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正定行记,步履不停|隆兴寺
- 出发时间/2021-05-03
- 出行天数/5 天
- 人物/其它
2021年05月10日,我向自己预约了这篇游记,当时我说:今年五一主要刷了河北的正定和定州,业余的文博爱好者喜欢小众的地方,可移动文物看是不是禁出,不可移动文物看是不是国保。
写在前面
行程如下:
D1:河北省博物院;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国五)
D2:隆兴寺(国一);正定府文庙戟门(国六);正定文庙大成殿(国四);晚上刷正定四塔夜景
D3:天宁寺•凌霄塔(国三);开元寺•须弥塔(国三);临济寺•澄灵塔(国五);广慧寺•华塔(国一);正定城墙(国七);毗卢寺(国四);正定县博物馆
D4:汉中山王墓(国五);定州清真寺(国七);定州文庙(国七);定州贡院(国五);大道观玉皇殿(国六,不开放);净众院塔基地宫(国六,不开放);静志寺塔基地宫(国六,不开放)
D5:定州开元寺塔(国一,不开放);定州市博物馆;晏阳初旧居(国六)
看着有一些,其实就是个数儿,有的是不对外开放的(出行前做了功课,没出现到了现场才发现铁将军把门的尴尬,多亏了斯飞坐标小程序,
),还有的是来都来了,进去转转就能出来的那种(定州的若干)。印象最深的在河北省博、隆兴寺和定州市博,三处各花了大约一天的时间来刷,心满意足
经过取舍,本篇只分享隆兴寺。
来正定耍,这座寺院是不能少的。历史沿革可能不会有太多人在乎,可照例还是要提的:
曾用名:龙藏寺、龙兴寺、隆兴寺,也叫大佛寺
始建年:不详,不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86年(隋开皇六年),这年龙藏寺碑落成(今天实物在大悲阁的东南侧),此时寺院已有规模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开始,后周世宗灭佛,寺院不同程度损毁
公元982~988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端拱元年),赵宋公司摆摊儿以后,一改后周毁佛的做法,在寺院里铸佛修殿
此后在元、明、清、民国历代各有修缮
公元1961年入选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一),今已不再是宗教活动场所
借网图,隆兴寺各小组成员了解一下:
【大悲阁组群】即大悲阁 + 西侧集庆阁 + 东侧御书楼的组合,在画面的最北边儿,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始建,1997~1999年复建也就是今天看见的样子
【转轮藏阁】北宋时期大木作,1956年落架大修
【慈氏阁】北宋时期大木作,1958年落架大修,二者也是国内比较少见的早期楼阁实物,但改动较大,不如前者原汁原味儿
【戒坛】隋代有舍利塔,倒塌后原址改建,今天的台基 = 舍利塔的塔基
【摩尼殿】公元1052年(北宋皇佑四年)始建,从主殿向外沿四个方向各伸出一个抱厦,目前国内北宋建筑里用“米”字形斜栱最多的大木作(注意这里没有之一),1977~1980年落架大修
【大觉六师殿(遗址)】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元丰年间,即大牛苏轼活跃的年代)始建,1933年梁思成来时已塌成土丘
【天王殿】画面里看不着,在最南边儿,公元982~988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端拱元年)始建,公元1779~1780年(清乾隆年间)落架大修,也是建成后最彻底的一次,2014年~2015年修缮
我们能看见,隆兴寺的大型佛殿都落在偏北的位置上,而在最北边儿大悲阁组群的三阁对峙更早在敦煌壁画上就有了,如莫高窟盛唐第148窟东壁南侧,佛殿两侧有双阁,再看转轮藏阁 + 慈氏阁 与 大悲阁组群这种五阁的组合......北京雍和宫的万福阁组群找着组织啦,
做古建平面分析的有不少,傅熹年先生的是口碑保证:
南北边界即天王殿与大悲阁之间,绘制以后的中心点刚好落在摩尼殿佛坛的中央——北宋时期建筑群妥妥的C位就要登场啦,幕后再忍一忍~
山门天王殿
隆兴寺的天王殿身兼山门、天王殿和检票口数职,笔者刷过的寺院很有限,不过,像这样一专多能的还是头次见。
天王殿两侧的撇山一字影壁,比较少见,又叫撇山一封书影壁,是一字影壁和撇山影壁的组合体,等级很高。
撇山影壁,影壁心是海棠纹的琉璃盒子,雕塑花朵,绿色主体,绿色勾边,很养眼。
岔角也是花朵。
一字影壁和撇山影壁等高,影壁心、岔角的装饰和撇山影壁一样。
欣赏古建最直观的是立面,如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入门图,有个“面阔”的概念,即这座建筑到底有多宽。
当然了,不可能你见着大殿就拿个卷尺去量,然后说它宽多少多少米吧,通常有简单的法子同时又跟建筑的结构能关联上——“间”的概念,即两根柱子之间叫“一间”,天王殿的柱子藏在了墙里,不过,从露出的柱头还是能看出有6根柱子5个开间,即面阔5间。通常是单数,为啥呢?要是用双数,殿的最中间就是一根柱子了,哈哈哈,问题来了,这根柱子两边的门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咋开合适?还是单数实用,一般是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有的算上回廊能到十一开间,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如果你对古建有兴趣,慢慢会知道每个开间还有不同的名字(开始讨厌了),比如说中间的开间叫“当心间”,当心间的两旁叫“次间”,次间的两旁叫“梢间”,天王殿的已经到头儿了,所以这儿的梢间也可以叫“尽间”。入门的话不用记,知道有个“开间”的概念就行啦。要是不过瘾,知道每个开间的名字就能精确所指。名字嘛,没那么重要,我可以说最中间儿内间,左手边儿头一间,都行~
立面的斗栱层是从屋身向屋顶的过渡段,很有辨识度,这些一朵一朵的叫“斗栱”的东西帮柱子支撑上面巨大的屋顶,因为是一层一层往上铺木头,也叫铺作层。每根柱子相对比较细,上面要是只用柱头一个支点来承托大屋顶真是难为它们了,而斗栱就把这样的小支点像树木一样开枝散叶地变成N多个支点,好处就是,给力地支撑屋顶 + 托着屋顶伸出更远的屋檐 + 抗震 —— 零部件多,互相之间有缝隙,这样就能承受地震带来的受力和扭曲。
在柱子与柱子之间横向的木条叫“阑额”,连接着它两边的柱头。其实是用榫卯的法子在柱子上挖一个口即“卯”,木条呢外面宽一点儿里面窄一点儿是个“榫”,套进柱子的卯里去。
后世会在柱头之上 栌斗之下再横放木条即“普拍枋”,给柱子横向连接,稍微承托斗栱。如你所见,天王殿有阑额而没有使用普拍枋,
这种做法有别于后面会看到的隆兴寺三座宋构即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却和正定县城里的开元寺钟楼一层(唐)、正定县文庙大成殿(五代)类似,即栌斗直接坐在柱头上,二者之间并没有普拍枋。
古建是一个链条,只关注其中一环会蒙圈地找不着源头,不说存世的历代实物都看遍,但起码比较早期的大概特征心里有数,再看实物的时候在你眼前的就不再是单纯的一件东西了,而是一座深矿。
按斗栱的位置,立在柱头上的这朵叫“柱头铺作”,即柱头上铺起来的一组;
立在两根柱子之间的叫“补间铺作”,即补在一个开间的中间的铺作,越在早期的古建补间铺作的数量也越少,如唐构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没有使用补间铺作,而到了清代如北京故宫文渊阁中间开间的补间铺作(按清代的语言系统,叫“平身科”)竟多达10朵!
立在转角处的这朵顾名思义叫“转角铺作”,同时要承担横向即正面,纵向即侧面,还有斜向即转角的这三个方向的屋顶,于是就需要更多的支点也就是更多的斗栱,而且三个方向一个也不能少,所以最复杂,当然了,颜值也最高。
下面长得倒梯形的方块儿是“斗”;长条的弓形的叫“栱”,无论它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叫栱。所谓的“斗栱”,简单理解,斗上放栱,栱上放斗,斗上再放栱,搭积木一样的组合。上斗与栱的小组成员还有一个,斜向的长得长条状的伸出来的木杆儿,叫“昂”。所以,斗、栱、昂就组成了一朵斗栱的主要部件。
纵向即往屋檐外方向延伸的部分,每往外出一个部件就叫“出一跳”,也就是铺出了一层木头。我们就以斗栱出几跳来识别它的不同,问题来了,具体斗栱怎么个叫法呢?今天我们手机资费一般有月租,也会有固定扣费之外的部分对吧,资费是这样,其实斗栱是一个道理—— 有变化的就是出跳的部分,固定不变的是这3个:栌斗 + 耍头 + 衬方头,铺作数 = 出跳数 + 3(网图)。
举个栗子,出一跳就是 1+3,即四铺作,也就是铺了四层木头;出两跳就是 2+3,即五铺作......(网图)
问题来了,多少算多呢?按《营造法式》的说法,铺作数从四铺作到八铺作不等,但现实中能看见的大的建筑即大木作实例最多的是七铺作,如佛光寺东大殿的柱头铺作,再具体些个,因为这四跳里面其中两跳是栱,两跳是昂,又因为栱的别名叫“杪(miǎo)”,全名出来了:“双杪双下昂七铺作”(网图,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及补间铺作,这位大牛做得相当出色,不管是取景、角度还是标注,这个要学习)。
如梁先生的侧视图,实际上每一个栱也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很讨厌),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再去了解哈。
P.s.
在一些小木作里还是能看见八铺作实物滴,后文的转轮藏阁就有惊喜。
刚才提到的“固定三组合”不管一朵斗栱里是不是都出现了,也要算进去,也就是说,就算缺了其中的某个部件,不要紧,仍要按“3”来算,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补间铺作就没有最底下的栌斗(网图)。
你没看错,这就是个套路
概念先介绍清楚,下面精彩的开始。
天王殿的斗栱,今天我们看见的状态是宋、清两种风格的组合体,好认,柱头铺作,个儿大的是宋代的,个儿小的就是清代后加上去的,即公元1779年(清乾隆44年)的修缮,天王殿的朝向原先偏西15°,这次大修做了调整,按说这样的情况得落架大修了,搁今天跟迁建差不多,当然了,也顺便夹带了私货——原柱头铺作第一跳的华栱、泥道栱、慢栱就是这次被替换下来了,变成了现在看见的“三幅云”更偏装饰的画风,后果严重,柱头铺作落在栌斗上比例很不协调,太纤细了,没了气势。
通常,斗上放栱,栱上放斗,而且一般斗上要放不止一个栱,横着放了一个栱,竖着放了一个栱,成了十字交叉,这样才能让斗栱好看得花儿一样展开。不过,有时候因为结构的需要,可能并不需要每一个斗上既放横向的栱又放纵向的栱,OK,天王殿柱头铺作的第一跳华栱因为是后世替换掉的版本,且不细看,原先第二跳华栱底下应该有个斗来承托,这个位置上只有纵向的栱,没有横向的栱了,因为觉得没必要在这儿还支撑东西,所以选择省去了横向的栱。这种不太标准的做法叫“偷心造”,也就是偷掉了这部分,要是没偷就叫“计心造”,当然了,要是没偷一般也就不说了。最后要起个名字来辨别就是“双杪五铺作 偷心造”这样一个巨长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