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加载中...

loading

古徽州首府歙县

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1月,利用在黄山歙县工作的几次空余时间,游览了歙县各大主要景点。
歙县在隋朝末年到1938年一直是古徽州地区的首府所在地,古代历史上一直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中人口最多,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县。历史上的徽商(徽州商人)有60%是歙县人,歙县是明清安徽科举考取进士人数最多的县。徽菜形成于南宋时代的歙县。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派盆景也是首先在歙县产生的。歙县作为徽州首府和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15世纪到19世纪是安徽的文化中心,是安徽在2000多年以来直到清代前历史地位最高的四座不同时期作为安徽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亳州寿县合肥歙县)之一(对安徽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所认为的安徽历史上的大城芜湖安庆蚌埠都是晚明以后到民国初年发展起来的,在宋元以前的安徽历史中,历史地位还不如凤阳潜山当涂和县、宣州区、无为滁州、巢湖、阜阳六安池州安徽早期历史中的一般州府级或次一等重要的城市,//www.achim-lelle.com/i/12139794.html不信请看这篇游记里的各种历史地图。 )。而今日的黄山中心市区屯溪区在历史上长期是休宁县的一个大镇,屯溪镇。本文是对歙县景点历史的介绍。//www.achim-lelle.com/i/3012788.html这是这篇徽州主要景点全攻略游记的续篇。

歙县简介

歙县位于安徽东南端,从唐朝到清末一直是古徽州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北宋末年到明清时期,这里先后为徽州徽州府的治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历史

徽州位于安徽东南端。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
徽州在先秦时代居住着土著山越人,史书里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越人断发纹身,以稻为饭,以鱼为菜肴,水耕火耨(用人力和石器在围着水的田地上耕作,用火烧来除杂草和施肥),有成年仪式磨平犬牙和猎取人头祭祀的风俗,越人居住的土地地广人稀,食物靠狩猎和捕获水产就能自给自足,越人没有饥饿的痛苦,但也没有积蓄,越人的语言与当时的古汉语完全不能通话。徽州地区靠近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有记载说当时这里可能已经成为吴、越的领地,然而通过在屯溪区奕棋镇商代到春秋墓群的考古发现,今天并没有在徽州地区发现来自吴国和越国的文物,相反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从种类到器物的造型都与中原迥异,当时这里非常有可能是山越人居住的蛮荒之地。先秦时期徽州在当时留下的历史文献上的史料记载是一片空白。

有关徽州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古徽州地区设置了最早的两个县,黟县歙县,隶属于治所在故鄣县(浙江湖州安吉)的鄣郡 。黟的意思是皮肤黝黑,因为来到这里的中原人看到这里的山越人皮肤黝黑,身材矮小,性格彪悍,以此命名。歙的意思是山水集聚。因为来到这里的中原人看到这里崇山峻岭,溪流密布,以此命名。秦始皇在位时期为了防止浙江的越国遗民反抗,强行迁移越国遗民到皖南定居。徽州地区的第一批中原移民是来到这里的官吏和士兵的家庭。当时,歙县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歙县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汤口镇、浙江淳安县和江西婺源县的一部分。最早的歙县县城位于今天的练江、渐江的交汇处处,今天的歙县雄村乡浦口村。黟县大致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县、婺源的一部分。当时这里的大部分土地依然是秦朝政令无法到达的地方,山越人仍然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退到山区中继续反抗,不接受中原王朝的tong治。

前202年徽州并入汉朝。歙县黟县隶属于治所在宛陵县宣城宣州区)的丹阳郡。到了西汉时期,歙县辖地的越人和汉人交流增多,一部分越人开始融入汉族,但越人聚众对抗汉人仍然十分频繁。东汉末年和东吴统zhi时期,在皖南山区的山越人在歙县金奇、毛甘和黟县的陈仆、祖山等人带领下几次举行起yi,攻击汉人与孙吴对抗。毛甘在今天歙县徽州古城所在的乌聊山上建立了毛甘故城。孙权先后派遣贺齐和陆逊平定皖南山越的起yi,并用围困山区和安置投降者的办法,迫使越人瓦解。最后直到诸葛恪担任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丹阳太守时,皖南的越人才全部成为列入东吴户口,为东吴纳税服役的臣民。汉人政权从此才全部控制皖南、浙西、赣北的山区。东吴征服皖南以后,从歙县分出休阳(休宁县前身)、黎阳(治所屯溪),始兴三县,至此歙县的辖地大体上就只有今天的歙县徽州区、绩溪县和汤口镇。这些县隶属于治所在建业县(南京)的丹阳郡。汉人在东汉末年随着东吴对皖南的逐渐征服,开始大量进入皖南山区。

280年西晋灭亡东吴后在徽州地区设置新安郡,后人以新安徽州别称就是由来于此。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在此以后陷入持续270年,主要由异族统治的分lie战乱,大批北方汉族南迁。东晋时期居住在皖南山区的汉人逐渐增多,取代山越人成为皖南的主体民族。从北方南迁的汉人把 黄河 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传播到南方,让徽州地区的生产力和技术有了极大进步。牛耕、犁、水车、水锥、播种的耧车、筛选稻谷的风车、先进的织布机这一时期在皖南得到普及,北方先进的种植和施肥方法也传播到江南。因为古徽州山多地少,土地不肥沃,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少,一年所产的食物不能自给,早在东晋时期,这里的人就开始出外经商。以山区所产的木材外销。徽州人工种植枇杷、柑橘、雪梨等水果的历史也是在东晋到隋唐时期,外出经商的人所发展起来的。学者从当时人写的“新安郡统县六,户五千”估计东晋新安郡总人口约为5000户,25000人。327年,鲍公宏在歙县岩寺开筑鲍南堨水利工程,灌田3700亩。398年,新安太守孙泰反对征役,密谋起事,为淮南王司马道子所杀。南朝宋时期的466年,新安太守阳伯子率兵反叛,占据黟县城,历时8个月,为黟县令吴菇公等击破,斩伯子。南梁时期的527年,原新安内史吕文达开建歙县岩寺吕堨水利工程,灌田3万余亩。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梁)安县,为绩溪县建县之始。550年南梁时,侯景之乱,元义率兵攻陷新安郡城,太守萧隐逃奔歙县豪绅程灵洗处。程集歙、黟乡勇,551年年攻复新安郡

589年,隋朝消灭了南朝中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591年在皖南设置歙州,下辖歙县休宁黟县三县,与后世古徽州下辖六县的地域大致相同,隋代的歙州治所先后在黟县休宁县万岁山(今休宁万安镇古城岩),当时那里也是休宁县城的所在地。隋炀帝大业年间,歙州有户6164户。隋代以前安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淮河流域,唐末以前寿县安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安徽的另外三个次于寿县的重要城市是亳州、庐州(合肥)和宣州(宣城宣州区),皖南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江淮地区介于二者之间,歙州受限于多山、闭塞的地理环境、远离中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重心黄河淮河流域,人口稀少和那个时代落后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是安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隋朝末年,天下大乱。 616年歙县人汪华(他的出生地现在属于绩溪)占据了歙州,闭关自保,在战争频繁的乱世保障了古歙州几个县的安宁,并且识时务的在621年主动归附新建立的唐朝,保障了古歙州地区免遭战火的破坏。汪华割据歙州时期的617年或618年,把歙州治所从休宁古城岩迁到歙县歙县从此成为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当时歙县的风shui先生们发现在练江以东的乌聊山下,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较高,井水甘甜,土壤润洁而质地紧密,于是汪华把歙县县城和歙州州城迁移到了今天歙县老城区。653年陈硕真起yi军曾攻打歙州,没有攻克。不久起yi被平定,唐朝分出歙县土地设立北野县。740年,歙人洪贞起yi被镇压。分休宁西乡乐平县怀金乡婺源县,属歙州。唐开元年间(713-741),猎人叶氏追逐野兽至婺源县长城里,见众石坚润、莹洁,拣回数块,雕琢成砚,为歙砚之始。745年,郡使征役开采大鄣山(今属绩溪县)银矿。751年停采。747年,唐玄宗因皇帝炼丹修道的传说,将传说中黄帝修炼成仙的地方黟山改名黄山。762年,十月,新安大豪沈千载(休宁人)起兵抗官遭杀害,部众全数牺牲。762年歙州爆发方清起yi,起yi波及今天苏浙皖赣沪五省区,765年,方清义军攻陷歙州,杀刺史庞浚。占据黟县赤山镇,建阊门县。766年,方清起yi遭zhen压,废阊门县,置祁门县。从歙县划出土地设置绩溪县。划休宁歙县地置归德县。770年,废归德县,歙州领黟、祁、婺、休、歙、绩六县。歙州一州六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的格局形成了。879年,五月,黄巢起yi军攻陷歙州,斩歙县都将吴九郎,不久后歙州为唐军收复。89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将攻陷歙州,任命陶雅为歙州刺史。902年陶雅增加赋税,婺源县制置汪武集合部下士兵反对,被陶雅设计dai捕,兵 变平定。唐玄宗天宝年间,歙州有38320户,269109人。到了晚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徽州地区迎来了第二批移民潮。隋唐时期,歙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来,徽州茶叶的种植和徽墨、歙砚的制造都是在唐朝开始的,唐玄宗开元时期,婺源龙尾山的砚石开始被开采运到歙县被制成歙砚。歙县问政山种植竹笋的历史也始于唐朝。歙州还成为全国著名的纸张产地。歙州商人群体这时也壮大了很多,财富也比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增长。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里大量中原移民迁到徽州定居。这是徽州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歙州的人口随之增加几倍。到了公元9世纪的晚唐时期,歙州考取进士的人数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又以歙县人最多。唐代歙州经济开发速度加快,是安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州。五代十国时期,歙州先后属于合肥人杨行密建立的杨吴政权和李昪建立的南唐,这一时期歙州的文具制造和经济继续发展。五代十国南唐时期墨工奚庭圭在歙州发明创制徽墨。徽州出产的澄心堂纸成为进贡南唐皇宫的贡品。

976年,徽州归降宋朝,成为宋朝的领土。976年歙州有51763户,总人口约30万。宋代的歙州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歙州商帮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官府和民间办学之风大为盛行,这个时候,来自歙县的商人活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科举及第的人数达到了全国前列。1058年,王安石由江西取道徽州去宣州,夜过绩溪县翚岭,留有《过葛职方琳宅题壁》和《寄沈鄙阳》等诗篇。1070年歙州推行保甲法,加强对基层民众控制,农闲时期集合民众组成民兵训练。1085年三月,苏辙任绩溪县令,任内曾在城西门外筑堤防患,人称“苏公堤”。1102年歙州六个县有108316户,总人口约60万人。宋徽宗时期,1120-1121年方腊起yi,短暂占据过歙县,1121年北宋平定方腊起yi以后,把歙州改名为徽州,徽字在上古是绳索的意思,寓意在于捆绑束缚控制这里。也带有美好的意思。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正式形成。徽州城在方腊起yi中受损严重,宋朝在起yi平定当年将徽州府治和歙县县城前往歙县扬之河北岸的新州地区,数年后因为新州地理位置不如汪华选定的就徽州城,就又把府治和县治迁往乌聊山下的原址。1126年秋冬,岳飞由宜兴绩溪,访殿中侍御史胡舜陟,留有《与咸公话别》诗一首。南宋时期,1130年金兵进犯徽州,被蒋杲集合徽州本土民兵在吴泥岭击败。1131年,张琪率领的起yi军攻克徽州,不久被江南东道安抚使权邦彦派遣裨将率军平定。当年岳飞进兵江西,途径徽州。1162年徽州商人在境内发行纸币会子。 1175年呈坎 人罗愿编写了古徽州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1231年修建了歙县渔梁坝水利工程。南宋时期是徽州的第三次移民潮。1172年徽州总共有120083户,估计总人口65-85万。1227年徽州有124941户。南宋的徽州是全国雕版印刷业和印书业的中心,大儒和学者不断涌现,家族办学,重视教育成为传统。徽菜也是在南宋时代从歙县起源的。徽州的歙砚、徽墨、茶叶、纸张、毛笔制造业和水果种植也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发展。随着南宋定都临安府(杭州),为了供应杭州城市建设,徽州的伐木、采石、制砖和原始的木雕、石雕、砖雕产业繁荣兴盛起来,徽州的金银器制造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新安江的水运促进了深渡、渔梁、屯溪、万安等商业市镇的产生。宋代安徽经济文化重心在江淮之间的庐州 (合肥) ,徽州的文化和经济在南宋时期开始在安徽崛起,到了南宋晚期成为安徽经济排名第二和手工业排名第一的府州。唐宋时代,限于当时人对歙州和徽州贫困落后的固有偏见,李白(为黄山写过诗,没接受邀请)、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唐代大诗人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均未上黄山游览。

1276年徽州投降元朝。1277年元朝改徽州徽州路,隶属于江浙行省建康道。1287-1290年,州民汪十千、胡发、柯大统、叶万文、吕童二等相继起义于歙、绩、婺源等地,先后遭到zhen压。1290年徽州路有人口157471户,832589人。1351年春,徐寿辉率红巾军攻入徽州,同元军在境内作战达5年之久。1352年红巾军项普略、彭莹玉部率兵攻占徽州,1355年徽州又为元军夺回。1357年三月,朱元璋所部大将邓愈、胡大海攻克占领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奉小明王韩林儿龙凤年号。1358年朱元璋到徽州,召见休宁朱升、歙县唐仲实等人 ,徽州人朱升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字策。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1364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1368年明朝把徽州府并入中书省,1371年设置直隶, 1375年徽州府并入直隶,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朝组织了几次迁移徽州百姓到今天安徽江淮地区居住的大移民。1376年徽州府总人口120762户,549485人。1403年徽州府设织染局,制造上贡帛。1421年徽州府属于南直隶。明清时期,徽州十分繁荣兴盛,在各方面达到了远超以往的巅峰。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中期开始,徽州成为了安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府州。15世纪明朝中期开始,徽州商人发展为全国与晋商并列的两大商帮之一,经营范围从早期的木材、茶叶、土产山货、文具发展到各行各业,垄断了江苏的食盐贸易,钱庄、典当、饭店、茶馆也成为徽州人主要从事的行业。徽商中,又以歙县商人占到6成以上。明清时期以歙县人为主的徽州商人垄断了淮南淮北的食盐贸易,并大大促进了苏南浙北地区江南城镇的发展,足迹遍布中国各个省区,并延伸到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徽州人也随着徽商的外出经商而大量移民外地。15世纪中期,明朝成化年间,徽派建筑风格基本形成。嘉靖年间(1522-1566),江西弋阳腔传入徽州,产生徽州腔,是为徽剧先声。1555年,倭寇数千人入侵歙县绩溪,乡民奋起抵御,死17人,各县相继戒严,倭寇遁去。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歙县知县史桂芳在徽州府城之东修筑歙县县城,扩建徽州城,徽州城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1563年衢州矿工起yi被zhen押后,失业矿工携家带口逃入徽州,1565年衢州矿工流民被驱逐出境。1566年祁门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著成。隆庆年间(1567~1572),徽州漆工黄成著《髹饰录》,是为现存的唯一古代漆工专著;休宁县松萝山僧人大方创制松萝茶。1577年,在歙县人几十年的斗争下(徽州丝绢案),明朝将洪武年间开始徽州六县中名义上是徽州承担,实际上只有歙县承担的6000多两丝绢税分摊徽州六个县。1578年徽州府总人口118943户,566948人。1592年屯溪区人程大位著《算法统宗》17卷刊行。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徽州岩寺人潘之恒创作黄山志书《黄海》,邀请和接待当时的著名文人到黄山游历,改变了16世纪以前国人对徽州的偏见,因为大量社会名流作诗撰文宣传,黄山徽州旅游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开始打开。1605年徽州滋兰堂书坊用四五种颜色彩印程君房《墨苑》一书,开中国彩色印刷书籍的先河。1616年徐霞客到徽州游览,先后游历齐云山、黄山,并作《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随着明朝末年徐霞客的到来,和《徐霞客游记》的刊印,黄山优秀的旅游资源逐渐被全国人知晓。1626年六月,歙县岩寺镇巨商吴养春被告私占黄山,遭魏忠贤dai捕,拷问致si,复派朝官借机qiao诈,激起民愤。1627年二月底,民众冲入公署,赶走工部主事。十二月,魏倒台,“黄山大案”遂告平息。1627年休宁县人胡正言创制饾板彩印技法。1643年明朝凤阳总督马士英募兵后带着这支刚组成的新军队途径祁门,烧杀抢掠,愤怒的祁门民众聚集起来反抗,将这支明军堵截在华桥,军队与民众发生战斗,明军被杀190余人,突围而去。

1645年清军攻入南直隶,当年农历六月徽州人金声组织民众kang清,九月清军击败金声组织的kang清yi军占领徽州。七月,黟县奴仆宋乞、朱太等结寨起yi。九月,宋乞被刺。1646年三月,起yi失败。是年,胡正言再创拱花印刷技法。1648年南明金声桓攻入徽州。1658年南明张煌言率部短暂占领徽州,1674年三藩之乱中耿仲明军曾短暂占领徽州。1667年设置安徽省,徽州府隶属于安徽省。清乾隆年间的1773-1792年屯溪人戴震参加编纂《四库全书》。1782年,绩溪县人胡天柱休宁县开设胡开文墨店。1790年四大徽剧戏班进京为乾隆皇帝贺寿。(徽剧发源于徽州,四个戏班演员主要是安庆人,出发地点是扬州。)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徽派木雕,砖雕,石雕从形成到发展,徽派盆景也在明朝晚期到清朝中期发展起来。当时的徽州文风鼎盛,人均考取进士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绝对数量是全国前几名,其中又以徽州府治歙县的人口占大半。徽州人还在乱世中为中国保存了很多古籍善本。歙县雄村曹氏家族四世一品,影响了中国历史。根据嘉庆年间徽州6县在5个不同年份登记下的人口数,总和为2680960人,1820年徽州府的人口超过了2680960人。1835年道光帝委任陶澍在扬州进行盐法改革,改革废除了徽商对淮盐的垄断地位,放开食盐贸易的自由竞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向徽商摊派战争赔款。同时境外商人从此大量进入中国,开店设厂,洋货大量输入,这让徽商走向衰落。1851年,太平天国起yi爆发,1854-1864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徽州地区展开了长达10年的拉锯战。1860年六月十一日,清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统军自宿松进驻祁门县。1861年三月初二,曾国藩率军进攻歙县太平军,大败;四月初二,移驻东流县(今属东至县)。太平天国时期战争双方为了zhen压反对者和鼓舞士气,对徽州地区进行了can wu人道的大tu sha和qiang劫,很多古迹毁于一旦,徽州人口损失大半,太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是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而这正是徽商财产的主要所在地,洪秀全部下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还曾经下令抄没太平军占领区所有徽商的家产,诛sha徽商家族,供给太平天国国库。清政府也加紧盘剥徽商,徽商向清政府缴纳摊派份额和捐献军饷一亿两以上的白银。徽商的财富大多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战后,中国经济已经走向近代化,徽商的封建思想跟不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徽州没落了。1864年徽州境内的太平军平定。当年清朝徽州湘军驻军因讨要多年积欠的军饷,在军官带领下发动兵变,殴打地方官,索要军饷,不久清朝发放欠饷,派人安抚士兵,兵变平定。1875年祁门人胡元龙、黟县余干臣分别试制红茶成功,这就是十大名茶之一的祁红。同年西方传教士开始在歙县建立教堂传教。清朝光绪年间徽州歙县(今属徽州区)人谢正安创立谢裕泰茶庄,研制发明了十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茶。1896年五月,休宁县城及万安、屯溪两镇开设邮政分局,属大通总局。1900年,歙县城内创办崇一学堂,为徽州最早的新式学校。1905年,休宁县人余显谟创办大盛织布厂。同年在歙县创立徽州第一所近代中学新安中学堂。1904年徽州府有人口164237户,738875人。1910年,徽州架设第一条电信线路,由贵池殷家汇经歙县至屯溪。1911年,屯溪建立电报局,歙县(深渡),祁门县建立电报支局。

1911年,武昌起yi后,徽州知府许月涵、歙县知县宋灿弃官逃跑。徽属各县相继光复。1915年徽州产的胡开文地球墨、吴鲁衡日晷和祁门红茶在31个国家参加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1913年二次(ge)命失败,徽州并入北洋(军)fa统zhi区,民国初年,徽州地区军fa混战民不聊生,徽州在1916年袁shi kai死后相继属于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和孙传芳的势力。在1927年国民dang占领了徽州。1928年徽州户籍人口993623人。1929年朱富润土匪团伙流窜到徽州作案,不久离开。当年徽州建成第一条公路。共产dang方志min率领的红jun在1930年代初曾经在徽州部分地区建立su区。1933年屯溪到杭州的公路建成通车。1934年婺源划入江西省,婺源人为了重返徽州,发起持续十几年声势浩大的返皖抗议活动。抗战时期,大量军民涌入休宁县的屯溪镇,1938年屯溪镇取代了歙县县城成为徽州黄山市的中心。1938年新四军3个支队在岩寺镇集合改编,叶 挺率领新四军军部一度驻扎岩寺。1939年周公在叶 挺陪同下来岩寺视察。抗战时期日军飞机几次轰炸屯溪、岩寺、歙县绩溪黟县。1947年婺源重新划入徽州。1947年徽州六县总人口781295人。1949年4月30日屯溪、歙县解放,1949年5月28日,guo、gong双方在休宁溪口镇豸山展开最后一场战斗,当日红旗插上山顶,俘虏国民dang安徽省头目,宣告了徽州安徽全境的解放。同年婺源最终被划出徽州。1979年邓先圣游览黄山,做出了一定要把黄山旅游的招牌打出去的讲话,确立黄山旅游兴市发展战略。1984年汤口划出歙县并入黄山区。1986年歙县成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绩溪县划出。1988年划出歙县西部几个乡镇成立徽州区。

歙县特色

歙县的特产有徽墨、歙砚、三潭枇杷、问政山笋、三口蜜桔、徽州雪梨、黄山银钩茶、大方茶、绿牡丹、滴水香茶、黄山贡菊、黄山白茶、徽州火腿、富岱杨梅、宋村葡萄、金丝琥珀蜜枣、珠兰花茶、蕨菜、山芋(红薯)干、茶笋、茶籽豆腐等等,歙县也是徽派三雕和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之一。徽州菜是纯正意义上的狭义徽菜,发源于南宋歙县,发扬光大于明清民国绩溪厨师。和安徽江淮和江南沿江地区的菜肴相比重油盐,重视火候,比较喜欢咸辣,喜欢用猪油和酱炒菜,用火腿和冰糖提味,以烹调山珍、红烧菜和炒菜见长。歙县名小吃有黄山烧饼、徽州粿(有梅干菜、韭菜、斗皇、干豆角等馅)、徽式浇头面(笋干肉丝面最普遍)、徽州馄饨等,歙县名菜有臭鳜鱼、火腿炖问政山笋、毛豆腐、刀板香、花菇炖石鸡、长陔三宝、火腿炖甲鱼、黄山炖鸽、虎皮毛豆腐、方腊鱼、清蒸石鸡、火腿炒蕨菜等。徽派建筑白墙,黑瓦,三星高照和五岳朝天式的马头墙,高墙,四合院,四水归堂的小天井,以精致华丽的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装饰,是我国六大建筑代表流派之一,徽派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和徽派盆景全国闻名。明清徽州人崇文重教,学优则仕,贾而好儒,吃苦耐劳,节俭度日,恪守程朱理学,重视诚信,喜欢外出经商。现代徽州人以崇文重教,讲究礼貌,节俭勤劳为主要特点。歙县名人有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方腊(一说淳安人)、明朝文学家和谋略家汪道昆、明内阁大学士许国、明朝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鲁,明末清初画家渐江、清代著名徽商鲍至道、江春,清朝大学士曹振镛、请朝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王茂荫、近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近代儒学家、古文字古音韵学家吴承仕、民国时代著名音乐家张曙、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我国原国wu院副zong li柯庆施等。歙县的主要景点有徽州古城(主要是徽商大宅院和徽州府衙、渔梁坝),棠樾牌坊群、许村、雄村、昌溪、新安江 山水画廊。歙县的地方戏剧是徽剧,但徽剧目前已无职业戏班,我在徽州也从未遇到徽剧演出和有人唱徽剧,已经濒临失传。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唐代到清末徽州地区的行政中心,古徽州府治所在地,现在是徽州人口最多的县。徽州的歌曲有徽州民歌,代表传承人是余立瑛。这里发一首徽州民歌的链接
https://v.qq.com/x/page/m0662ogf6u2.html歙县民歌《牧牛花鼓》

我家乡合肥的简介

合肥精华景点介绍请看我写的这两篇合肥游记//www.achim-lelle.com/i/12274606.html//www.achim-lelle.com/i/9081197.html(这篇因为蚂蜂窝服务器坏了暂时打不开,所以暂时用前面一篇替代)

说起合肥的旅游资源,包括大部分本地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极度的低估, 除大部分安徽人外的大多数人还会傲慢的不屑一顾,并且对合肥抱有完全不同于事实的误解(最大的比如合肥没有历史,历史最辉煌的时代在三国时期,没有像样的景点,过去是个小县城发展起来,经济城建倒数的省会,以面食为主食的北方人,合肥含义是两个胖子或复合肥,没有特色等)然而这纯粹是因为合肥宣传不力造成的极大误解。我知道大多数中国人从来没看到过关于合肥的旅游宣传片或书,很多人认为合肥就没有景点一般,也知道你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合肥主食吃米还是吃面,合肥的历史也并非始于三国,而是比你们想象的久远得多,它的信史记载始于公元前7世纪末,延续不断,并且是安徽现在所有城市中历史文献记载最丰富的一个。它的地下文物之丰富在安徽只有寿县能够超过,一般一知半解的人认为的安徽文化中心徽州,是宋以后崛起,明清鼎盛的,早期历史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则在安徽靠后,徽州的文物主要表现在它保存的明清地上文物。它最繁荣的时代是汉代和宋代,你们可能听说的李鸿章故居、逍遥津等也远不能算合肥最好的景点,合肥也不是一个只有人文风景没有自然风光的城市,它环抱的 巢湖 恰恰有着极美的自然风光,看点超过市区的人文遗存。李鸿章也远不是合肥这块土地上产生最有才能的人,合肥在历史上也是个名人辈出的城市。说合肥是个县城发展而来的,全是因为不了解古代的附郭县制度,而拿今天的政区制度来比,其实古代包括都城在内的所有城市也是县治所在,比如明清北京也是以大兴、宛平二县治所,以南北中轴线为界,西属宛平县,东属大兴县,明清南京城以内秦淮河为界,北属上元县,南属江宁县,县衙都位于城内。过去州府所在的县称为首县,北京顺天府的首县是大兴县和宛平县,庐州府的首县就是合肥县。合肥从公元200年以后一直担任郡、州、府这样的二级政区治所或者隋以前的州、五代节镇、南宋道、省这样的一级政区首府,比如它隋朝以后长期担任庐州府治,南宋时期为管辖安徽江淮地区和湖北东部河南信阳地区的淮南西路治所。它实际上是安徽现在的地级市中担任二级以上政区首府时间最长的一个,比安庆黄山芜湖这样的历史上的后起之秀要长得多,南宋至民国合肥城古城墙也是宋以后安徽已经建成的古代圈地面积最大的城墙,是5.6平方公里,仅次于战国时代的寿春城,而朱元璋规划建立的凤阳中都城实际上半途而废,连城墙和宫殿也是烂尾工程。而明清安庆府治怀宁县是2.6平方公里,徽州府城歙县是1.0平方公里,太平府所辖的普通县城芜湖县 是0.5平方公里。合肥在汉代和宋代也是中国十五大城市之一。只是合肥近代很衰落,。合肥也并非中国倒数的省会,如今的GDP总量是中国26个省会第11位。合肥不是某些缺乏地理常识的人那样以面食为主食,而是个以米饭为主食,不喜欢面食的米食王国。南北地理、自然植被、方言、文化、饮食习俗的分界线是 秦岭 淮河,而合肥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它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带(宁绍平原南端、黄山山脉、大巴山脉、洞庭湖与鄱阳湖 平原中部以北都属于这个气候和植被区)粮食作物是水稻,采用水稻与油菜或双季水稻与一季油菜进行耕作的一年两熟或三熟制,合肥北面得到江淮分水岭与江苏的长江,是柑橘、甘蔗自然种植、结果的北界。合肥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带有入声。建筑风格青砖小瓦马头墙小合院,区别于北方建筑使用彩绘的四合院建筑。合肥人以米饭为主食之外,口味更接近淮扬菜系而非徽菜系。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小吃种类大多在合肥传统小吃中也能找到,而中原和楚地的小吃种类是近些年才传入合肥。同时合肥也并非没有特色。合肥特产很多,而且无论饮食,建筑与周边任何一个地级市都有区别,有些热门旅游城市的特色在合肥的特色面前只能说很差很肤浅。只是它不为人知而已。合肥有5A景区1家,4A景区25家,中国城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知名度不匹配的现象是相当之多。很多热门旅游城市毫无旅游看点,而有些一般人认为没什么好玩的或者知名度不高的城市的景点与文化底蕴却远超过一些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想知道更多低调的旅游目的地,可以访问我的窝。


合肥除了这个名字以外,简称“庐、肥”,(对外一般是简称“肥”。“庐”作为简称主要适用于本地人和解放前)别称庐州、庐阳、合淝,老城区又有“金斗城”的雅号。其战略地位被历代军事家形容为“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合肥连南北,承东启西,地域文化也呈现着吴越、中原、楚三者交融过渡的特点(按影响从大到小)。合肥历史悠久,自古名人辈出,举其要者有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孙吴大都督周瑜、十国中杨吴的建立者杨行密、北宋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我党特工之王李克农、国民dang名将卫立煌、孙立人,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wu邦国、li克强。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奇瑞汽车总裁尹同耀等。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较大影响的还有汉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南陈名将任忠、唐朝宰相任瑰、宋朝宰相马亮、元代理学家余阙、明代政治家、水利家、明清漕运制度的开创者陈瑄、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部队,明朝神机营第一任指挥使、名将郑亨、明代理学家蔡悉、清朝大学士龚鼎孳、李天馥,晚清名将民族英雄聂士成等。历史上出自合肥合肥人的成语有笑比河清、不足为虑、收回成命、众矢之的、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羽扇纶巾、愤不欲生、白日绣衣、博物多闻等。合肥古址遗迹众多。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教基地、 大湖 名城、园林城市”闻名,景点有三国遗址公园、包公祠、墓、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 、 巢湖 国家风景名胜区、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明珠广场、蜀山湖、天鹅湖、环城公园、中庙姥山岛景区、紫薇洞、银屏山安徽博物院、半汤景区等100多处。特产有 巢湖 银鱼、螃蟹,毛鱼,珍珠, 太湖 石,长丰草莓,羽毛扇、吴山铁字、火笔画、蛋壳雕刻、竹簧雕刻、庐绣、发绣等几十种。合肥菜融合徽菜与淮扬菜特点,中华名小吃有鸭油烧饼、桂花赤豆糊、冬菇鸡饺、庐阳汤包、肉合饼、庐州牛肉蛋炒饭等,其他还有一品玉带糕、公和堂狮子头、各种炒饭、各种米线、大米锅巴、米饺等本土独有特色,合肥的锅贴饺和生煎包、小笼包、各种馄饨接近长江三角洲而与周边相比有独特口味。特色名菜有曹操鸡、石塘驴肉、吴山贡鹅、包公鱼、李鸿章大杂烩、合肥老母鸡汤、凉拌干丝等。餐饮名店有刘鸿盛、庐州烤鸭店、同庆楼、梦都、不倒翁、王仁和米线、老乡鸡、蒸小皖、徽香鸡等合肥以桂花和石榴花为市花,广玉兰为市树,市鸟是灰喜鹊,合肥市和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是庐剧。

合肥精华景点介绍请看我写的这两篇合肥游记//www.achim-lelle.com/i/12274606.html//www.achim-lelle.com/i/9081197.html合肥只被安徽省内的高层次群体了解,坐高铁到安徽,你就会发现合肥吸引了大量安徽省内的回头客,黄山人坐高铁到合肥的比到厦门杭州方向的还多,皖北宿州蚌埠人坐高铁到合肥的比到北京方向上都多,合肥以西的六安人到武汉的人远少于到合肥的,合肥以东全椒人到合肥的略多过到南京的。(不信的话欢迎实地体验)。合肥之所以被多数人认为不值得一游,是因为在安徽省外合肥没有认知度,并且外界对合肥存在巨大误解。如果各位觉得合肥是个各方面都是倒数,没文化底蕴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可以对照这篇游记里提到的六项对比,来对比这个伟大的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与合肥在我提到的六个方面孰优孰劣//www.achim-lelle.com/i/12205486.html,只要你的智商和见识超过平均线,你会发现有些事实与你想象的相反。现代南京固然领先,固然历史积淀丰厚,实力大大超过现代合肥,但是在西周到东汉末年以前和隋唐时代合肥城市地位高于南京,并且宋代二者相差不大。合肥在历史名人、湖泊风光、古祠堂、古镇和清代古建方面远超南京。 除了那座伟大的省会城市外,你一定很熟悉北京,虽然伟大的首都北京在经济科教文化卫生,城市地位,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古建筑、文物方面以压倒性优势碾压合肥,但当你再把合肥北京做个对比,你就会发现合肥在自然风光,尤其是湖泊风光(先不论 巢湖 水域有763平方公里,环湖有古镇、湿地、奇洞、花海,一年四季几乎花开不断,有山有水面积和植被不是昆明湖、北海,什刹海自然风光可比,比较下 巢湖 沿岸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中庙姥山岛、半汤温泉、紫薇洞、三瓜公社,银屏山三河古镇 、龟山湿地公园和昆明湖北的颐和园,只有白塔团城的北海和边上只有胡同四合院的什刹海的自然风光)还有古镇( 巢湖 沿岸有三河、中庙。长临河、六家畈、黄麓、柘皋、烔炀等古镇,可以拿有2500多年历史,0.6平方公里古镇区,有二十多处开放景点的水乡古镇三河古镇 和那人造古镇古北水镇,没什么开放景点仿古建筑为主的永宁镇,深山里的 爨底下 村、灵水村做个对比)、民间古祠堂,尤其是古宗祠(可以拿包公园、李鸿章享堂,淮军昭忠祠,吴武壮公祠和北京袁崇焕祠,文天祥祠堂做个对比,太庙、孔庙、历代帝王庙等那叫皇家建筑不叫民间的。然后合肥肥东就有37座清朝及其以前的古祠堂,北京的宗祠?没听说过)、历史名人(请问北京历史上出生并且生长在北京的人里有智商赶上或超过范增、周瑜、杨行密、包拯、李鸿章、段祺瑞、孙立人、李克农、wu邦国、li克强的人吗?只有康熙和雍正)方面均远超过北京。然后你可以品尝合肥北京两地的地方特色菜肴和美食(北京菜是八大菜系之一吗?),看到底是谁做得好。

在400多年前,徽州有个叫潘之恒的人写了大量文章,写了《黄海》一书为当时不为外人所知的黄山做宣传,他是宣传黄山的第一人,在他的大半生里却到处碰壁,因为在明代尤其是明代早期的人眼中,徽州是个没文化底蕴的暴发户,黄山没什么玩的。唐宋时代所有大文豪都没来过黄山。但事实是黄山中国最好的景区之一,世界最好的山岳景区之一,在明中期以前却从无任何一个有名的文豪游览黄山。我的游记里文字介绍和图片都是真的,//www.achim-lelle.com/i/12274606.html//www.achim-lelle.com/i/9081197.html这两篇游记每个景点介绍末尾都有景点官网链接和联系电话供你们验证。虽然我的文采和知识不如潘之恒,我也同样自信,事实总会证明,认为合肥没有景点不值得一游没有历史的人若干年以后会被后世认为是傻子。

许村

许村坐落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许村镇,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以前为歙北要冲,曾名昉溪、任公村唐末有许氏迁居至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当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更为&qu昉溪。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顶峰。明朝大学士许国、清朝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许村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对她情有独钟。李白曾赞誉许村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颂美的诗文。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薇省坊。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四柱三间五楼,宽8.8米,高11米,直柱花岗岩,梁柱花板砂岩,雕刻精美。为湖广布政使许琯而立。“薇省”即唐、宋“中书省”之雅称,明改之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坊名“薇省”说明这是为布政使立的坊。

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石质花岗岩。梁柱光洁,现状完好。大家可以看到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题字,是为明朝崇祯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三朝典翰是说汪伯爵在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皇帝在位时期担任中书舍人。他的儿子汪德章也得到父亲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奕世承恩”是世代接受皇恩之意。

三朝典翰坊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奇故事。牌坊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汪德章和许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为唐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汪伦(李白<赠汪伦>)的后裔,纳妾胡氏,不仅貌若天仙,而且天生独特的体香,人称香姑。香姑的奇闻美色甚至传到了崇祯那里。崇祯急令督察院右御史和徽州知府将香姑召京纳为贵妃。汪伯爵为避免满门之祸,忍痛割爱,以妹相称,送香姑进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后汪又纳吴氏。崇祯十年,香姑病危,急召汪及吴氏进京。吴氏有孕在身,由于途中劳累,提前产一男。三天后,香姑召见侄儿,求崇祯取名。碍于明末布衣不得面君之嫌,崇祯点为典翰,赐名德章。汪德章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典翰。香姑后又让崇祯下令建三朝典翰坊。明亡后,香姑亦不知所踪。


大宅祠
大宅祠因宋仁宗钦赐“大宅世家”给许村人许克复而得名,属许氏宗祠的一个支祠。坐东朝西,开间12.7米,入深35.6米,三进三开间,后进栏板有净瓶荷叶,乃明代风格。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十五块,所以又称云溪堂其中有申时行、许国、董其昌等明代名家手迹,尤值称道。传说宋仁宗庆历年间,西夏入侵,宋军战败,这时,大宅门一富商许克复站出来,愿为朝庭分忧,资助军饷,后宋军胜,宋仁宗为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

古歙巨族是说许村许家是歙县的大家族

七品朝奉是说祠堂的始祖徽商许克复因为捐献军饷,被封为七品官。

清代砖雕门罩祝寿图

明代砖雕门罩

许有章宅。许有章宅位于许村镇,民国初年造。三进三开间楼层。通宽12米,入深30米。有前院,深6.5米,院门内置左侧,石板铺砌。正屋宽9米,右为厨下,宽3米。后进左侧有书房,宽17米,深9.5米,五开间,前为窄天井。门扉及隔扇木雕精细,属近现代优秀建筑。

门板下方是四季花卉图案

三阳开泰图

凤鸟麒麟图

民初的镂空雕刻,有人物花卉,还有夏季摆在桌上的水果


大郡伯第坊。邦伯和郡伯都是明清时代知府的别名。
大郡伯第坊于明末为纪念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而建。四柱五楼,宽9.6米,高8.6米,水磨砖砌,梁坊雀替等处有细致雕刻,花团锦簇。三层檐四角翘起,带鸱吻,中脊两端装鳌鱼,字板上大书“大郡伯第”,小字为“赐进士第湖广武昌府推官唐中楫晖为中宪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重立。”

许声远宅位于许村镇,民国初年建。三进三开间楼层。通宽11米,深23米,中建与后间隔以小街,左侧为厨房,宽4.7米,后带井池。正屋后为内院,入深13.6米,有堆房、杂间。中厅前廊隔屏与窗栏等处有细腻木雕。属近代现代优秀建筑。

本篇游记共含 42835个文字, 656张图片。帮助了 游客。 举报
相关目的地: 歙县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页面底部