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柬埔寨 | 带着汉服去吴哥窟,徜徉在这曼妙的光影世界
- 出发时间/2019-12-08
- 出行天数/4 天
- 人物/情侣/夫妻
- 人均费用/4000RMB
飞机降落暹粒机场时正是日落时分。
太阳斜斜的挂在天边散发着余温,整个天空都被染作橙色。
我一瞬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只觉心上分外雀跃,当下便道:我爱上这里了。
也许因为正好的天气与正好的时机,也许不单单源于这些。
那感觉,是一种磁场的共鸣,是我与某地当下即产生的缘分,所以它让我觉得:此刻很好,以后也会很好。
我知道这样讲,难免显得疯癫,但那确实是当下我的真实感受。
而事实证明,我们在吴哥窟的一切确确实实都很好。每一日如洗过般透蓝的天空,不大燥热的温度,所经之处相遇的友好笑容,不经意间发现的完美光影。
这一切,给了我们极好的旅行体验,即便现在回想起来,也要感叹:真好啊。
终于来到念想许久的吴哥窟,我也开始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黄昏方去,黎明始来。
晨起是料想中的好天气,出门时包车师傅已经等在门口,他是位中文颇好、友好而健谈的柬埔寨大哥,我们预定的是三天的行程,第一站前往购票处买门票。
吴哥窟的门票分一日票、三日票和七日票,我们选择的是大家最常选的三日票。购买门票时需要现场拍照,照片会印在门票上,进入每一个景点时都会检票,所以门票是一定要保管好的。
巴戎寺 | 世间万象,慈 悲 喜 舍
在巴戎寺一层的回廊里兜兜转转,经过一处缝隙时有光洒下,随意的抬头一撇便看到了“高棉的微笑”。
他高高在上,带着神秘的笑容,我们在阴影里抬头仰望沐浴在阳光中的他,那样猝不及防,又似是注定,我们相遇了。
相遇有千百种方式,而私以为这样的方式再好不过。
巴戎寺位于吴哥通王城的中心点,其重要程度与代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将这里作为游览吴哥窟的第一站是极好的。
一来,这里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与造型为我们心中的吴哥窟刻画出了一个实际的形象,二来,这里精美的浮雕,百转千回的石廊,神秘而慈祥的四面佛都分外令人震撼,从而建立起对后面行程的期待。
巴戎寺,正是“高棉的微笑”:四面佛所处的位置,这里由苏利耶跋摩一世始建,苏利耶跋摩七世重建。巴戎寺共三层,一层和二层是回廊,三层为林立的佛塔。整个寺庙皆由沙岩盖成,墙壁上雕刻着精美而复杂的浮雕。
来到巴戎寺,一看浮雕,二看四面佛,对于浮雕,我们并未太过深入了解,所以在一层匆匆看过后便来到上层看四面佛。
林立的佛塔,数不清的面庞,虽然人潮拥挤,这里却是吴哥窟里我最爱的一处。
三毛是这样形容罗浮宫内的蒙娜丽莎的:“那个女人,神秘的女人,被放在一面玻璃的后面,前面隔了一段红绳子的距离——不给人走过那个界限。如临大敌一般地被保护着。而她,无视于一双双来往的眼睛,只是永恒地微笑着一个内心的秘密。”
而他,无视于一双双来往的眼睛,只是永恒地微笑着一个内心的秘密。此时这句话正贴切的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受,千百年的沉寂与热闹,他只是永恒地微笑着,让人去猜,他不言不语。
这大概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这里真是构图的天堂,我上蹿下跳地按着快门,怎么拍都有新的角度,哪个角度都有极棒的构图。如果时间充足,用上大半天的时间在这里细品都是值得的。
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空气中大概也是嘈杂的,我却总能很容易的将外界抛却脑后,只一心放在相机取景器里的世界,所以同处当下相同环境中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莫教乱花迷人眼,旅行这回事也常常是需要抓住重点的。
在“精心”这一点上,诸多古代文明都是相同的,我所谓的“精心”正体现在无数壁画、浮雕、建筑上,墙壁不单是墙壁,佛塔不单是佛塔,屋顶也不单是屋顶,在功用性之外它们都拥有着极致的美感。
我想,对于美的追求也应证了这一王国的强大,遮雨避风之外有追求美的余力,这是强大者才得以做成之事。
有人说,四面佛代表的正是世间万象:慈、悲、喜、舍。
慈指深心愿给予众生幸福、快乐。
悲指可以感同身受的体察他人之痛楚,愿为其拔除痛苦。
喜即“随喜”指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成。
舍指自舍己乐施与他人。
正为此般,所以为佛。
有人说,巴戎寺的四面佛或许是菩萨,或许正是苏利耶跋摩七世本人。
说四面佛是苏利耶跋摩七世本人的观点很有深意,佛渡众人,而人学佛法成为人们心中之佛,继而普渡众人,倒也很有意思。
这一次特意穿了汉服来吴哥窟拍照,红黄配色的汉服竟意外的契合吴哥之景。在这里,果然还是明亮的颜色更加出彩。
穿着汉服出门总会被境外人误认作“韩服、和服”,而在吴哥窟偶遇的一名工作人员竟用很流利的中文说:她穿的是汉服,我在惊叹之余也深深感受到柬埔寨人民对中国的友好及了解程度。
且不论真心与否,这里的一切都是友好的,不得不承认,面对笑脸与面对冷漠的神情的感受确实是不同的啊。
参观完二层、三层以后回到一层,这时候一层竟很空旷,抓紧时机拍下两张照片。
此时目之所及之处的黑砖皆是破败,这里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倒塌与重修,经典依然是经典,它永远的受人朝拜。只是这曾经的“世界之中心”,如今不过是旅行者口中“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了。
世事轮回,是否都是如此呢。
巴方寺 | 吴哥窟的天空之城
从巴戎寺出来以后走几步就可到达附近的巴方寺。
去往巴方寺,必先经过一段石路,石路两旁是蓄着水的莲花池,这池水便是曾经的护城河。身型小巧的紫色、粉色莲花在水中盛绽,莲叶铺满水面,太阳光照过去竟闪亮亮的,这样的画面让人想到了莫奈笔下的睡莲。
我在想,这样的路之所以让人喜欢,大概是其充满了仪式感,似乎走过去将要到达一个不得了的地方一样,心中充满着期待。
巴方寺是一座五层的金字塔形建筑,它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立体建筑。这座寺庙共高五层,其中一、三、五层各是封闭式回廊,而位于五层的台基上有一座石塔,这座石塔是当时最高的建筑之一。
进入寺庙上层需要走陡峭的楼梯,时值正午,我们略有些累没有爬楼梯去上次参观,只在一层转了一圈,现在回想起来又很懊悔,当时应该去看看的呀。
果然在路上,只有尽全力才不至于后悔啊。
与巴戎寺相比,巴方寺有许多呈白色的石头,整座建筑的基石黑白相间,查询了巴方寺的相关资料后才知,白色的地方石块皆为后人新修。
1960年法国专家帮助修复巴方寺时,曾将坍塌的旧石块编上号罗列于空地上,想要一点点将它们拼凑上去,但当红色高棉政权上台以后赶走了曾经帮助修复的法国专家,销毁了所有档案。
而当后来想要继续修复时因为缺少资料,这些石块已回不到原来的地方,所以所有的修复工作都是用了新的石块,如今看来这些还泛白的石块都是后来新添的了。
在吴哥窟,接连不断的回廊是再常见不过的,这些门框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出一种透视的美感,迈着步子穿过这些门廊重新看到外面的风景时总也会有种恍然的感觉。
如果没有透彻的了解这些建筑,总是很容易迷失在这些颇为相似的走道中,兜兜转转或是回到原点,或是来到一方新天地,都是属于这里的乐趣。
这些回廊也是拍照的极好位置,拍出来的相片会显得“很吴哥”。
塔布隆寺 | 光与影之歌
在很多攻略里,提起塔布隆寺定离不开《古墓丽影》,我还没看过《古墓丽影》所以也无从讲述电影里的画面,于是只说一说我所见到的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光与影以及寺与树,我们抵达这里时正值午后两点多,正是光照相当充足的时段,太阳透过密密的树枝缝隙洒下光芒,寺庙上、废墟上、地上皆是一片影影绰绰,这本该有几丝诡异气息的废弃寺庙在这样的光影下倒显得温柔而有趣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