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欧亚行迹】土耳其回忆录
- 出发时间/2017-09-30
- 出行天数/9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6000RMB
永恒的片刻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记忆如同囊中取物,只要想要,随手可得。
但实际上重拾记忆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多的细节被时间冲刷甚至是篡改。许多年后也许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轮廓。
有人说,人一开始回忆,那么便开始老了。但这重要吗?衰老是必然的过程,但回忆才是永恒的财富。
所以那些尘封已久的旅行片段,我还是决定努力拼凑出来,在我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之前。
这一次就先从土耳其开始吧。因为偶然(临行前同伴有事去不了),人生第一次的(也是目前屈指可数的)独自远行,从忐忑兴奋,到无限眷恋,那些片刻长成了永恒,停靠在记忆长河的岸边,让我珍藏一生。
温暖自由的女房东
请原谅我的词汇贫乏,我的伊斯坦布尔女房东值得许多赞美,但我极尽所能想到的两个词就是温暖和自由。
那天我从伊兹密尔搭飞机回到了伊斯坦布尔,而坐上机场大巴到达伊斯坦布尔市中心已经入夜。我按照房东在订房APP上面留下的对话信息,希望可以顺利到达。
塔克西姆广场热闹喧哗,街上弥漫着土耳其烤肉的香味,不过这并不能安抚我焦虑的情绪。因为手机卡的信号太差,我几乎处在失联的状态,所以我很害怕会找不到房东的家。
穿过陌生的人群,我终于拐进了一处居民区。按照她的提示,穿过了一家超市,我小心翼翼地敲开了一家住户的门。而开门的却并不是她。
我:这里是Elvan的家吗?
开门的男人一脸茫然,随即又似乎反应了过来,微笑着说到,upstair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在我道谢之后上楼的时候,一个穿着背心的小姐姐迎门而出,跟我打招呼,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后来我才知道小姐姐虽然是民宿房东,其实自己也是这里的租客,刚才开门的大叔才是房屋真正的主人。
进门之后,舒适的环境,让紧绷的神经一下子舒缓了下来。
Elvan家里养了两只猫(你知道的,伊斯坦布尔可是名副其实的爱猫之城),坐在摇椅上的叫波妞(Ponyo),而另一只我忘记名字了
(所以及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有多重要)
(你看,Elvan还专门为这两个小家伙准备了椅垫▼)
我一听到波妞的名字一下兴奋了起来。没错,Elvan的确是因为《悬崖上的波妞》而给小家伙取名的。她说很喜欢日本的动画,Bruce Lee and Chinese Kungfu。更惊讶的是,她看过周星驰的《功夫》!于是一场文化交流座谈会就这样展开了。
我自告奋勇向Elvan介绍了周星驰的其他电影,陈绮贞的歌以及我多了解的关于中国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现在也不太记得清楚具体说了什么)
在我介绍的时候,Elvan很认真的点开了油管,输入我说到的名字,看得津津有味。
到现在我自己都很惊讶的一件事,当时我居然用我那词汇量堪忧的英文一字一句的给她翻译《旅行的意义》的歌词,她也听得很认真,就像一个乖巧的学生。
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很晚,我忘记了之前的疲惫,不安,甚至是饥饿,这里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愉快的聊天,柔软的床垫,这个夜晚,我会一直记得。
“自由”,一个多么常见却又无比深奥的词汇。看似简单,却又是多少人无法触碰的极点。
我想无需多言,大家应该会懂我的意思。而Elvan,无疑是一个“异类”。
外表上,她不戴头巾,不穿长袍,相反她的穿着随性自然,却又得体舒适。(以我浅薄的时尚品味,这可能算是波西米亚风吧?)甚至还染了发穿了鼻环。
行为上,她喝酒,unruly,生活方式像你能看到的大部分欧美女孩一样。
于是第三晚的座谈会(为什么是第三晚,因为第二晚小姐姐去酒吧high,一夜未归
),自然而然的我们聊到了这个话题,我也向她描述了我这一天的见闻。
她认为,土耳其人一生下来就被认定了宗教,这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所以有很多像她勇敢的年轻人选择做自己。她会为环保问题上街去游行抗议,她“离经叛道”,她的认同感来自全世界,而并不局限于周遭环境。
我说,我看到有小朋友穿着华丽的礼服拍照,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吗?
这时候她带着些许愤怒说,这是一种仪式,代表着男孩成为了男人。但是男孩本身并不明白为何要这样,他们的父母会安抚他们会给他们买新衣服和玩具,于是小男孩们如有荣光的参加了这样的仪式。
和Elvan的聊天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如同相识已久的朋友。和当地人聊天是了解这个国家最直接而真实的方式,结合一路旅途的感受,我发现有些问题很复杂,却又似乎很简单。
我佩服她的勇敢,也羡慕她的自由。我感叹历史的车轮如果偏向另一边,就不会有今天的土耳其,也更不可能有这样的“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是否还能维持下去呢?
要走之前,我为她拍了几张照片。她也用拍立得拍了我,自豪地说,她会把每一位租客的照片贴在卧室里面。
Elvan突然拿过我的帽子,比起了V,她觉得很酷,可惜的是,我那帅气的帽子被遗忘在了回程的飞机之上。
这一晚,新的租客已经来到,而我也将搭乘次日清晨航班回国。因为没什么地方想去,我问她我可以暂时待一会吗。
她欣然同意,并且还贴心的拿了毛毯,告诉我累了可以在沙发上睡一会。
几个小时之后,我搭上末班的机场大巴。拿出耳机,《在雨中》的旋律响起,不得不说,还挺符合离别的气氛。
一晃四年多过去了,说来惭愧,其实我早已忘记了她的名字,是去翻她的ins才记起的。还好,她依旧在更新着自己的动态,依旧在自由的生活着。
谢谢你!Elvan。下次见面我会主动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并未被遗忘的城市
关于伊斯坦布尔,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之前和同事间一个无聊的问答游戏,赌注是一顿午餐。其中一个问题是,土耳其的首都在哪里?
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伊斯坦布尔!然后我便乖乖地请同事吃饭了。
和悉尼,里约热内卢一样,这道中学地理送分题我居然答错了,很是羞愧。
没办法,几乎所有人提到土耳其都会想到伊斯坦布尔进而想当然,而我坚信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土耳其的首都其实不是这座城市。
对于伊斯坦布尔的描写,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面前,任何人的作品都会黯然失色。
帕慕克在书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这段话常常被文学爱好者拿出来形容伊斯坦布尔。他们热衷于讨论“呼愁”,好像自己已然洞悉了这其中的奥妙。
但实际上,作为一名匆匆而过的游客,我无法轻易感同身受这种带着强烈民族属性的情绪。
游客始终是游客,不要妄自说都懂,大部分时候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事实是,在去土耳其之时,我并未看过《伊斯坦布尔》。后来我想,如果我看过再去,所有的感受会有所不同吗?
以先入为主的概念,一定会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旅行的魅力在于探索,而并非求证。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旅游专家,哪怕他从来没去过,没有认真感受过。
我很庆幸,在离开土国的几年后,我才开始读这本著作。对我而言,它帮助了我的回忆,作者对这座城市细碎而精准的描绘,让我快速翻阅着记忆,那些画面和感受又瞬间浮现了出来。
多数时候,我会厌倦独自旅行的孤独感。唯有在街头,所见的一切熟悉或者陌生,人们的脸孔表情,那些被记录或者错过的瞬间,都是最好的旅伴,旅途也变得有趣起来。更何况这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