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太和•太和博物馆(楚都钜阳)
- 出发时间/2022-01-01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2022年元旦
之前一个偶然,看到
安徽
这个小城的博物馆新馆开馆,一个小县城能够对文博事业这么重视,对比大部分地方来说,做的也是非常好的了。
在网上搜索大量的信息,这个小县城还不是那么简单,原来还是我的一个历史盲区,这里曾经是楚国迁都的第4个都城,楚考烈王所迁的“钜阳”。
《史记·六国年表》: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徙于钜阳”;二十二年(前241)“王东徙寿春,命曰郢。”关于楚都钜阳,根据当代考古研究,位于
太和
县宫集镇钜阳行政村境内(殿顶子遗址),是战国时代楚国曾经迁都的钜阳。
就这个原因,走一趟
太和
博物馆,也是有必要的了。
太和
博物馆,位于文明西路与创意路交叉口北侧六馆两中心内,于2020年1月16日开馆试运行。包括远古家园、诸侯际会、汉魏名区、千年望县、明清流韵、民国烽鼓、
太和
石条街七个展厅。
2022年1月1日这天,还算是风和日丽。从
亳州
乘高铁至
太和
东站,东站广场上节日气氛浓厚。广场对年的大马路,就可以打车到
太和
市区。
到了六馆两中心大门口,需要扫健康码才能进入,进入园区后,需要看指示牌才能摸到博物馆的位置,因为它并不是独立的建筑,在院内的二楼,所以看起来没有那么气派。
博物馆序厅,主要是一些浮雕,展现了 太和 县的古往今来。有“夷人东来,拓土生根”、“鹿上之盟”、“邓艾修治百尺渠”、“徐广缙拒英人入城”等。
太和 县,隶 阜阳 市,地处黄淮平原南端,面积1867平方千米,人口177.3万。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 太和 。后归楚国,钜阳是楚晚期暂迁都会。
第一展厅 远古家园
淮河象,生活在 亚洲 ,长得很温顺,牙齿上长花纹,象牙粗壮且长,非现代象牙所比。至今为止,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江苏 、 安徽 等省都发现了这种古象。根据象牙的特性和它们生活的区域,于是专家们给它们取名淮河古菱齿象。在 蚌埠 市博物馆,大厅里有修复的淮河象骨架。
太和
的史前文化序列:大汶口文化(以倪邱遗址为代表)→龙山文化(灰角寺遗址)。
太和
的大汶口文化,是
山东
半岛迁来的东夷人,应该是以
亳州
“尉迟寺遗址”为中心聚落的部族。
太和
的龙山文化,则是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王油坊类型文化存在一个面积广大的分布范围,以
河南
省
永城
市王油坊为中心,西至
河南
开封
,东到
江苏
徐州
,北至
山东
济宁
,南至
安徽
阜阳
,跨苏鲁豫皖四省相邻部分。后来经过
扬州
南荡遗址,最终迁移到
上海
地区,那里的广富林文化,被认为是“王油坊类型”先民的后裔。
毕竟是县一级的博物馆,受到地级市和省博的双层剥削,这里没有太多的文物展示,只有一些陶器残片。
第二展厅 诸侯际会
先秦时期, 太和 是沟通中原与东南地区的战略要地,陈、宋、齐、楚、吴、魏等诸侯国势力汇聚、角逐本区。境内现存的殿顶子遗址,据考证是战国晚期的楚都钜阳遗址。
展厅入口壁画,战国中晚期,此地为著名军事重镇新郪,诸国反复争夺。
灰陶鼎·战国时期· 阜阳 市博物馆借展
灰陶鼎·战国时期· 阜阳 市博物馆借展
这个展柜是商周时期的文物, 太和 在商代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不远处,就是 阜阳 的台家寺遗址,共发掘了16座商代房屋,273个商代灰坑,7座商代墓葬,是淮河流域的商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且属于中原商文化系统。遗址的年代自早商时代晚期延续到晚商时代早期。
倪邱遗址的商文化地层。
鹿上之盟:
春秋中期,宋襄公用仁义对待国人,积极发展经济,国力迅速增加,本来就是中原大国的宋国开始强大起来。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齐国、楚国在鹿上会盟,希望楚国把附庸国分给自己几个。楚成王心里暗笑,表面上答应了宋国的荒唐要求,会盟取得了“圆满
成功
”。但是,当年秋天的盂之会上,楚成王暗藏甲兵,突然发难,逮捕了宋襄公,并进攻宋国。幸亏宋国司马子鱼涉险提前逃回宋国,并积极组织抵抗,楚国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于是在当年冬天鲁国组织的薄之会上,做人情释放了宋襄公。
但是,宋襄公并没有熄灭他当霸主的雄心。后来,宋、楚两军展开决战,即宋楚泓之战,宋军屡次错失良机,大败,宋襄公受重伤,不治身亡。
毛泽东评价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