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一趟30202步的“穿越”(上)
2022年五一劳动节后,随着“疫情”的变化
北京
进一步强化了重点区域管控、重点场所管理、重点人员排查。居家不远处的奥森公园、鸟巢、水立方还有博物馆都“暂停开放”;每天的“核酸检查”基本成为常态;进入“超市”、乘坐公交车需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近处的奥森公园进不去,远处的公园不知情况如何?偶见蚂蜂窝上有蜂友发表了5月5日去圆明园的笔记,令人喜欢。
朝阳
区的公园不开,海淀区的公园没关,看来可去游览一番。
5月18日,
北京
的天气不错。早上六点多钟我出发前往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确保不吃“闭门羹” 去之前电话询问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客服中心”,得到答复:公园开放,并提醒入园需要提供本人“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我选择步行加公交车🚌完成当天的行程。
行程路线:家—公交车—步行到圆明园遗址公园东门—参观游览—圆明园遗址公园—藻园门—步行到颐和园东门—游览观光—颐和园
新建
宫门—颐和园公交站—公交车—家。
当天手机记录的步数为:30202步。步行路程大约13公里(高德地图数据)。
圆明园经典打卡点:
圆明园遗址公园
早上七点半左右我到达了圆明园遗址公园东门。进大门后要“扫码”,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工作人员验证无误后方可放行入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示意图:
据介绍, “圆明园”始建于
清康
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
长春
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的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
明光
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由东门进入来到的是“
长春
园”。该园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以水面为主体,内设景点30余处,园内主体建筑为中式,但在园北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建有一组西式宫殿,统称西洋楼,是
中国
皇家园林内首次出现的欧式建筑,
我先到了“
狮子
林”。
狮子
林里无
狮子
,“
石狮
”也没见着。
“保护罩”下的遗迹石桥。
天鹅湖边的青铜雕塑
天鹅湖畔打卡后我来到了“西洋楼景区”。
西洋楼景区
据介绍,“西洋楼” 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基本建成。包括西式建筑、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以及园林小品等,开创了
中国
历史上将西方园林艺术融入
中国
古典皇家园林的先例。
“西洋楼”是巴
洛克
建筑风格早期在
中国
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建成,也催发了“西洋楼式”建筑潮流在国内的发生。
圆明园罹劫后,为数众多的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建筑因是砖石结构为主体,相对耐于保留,遂成为整个圆明园建筑遗迹残存较多的地方。西洋楼无形中反倒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而事实上这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典型误解。西洋楼遗址是圆明沧桑的有力见证,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教育、反思场所,相信会一直给世人留下一声叹息和无尽的思索。
大水法和远瀛观现状:
圆明园展览物馆闭馆。
遗存的建筑构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遗址
西洋楼景观群中,万花阵是一处比较特别的景点,现在一般叫“迷宫”。万花阵仿照
欧洲
迷宫建造,在中间的凉亭可以看清楚迷阵的布局和走向。
据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万花阵幸存,不过随后清朝灭亡,国人就把万花阵给拆毁了,上个世纪末才在原址上重建,中间的中式凉亭也被改成了西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