的浮雕,里面实在没什么心意。
杰伊瑟尔梅尔古堡现在依然有很多印度人居住,小巷子里有餐厅,有商店,有服装店,有旅行社还有许多小旅馆。
淡季的古堡里没有游客
漂亮的门
狗还在闻
在杰伊瑟尔梅尔古堡几乎看不到殖民色彩的文化,只有浓郁的中世纪情调,镂空和弧形的技巧经常出现在宫殿寺院甚至村落民居,本土印度教的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印度西部特有的缤纷又充满宗教的色彩。
小小的海娜纹身店
对于印度拉贾斯坦邦最西边的小城市杰伊瑟尔梅尔而言,上帝将它抛进了一望无垠的塔尔大沙漠深处,也是印度通往中亚贸易的主要骆驼商路。金色的城堡原是拉瓦贾萨的王宫,王宫的窗户都修成了镂空,王妃们站在窗口可以窥视世界,可外界却无法看到窗户后隐藏的美丽。或许某扇窗前就曾经留下过某位王妃在矗窗远眺时的脚印与叹息。
站在古堡之巅远眺
金黄一片
不管是眼前还是远离市区,除了少数的绿色全部都是金黄
图片看起来有些像积木~
城墙上的大炮,跟焦特布尔的梅兰加尔古堡上的大炮比起来这门大炮确实不怎么漂亮
远处的村落
热的不爱动的狗,直接躺在路边的TUTU车里午睡
金色古堡
下面接着传手机拍的
杰伊瑟尔梅尔古堡漫步 每个角落都是金黄色 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浓浓的沙漠风情
斑驳的铁质城门
淡季的古堡里很安静,没什么游客
路边的小店
老板见了游客一个劲儿的喊,哈哈,在不开张就倒闭啦
在古堡中的旅店问了下沙漠旅行的价格
很多游客拍的照片
古堡中卖布料的店,老板不知干嘛去了
四臂象神
两头牛联合挡住了我的去路 前无通路后无归途 而且后面那头
不停的舔前面一头牛的屁股 把我困在原地 不得以喊了阿三帮忙拿
棍子把牛赶走
这头牛一直挡着我的路,因为路太窄,所以我也一直没法超过它
在印度牛就是爷,就是神,就是祖宗,你要是敢对牛有大不敬,那就等着阿三们扎堆儿谴责你吧。在杰伊瑟尔梅尔古堡里偶遇几头“神牛”让我不得不提一下,此牛挡住了我的去路,屁股对着我,尿了一泡时间特别长的尿,尿的很突然,让我猝不及防,又黄又骚的牛尿嘣到了我腿上,几里之外就能闻到
又一只在城堡上熟睡的狗
漂亮可爱的印度小萝莉
见我给她拍照便不好意思
本来想在古堡里吃个晚饭,但看了下大多数餐厅都关门了,没关门的又贵又不能看日落,于是放弃了
餐厅楼上的盆景,旱得已经要死了
要日落了
又是这条狗
我经常去的一家餐厅,墙上挂着湿婆神和她的坐骑神牛
远看以为是胶印的 走进看才发现是手绘得 如此“粗糙”的印度居然也有如此细活产物 实属不易
这里的口香糖
回酒店路上碰到的两个小朋友
眼睛真的像牛一样大
沙漠之城的核心卖点便是塔尔大沙漠的骑骆驼,英文叫camel safari。
来杰伊瑟尔梅尔旅行很少有人不进行一场骆驼旅行的,和国内骑几个小时就动辄上百块的费用相比,这里中午出发,当天往返的骆驼旅行的费用大概在700到800印度卢比左右,包括向导,过夜、吃饭、骆驼、吉普车、水。也许是为了鼓励游客进行一天或更长时间的沙漠旅行,下午出发晚上在沙漠过夜到第二天中午之前返回的价格是1100到1200卢比左右。
看了LP上的介绍,传统的骆驼旅行包括山姆沙丘和库里村两条线路。选择旅行社时一定要货比三家。一般的行程是用吉普车把游客拉到远离市区的沙漠边缘出发点,然后骑着骆驼到沙漠深处腹地,再扎营看夕阳过夜。
大多数旅行社或者酒店基本上主要有两条路线选择,一条是游客云集的路线,另一条是人迹罕至的路线。
一组沙漠中的水晶球
甜的腻人的零食
沙漠之城的腰果炒饭做的不错哦
市区里的骆驼 ,这里没有马车,只有骆驼车
还有牛
这几张照片完全是为了测试一个软件 哈哈 换了手机就忘记了软件名字
沙漠
印度的沙漠果然要比温带的沙漠更热更干
逛完了杰伊瑟尔梅尔古堡,我计划找一家旅行社报个沙漠旅行的团。在老城区逛了一圈又一圈,也去了LP介绍的旅行社,但全部都是关门,后来问了旅馆的老板,老板说因为现在是旱季的原因,旅游的淡季 没有什么游客来这里,所以大多数旅行社都选择暂时关门,等过了八九月,游客多了,旅行社才会继续营业。我心想我又不能等到八九月啊,老板看我陷入沉思便说他可以帮我联系向导和骆驼安排我的沙漠旅行,但是价格有些高,我说考虑一下。
我觉得老板给我的价格很高,于是继续在街上找旅行社问价格,但大多数旅行社依然是大门紧锁。就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大爷正在用钥匙开一家旅行社的门,于是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冲了过去。
大爷说他是回店里来取东西的,现在是淡季,跟其他大多数旅行社一样白天都是关门,只有白天忙完了自己的事儿下午的时候才过来看看,大概开门一个小时就又关门了,听大爷这么说我觉得我真的足够幸运。
跟大爷打听了沙漠旅行两天一夜的价格,果然比旅馆老板报的价格要便宜近一倍,于是我当下就预定了第二天下午出发的沙漠旅行,只有我自己还有向导和向导的小儿子。
次日下午我来到了旅行社,过了一会儿以为印度大爷开着一辆印度产的吉普车来接我,要把我送到塔尔大沙漠的边缘,也就是沙漠之行的出发地点。
路边的村子
野骆驼
开车的大爷貌似遇到了熟人
沙漠之行的出发地点离杰伊瑟尔梅尔古堡有四十公里,在塔尔大沙漠的边缘地区,骆驼在出发点等我们,驱车前往,四周全是荒漠。我问司机大爷一匹骆驼要多少钱,我想买一匹骆驼然后骑着横穿塔尔大沙漠,大爷立刻说骆驼很贵,还不如买台四驱越野车,说完用手拍了拍自己的方向盘,说“这车是印度产得”,然后自豪的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野生的骆驼
大爷开着吉普车把我带到了离城市大概40km远的沙漠公路旁,然后站在路边等待骆驼出现。大概二十分钟分钟左右,一个大概30岁左右,肤色黝黑却又瘦小的印度男子牵着两匹骆驼朝我们走来。
骑着骆驼向沙漠腹地行进
塔尔大沙漠
沙漠中的植物
骆驼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吃 它也是挑食的
比如这种它就不吃
一片片沙丘
抵达杰伊瑟尔梅尔我真的没想到沙漠会炎热到如此程度。骑着骆驼顶着40多度的烈日在沙漠中走了半天,终于到了宿营的地点,翻身从骆驼上跳到地面那一刻,脚底真的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炙热,地表温度让我本来就因为干燥气候引起的脚裂更加疼痛难忍,只能等日落了
我只想在这撒点也~
爬上沙丘拍日落
骑骆驼比骑马轻松很,坐的更稳更高,视野更开阔,最主要是屁股会比骑在马背上更舒服。前往宿营地点的路上一共骑了两个小时,很轻松,导游Alair一路捡了许多干枯树枝,就地取材,到了宿营地点立刻煮了最具印度风味的当地人最爱喝的奶茶Chai,感觉很不错
沙漠中昼夜温差特别大 白天地表温度可以分分钟烫熟个鸡蛋,但是到了夜里却很冷,要盖被子,植物上都结满了露珠。
这骆驼真的超萌
第一次见到骆驼的尾巴是这个样子 一种蜈蚣的感觉……
这种植物的根茎里是像牛奶一样的液体 骆驼就是不吃这种植物
塔尔大沙漠里白天的热是难以想象的,尽管还隔着一层鞋底,但因干燥气候而导致脚裂的脚底还是火辣辣的疼。沙漠中荒无人烟,日落后会有一种沙漠中的甲壳虫到处乱跑,可能偶尔还会碰到只野狗什么的。导游Alair给他儿子打电话,让他过来喂骆驼,明天一早日出之前再把骆驼牵回来接我们,之后他就去找可以生火做饭的干柴去了,而我则在宿营地附近的沙丘拍起了照片。
多吃点
煮茶
alair刷盘子是用沙漠中的沙子刷的,然后我就惊了。
趁着日落自拍两张
晚饭是没有油的薄饼 还有土豆咖喱茄子青菜炖在一起的炖菜 用饼沾着吃
alair的小儿子在日落前吧骆驼牵走了,要牵回去喂,然后明天早上再牵着骆驼回来接我们。他走的时候用蹩脚的英语说:“One photo,ok?” 我说你走吧,明早别忘了回来看照片
美丽的沙漠日落
晚餐
水也是从沙漠之外被骆驼驼进来的
日落之后沙漠中的温度也瞬间降了下来,Alair说白天四十多度夜里只有几度,沙漠中仅有的植物上也会沾满了露水,一边说着一边麻利的升起了火,先煮好茶后又开始做菜:咖喱加上各种青菜。看着挺像东北的乱炖。我说Alair我给你拍张照吧,他立刻紧张起来,然后很不自然的露出了他那两颗标志性的兔牙。
我的床就是从这个小草屋里拖出来的
和面烙饼
第一次在沙漠中过夜,漫天星光,流星无数,天空为被,大地为床,方式虽然原始,但杰伊瑟尔梅尔的沙漠之旅真的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旅行体验。导游Alair也是烹饪美食的一把好手,一边听他唱着婉转悠扬而又古老的印度歌谣一边坐在柔软的沙子上看一场万籁俱静的沙漠日落,虽然对美景从眼前一点点消逝掉有点不舍,但不必难过 ,因为明天太阳还会重新升起,不是麽
美丽的塔尔大沙漠日落之后 清澈的夜空中立刻漫天星光 感觉近在咫尺 仿佛整个星空都是自己的
没有三脚架,只能手端了。沙漠中的夜空真的挺美的
凌晨的时候被子有点潮,于是索性睁眼等待日出,导游Alair还在熟睡,东方地平线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月亮还没离开,此时的塔尔大沙漠万籁俱静,空中偶尔传来两声乌鸦叫,从日月同辉的时刻开始,沙漠也从午夜的寒冷中慢慢苏醒过来,大地开始回暖,等我拍完日出回来时导游Alair已经做好了早餐,塔尔大沙漠的日出真的像画一样 。
来之前我心想终于可以在沙漠里搭帐篷了,还跟导游说扎帐篷的时候一定要选个好地点,这样才可以在夜里欣赏美丽的银河和星空。可到了宿营地点时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帐篷,就是一张简易的木头
床和一床厚厚的棉被,还有远处的一只可怜巴巴的小野狗。
这是我的床,还有一床破被子,早上醒来胸口一枚屎壳郎,床头趴着一条小野狗。
在见到印度的骆驼之前我以为所有的骆驼全都像新疆的骆驼一样,长长的毛和厚厚的脚掌。在距杰伊瑟尔梅尔古城三十公里的出发地见到我的导游Alair时,他已经牵着两匹长得超Q的骆驼在等我了,我完全被这两匹骆驼吸引了,Alair问我“你要骑哪匹?” 我指着驼峰上披着小斗篷又长着长睫毛得小骆驼说:“就是它了!”Alair说:“好,待会小心你的屁股。” 之后骑着骆驼向塔尔沙漠深处行进时我才明白Alair的意思: 我骑得这匹骆驼才5岁,还是个小孩,特别喜欢跑,而且骆驼跑起来是顺拐得,真的要把我的屁股颠成两半了。
沙漠日出
导游Alair的侄子是个拘谨的少年,每次与我目光接触的时候他都会很紧张,可一旦牵起骆驼,他就能立刻变得游刃有余。我说“帅哥,我给你拍些帅气的照片吧!”他不好意思了一会儿之后,走过来腼腆的跟我点了点头。
一大早便起来滚粪球的屎壳郎
接下来传几张自己的照片
没骑过骆驼的人第一次骑骆驼是很容易摔到的。根据骆驼的姿势调整自己的重心,不要怕摔就行了。
至此,我在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的旅途就此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我将向西北方向的比卡内尔,那里有神秘的老鼠神庙在等着我。
比卡内尔 代什诺盖
毫无疑问我来比卡内尔就是为了老鼠神庙。
对于比卡内尔除了老鼠神庙其他我一无所知,看LP的介绍这里也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景点。
从杰伊瑟尔梅尔座火车直达比卡内尔,火车在沙漠中匀速前行,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让火车车厢内的温度一直居高不下,而伴随着车窗外刮来的热乎乎的风,车厢内没有人的座位上全被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沙。
一路上昏昏沉沉,脑子像一锅粥一样,坐在滚烫的皮质硬座上,浑身无力,只等待火车到站的那一刻。
火车到达比卡内尔火车站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暗了,这里明显更落后也更闭塞,我背着包从tutu车上下来找旅馆的时候,走在路上的所有的印度人全部都盯着我看,眼睛瞪得像牛一样圆,眨都不眨一下。说到这,我想说几句。在国内,如果有人盯着你看,你若回看过去,那么看你的人会觉得不好意思,躲避你的目光或者假装没有看你,但是,印度人就是不一样,他们不懂得这些,他们盯着你看就是盯着你看,就算你回看他们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不好意思,反而会看的你更起劲,就是直勾勾的盯着你,一动不动,而比卡内尔又是印度城市里相对来说比较闭塞的地方,所以这个小地方的人们看你的时候你只有无奈的份了。
问了几家LP介绍的旅馆,价格都翻了好几番,都在一千卢比以上,因为比卡内尔没有汇丰银行的提款机,所以我只能节约一点用身上的钱,不然如果我还没有回到德里我的钱就用光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比卡内尔的旅馆寥寥无几,原来仅有的几家现在也变成了酒店宾馆,价格非常贵,而且还没有wifi。
因为天黑的缘故,所以匆匆找了家酒店就入住了,毕竟这个相对闭塞的印度城市安全第一,明天起来在换地方吧。
第二天上午起床,去火车站的主街问了几家宾馆,价格都贵的离谱,就在我背着硕大的包站在路边想着要不要找一辆tutu车让他带我去找便宜的旅馆的时候,有位哥们问我要不要住宿,我问在哪里,多少钱,他说450卢比一晚,就是自己家开的旅馆,我说好,我要先看看房间,他拦了辆tutu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他的家,我看到墙上写着shanti house,心里很惊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不就是LP上推荐的家庭旅馆吗,只是这里的位置在小巷子里,十分不好找,所以我就放弃了,没想到歪打正着。
shanti house是一对年轻的印度夫妇开的,这个小旅馆很隐蔽,印度夫妇人很好,为我热情的介绍比卡内尔可去的景点,聊天的时候丈夫对我的手机很感兴趣,问我愿不愿意卖给他,我说卖给你我就没有用的了。在比卡内尔住的几天里妻子经常端茶给我喝,我跟他们的小女儿也玩的特别开心,小萝莉今年五岁多,特别可爱,学校放假了,每天就跟妈妈在家里呆着。
每天我都陪小萝莉玩一会儿~
在玩iPad游戏 陷入了沉思
家里来了个旅行者 当然要陪我玩啦 哈哈
小家伙对我的头发十分感兴趣
后来我们玩起了藏东西找东西
趴在我背上不下来
总是找我抱
总是找不到东西 生气了
比卡内尔的气温比杰伊瑟尔梅尔还要热,本身就够热了,还要陪这小家伙玩,出了一身汗,带孩子真是个体力活儿啊
比卡内尔的炒饭 价格不贵 也非常好吃
在比卡内尔第一晚住的一家酒店 价格贵死了
代什诺盖的老鼠神庙
老鼠神庙在我眼里是最具挑战性的印度庙宇,没有之一。顶着炙热的太阳坐了半个小时火车来到距比卡内尔30公里外的代什诺盖, 就是为了这大名鼎鼎的老鼠神庙。
14世纪,女神多伽化身凡人卡尼玛塔来到人间,她最小的儿子死去后她命令死神yama让他复活,但死神yama拒绝了她,但可卡尼玛塔自己就有让她儿子复活的魔力,她这样做之后便宣判了她的家庭成员永远不会死去,但会转世变成老鼠,然后这些老鼠再转世成为她的家人。
在代什诺盖大概有600户印度居民说他们是卡尼玛塔的后代,说他们会转世成为老鼠,这座庙宇对于朝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庄严肃目的地方,很多朝圣者购买糖果牛奶专程坐车来这里祭拜,他们说如果吃了沾有老鼠唾液的食物会带来好运,如果有一只老鼠跑过了你的脚面那么你会非常幸运,会因此被赐福,如果你能看到白色老鼠的话,那就预示着你的精神发展进程会得到吉兆。
进去庙里,是需要脱鞋子的哦,而且不能带有动物皮质的衣服制品进去,比如牛皮腰带。
寺庙顶部的网是防猫的
天网恢恢
杰瑞在此,汤姆你岂敢放肆?
遍地都是老鼠
老鼠们渴了就喝牛奶
累了就在墙角歇息
印度真的是一个神奇而又奇葩的重口味国度。老鼠在全世界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种传播疾病制造恐怖的生物,可偏偏在印度比卡内尔的老鼠神庙,老鼠却被当成神灵供奉,被当成家人看待,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人们根据不同的信仰对这个世界产生出不同的解读,就像孩子手中的画笔,把世界涂抹出多种颜色,这无关对错美丑和善恶,这就像在穿越沙漠时黄金再多也没用,因为你只需要水源,在这时黄金就变成了粪土,但当农民需要灌溉田园时,粪土就变成了黄金,多元化的意识造就了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世界又影响着多元化的生活,而旅行正是为人们提供了改变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前来祭拜的人们
大殿里面的房顶也是防止鸟儿飞进来伤害老鼠的
庙里的宗教乐手
进庙之前需要吧皮质的腰带放在这
我与老鼠有个约会
看完了手机拍的 再看看相机拍的吧
这就是代什诺盖的火车站,其实就是一间用红砖搭起来的平房
售票口不是随时卖票,是有时间的,貌似中午休息四个小时
空无一人的火车站
铺在地上的草垫 是供人们行走的 因为地表温度太热,会烫伤脚
一边吃饭一边跟老鼠一起发呆
不知道是不是死了
满地的老鼠屎,食物残渣,走进老鼠神庙的大殿立刻闻到奇怪刺鼻的味道,几百只老鼠在庙里四处乱窜,老弱病残则躲在墙角或门后苟延残喘,人们供养的牛奶在炎热的天气下也发出了酸臭的味道,虔诚的信徒依然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祭拜,老鼠神庙真的挑战了我视觉感官的极限。
来祭拜供奉老鼠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外面阳光下的地表温度太高 老鼠们也不愿意出来
其实抛开老鼠不谈 这座庙的建筑风格在印度的庙宇里也是别具一格
逛完了老鼠神庙我回到比卡内尔的shanti house洗了一个小时的脚。
今晚是在比卡内尔的最后一晚,我要回德里然后再回瓦拉纳西住几天,然后再想接下来要去哪。
又是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到新德里的main bazar,又住了那个印度老爷子的旅馆。在德里主要是休息一下,又去买了一些编绳子用的配珠,每天晚上六点都在旅馆楼下买这个小伙子做的momo,其实就是中国的饺子。
这个印度小伙子卖的MOMO是我在印度吃到的最像中国饺子的MOMO了。那天我下楼买momo,等着的时候我问他是不是印度人,他说是,但是他的家在大吉岭,所以他长得不太像印度人,倒是很像尼泊尔人。
回了旅馆后我突然想起朋友跟我推荐过的一部电影叫《穿越大吉岭》,那下一站我就去大吉岭吧,看一看这个与世无争的高山小镇。
main bazar主街上的卖衣服的小摊
在德里歇息了几日后,我又去康诺特广场的汇丰银行取了足够的现金带在身上,然后就去尼泊尔住印度新德里大使馆办理尼国签证,打算走完了大吉岭就从西里古里入境尼泊尔。
在德里办尼国签证的时候我少带了一张照片,但是被工作人员告知不用也行,让我等一会儿,没想到我只等了半个小时就出签了,也就是说我仅用了40分钟就拿到了15天的尼泊尔签证,效率是不是太快了点儿
尼泊尔驻新德里大使馆
填表
在德里淘了一些编绳子用的配珠
黑曜石手绳,在德里编的,半成品
从比卡内尔回到瓦拉纳西后,每天除了编绳子无所事事,晚上看看不同河坛的夜祭,白天就在河边的小巷子里闲逛,日子倒也悠哉。离开瓦拉纳西前往大吉岭之前我又去了一次蒙娜丽莎,点了好多吃的,要饱餐一顿,说不定去了大吉岭就没有这些食物了。
蛋炒面
这是一种咖喱汤面 有圆葱
披萨
蒙娜丽萨
旅馆房间的钥匙和墙壁都非常漂亮
在瓦拉纳西的几天又编完了一个手绳
圣城掠影
去韩国人开的饮品店喝了杯lassi
在瓦拉纳西预定去大吉岭的火车票的时候,工作人员再三叮嘱我我的发车火车站不是在瓦拉纳西城区,而是在瓦拉纳西乡下的一个火车站,离瓦拉纳西大概三十公里。离开瓦拉纳西那天我打了TUTU车谈好价格直奔火车站,但是因为印度的交通台乱套了,到了火车站发车时间已经过了,我就以为自己没有赶上去大吉岭的火车,特别郁闷,当时天色已经黑了,回到瓦拉纳西又不可能,我已经欲哭无泪了,旁边有个年轻的印度男士走过来跟我搭话,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中国,然后我问他晚上七点半去大吉岭的火车是不是走了,他说没有,他也是去大吉岭的,车晚点,还没来呢,我听了之后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于是一边等车一边跟这个印度人聊天。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转眼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快三个小时了,火车还是没来,夜里车站的蚊子很多,气候干燥,我拿出防蚊水又朝露出的皮肤上喷了喷,然后继续坐在地上等车。就在我快要睡着的时候,印度男人拍了拍我肩膀,说车到了,然后他就飞奔着跑向火车,我看了眼手机,时间是凌晨1点一刻。
我买的车厢是风扇硬卧票,到大吉岭山脚下的西里古里火车站需要大概二十四五个小时,然后到了西里古里之后还要去西里古里去大吉岭发车的小汽车站,到了小汽车站再坐五个小时的越野吉普车才能到达山上的大吉岭。
在离开瓦拉纳西之后的四十个小时内,我经历了发现自己没赶上火车的痛苦,经历了发现没赶上的火车不是自己要座的,而自己要座的那班火车晚点了的惊喜,经历了火车由晚点2个小时到晚点7个半小时,从惊喜变成欲哭无泪的过程,经历了43小时内tutu车+长途火车+tutu车+吉普车的极致印度交通体验,特别是座吉普车去大吉岭的盘山公路上,司机简直就是在用绳命让我体验印度的交通文化。在能见度仅为一米的宽度为两米多的盘山公路上以四五十迈的时速不停的刹车,转弯,给油,而且天还在下雨,要不是我心大,可能心早就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经历了因为火车晚点太久而到达大吉岭已经是深夜导致我找不到住处只好在路边的一辆tutu车里睡了一夜的悲剧,经历了从气温三十多度的瓦拉纳西一下子到了海拔高空气稀薄雾气环绕冷得让我瑟瑟发抖的印度尼泊尔边境小镇大吉岭,这四十多个小时,真是让我终生难忘的四十多个小时。
西里古里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个边境城市,西里古里到边境关口大概要三四十分钟,到山上的大吉岭则需要五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路况非常不好,大吉岭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冷。火车到达西里古里火车站时大概是晚上五点多,直接找tutu车去汽车站买去大吉岭的票。
到达买车票的地方才发现根本不是什么汽车站,就是两个小亭子,里面有人卖票,车满员就走,问了司机大概几个小时能到,司机说三四个小时,买完票已经六点了,三四个小时也就是九点最晚十点就到了大吉岭,于是决定立即走,放弃第二天在走的计划,可是就是因为太信任司机了,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不可预料的发生了。
从西里古里上山到大吉岭的这段路全部都是山路,而且还下着雨,路面坑坑洼洼,湿滑湿滑的,阿三开车果然是开了挂的,做这辆车心一直挂在嗓子眼,大气都不敢喘,各种漂移急刹转弯,在看看坐在车里的其他几个印度人,镇定自如。夜里十一点多,吉普车终于停在了大吉岭的主街上,我下了车看到路边有路边摊,匆匆的买了个炒面吃掉,一天没吃饿死了。
来大吉岭之前我看LP上对大吉岭的介绍,并没有提到大吉岭晚上八点半过后所有的商家旅馆全部都会陆续关门,所以我以为到了大吉岭哪怕是夜里也不用怕直接找旅馆入住就可以了,可是现实就是我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和吉他在镇上走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一家开门的旅店,连商店都关门了,路上偶尔会走过几个当地人,只有路边昏暗的路灯陪着我。
这下我傻眼了,没有住的地方,怎么办,在这山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若是有人抢劫怎么办,于是我打算先回到大吉岭的小火车站里坐着,然后再想办法,最起码火车站里的灯光很亮,能多多少少让我感觉到安全一些。
背着包走了近一个小时,我已经放弃了继续找旅馆的打算,已经决定了就在小火车站内的长椅上躺一夜,等到第二天旅馆开门了在找住地儿。就在我躺在长椅上快要睡着的时候,火车站里来了两个印度人,过来跟我搭话,问我是不是没有地方住,我说是,他们俩说他们也是找不到住的地方才来火车站的,问我要不要跟他们继续一起找找住的地方,我想了想,决定跟他们一起在找一找,火车站里实在是太冷了。
这两个年轻的印度人跟我说他们是从加尔各答过来的,是来大吉岭参加一个什么节日,也是因为火车晚点,导致他们到了大吉岭已经是深夜,也是找不到地方住。我们几个在山上又陆续的敲了几家旅馆的门,但是老板都没给开门,问了两家还亮灯的老板都说客满,这时我已经走不动了,我把包和吉他放在一家旅馆门前的台阶上,然后做了下来,对他俩说,你们继续找吧,我不打算找了,就在这坐一夜,明天天亮再找,他们听了后还一直劝我继续跟他们找旅馆,让我不要坐在这里,我出于安全考虑不想继续跟他俩一起找了,他们看我态度很坚决,于是也不劝我了,但是,他们开始提出无理的要求,问我能不能把我的吉他给他,我说我不能给,为什么要给你们?他们说因为我也很喜欢音乐,我需要一把琴,我说那你可以自己去买,这把琴是我的,我一遍说着一边隐蔽的把腰包里的瑞士军刀攥在了手里,心里想着就算自己被抢,我也不会让他俩这么容易就得逞。可能他们俩觉得我的语气很咄咄逼人,可能觉得我长得比他俩高大一些,也可能觉得我像布鲁斯 李一样会中国功夫,于是就从从跟我打了个招呼就一路小跑走掉了,这是我也长叹了一口气,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危险,我觉得这两个人可能是临时决定想抢我的琴,但是有有点怕我,所以最后才没有得逞,我想若是其中一个人身材比较高大,最后吃亏的很有可能就是我了。
甩掉了这两个印度人,我从包里取出毯子盖在腿上,夜里的大吉岭真的是太冷了,刚下完雨,风一个劲的刮,空气中四处弥漫着湿气,让我不停的打着寒战。就在我快要困得睡着的时候,我发现离我大概二十几米处有一辆tutu车,走过去看了下,没有人,于是我吧包和琴放在突突车里,然后自己坐进了突突车,今晚就在这两突突车里睡了,好歹还能替我挡点风遮点雨。
其实大吉岭是没有TUTU车的,当然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依旧阴沉,路边已经有跑步的了,旅馆的老板娘出门倒垃圾,我直接奔过去喊住了老板娘,办理入住,老板娘说现在没有房间,只能在大厅歇息,我可以在大厅的沙发上睡一会儿,有退房的了再叫我,然后还说昨晚那俩印度人敲旅馆门的时候她就听到了,但是看我跟他俩在一起,怕是抢劫的,所以就一直没有给我开门,刚才出来倒垃圾看我就一个人在tutu车里,她才知道我和那两个印度人不是一起的。
老板娘见我冻了一夜,给我端来了两张薄饼和大吉岭茶让我先暖暖身子,休息一下
热热的茶水
入住时跟老板娘要了三床毛毯
还有一个事儿我觉得也是特别巧,早上从tutu车上下来的时候无意中看到tutu车后面印着三张中国人的照片,我就糊涂了,当时没想起来是谁。 后来旅馆老板娘帮我办理入住的时候我看到几个人在外面往tutu车上搬行李,原来是写《搭车去柏林》的谷岳,他和旅游卫视的摄像和编导一共四个人,tutu车后面的照片就是其中他们三个人的照片,而tutu车是他们在印度买的,然后一路开着tutu车来的大吉岭,我入住他们刚刚退房,貌似我住的房间就应该是他们刚刚退得房间。
他们的tutu车是跟他们一起的摄像师开,后来我上网还看了下谷岳,确实是他们,他们一路从瓦拉纳西过来。
穿深色冲锋衣这个就是谷岳
我也换上了长裤
高山小镇 大吉岭
大吉岭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大吉岭区的首府,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为2,134米。“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2个藏语词Dorje(“霹雳”)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翻译为“金刚之洲”。 在英属印度时期,由于大吉岭温和的气候,使得它作为英国居民逃避平原上炎热的夏季的山中避暑地而发展起来。
大吉岭以其茶叶和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闻名世界。茶叶种植园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发展起来。该地区的茶叶栽培者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优秀红茶杂交品种和发酵技术。
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它将市镇和山下的平原连接起来,是印度少数还在使用的蒸汽机车的铁路之一。
大吉岭的历史与尼泊尔、锡金和孟加拉等国纠缠在一起,直到19世纪初,大吉岭附近地区一直轮流由尼泊尔和锡金王国统治,只有少数几个雷布查人的村庄。 1828年,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的代表团在前往锡金的途中,在大吉岭停留,选中此地作为英国士兵的疗养地。1835年,东印度公司与锡金签订了租约。东印度公司的亚瑟坎贝尔医生和罗伯特纳皮尔中尉负责在此创建一个山中避暑地。
由于地处偏远,人口不多,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该市并没有重要的政治活动。只有在1930年代,曾经发生针对孟加拉总督约翰·安德森的一次未遂暗杀。
1947年印度独立后,大吉岭被并入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山城和Kurseong、噶伦堡以及毡帽地区的一部分成立了单独的行政区。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正式统治西藏时,数千名西藏难民来到大吉岭地区定居。
旅馆旁边的小商店买了包大吉岭茶
我去那几天貌似真的赶上了当地的寺庙节日
大吉岭唯一一个广场上坐满了人
小市场 大吉岭的西方背包客很少
再来一杯暖暖的大吉岭红茶
山下就是种植茶叶的高山茶园
这里有正在庆祝节日的 演出
台上的不知道是不是这篇游记歌曲的原唱 不过唱的确实不错
大吉岭唯一一个市场了
当地的小学 这里的孩子不打板球 都踢足球
认真看球的小球迷们
大吉岭的天气常年阴雨连绵 每天太阳只在中午出现十几二十分钟就消失了 其他时间都是在下雨要么就是阴天
山上的唯一一条主要的街道也是盘山公路
大吉岭和印度其他地区的文化显得格格不入,因为邻近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所以这里也深受这几个国家影响,这里和“脏乱差”的印度完全的不同,山中的大吉岭常年温度不超过25度,是全印度的避暑圣地
来了大吉岭一定要去高山茶园看看
跟着采茶女的采茶路线走
她们每天没事了就来采茶
每天都很开心
跟采茶女们一起采茶,却突然下起雨来,雨很大,于是我赶紧往回跑,到茶园的入口出避避雨,茶园门口有一家小店,印度大妈热情的为我介绍大吉岭茶,邀请我喝好几种不同的大吉岭茶
最好的大吉岭黑茶
大吉岭就是这个样子
采茶女辛勤劳作
印度大妈的小店
大吉岭茶品种繁多 多年前英国人殖民时期把茶叶从中国带到这里 后根据这里的气候条件嫁接新的茶种 改良生产工艺 生产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吉岭茶 这里的茶种类繁多 口感也各不相同 今天去茶园就见识了很多种 有金茶 红茶 绿茶 黑茶 春茶 夏茶 秋茶 …… 因大吉岭茶冲泡后会有浅金色的光泽和麝香葡萄一样的口感 所以备受赞赏 大吉岭茶被誉为“茶中香槟” 在快乐山谷茶园里跟印度大娘品大吉岭红茶
印度大妈非常开心 人很nice
我也给大妈留言
离开了茶园往回走 路过一个教堂 不过关门了
演出还没有结束
通往广场的小路 路边很多小吃
去官方茶店买几包大吉岭茶
这是唯一一家政府指定的大吉岭茶店
决定要这三种
自己买了一件大吉岭的刺绣T恤
做工还不错哦
下面就是我买的几种大吉岭茶
在大吉岭待了一个星期,终于要离开了,要回西里古里,然后从边境入境尼泊尔。下山的时候吉普车车胎爆了,到了西里古里又是晚上了。
山上的野猫。
冷的我啊
司机在换轮胎
又开始下雨
离开大吉岭坐车下山的时候依然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湿冷湿冷的 刚在车后座上座稳 后车窗外突然“外挂”上了一个印度阿三…… 雾大路滑 车开的很慢 更让人郁闷的是车刚开出去二十分钟车胎就爆了 司机师傅修车修了半天 自打来了大吉岭 我就衰到家了 希望接下来的尼泊尔可以好运连连
走之前我吧这件海魂衫留在了大吉岭
大肉包 吃得我恶心想吐
西里古里
西里古里(Siliguri)是印度东北边平原上的古城,属于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走廊是指印度东部锡金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宽约仅仅20公里的狭长地带,因以地名“西里古里”命名,所以,称为西里古里走廊。
西里古里是印度连接其东部的陆上通道,也是印度国土的咽喉要地,就象中国的河西走廊或者辽西走廊一样。印度国土布局和形式不佳,主要指的就是这里。有人将它比喻为蛇的7寸。
西里古里是印度边境的交通重地,包括铁路,公路,航空都将此城做为一个交通重心,从西里古里可到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在西里古里最主要的交通是New Jalpaiguri railway和Bagdogra机场,西里古里基本上也是众多喜马拉雅山山边的小镇入口。当地最常用的语言是Bangla话。
离开大吉岭时我身上的印度卢比已经不多了,到了西里古里之后找了家尼泊尔人开的旅馆,打算第二天就过境尼泊尔,跟老板打听好了路线,老板告诉我说我去边境只能找司机送我过去,西里古里到边境大概要一个小时,期间司机会先带我去边境治安管理所盖出境章办理出境手续,然后再把我送到边境,之后我就自己过境了。费用大概是六百卢比。
第二天上午我找了司机送我去边境,价格也是讲了好久但是都讲不下来,问了好几个司机都是一口咬死这个价格,我也放弃了,于是匆匆上车前往边境。去边境治安管理所办理出境手续很顺利,也没有要小费的现象,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个关口不想其他另外两个关口一样,大多数旅行者都不会走这个关口入境尼泊尔或者印度,因为这里交通很不方便,银行又少,根本就没有汇丰银行,要不是想来大吉岭,真的没有必要从这个关口过关。
司机把我扔在边境就开着车一溜烟跑了,我背着包在边境拍了张照片就入境尼泊尔了,这时我身上的印度卢比仅剩下三百多了,也就合人民币三十多块钱,我当时很慌,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我买到加德满都的车票。事实证明确实不够,我当时真的很庆幸自己有往钱包里放其他国家的钱币这种爱好,因为我身上的钱真的不够了,于是我把钱包里的泰铢,越南盾,老挝吉普,蒙古图格里克,韩元,日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全部统统都拿出来,然后一家一家旅行社的问,终于找到了一个尼泊尔小伙子同意给我换,但是前提是汇率只有正常的汇率的一半,我现在是骑虎难下,不答应也得答应了,于是咬着牙点点头,这亏吃的啊,郁闷。
过了一个小时,尼泊尔小伙子回来了,给我换了大概一千六百尼币,我买了张去加德满都的大巴车票后,也没剩下啥了。背着大包拿着琴,坐上大巴,尼泊尔,我回来了。
印度,我还会回来的~!
边境 过去了就是尼泊尔了
小伙子在算钱
拿出了这些钱 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身无分文
等车的时候看到他们在玩一种游戏 有点像冰壶
至此,我在印度的旅行就告一段落了,这三个月来我把北印逛了个遍,下次来就应该是南印了吧~
其实旅行归来后写游记,就像是在跟记忆和时间赛跑,跑得足够快,就能回忆起大把的鲜活的旅行体验,连带着丰富的情绪和旅行感悟,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旅行犹如被升华。可一旦一拖再拖,整理起来就像是锯木料,写的再努力再用心也过了劲儿了。
这篇游记我整整拖了大半年的时间,除了自己的事情比较多和自己的懒惰之外,整理这么多的图片和文字也是一项大工程,游记中很多图片都是用手机拍的,相机也有一些,相机拍的后来都没有修么都是原片,真的没有修图的那个时间和精力了,大家将就看一下,多多海涵。
旅行会结束,但是生活还在继续,再次上路吧,在一次次征途中征服脚下的路,在每个黎明到来之前都为下次出发充满渴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