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阿旃陀石窟-高堂邃宇基幽台




世界文化攻略第486篇,印度攻略第5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世界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孔雀王国”印度攻略大纲:

1.印度概述
2.印度风情
3.纱丽

北印:
4.泰姬陵
5.阿格拉古堡
6.鹿野苑
7.鹿野苑博物馆
8.瓦拉纳西
9.恒河夜祭
10.克久拉霍寺庙群
11.奥恰古堡
12.拉贾斯坦邦城堡
13.斋普尔
14.简塔曼塔天文台
15.德里
16.顾特卜塔
17.千柱神庙
18.皇后阶梯井

南印:
19.科纳尔克太阳神庙
20.阿旃陀石窟
21.埃洛拉石窟
22.汉皮古迹群
23.贝鲁尔神庙
24.哈勒比德神庙
25.索玛纳塔神庙
26.象岛石窟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是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

阿旃陀石窟位于孟买东北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德干高原的文达雅山悬崖上,距离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Ajanta)村3.5公里处,在一个林木茂盛的马蹄形溪谷中,河谷底部是瓦格河(Waghur)。

198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印度官方考古调查的数字,沿途有29个洞窟,分布在河谷南侧陡峭的岩壁上,距离河面大约35到110英尺。

“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阿旃陀石窟群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建造。石窟始建时,正值阿育王时代。

从建筑形式上,石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举行佛教仪式的支提(chaitya),也就是塔庙,包含9,10,19,26,29号窟。

另一种是供僧侣修行用的毗诃罗(vihara),也就是精舍、僧房。

共有29座石窟,整个石窟群长500多米,从东到西依次编号为1-29。

支提窟当中置窣堵婆,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

石窟内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

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阿旃陀石窟的壁画及雕塑被视为是佛教艺术及世界绘画艺术里的经典。

阿旃陀石窟作为佛教徒的礼拜圣地将近9个世纪,后来突然被废弃。从此石窟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819年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追捕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





info: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



世界文化攻略(不断更新,10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www.achim-lelle.com/i/8114419.html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8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www.achim-lelle.com/i/2936936.html
北京攻略集合(含景点全集)
//www.achim-lelle.com/i/2872129.html


目前486篇:
中国文化攻略:458篇
埃及文化攻略:4篇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攻略:1篇
印度文化攻略:5篇
希腊文化攻略:5篇
罗马文化攻略:3篇
波斯文化攻略:1篇
印第安文化攻略:1篇
波利尼西亚文化攻略:1篇
东瀛文化攻略:3篇
中世纪-哈布斯堡文化攻略:3篇
亚细亚文化攻略:1篇







据传,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38年在印度游历取经时,曾到过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中对“摩诃剌侘国”一处名为“阿折罗伽蓝”的地方作了生动的描述:

“基于幽台,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壑”,“精舍四周雕镂石壁”,“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们外南北左右,各一石像。闻之土俗曰:此象时大声吼,地为震动。”

玄奘描述的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及雕刻题材均与阿旃陀石窟相符,而今在阿旃陀石窟第16窟门外左右果真立一头石雕大象,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定古时“阿折罗伽蓝”即为现今的“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均为佛教石窟,在年代上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属于小乘佛教时期,包括第8、9、10、12、13窟,约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属于印度编年史中早期安达罗王朝时期。

后期属于大乘佛教时期,除早期石窟之外均属后期,约开凿于公元450年至650年间,相当于笈多时代和后笈多时代。当时统治德干地区的伐卡塔卡王朝(Vakataka Dynasty),曾与笈多王朝联姻结盟,钳制塞卡人。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

壁画和雕刻的优秀艺术,不仅对后来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方佛教所曾传播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Cave 1☆第1窟☆

☆Cave 1☆第1窟☆

第1窟建于7世纪,是大乘佛教建筑的典范。


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从3个角度观看有3个不同的神态:从正面观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庄严凝视。


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


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500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


后壁中央佛龛前室两侧绘有两幅巨大的菩萨画像,约作于公元580年前后,是阿旃陀壁画最著名的杰作。左边是“持莲花菩萨”,右边是“持金刚菩萨”。

“持莲花菩萨”头戴镂金的尖顶宝冠,面部造型近似笈多佛像,表情宁静、悲悯而温柔,右手以极其优雅的手势轻捻着一朵莲花。

他佩戴着宝石项链、珍珠圣线和臂钏手镯。丝绸腰布纹饰简朴。持莲花菩萨呈现女性化优美的三屈式,优雅而庄重。

右侧的爱侣、持拂尘者、孔雀、猴子、棕榈、山石,五彩斑斓,构建出繁密幽深的背景,衬托得菩萨的形象格外丰满明丽。

“持莲花菩萨”画风属于矫饰主义,介乎笈多古典主义与中世纪印度洛克风格之间。

“持莲花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


“持金刚菩萨”画风较“持莲花菩萨”更华丽,更繁复。“持莲花菩萨”肤色浅黄明快,“持金刚菩萨”肤色棕褐沉着。前者的珠宝饰物精选而不繁多,后者的珠宝饰物繁多而细密。

“持金刚菩萨”壁画大面积青蓝、碧绿色调,与菩萨及周围国王、侍女、爱侣等人物服饰的金黄色交相辉映,更富于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

“持金刚菩萨”画风更倾向于矫饰主义甚至巴洛克风格。


第1窟内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廊壁有大幅壁画“摩诃贾纳卡本生”,约作于600年以后。


以一图数景的连续图画,表现摩诃贾纳卡王子历经波折终于继承王位而又依然出家的故事。


王后在宫廷中端坐。


这幅壁画上的“舞女与乐师”,是阿旃陀壁画的名作,描绘西瓦利王后让宫女们丽服靓装、奏乐起舞,企图劝住摩诃贾纳卡国王出家。


中间的舞女穿着紧身罩衫、深紫色长袖的浅黄色长上衣和宽大的条纹裙子,佩戴着各种精美的珠宝饰物,盘绕的发髻上缀满金珠和鲜花。

舞女手势灵动,眼波流转,全身呈夸张的三屈式,裙子随着回旋舞动而膨起,更显得舞姿曼妙飘逸。

她周围七个女子组成了一支乐队,包括两枝横笛、两对铙钹、一堆长圆鼓、一个沙漏型鼓和一把琵琶。

左边两名半裸的女乐师吹横笛的姿势格外优美,也呈现三屈式。

这些宫廷乐师及舞女的服饰、发型、容貌、动态和环境描绘,都代表着阿旃陀壁画的最后阶段,已从古典主义的单纯、明快、淳朴、宁静转变为巴洛克的繁缛、夸张、绚丽和激动,在这幅壁画中炫耀女性魅力和追求世俗享乐的”艳情味“已明显占据上风。


窟内前壁的波斯使节来朝图,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问通好的场面。


该窟中的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

☆Cave 2☆第2窟☆

☆Cave 2☆第2窟☆

第2窟也是大乘佛教晚期的作品。天花板上装饰着几何和花卉图案。


回廊描绘有释迦摩尼诞生的本生故事。

☆Cave 4☆第4窟☆

☆Cave 4☆第4窟☆

阿旃陀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最大的毗诃罗窟,是一个巨大的修行场所,厅内有28个柱子,虽然没有完工,但是里面有一些精美的雕刻。


它包括一个走廊,多柱式大厅,圣室,前厅和一系列未完成的壁龛。圣室有一个巨大的佛像,两侧菩萨和天上的仙女之上,佛呈现说法姿态。

☆Cave 6☆第6窟☆

☆Cave 6☆第6窟☆

是唯一一个上下两层结构的毗诃罗窟,比较有趣,也很少见。底层已经塌陷,里面是一个佛的坐像和一个复杂的雕刻的门通向圣室。


上层大厅有壁画和雕塑。

☆Cave 9☆第9窟☆

☆Cave 9☆第9窟☆

早期石窟,结构简单,缺乏装饰,基本属于古风式风格。

其形制与早期安达罗王朝时代的其他岩凿支提窟类似,正面有一扇马蹄形支提窗。


窟内两排贯穿中殿的列柱支撑着仿木结构的拱顶,半圆形的后殿中央的岩凿窣堵波朴实无华。

☆Cave 10☆第10窟☆

本篇游记共含 5943个文字, 46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奥兰加巴德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