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曾向流沙取梵书 | 四川安岳石刻超详细自驾游攻略
- 出发时间/2020-04-04
- 出行天数/2 天
- 人物/情侣/夫妻
- 人均费用/400RMB
曾向流沙取梵书,草龙珠帐满征途。
轻包短策难将带,记得西风月上初。
——题记
缘起
2020年疫情让我们细致入微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也使很多旅行计划被迫暂停。好在整个四川防控做得都非常好,到三月下旬已经宣告全省低风险了,虽然还不敢跨省出游,但在川内走走已经具备了条件,至少可以迈出家门了。
清明节三天小长假,老婆不想玩太累,只想出门两天。我提出几个目的地都被她否决了,去雅女湖发呆风景单调,况且今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发呆;骑龙坳除了摄影也没啥其他看点,不够激发内心的冲动;川西虽美但太远,开车两天肯定来不及……
后来她提到了安岳,忽然就把我点醒了。对呀,可以去看看安岳石刻,路途不远,开车不累,人少景美。况且我俩都喜欢历史文化景观,身边有这样的聚宝盆,怎么能不去挖掘呢?于是一拍即合,迅速查路线,出发安岳!
于是乎就有了这篇攻略。之所以想把安岳详详细细记录下来,是因为无论哪个网站,针对安岳石刻的攻略和游记都不多。这么美好的地方,应该让大家都知道,都去看看。
安岳安岳,安居山岳
安岳这个名字太小众了,就连四川人都不一定全知道。而距离她仅仅几十公里之外的重庆大足,因为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早已闻名遐迩。作为大足石刻的邻居,初始开凿年代更久远的安岳石刻,实在不应该被历史埋没。
老婆很喜欢安岳这个名字,赞叹古人真的会为一个地方取个美好的名字。安岳安岳,安居山岳。那些散落在四川盆地丘陵里的石刻造像,就这么在山林里安居了千年,于平寂中默默等着我们当代人去揭开盖头,傲娇地对访客们的溢美之词照单收纳。
历史上安岳石刻最早开凿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彼时佛教在中国方兴未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多少寺庙,就会有多少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在那时得到长足发展。安岳因地处南方,躲过了北朝多次的灭佛灾难,到了唐宋时期开始繁盛起来,开凿史一直延续未断,直到元明清甚至民国时期。安岳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遗址,与北方大多数著名石窟都由皇家或官方组织开凿不同,安岳石刻主要是民间结社造像,以佛教石窟为主。正因为是民间造像,也融合了中国民间儒道信仰,有很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艺术。安岳石刻虽有很多遭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但大部分保存还算完好,令人欣慰的是,安岳石刻已被列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有一天也能晋升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精彩造像先睹为快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视觉认识,我先把具有代表性的最精彩的石窟照片拿出来镇楼,后面再慢慢详解。
要说众多石刻造像里谁最惊艳,非这尊号称「东方维纳斯」的紫竹观音莫属!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正是这茗山寺石窟,所有都是这种惊艳的沙线造像,那些佛像上的头冠更是繁复精美。
这张照片就是我的封面头图啦,也来自茗山寺。茗山寺这种风格的造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是华严洞中的华严三圣像,华严洞开凿于北宋初年,是众多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单体洞窟。
圆觉洞摩崖造像是规模最为集中的一处,除了大型佛菩萨像以外,更有许多生动有趣的飞天值得一看。
始凿于唐代的千佛寨石刻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比较严重,但仍不失风韵,充满沧桑感。
这尊左侧向的超大卧佛位于卧佛院,是安岳石刻里重中之重的代表作品,开凿于唐朝开元盛世。
毗卢洞:水月通禅寂
安岳的众多石刻造像里最为众人所知晓的正是前文提到的「紫竹观音」,也被称为「水月观音」。正因为这尊美轮美奂的观音造像,使得毗卢洞成为参观安岳石刻必打卡的重要景点,也是我们此行第一站。
毗卢洞地处安岳县石羊镇,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峻峭、幽居禅寂,正是开凿佛教石窟的绝佳之地。这片石窟主要开凿于宋代,此后历代都对造像有不同程度的修补。
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像是北宋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曾被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称为「东方维纳斯」。这尊形神生动的观音造像,乃是密宗风格的产物,不同于中规中矩的禅宗造像,更加凸显出潇洒风姿,韵味十足。
观音的右手在1949年以后被盗过,后来宣称又找回了,但再次复原时却怎么也不像原来的样子了。这段轶事给雕像带来的不完美,更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毗卢洞除了水月观音像以外,还有一处重要石窟——柳本尊十炼修行图。柳本尊是佛教密宗的大宗师,十炼修行指十种刻苦修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密宗修行法门。下列一组照片即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全貌,以及部分生动的局部造像。
华严洞:方便风开智慧花
告别毗卢洞,走进华严洞。华严洞也位于安岳县石羊镇,距离毗卢洞非常近。华严洞景区主要有两大石窟,其中以供奉华严三圣为主的华严洞,是安岳众多石窟里单体最大的一座窟。华严洞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主尊乃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居中,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分坐左右青狮白象之上。在三圣的两侧,还有木犍莲、舍利佛二位弟子侍立。
主尊华严三圣面向的左右两侧窟,各有五尊菩萨,乃十大弟子。其上雕刻了非常精彩的「善财童子求法经变图」,亭台楼阁视角逼真,各类人物惟妙惟肖。
在华严洞旁边,还有一处相对较小的洞窟——雕刻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的大般若洞。此洞最大看点是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人丫”字,至今未被破解读音与释义,成为千古之谜。
我们在华严洞时,碰巧遇见有人来勘察,后来在木门寺、卧佛院也证实了最近有人考察的事情,听说是有意开发改造,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动作,希望是合理开发配套设施,加大力度保护文物。
茗山寺:曾向流沙取梵书
接下来登场的就是我本人最最喜欢的一处石窟遗址茗山寺啦!茗山寺石窟的美,在于她那饱含韵律的优美线条,让人眼前大亮,啧啧称奇。
茗山寺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顶,所有造像均开凿于山巅一侧耸立的岩壁上,气势宏伟,蔚为壮观。造像大多数是北宋作品,千年的风霜让佛像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颜色,留下了那些波浪起伏的沙线,让造像多了几分妩媚和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