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
- 出发时间/2021-06-25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100RMB
前言
2021年6月底,单位从下级行抽调一些我所在的业务条线骨干到全省各地检查工作,我有幸被选中。我十分感谢上级行领导给我一个展现能力的机会,我也佩服上级行领导的容人之量。我所在的检查组是负责检查宣城、芜湖、马鞍山。一路上结识的其他单位的朋友不少,在工作和为人处世上也获得被查单位及其同事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指导和感悟。三个地市的分支行都给予我们热情而不超过标准的接待。芜湖是本次出差的最后一站,公务结束后,其他三个来自淮南、阜阳、亳州的领导和同事都踏上返程,我之前没来过芜湖,就在芜湖半日游。芜湖最有名的方特乐园一个人去没意思,鸠兹古镇听芜湖当地前辈介绍是新建的,没有古建筑,就选择到芜湖古城和滨江公园及其附近的英国驻芜湖领事馆建筑群、内思工业学校、芜湖天主教堂、中江塔、芜湖老海关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芜湖市博物馆逛一逛。
芜湖简介
芜湖市位于安徽东南部,古称鸠玆、无湖、于湖,辖镜湖、鸠江、弋江、繁昌、湾沚五区和无为市、南陵县,主城区位于长江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芜湖”名称由来是这样的,芜湖最早只是一个湖泊的地方俗名而已,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因其地卑,长仅七里,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故曰芜湖,后引以县名。”现为安徽第二大城市,安徽长江沿岸最大的城市。
芜湖历史
开埠前的芜湖,远古至1876年
芜湖历史悠久,芜湖境内发现了月堰和凤凰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无为白鹤观商周遗址。在西周时代和春秋早期,芜湖境内的无为市生活着淮夷人,江南地区则是越族人生活的地盘。江淮之间的淮夷人在西周时代和春秋早期束发穿短衣,打扮类似中原华夏族,以龙、龟和飞鸟为图腾,崇拜祭祀祖先,农耕的同时兼营渔猎,住土墙草顶的茅屋四合院,平地挖墓穴建造坟墓,有自己的文字,受到华夏礼乐文明一定的影响,青铜器中礼器乐器占比较大,而且器形和装饰绝大部分是中原类型,建立了一些政治权力较为松散,制度落后于中原小方国。长江以南的越族人,在西周和春秋早期剪短头发,纹面纹身,饭稻羹鱼,住干栏式房屋,葬土墩墓,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采集,农业无论技术、生产工具还是发展水平都落后于淮夷人。越族青铜器与中原诸侯国有较大区别。他们所讲的语言和当时中华华夏族的语言不是一种,区别极大,不能通话,没有发现春秋以前有铭文的青铜器,春秋晚期的吴越文字和中原差别很大。今天芜湖南陵县境内的大工山铜矿遗址是一处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集采矿与冶炼为一体的占地范围广大的古代铜矿矿冶遗址。
芜湖最早的地名是鸠兹,鸠兹在春秋时属吴国。鸠玆邑在今市东南约20公里的水阳江南岸的花桥镇楚王城。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鸠玆邑,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城内空间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0.11平方公里。鸠玆因此地众多斑鸠聚集飞翔而得名。鸠兹地名最早见于 《左传·襄公三年》(前570):“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公元前570年的吴楚鸠兹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国侵楚,楚将养由基、子庚率师迎战于庸浦(今无为县南长江北岸),大败吴师,俘获吴将公子党。无为市境内可能是公元前537年的吴楚鹊岸之战的战场(另一种更多人支持的说法是肥西县三河镇)。芜湖市区可能还是前525年吴楚长岸之战的战场(另一种被更多人支持的说法是马鞍山博望区博望山)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鸠兹属越,无为市从此属于楚。约周赧王九年(前306)楚灭越,鸠兹属楚。秦时,鸠兹属以故鄣(浙江湖州安吉西北)为治所的鄣郡。西汉时,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无为境内设襄安县(治所今襄安镇)、临湖县(治所今蜀山镇临壁村),隶属于以舒县(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大城梗遗址)为治所的庐江郡。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管辖芜湖。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前109),丹阳郡领县十七,芜湖县为其中之一。县治虽仍在鸠兹,但已易名芜湖。这是关于芜湖置县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但是考古发现当时的芜湖县在国内发现的汉代文书中也写作无湖县、于湖县。当时得芜湖县城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当时芜湖境内还有春谷县,春谷县境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繁昌和南陵。东汉建光元年(121)乐成靖王子刘苌改封为临湖侯,临湖县改封为临湖侯国。东汉末年随着孙权在建业建都,今天的南京取代宣城成为丹阳郡境内最大的城市。东汉末年周瑜和黄盖先后担任春谷县(南陵、繁昌)长,训练士兵,组织屯田。三国时,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223),芜湖县治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青弋江北岸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仍属丹阳郡,并由此发展,成为芜湖最老的城区。鸠兹旧治自此再未复用。今天的芜湖就是以鸡毛山故城发展而来。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为防曹操攻建邺,在濡须口(今无为东部原濡须河口)夹江立坞,筑城防卫。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领兵号称40万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吴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二十二年(217)二月,曹操领兵攻濡须口,打败孙权军队。三月,曹操引军还。建安二十三年(218)孙权部将陆逊率军驻芜湖。魏文帝黄初四年(223 )二月,魏将曹仁率步骑数万人与东吴濡须督、裨将军朱桓战于濡须口,败退。吴国将大部分军队集中在长江两岸,吴国先后派丁奉和严密在芜湖境内排干水泽,围湖造田,并带领军队进行军事屯田,生产和储存军粮,解决军费开支。
280年王濬率领西晋大军攻占芜湖,芜湖并入西晋。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大兴元年(318)春谷地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春谷、繁昌两县并立。永昌元年(322)
大将军王敦反,攻建邺,占芜湖,筑高墙重垒,史称王敦城。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谷(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南朝·梁普通六年(525)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南陵县名自此始。
隋开皇元年(581)设无为镇(今无城镇)。无为县境隶属庐州(治所合肥)襄安县(巢湖市)、开城县(无为开城镇)、扶阳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繁昌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孰(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唐时,芜湖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所属道州有变动。武德七年(624)合并襄安县、开城县、扶阳县为巢县,无为并入庐州(治所合肥)巢县(治所巢湖市)。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除蒋州,将蒋州地界分别划入润州和宣州,芜湖属以宣城县(宣州区)为治所的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治所宣城县)。肃宗乾元元年(758)设立昇州,以原润州(治所丹徒县,今镇江市区和丹徒区)江宁县(南京主城区和江宁区)为治所,当涂县芜湖镇属江南东道昇州。上元二年(761)裁撤昇州,昇州地界分别划入润州和宣州。当涂县芜湖镇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复立升州,当涂县芜湖镇隶属于以上元县(南京主城区和江宁区)为治所的升州。乾宁四年(897)在赭山建寺,1009年名广济寺。
五代时,芜湖先后属于杨吴与南唐,南唐李昪昇元年间(937~942)复置芜湖县,属以江宁县和上元县(二县范围为长江以南的南京主城区和江宁区)为治所的江宁府,自此以后至民国,芜湖县置未断。五代时期繁昌境内创建了繁昌窑,是安徽境内的重要瓷窑。繁昌窑出产的青白瓷曾经作为供应南唐皇室的贡瓷。958年无为县被南唐割让给后周。南唐时期芜湖县总人口超过1万户,史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
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以今天的马鞍山当涂县为治所,辖当涂(首县)、芜湖、繁昌三县。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江南东路治所升州后改江宁府(南京))。这一境域在1912年前基本保持稳定。芜湖此后属于以当涂县城为治所的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管辖直至1912年。太平兴国三年(978)分出庐州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县。军治无为镇,筑城墙。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6乡置无为县,即太平乡、无为乡、开城乡、襄安乡、南乡、北乡。乡下设37个里。县治无城镇花疃村。宋代中后期无为县是安徽长江北岸的一个水运枢纽。宋神宗熙宁年间无为县商税税额20131贯,在淮南西道仅次于庐州治所合肥城、寿州治所下蔡城(淮南凤台县)、寿春县(淮南寿县)、庐江县(今属合肥)、和州治所和县、舒州治所怀宁县(安庆潜山市),居淮南西道城镇第7位。熙宁十年(1077)无为县城实际征收商税36162贯,仅次于庐州治所合肥城、寿州治所下蔡城(凤台县)居淮南西路城镇第3位。1077年太平州(包括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商税总税额21421贯。实际征收22829贯。其中芜湖县城征收数额不详。无为军的陈氏家族是宋代有名大商人(籍贯是无为或庐江)。元丰六年(1083),宋朝政府在无为军设置“榷货务”,负责江南、两浙、荆湖等地茶叶的专卖。元丰八年(1085)无为县人焦蹈殿试中状元。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芜湖县令蔡观在县东南一里许建芜湖学宫。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5)政和初,芜湖筑城墙。政和年间芜湖县围垦沼泽,建政和、万春(行春)、陶辛圩。1130年江贼邵青(应该是一支农民起义军)攻占芜湖,毁芜湖城墙,焚烧芜湖城,芜湖受到很大破坏。1180年重建芜湖城墙。宋代繁昌窑仍然在烧造瓷器,宋代早中期是繁昌窑生产规模最大的时期,南宋中后期繁昌窑衰落,宋末元初消亡。繁昌窑遗址是目前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龙窑。德祐元年(1275)二月,太师贾似道在澛港败于元军,元军进驻芜湖县。芜湖并入元朝,元军平毁芜湖城墙。
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治所杭州)太平路;无为属河南江北行省(治所开封)庐州路(治所合肥)。元初社会一度安定,统治者也曾重视过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芜湖县城也很快恢复起来。芜湖县总人口不久就达到将近5万之多。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军攻克芜湖,芜湖遭遇兵燹,全城居民只剩83家,当年芜湖全县所纳税粮仅17石。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至正二十三年(1364)无为州划入庐州府(治所合肥)管辖。归附朱元璋被任为无为知州的夏君祥正式筑城。无为城周长9里36步(9华里又216尺,合今天4389.8米),高1丈2尺(3.52米),基宽7尺,城头宽4尺,修楚泽门、东津门、薰风门、大安门、镇淮门、仓埠门。
明时,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明朝初年芜湖人黄礼作文称赞当时芜湖商业发展的盛况:“芜湖距河附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采布帛,鱼盐襁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永乐十九年(1421)从江口至芜湖县衙修一官道,后商人开设店铺渐成十里长街(实际长度三华里半)。永乐二十二年(1424)无为县人邢宽殿试中状元。成化七年(1471)明廷工部在芜湖泗关街设抽分厂,管理木、竹排等征税。 正德年间(1506~1521)无为州筑胥家坝,是无为最早修建的沿江江坝。嘉靖年间(1522~1566)山东人卜七在芜开设钢坊。徽州歙县岩寺镇(黄山市徽州区)人阮弼在芜湖开设阮长公染坊。阮弼出资在大荆山造荆山寺。明代卜七开办的钢坊生产的菜刀、剪刀和阮弼开设染坊所印染的布料和色纸是全国著名商标,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卜氏钢坊发明和使用了一种当时最先进的冶金铸造工艺——灌钢工艺,芜湖卜家店钢铁坊卜氏的炼钢工艺有槌钢、钳钢、淬钢、听钢四绝,其中的槌钢、钳钢就是灌钢法。阮弼囤积芜湖荆山大量优质碾石,注重引进技术,发挥人才优势。染出的色彩色泽亮而艳丽,经久耐洗不褪色,还能进行一些较为特殊的染色,如铜绿、银朱等。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将芜湖的浆染业发展水平和松江织造棉布的工艺并列为天下同行业第一。(有些人根据文字描述认定芜湖是明朝和清朝近代以前中国江南冶金和浆染手工业中心,但是根据历史数据记载,明代芜湖城只有钢坊8家,清代乾隆时期发展到几十家,但当时芜湖城钢铁业从业人员也仅数百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的《芜湖县志》载:“惟铁工为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同样的清嘉庆1807年《芜湖县志》提及当时芜湖的3座大钢坊,其中有明代建立的卜氏钢坊,还有葛永泰、马万盛。但染坊只提到当时还在生产的阮弼所建染坊,对芜湖印染手工业也没有太多记载,可见明清时期芜湖的大型钢坊数量比大型染坊多,而且嘉庆时期芜湖冶铁炼钢工业要比印染业发达。可见清朝经济最繁盛的时候,芜湖冶铁和浆染手工作坊和从业人员都不多,完全无法达到成为中国印染和冶铁炼钢中心的生产规模。只是芜湖的钢铁制造业和印染业技术水平高,是全国驰名的产品产地而已。如果说纺织品和彩色纸不容易保存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今天博物馆中和古玩市场上的明清时代景德镇瓷器文物的数量远远大于明清芜湖生产刀具数量的100倍。而明清芜湖炼钢业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剪刀、菜刀。明清芜湖刀具今天在民间也很难找到,而明清景德镇瓷器则否,当然这可能与铁器有使用磨损,使用年限短,可以回炉冶炼,收藏价值比瓷器差也有一定关系。然而铁器比起瓷器却更容易保存。)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北上逼近芜湖。当时芜湖没有城池防御,地方官束手无策,官兵争相逃窜,弃城于不顾。阮弼倡议商民壮丁成立保乡团,倭寇侦查到芜湖商民早有准备,连夜撤退。明朝隆庆末年(约1572年),明朝在芜湖设立池太兵备道,设置一位道员分理池州和太平府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防范倭寇,打击江贼。万历二年(1574),倭寇再次进犯芜湖,强抢财物而去。人心惶惶,各方强烈要求修筑芜湖城垣。万历三年至八年(1575-1580),重建芜湖县城垣,费时六年告竣。重建的芜湖古城墙长度739丈“得地七百三十九丈为城”合当时的4华里又139丈,合今天2364.8米(明代一丈为3.2米。150丈为1里),高三丈(9.6米),芜湖城东西南北各筑起4座双层独楼城门,其中东宣春门,西弼赋门,南长虹门,北来凤门。另筑起3座便门,其中朝南的有上水门和下水门,东南角的为迎秀门。芜湖城城墙内面积约0.5平方公里,明朝末年的芜湖城建成区大约和城墙内空间相当。万历十三年(1585)芜湖地震,房屋动摇。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建中江塔,至清康熙八年(1669)续建落成。崇祯元年(1628)户部在芜湖设钞关,向过往商船征收通行税和卸货税。
顺治二年(1645)明总兵黄得攻奉命率军从庐州到芜湖,击败和堵截反对朱由崧即位的明朝大将左良玉的叛军,左良玉子左梦庚率这支大军降清。五月,清兵渡江攻金陵。弘光帝朱由崧逃奔芜湖黄得功兵营,不久黄得功战死,明总兵田雄挟持朱由崧降清。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初七,张煌言攻克芜湖,扎营文庙,之后很快攻克和招降了安徽4府(徽州、宁国、太平、池州)、3州(广德、和州、无为)、24县。不久后郑成功率领的主力被清朝大败于南京,几只清朝军队赶来对张煌言形成包围态势,张煌言率部突围。清朝重占芜湖地区各县,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清朝初年的北京籍地理学家刘献廷(顺天府大兴县城人,北京东城区,因清代汉人只能住北京外城,所以是旧崇文区人)所著《广阳杂记》中说“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提到芜湖是当时的著名工商业城市。康熙年间(1662~1722)铁工汤鹏(天池)创造出铁画,铁画从此成为芜湖特产。清雍正初年改池太兵备道为安徽宁池太广道,亦称皖南道,历任道尹署,皆设芜湖;皖南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在辖区内征收商税,管理芜湖的钞关。清朝雍正年间,芜湖城有人口1万7千多人,这是芜湖城市人口最早的记载。当时的芜湖城已经从面积0.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沿着西门外的长街向城外发展。到太平天国以前,芜湖城市建成区发展到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万多人。道光十年(1830)芜湖税关停废。咸丰三年(1853)三月中旬,太平军攻占芜湖县,建立地方政权。八月初五,太平军攻克无城。是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黄雒、运漕,清军大败。十一年(1861),太平军失无城。咸丰六年(1856)清军复占芜湖县。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重占芜湖县。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退出芜湖县,芜湖县被清军占领。太平天国后期(1857至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同治五年(1866)朝廷在芜湖设盐茶牙厘总局征收项目按照今天的分类包括盐茶专卖税、交易税、中介税、通行税、卸货税、商业所得税。同治八年(1869)长江巡阅大臣彭玉麟奏准增设长江水师,建立提标右营,驻芜湖县。
1876年以来的芜湖
光绪二年(1876)6月1日,复设芜湖关(常关)。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县被增为通商口岸和领事馆驻扎地。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芜湖城市开始向近代工商业城市转化,在安徽最先开始近代化。光绪三年(1877)2月28日,芜湖县设海关。4月1日正式开关。皖南道兼署芜湖海关事务关务,故又称芜关道。2月,英国政府在芜湖范罗山设立领事馆。
10月,芜湖县第一个洋行开业。是年,中国轮船招商局开始在芜湖县购置地产。光绪六年(1880)芜湖县开始有气象记录,这是安徽最早的气象记录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为了家族和数量庞大的庐州府淮军淮系集团地主,及庐州府大米商人利益,便于他们就近运销收来的租米,动员镇江米市商户,并给予来芜米商税收优惠政策(当时安徽芜湖市场的大米价格也比江苏镇江低),将原先位于江苏镇江的米市迁到芜湖,芜湖米市形成。至此芜湖成为和长沙、无锡、九江并列的中国四大米市。光绪九年(1883)芜湖县开设二等电报局。美国传教士建圣雅各教堂及附属学校。光绪十二年(1886)
法国传教士金式玉(译音)在芜湖县鹤儿山建造天主教江南教区中心大教堂(1891年在芜湖教案中被焚,1895年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美国传教士、医生赫怀仁(译音)受美基督教美以美会派遣到芜湖县创办弋矶山医院。光绪十六年(1890)章维藩主持兴建益新面粉公司(1894年建成投产)。这是安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也是民国时期安徽省内产值最高的工业企业。光绪十七年(1891)是年,程海鹏在芜湖创办安徽第一家照相馆,名鸿雪轩。是年,弋矶山教会医院开办西医学堂。这是安徽最早的西医医院。
光绪二十年(1894)7月1日,英国人葛雪森开设芜湖书信馆;11月首次发行芜湖商埠邮票。
光绪二十二年(1896)3月,芜湖邮政总局成立。这是安徽最早的中国人开办的邮政局之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华圣公会办广益学堂(1902年更名圣雅各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商办芜湖立生祥小轮公司创立。这是安徽第一家轮船客货运输公司。光绪二十五年(1899)自立军革命党人汪鎔在芜湖县创办《白话报》。光绪二十七年(1901)芜湖至安庆客轮在无为县境沿江土桥、刘家渡设停靠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徽巡抚王之春在芜设芜湖商埠巡警局。这是安徽最早的两个建立警察制度的城市之一,开辟大马路(今中山路)和二街。光绪二十九年(1903)汪孟邹创办芜湖科学图书社。芜湖巡警总办黄家伟创办芜湖消防局。光绪三十年(1904)1月20日,日本新江轮由芜湖县开至澛港忽发生火灾,乘客死亡约六百人。春,陈独秀到芜湖县,借绩溪人汪孟邹的科学图书社为报社,正式创办《安徽俗话报》,由上海大陆印刷局印刷,芜湖科学图书社发行。是年,芜湖关道童德璋与英国驻芜领事柯韪良代表中英双方,正式签订《芜湖各国公共租 界章程》(1905年6月28日开辟租 界)。光绪三十一年(1905)反清革 命组织安徽岳王会成立。总会设芜湖县,由陈独秀负责。李经方筹办的安徽省私营铁路公司在芜湖县成立。《鸠江日报》创刊。张啸岑在芜湖县建同盟会支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朝廷农工商部批准,芜湖商务总会成立。同年,吴兴周等创办安徽最早的发电厂和电灯制造厂,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成为安徽第一个使用民用电的城市。(之前仅安庆一家官办企业自己发电和使用电灯照明,不久即废)光绪三十四年(1908)英商太古公司建成一座芜湖县最早的栈桥式码头。芜湖县首次放映无声电影,这是电影出现在安徽的最早记载。宣统元年(1909)9月12日,潘伯和创办电话公司,开办安徽最早的民用电话业务。11月28日,《中江日报》创办。是年,大清银行芜湖分行在中二街八十六号成立。
是年,芜湖招商局开通芜湖至无为县城的内河客轮线,船名“芝云”,是蒸汽机轮船,为隔日班。沿途停靠裕溪口、雍家镇、三汊河、运漕、黄雒、仓头。宣统二年(1910)12月21日,谭明卿、张九皋创办《皖江日报》。宣统三年(1911)11月10日,芜湖县驻军李保林部三营反正,成立皖南军政分府(1912年自行解散)。
民国时,民国元年(1912)1月废府、州、厅而存县、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 10月30日,孙中山在长江沿岸考察实业,抵芜湖县,出席欢迎会。孙中山提出将芜湖和跨江发展的安庆建成安徽两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构想。1918年孙中山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提起当时的芜湖城市人口为12万。1912年,日本在芜湖县设立领事馆。民国3年(1914)1月1日,中国银行芜湖支行正式营业。6月29日,北洋政府内务部分安徽省为3道,其中芜湖道驻芜湖县,辖皖南地区23县(包括后划入江西省的婺源县)民国4年(1915)9月25日,交通银行芜湖支行开业。10月20日,张九皋创办《工商日报》。是年,芜湖电话公司成立。民国5年(1916)5月14日,南京至芜湖段铁路动工。民国6年(1917)陈绍吾、江干卿、宁松泉等兴办裕中纱厂。民国7年(1918)刘希平、高语罕创办工读学校和平民夜校。民国8年(1919)5月-6月,芜湖县各校学生举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并和部分商人一起抵制日货。是年,吴兴周等创办大昌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北 洋安徽省 长 吕调元称芜湖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此后被大量引用,这就是芜湖这一称号的出处。民国时期的芜湖是最大的城市,也是安徽工业企业、商户、西式建筑最多,市容市貌最现代化的城市,国内城市地位达到三线强水平。被时人称为“小上海”。(安徽是一个没有跟上近代化发展脚步的省,以至于从清末以来到解放之初经济上的排名一直下跌,清朝康雍乾时期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当时安徽省的人均税赋和人均进士数量都是仅次于江苏和浙江的第三位,但省内没有一个全国中心城市,远离京杭运河和海洋,缺乏商业文明浸润,以及南宋以后作为安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长江流域和皖南山区封建传统强大带来的保守民风也为安徽经济发展滞后埋下诱因。(安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最大的时代按照比例计算是清朝和民国)1952年人均工农业产值仅排名中国各省区的第27位,而2020年安徽省人均GDP排名是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第16位,中国大陆的第13位。虽然与发达省区差距较大,但相比清末、解放前、建国之初和改革开放前30年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1921年10月10日,省立芜湖通俗图书馆成立。1923年1月5日,中国社会 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 员会成立。1926年4月,中 共芜湖特别支 部成立,是芜湖最早的党 组 织。1927年3月8日,国 民 革 命 军江右军总指挥兼第六军军长程潜率部抵芜湖县。8月,中 共芜湖县委建立。1928年11月26日,蒋()介()石由巢县乘船抵芜湖县,晚乘楚有舰赴安庆。冬,中 共无为县 委成立。1929年2月,中央银行芜湖分行成立。1933年6月24日,南京至芜湖公路竣工通车。1934年3月,淮南铁路(田家庵至裕溪口)开工;次年12月竣工;1936年1月1日通车。11月25日,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建成通车。是年,国民政府在湾里建军用飞机场。1935年1月1日,芜屯公路通车。4月19日,南京至芜湖段铁路试运行;5月15日正式运营;1936年4月1日与京沪线在光华门联轨,始通上海、芜湖间的直达车。1935年7月上旬,安徽省长江沿岸一片汪洋,芜湖县沿江圩堤均溃决。8月,芜湖公共体育场建成,是只有一个300米跑道的简易田径场。1936年1月16日,安徽省地方银行在芜湖县成立。1936年芜湖有城市人口17.8万,是当时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1937年8月1日,芜湖县各界抗敌救援会成立。9月30日,芜湖县发生3.5级地震,历时20余秒,由东而西波及皖南各县。10月19日3时25分,又发生较强烈地震。12月5日,日本侵 略军飞机轰炸芜湖,炸沉英轮大通号、德和号,市民死伤千余人。7日,日机6架分批空袭芜湖,市民死伤80余人。8日,日本侵略军及伪军猛犯芜湖。10日,芜湖沦陷,日本侵略军在芜大肆tu杀。据基督教美以美会华尔顿教士统计,仅倒在街巷中的shi ti即有2500多具。日占领芜湖期间成立维持 会,强征wei安妇,tu杀平民,国 共两党领导中国军民继续抗战。1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无城。1940年7月17日,无城被日伪控制。1945年8月17日,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攻克无为城,驻无为城日军撤退。10月10日,驻芜湖地区日军万余人向国民 党代表正式投降,国民 党占领了芜湖。1946年安徽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在赭山定点建校。1949年1月21日,皖江第四军分区部队解放无为城。4月20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解放军24军自无为土桥至铜陵老洲头地段、25军自姚王庙至大套沟地段、27军自大套沟至泥汊地段突击渡江。21日,24军、25军、27军和后继的30军及支前民工、担架队计20万人相继渡江。21日下午占领繁昌城。4月24日4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芜湖县城。8时,芜湖群众集会欢迎解放军进城,芜湖县解放。
4月27日,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建立芜湖市,芜湖从此成为一个市建置,成为省内晚于蚌埠和合肥第三个建市的城市。芜湖市人民政 府成立。芜湖市、县从此分置。5月12日,中共芜湖市
委成立。7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管理安徽长江以南地区的省级政区)由屯溪移驻芜湖市,芜湖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省会。1949年芜湖解放后统计,当时有城市人口15万。是建国之初安徽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1951年12月9日皖南行政公署迁往合肥,皖南皖北两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52年8月,皖南行政公署撤销,安徽省人 民 政 府成立。芜湖市由皖南行政公署领导改为安徽省人 民 政 府领 导,为省直辖市。1952年芜湖市区常住人口28.9万。1971年3月,芜湖县城从芜湖市区迁驻湾沚镇。2011年8月无为县划入芜湖市。2019年12月无为撤县建市。2020年9月改繁昌县为繁昌区,芜湖县为湾沚区。2020年芜湖市城区常住人口164.3万。
芜湖特色
以长江为界,芜湖市江南部分属安徽省内四大文化区中的皖江文化区,长江以北的无为市历史上长期属府治在合肥的庐州府管辖,属于以合肥为中心的庐州文化区。二者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因无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数量大,在芜湖流动人口多,芜湖市区人中的一些低素质群体又以江南人自居,看不起江北人,无为人到芜湖购物经常遭遇一些低素质芜湖人的白眼,芜湖人和无为人吵架时,芜湖人中脾气急躁、层次较低的经常将网上芜湖发生的诸如财物失窃、不守交通规则等事归到无为人头上。2011年巢湖市撤销,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无为才并入芜湖。因为无为在宋元明时期城市规模、行政等级和文化发展水平超过芜湖,无为籍历史名人比芜湖要多和知名,无为的古镇数量也多于芜湖江南地区的总和。无为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实际上超过芜湖。加上文化上和合肥更接近,很多无为人希望无为并入合肥。认为将无为划入芜湖市是一个错误。到无为县城大街上一问合肥和芜湖谁更有文化底蕴,无为本地人都说是合肥。理由主要是合肥有名人、有古镇、古建筑比芜湖漂亮,芜湖没有名人,没有什么古建筑。合肥比芜湖发展好。芜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名的贼城,当时芜湖盗窃案非常多,直到现在,无为人和芜湖人吵架还经常说芜湖出小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为农村妇女在大城市做保姆的非常多,芜湖市区的芜湖本地素质较低的人与无为口音,穿着土气的50多岁无为妇女发生矛盾时经常说无为出保姆,怀疑她们的职业是保姆。(层次较低的北京人对安徽的错误印象也主要是大水、保姆、农民工)无为国企员工和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等因为2011年划入芜湖后工资待遇比原巢湖市标准提高,都感到高兴,对无为并入芜湖基本持接受事实态度。
目前芜湖市全境的方言都是江淮方言,每个县的口音都有一些差别,芜湖江南地区的的古建筑风格属江淮西部建筑风格,青砖小瓦,不粉墙,淮西式马头墙,建筑雕刻图案线条简洁,与徽派建筑区别较大,与合肥周边的庐州建筑也存在一定区别。无为的古建筑属庐州建筑,则与合肥周边一致青砖小瓦白缝小合院,清水砖墙,淮西式马头墙,建筑雕刻图案比江南沿江地区复杂华丽一些。芜湖的小吃有虾籽面、酥烧饼、芜湖小笼汤包、芜湖炒饭、渣肉蒸饭、牛肉面、赤豆酒酿、腰子饼、藕稀饭、芜湖生煎包、炒凉粉。芜湖菜,属于安徽菜系中的沿江风味。沿江风味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善于用糖调味,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其菜肴具有酥嫩、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代表菜有“清香炒悟鸡”、“生熏仔鸡”、“八大锤”,“毛峰熏鲥鱼”、“火烘鱼”、“蟹黄虾盅”等。常见特色菜有芜湖红皮烤鸭、无为板鸭、茶树菇炒牛肉、鸡汁干丝、虾仁干丝、芜湖红烧肉、鲍鱼烧鸡、辣椒炒鸡头米茎、辣椒炒山芋杆、芜湖臭干子等。芜湖菜的口味比起北面的庐州菜和南面的徽菜的咸度都要淡一些,做菜要加入一定的糖,甜度是细品能尝出来。水产菜肴多于徽菜,山珍菜肴多于庐州菜。芜湖的历史名人有清初画家萧云从、抗日名将戴安澜等。总部设在芜湖的著名企业有海螺水泥、奇瑞汽车、傻子瓜子、三只松鼠。餐饮老字号有同庆楼、耿福兴、金隆兴,餐饮名店有老奶奶牛肉面、老大牛肉面、老刁牛肉面、燃烧吧蛋炒饭、小高米线。景点有市区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一共四期)芜湖滨江公园(包括中江塔、老海关大楼)、芜湖天主教堂、芜湖古城、鸠兹古镇、天门山、广济寺、镜湖、中山路步行街,湾沚区西河古镇、陶辛水韵,繁昌区马仁奇峰,南陵县丫山、张氏宗祠,无为米公祠、泊山洞、黄金塔、襄安古镇、黄雒古镇、开城古镇。芜湖特色工艺品最有名的是芜湖铁画,其次有无为剔墨纱灯。大王佛香。非遗里以无为鱼灯、十兽灯、梨簧戏较为有名。黄梅戏和庐剧在芜湖比较流行。
芜湖的历史与外省人和芜湖人认为的不一样
芜湖的真实历史地位与芜湖人和外省人所想的有较大区别,与网民和芜湖大部分市民所认为的相反,历史上芜湖曾长期为当涂县属镇或以当涂县为治所的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管辖下的普通县城,在明代以前的安徽省内都没有重要地位。从秦汉到明朝初年,安徽省内最主要的渡江交通线是今天马鞍山境内和县横江渡到当涂县采石矶的渡江路线,离芜湖最近的两个地级政区治所是当涂和和县,今天芜湖长江以北的无为市隋朝以后基本属于以合肥城为治所的庐州、庐州路和庐州府管辖、宋代还曾为地级政区治所无为军和无为州,元明清则为庐州管辖下的散州无为州,在宋元明时代的城市规模和行政地位也高于芜湖。直到明朝中叶以后随着裕溪口成为巢湖水的入江口,从裕溪口到芜湖的渡江路线才变成省内渡江的最重要线路。芜湖作为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对江面对巢湖流域入江水道裕溪河的出口裕溪口,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芜湖的商业和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兴旺起来。明清时代关于芜湖县城的文字记载很多都提到了芜湖工商业繁荣这点,清朝初年的地理学家刘献廷甚至把芜湖列为苏州之外和南京、杭州、扬州并列的四个商业城市。看文学记载似乎芜湖是当时安徽工商业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但是与之相矛盾的一点是当时的《芜湖县志》中是把芜湖的发展水平和州一级的城市并列,和无为,和县这样的城市是同一水平。当我翻阅明清时代有关芜湖的历史数据时,结果显然是会让所有支持芜湖当时是个大城市的人大跌眼镜的。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的芜湖城不仅城市政治地位较低,在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的数据方面不仅不如安徽大多数府和直隶州的治所,甚至在明代还不如安徽一些规模较大的县城。清朝中期芜湖城建成区的面积甚至不如合肥三河古镇的古镇面积大,所有明朝和清朝前中期留下的历史数据和地图资料都与芜湖当时是个大城市的说法完全相反。现在的史料里明朝和清代前中期的官员,包括操江巡抚、安徽巡抚和太平知府也没有一个提起芜湖是一个大城市。明清时期,包括清朝末年芜湖已经在近代化上走在安徽首位的时候,芜湖也一直没能取代当涂成为太平府的行政中心。当我把关注的焦点转向芜湖境内的古代建筑遗存和明清文物时,我发现芜湖境内的明清建筑和明清文物根本就无法与他们瞧不起的我的家乡合肥相比。在明朝之前的时代,出土文物上的差距则更大,除了无为以外的芜湖市的任何一个县区,其近代以前建筑的数量和艺术水平总和均不能和合肥的十几个旅游资源较好乡镇中的任何一个相比。芜湖一个市的博物馆里的藏品无论数量和精品也无法比得上合肥的任何一个县。而芜湖市除了无为的戴安澜以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全国知名或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名人,而合肥的很多乡镇都有这样等级的名人。明清芜湖的进士数量也远远赶不上以合肥为中心的庐州府。当我比较了芜湖和无锡这两个我认为在明清和近代情况较为相似的城市之后发现,关于二者的历史和文学记载尤其相似,明朝中后期和清朝近代以前的芜湖应该和无锡一样是个清代重要的商品的集散地和有发达支柱手工业产业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大城市,如同今天的浙江义乌。并且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都是19世纪末到抗战时期。之前的地位并不重要。
各个历史时期的芜湖与合肥
芜湖历史上长期是宣城宣州区、南京或当涂县为治所的郡、州、府管辖的一个普通县或者当涂县辖镇。西汉前109年建县,南北朝时期县取消并入当涂县,五代十国南唐时第二次设县。五代十国南唐时期到清末一直为以当涂县为治所的太平州和太平府管辖下的普通县城。民国北洋时期实行省县两级政区制度,1927-1949年实行,省直管市、县,大城市城区设立市的制度,市不辖县的制度,从那时起府那样的二级政区治所才开始和县治所分离,芜湖是1949年解放后才设市。建市后芜湖县、城分离, 1971年芜湖县城迁往湾沚。
很多芜湖人和无知网民认为的没有文化底蕴”的“小县城”合肥,庐州府。
5万人口,5平方公里是合肥市政府说明解放前合肥一穷二白时经常说的,网民也这样认为,网痞经常用这句话证明合肥是个县城发展而来,没有历史和文化底蕴,过去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也说合肥本为安徽普通县城(已修改)是政治因素崛起型城市的“代表”。而新闻媒体、各种杂志网站除了说这个之外,还有什么合肥发展主要靠中科大、最牛风险投资机构什么的,其实反映出他们对合肥一无所知。合肥的百度和360百科做的很烂,几乎所有的媒体杂志里合肥的内容都着重在现代化上,而非文化底蕴、历史和旅游资源,而合肥这些方面实际上均超过一般人认知的20倍以上。
https://baike.so.com/doc/4826680-5043430.html安徽。注意开头文字:安徽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 境内的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新安、庐州、皖江四大文化圈。https://baike.so.com/doc/24368997-25185965.html庐州文化,当然关于合肥的百科都做得不好。以合肥为中心的庐州文化是安徽和徽州徽文化一样的区别于东南西北相邻地区的地域文化。
https://baike.so.com/doc/6014845-6227833.html庐州百科词条
//www.achim-lelle.com/i/9081197.html这篇是鄙人写的合肥的介绍,不相信的可以搜索,本人也提供了大量证据,置疑景点是否存在,图片是否是假的也请看里面的链接和搜索。
古代的大城市基本都很小
明清时代中国部分主要城市城墙内空间
美国学者章生道测出的1890年代中国城市城墙内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出处:章生道著,马德程译《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形态》
又名 《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 汉字为府名(北京和南京除外),北京为洪武、建文年间的北平府,永乐以后的顺天府,南京为明朝应天府和清朝江宁府。括号内为府治所在附郭县名
北京(大兴、宛平) 60.0(实际上外城南部基本上不是建成区)
南京(江宁、上元) 41.9 (实际上城市北部和东部建成区较少)
苏州(吴县、长洲、元和) 14.2 (实际上明晚期到1860年代城外山塘街、枫桥一带为商业街,实际建成区大大超出城墙,太平天国以后大为缩小)
开封(祥符)13.6 (城市四角方位较空旷)
杭州(钱塘、仁和)12.6
成都(成都、华阳) 12.6
西安(长安、咸宁) 11.8 (建成区实际上在城东略扩出城外1.8平方公里)
太原(阳曲)8.40
绍兴(会稽、山阴) 8.30 (城墙内三分之一面积较空旷)
济南(历城)7.54(明府城3.06,外城7.54,城市空间在城西和城南扩出明府城之外)
湖州(乌程、归安) 6.60 ( 沿城墙内圈空地很多)
武昌 (江夏)6.35 (仅武昌,不包括当时属于汉阳府的汉口、汉阳,武昌西城墙外长江岸边建成区多)
正定(正定)6.30(城四角方空地很多)
庐州(合肥) 5.60 (城内西北杏花公园和东北逍遥津非建成区,而城外南面今芜湖路大钟楼、稻香楼和城东外坝上街、大小东门对岸、大西门外侧为建成区)
广州(番禺、南海)5.20 (实际上18世纪城市就大大扩出城外,1840年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淮安(山阳) 5.20 (城区外河下古镇也是建成区,约7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低)
常州(武进、阳湖)5.10
福州(闽县、侯官)5.05
扬州(江都、甘泉)4.80 (城市在清朝中期大大扩出城北,太平天国以后缩小)
宁夏(宁夏、宁朔)4.80 (城内较空旷)(今银川)
荆州(江陵)4.50
长沙(长沙、善化) 4.15
南昌(南昌、新建)3.95
宁波(鄞县)3.75
重庆(巴县) 3.50
保定(清苑) 3.25
云南府 (昆明县)3.20
兰州(皋兰)2.70
安庆(怀宁) 2.60 (南城墙外侧建成区较多,略扩出城外,西门外也有建成区)(1260年建城,南宋以前安庆地区行政中心在今潜山市)
桂林(临桂)2.35
贵阳(贵筑) 2.25
襄阳(襄阳县) 2.24(未包括樊城)
河南府(洛阳县) 2.20 (实际上建成区城墙外南侧略扩出城外)
大同(大同县) 2.10
上海(松江府管辖下普通县城)2.0(松江府治华亭县今松江区,上海元代建县,晚明和清代前期已达到府治规模,1843年后发展很快,19世纪末已是中国最大城市)
徽州(歙县) 1.7(建成区主要在城西徽州府城,城东部歙县县城较空旷)
奉天(承德、兴仁)1.69(今沈阳,清代以来东北最大城市。当时沈阳城墙外有圈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外关墙,建成区约4平方公里)
天津(天津县)1.6(当时天津建成区大大超出城墙空间,境外租界区面积是老城厢近10倍)
芜湖(太平府普通县城)0.5(太平府治当涂县,芜湖在明晚期以后开始成为安徽手工业重镇,清朝雍正年间,城市人口1.7万,达到无为,和县,寿县(春秋到唐代以前安徽第一大城市)滁州、六安等州城人口规模。1876年开埠以后发展很快,城外十里长街周边十分繁华,建成区大大扩出城外)
如果以1842年庐州官府统计的合肥10.3万城市人口计算,1842年的庐州合肥城城市人口和当时的直隶省省会保定(当时也是清苑县城)的城市人口差不多。当时中国城市人口在10-20万之间的还有济南、开封、太原、南昌、长沙等,这是清朝鸦片战争以前中等以上省城的城市人口规模。当时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几个商业城市如天津、临清、济宁、清江浦、淮安、镇江的城市人口也在10-20万之间。当时中国只有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武昌加上汉口汉阳的话城市人口也略超过50万,鸦片战争前扬州、西安、成都、福州的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中国其他可以查到人口数量的城市的城市人口均小于20万。安庆的城市人口数字现在没有记载,何一民、胡中华在《清代安徽城市发展与不发展及原因分析》一文中根据道光年间安庆府治怀宁县总人口和施坚雅长江中游省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平均城市化率7.8%估计的安庆城市人口为22万多人。1861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被围困了22个月的安庆城,安庆城破时城内人数至多为4万多人。第三种是根据安庆城嘉庆年间的城市建成区3.5平方公里估计的,认为当时安庆城的城市人口按照每平方公里3万人计算为10.5万人。而1840年云南贵州省会贵阳和云南省会昆明的城市人口均为6万多人。兰州的1840年的城市人口为4万多人。当时除了杭州之外,浙江省府级城市的平均人口为5万左右,江苏的常州府、松江府的城市人口也在5万上下。当时重庆、泉州、洛阳、大同、青州、正定、荆州这样的中国其他地区的大府城人口在5-7万之间。绍兴的城市人口在浙江各府城中较多,为10万人左右。广西省会桂林的城市人口缺乏记载,根据总人口和广西平均城市化率5%,估计数为5万。
可以从地图上搜下,合肥城市起源于西周,文献记载的西周、春秋古庐子国国都,两汉时期为《史记 货殖列传》和《汉书 地理志》提到的全国16大城市之一。但因为离当时汉代十大城市之一的寿春(淮南寿县)近,而隶属于寿春为治所的九江郡。司马迁:“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西汉末年居住在今天合肥地区的人口约有35万人。200-208年为曹操扬州州治,南北朝时期也为行政多变的几个州、郡治所。隋代到1912年一直为庐州、庐州路、庐州府治,1128-1276年为相当于南宋省一级政区的淮南西路治所,合肥是汉代和隋唐时期城市规模的经济文化仅次于寿春寿县的安徽第二大城市,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修建新的庐州城,金斗城。唐玄宗天宝初年,庐州有人口43323户,人口205396人,人口在淮南道中仅次于扬州,远多于安徽江淮地区其他各州。唐末和五代十国初期经济文化发展超过寿县,成为安徽第一大城市,五代十国末期因为战乱破坏少,超过扬州、淮安成为江淮地区第一大城市,998年增设第二名淮南转运使于合肥。宋徽宗宣和年间。庐州有83056户,578359人这是南宋1169年扩建后到1949年合肥老城区的范围,合肥环城马路以内,面积5.6平方公里。合肥是安徽五代十国到南宋末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赋税最高,商业最繁荣。规模最大的城市,五代时期,庐州知州张崇曾说“(江淮之间)淮安控七郡之雄,庐邦最大,真山河四塞之境,乃一方礼乐之邦”宋代记载“昔年吴魏交兵地,今日承平会府开。”“冠带淮南第一州,扬鞭得从使君游””宋代是合肥第二个繁荣期,北宋时游历合肥的叶祖洽说“庐于淮西为一道都会,人物之富,甲兵之强,四方商旅游士之多,甲于淮南”北宋时1077年的一项收税记录记载,全城所收商税超过10万贯,居全国前列。北宋时期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庐州城市人口已突破10万。1128-1276年为相当于南宋省一级政区的淮南西路治所,南宋时1169年为防御金兵侵袭而引金斗河(现被填平)入城,修筑城池,扩建唐代金斗城,合肥古城的初貌基本形成。《庐州府志》载:“自河入城之后,而民间之利甚溥矣。谷粒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经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南宋中期1169年扩建合肥城后, 庐州市井出现“千樯鳞次,百货骈集”的繁荣景象。1229年 庐州城的城市人口为户23811,人口110364,是江淮西部最大的城市。而且这还只是合肥城的民间土著“主户”和常住合肥城的外地户籍人口“客户”的总人口,南宋在庐州城设七支部队数万重兵防守,地方官员及其带来的家眷随从、驻军(大部分是外地人)以及外地临时来合肥的人还不算在内,个人估计当时合肥城市人口可能超过15万人。元以后庐州衰落,1364-1371年朱元璋攻下庐州后曾短暂设江淮行省,以庐州合肥为省会,虽然合肥在元代以后衰落,但合肥作为安徽最大城市的地位至少保持到明朝末年甚至可能是清朝太平天国以前。合肥是安徽近代以前城市面积仅次于战国到汉代寿春城和未建成完工的明洪武时期修建又烂尾的明中都凤阳城的古城。清嘉庆时期安庆府桐城县人姚鼐“庐州居江、淮之间,湖山环汇,最为雄郡。余尝谓国家因明季旧制,临江建安徽省治,官府建牙,官舍吏廨,成立百余年,不可猝移耳。若以地势宽平,原显雄厚,控扼南北之要言之,安徽大府建牙(衙),未有宜于合肥者也。”清嘉庆安徽巡抚阿林保“太史公叙天下地势,于江淮之间独举合肥。今千年间,山水变迁,昔太史公所云‘受南北潮’者已不复见;独其居江淮间,殷盛阔大,包举湖山,卓为巨邑,则今犹古也”。清朝1803年庐州合肥城的建成区涵盖了除了城内东北角和西北角的所有空地,并且延伸到城外大小东门外的南淝河对岸和坝上街、大小南门外的芜湖路一带和大西门外的二里街,约6平方公里,清朝1842年庐州官府为防范英军入侵安徽,筹划守城,统计的庐州城市人口为10.3万,后来在太平天国和抗战中合肥也受到巨大破坏,合肥也是一个在清末民国时期没有跟上近代化城市化发展脚步的城市,没有实现从封建城市向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转型,李鸿章及其淮系集团成员兴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没有一家在合肥。民国时期是合肥城市地位衰落的最低点。合肥为1853-1862年清安徽省会,1945-1949年民国安徽省会,1952年至今安徽省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合肥城区常住人口为511.82万人,户籍人口约290-300万。
庐州府巢县,西周、春秋巢伯国国都,隋至今日主要隶属于以合肥为治所的庐州、庐州路、庐州府、合肥市。(庐州、庐州路和庐州府治所一直是合肥)今合肥下辖巢湖县级市,当时庐州除了府治所在地合肥之外经济比较发达的普通县城的城内空间
宋代到清末的太平州和太平府治当涂县城,这是它的城墙空间。当涂采石矶与和县横江渡是战国到明朝中期安徽最重要的渡江渡口,安徽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干线都由这两个渡口连接。今天马鞍山、芜湖江南地区的行政中心在五代十国南唐到清末一直在当涂县。面积约2平方公里。
明清时的太平府芜湖县的老城厢,在芜湖青弋江北鸡毛山环城东南西北路围合成的范围之内,面积约0.5平方公里,代表着明朝末年的芜湖城市空间,不过清代太平天国前和芜湖开埠以前芜湖的建成区扩出城外,建成区大约是1.3平方公里。明朝中后期芜湖炼钢和刀剪制造以及浆染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明朝时期芜湖建成区一直局限在0.5平方公里空间内,芜湖城市人口在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1.7万,清朝19世纪前期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1850年3万多人.但是自1876年开埠和1882年镇江米市搬迁到芜湖后芜湖城市迅速发展,到清末民初成为当时安徽第一大城市,1918年城市人口12万,1936年城市人口17.8万(我看到的所有民国抗战前的城市人口统计都只统计户籍人口),1952年芜湖市区常住人口28.9万。1996年芜湖市区户籍人口46万,2020年芜湖城区常住人口164.3万。
https://www.pinlue.com/article/2018/11/2317/127602846221.html引用芜湖人所写的一篇客观公正的史料
史话芜湖:关于芜湖古城千年变迁史。
下面请看历史地图。看看合肥和芜湖二者的历史地位如何
夏末商初的合肥肥西三官庙遗址是除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外,出土夏代青铜器最多的遗址。之前肥西大敦孜遗址还出土了安徽省内最早的青铜器,年代相当于二里头遗址的单扉铜铃。而芜湖目前是空白,目前看合肥超过芜湖。
西周时代传说合肥境内有庐国和巢国,分别建都合肥和巢湖市。但考古发现不足以证明文献记载。合肥市武警医院西侧的四里河遗址是一处形成于商、西周,发展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繁荣于两汉,一直延续到隋朝的聚落和城市遗址,西周历史地图上这个不知道名字的大型居民点就是四里河遗址。学者引用明清合肥地方志记载给合肥城的前身起了个名字叫庐邑,它真实的名字不清楚。客观的看待它,在西周时代这里也不一定为庐国都城,但一定是个大型聚落遗址。起码是个比一般西周聚落遗址的大的大村庄。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和秦朝。这里出土的文物较多,包括货币和青铜器、玉器,还有市场和手工作坊遗址,当时的合肥四里河遗址至少是个商业城镇。
芜湖没有发现商西周大型聚落遗址,史书中也没记载芜湖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属于什么诸侯国,而当时的诸侯国都不会有如今的一个地级市那么大,属于吴国不太可能,所以目前来看在商朝和西周时代合肥城市的前身无疑比不知是否存在的芜湖城市的前身要好一些。
而芜湖楚王城在春秋晚期可以确定是一个有官员和城墙城市。而且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鸠玆,所以芜湖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要超过合肥一些。
秦朝历史太短,连在地方史中篇幅算十分巨大《合肥通史》里涉及合肥的历史文献记载,基本也仅有范增反秦事迹,芜湖在这一时期无任何历史记载,也无名人。所以相比之下还是合肥好一些。
汉代的合肥和芜湖从地图上看似乎都是普通县城。行政等级都不高,不是州、郡治所。然而事实上这一历史时期关于合肥的历史记载和地下文物是远比芜湖要多得多的。合肥发现的汉墓很多,如环城西路已经被填埋的东汉墓、桃花店墓群、放王岗岗墓群,其中有一座汉代王侯墓地舒王墩汉墓,是合肥最有名的汉墓,巢湖有一座大型汉墓吕柯墓也建成了景点。
https://baike.so.com/doc/5720612-5933341.html司马迁写的《史记 货殖列传》全文。当时司马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只提到六个商业城市,成都、江陵(荆州)、寿春(淮南寿县)、合肥、吴(苏州)、番禺(广州)。这一页里提到的北方城市宛(南阳)也是汉代的一个商业都市。剩下的几个市长安(西安)、洛阳、邯郸、燕(蓟,北京)、临淄(淄博临淄区)、陶(菏泽定陶)、睢阳(商丘)、陈(河南周口淮阳)。合肥是司马迁提到的当时的15个商业城市之一。
这是司马迁对合肥商业地位的一个描述,而他提起的大城市里没有芜湖,也没有南京、杭州、上海、也没有越国故都会稽(绍兴)。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 地理志》提到的大城市和司马迁差不多,也提到今天的合肥、苏州和寿县,而班固提起的大城市里没有芜湖,也没有南京、杭州、上海、也没有越国故都会稽(绍兴)。大家可以到安徽省博物馆和合肥芜湖的各个博物馆看看。到博物馆里可以发现合肥的汉代文物无论总量和精品数量是远比芜湖要多得多的。查阅史书,关于这一时期合肥的历史记载可以写100多页,而涉及汉代芜湖的历史记载只有几条。汉代合肥名人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有教育家文翁、清官周荣、名将周瑜,而历史书中一个芜湖人都没有。汉代文化底蕴合肥也超过芜湖。
所以汉代合肥超过汉代芜湖。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合肥的政治地位提高了。成为淮南郡治所,还一度短时间(200-209年)成为曹操势力的扬州治所,曹魏把合肥建成军事要塞,合肥城的驻军常年维持在7000-10000人。合肥地区发生的战争次数、规模、重要性和知名度、记载数量都超过芜湖很多。所以这一时期历史文化底蕴上合肥获胜。但是当时合肥是战地,芜湖则是东吴驻军屯田的地方,江南长期没有战火,所以经济上芜湖可能要超过合肥,分不清谁好一些。三国时期合肥名人有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方士左慈,没有芜湖人。这一时期的遗迹合肥有安徽著名的庐阳区三十岗镇三国遗址公园、始建于东汉末年的教弩台,肥西曹操运河遗址,还有全是后来所建的位于合肥老城西北角的逍遥津,包河区传说曹操留下的斛兵塘等文化上合肥还是好于芜湖。
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这一时期合肥和芜湖都不知名,但是合肥的历史记载和地上(屋上井)地下文物要多一些。所以这一时期合肥还是要强一些。
南北朝时期芜湖县被撤销了。仅为当涂管辖下的一个镇,而合肥县是江淮之间仅有的少数一直都存在的县之一,从这时起,合肥开始稳定的成为郡和州这样高级政区的治所。南豫州、南司州、合州、汝阴郡这样的州郡治所都在合肥。虽然合肥是战争前线,但是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都比芜湖要大且高,合肥历史记载也远多于芜湖。虽然这一时期合肥经济文化发展倒退不如汉代,但是在战乱间隙的和平年代人口、耕地数量都超过芜湖。不过安徽省内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物普遍较少,论南北朝精品文物,合肥和芜湖都没有。所以文物上半斤八两。但是庐江何氏家族和占卜术士韩友还是比什么名人都没有的芜湖要好一些。文化底蕴合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