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http://images.mafengwo.net/images/post/new_notes/fully_loading_v2.gif)
【独自去寻欢】五一去淮北“冷门”游 山水故事和味道这里全都有
- 出发时间/2021-05-04
- 出行天数/2 天
- 人物/一个人
淮北“过客”
估计没有哪几个人会把淮北当作一个专程的跨省旅游目的地(包括我)
~甚至,淮北在很多人心目中跟“旅游城市”根本不搭边(还是包括我)
去年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我在淮北
今年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依旧在淮北
都是出于无奈——没抢到直接回家的火车票,只能取道这里曲线救国咯
其实心中窃喜,
看似冷门的淮北实则好看好玩又好吃
!
因为冷门,哪怕在全国“报复性”/“爆发式”出游的法定大假,这里依然清闲自在
更让人愉快的是,在淮北东游西逛,把所有知名景点基本“扫荡”一遍,竟然没有遇到一处收费的
淮北是个古老的城市:四千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便建城于相山南麓,发文明之滥觞
淮北又是个年轻的城市:能源之都,因煤新兴,1971年,淮北之名才正式面世。
淮北的面目很模糊:苏皖两省以“淮”打头城市众多,淮南有牛肉汤,淮安有周总理,淮北有什么?
淮北的形象很突出:“运河故里”、“中国酒乡”,大运河、口子窖,哪张不是闪闪亮的名片
?
“冷门”的淮北,即使是黄金周,依旧能在城市中心的相山之巅,无人打扰地独自守候夕阳,拥抱万家灯火
饶是人气最旺盛的千米石板街,我依旧能用大广角气定神闲拍全景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让人向往,对于吃货而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这座城市独到的美食。
地处豫苏皖鲁四省交界的淮北,是安徽的北大门,四千年的历史,也留下了独具淮北风味的美食。
从临涣古镇的棒棒茶文化,到淮北早餐标配包子+撒汤,再到非遗的淮南牛肉汤……
无处不缭绕着淮北味道的朴实烟火气
蚂蜂窝里有关淮北的游记不多。
两天两夜的时间之于淮北,我也只有资格当一个匆匆过路客
不过,在淮北的所见所得已经完全超出本人预期
——有好有坏~包括但不仅限一张无比珍贵最后还没能用上的回程高铁票
,个中曲折篇末详述
转眼端午假期将至,若想给自己安排个两三天的冷门游,推荐淮北。
看完你一定会感觉,亲子游,旅拍游、汉服秀、美食游,访古游、摄影创作,这里似乎都挺合适。
【临涣镇】:
2020年上半年窝在家时常“云游”世界,忘记是从哪位拍客的博客中获悉了淮北有个临涣古镇,曾经商贾云集,近代因水运日渐式微。古镇本地并不产茶,却自古饮茶成风,一代一代连绵延续,历经千年,演绎形成独特的皖北茶馆文化。
最吸引我的是组图中有一群老人坐在老旧的茶楼里,端着老烟袋,眯着昏花的老眼唠着老旧的往事。
★时光在茶楼“凝滞”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2020年国庆黄金周最后一天的清晨,终于亲身走进了这个到处都写满光阴的影子的地方。
临涣的总人口不过2000多,古镇上的茶馆大大小小却有二十余家。绵延600多年的棒棒茶情结演绎出的朴素民风,自然而然演化成了临涣周围乡村的茶文化。
到古镇时早上八点还不到,老街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似乎刚刚苏醒,茶楼前的大灶早就咕咚咕咚地冒着沸腾的水汽。古镇茶馆每天清晨五、六点就营业,把水烧开,等待茶客的到来,到晚上茶客走光才封灶打烊。
茶楼老板将红红的炭火烧旺,老茶客们一起床就提着自己的杯子,三三两两依时登门造访了。
对茶客而言,花个五毛一块的到茶馆喝上一壶,啃个半路顺带买的马蹄烧饼,讲究些的再点上些花生瓜子,就是一顿满足早饭了。
临涣喝的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叶,而是用祁门红茶茶梗制成的“棒棒茶”,传说中的棒棒茶用当地龙须泉的泉水沏泡后,能产生“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的效果。不过,时移世易,现在只是“传说”。
入乡随俗:小心翼翼在粗瓷茶碗里倒一点深黄色的茶水,细细啜饮。
额,我只能说~汤色是清澈的,茶味却是很淡的 ,以本人并不专业的舌头,丝毫分辨不出究竟是绿茶、红茶还是黑茶
,总之,是一种“茶”吧
~恕我浅薄,喝的是味道,而这里的茶客喝的是人生
茶楼内外的氛围才是感觉最不虚此行之处!
古镇上最有名的两家茶楼是在老街十字路口比邻而立的南阁茶楼和怡心茶楼。这两家茶楼历史都超过百年,门面同样古朴。
踏进南阁茶楼,先让眼睛适应一下内部的光线。茶楼的内部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因为经年烟熏火燎,大半黑乎乎的。墙上挂着若干摄影家们在临涣采风的摄影佳作,仔细观赏颇有意趣。
茶楼内的客人并不多,半满而已,每人面前一把茶壶、一只茶盅,听着头发花白的老人唱一曲铿锵的道情。
在临涣,老茶馆不仅是喝茶的地方,更是临涣人社交的场所,常来饮茶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聊农事、聊生计、聊生意、聊生活中的奇闻轶事,随你谈天说地,还是谈古论今。
茶馆同时也是游艺场所。说书的、下棋的、打扑克的、唱大鼓的、拉丝弦的,听众或多或少。
无论你是哪种茶客,都能享受到其中乐趣
老茶馆里用的都是土瓷和粗砂的茶具,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倒也不会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